查文庫>古詩> 李紳《憫農》古詩解釋

李紳《憫農》古詩解釋

李紳《憫農》古詩解釋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古詩的型別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紳《憫農》古詩解釋,歡迎閱讀與收藏。

  憫農

  李 紳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鋤 禾 日 當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誰 知 盤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係很密切。

  注詞釋義

  禾:禾苗。

  盤中餐:碗裡的飯食。

  古詩今譯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著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並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簡介

  李紳(772846)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裡(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2首,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共倡新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

  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洩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遊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另有《鶯鶯歌》,儲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