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關於雪的古詩及賞析

雪的古詩及賞析

關於雪的古詩及賞析

  導語:冬天,是屬於沉思的季節,那漫天漫地的雪花,總是應了冬之約,穿過秋的門楣款款而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雪的古詩及賞析,歡迎借鑑!

  1、《雪梅·其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資訊,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詩人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2、《別詩二首·其一》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賞析

  用分別時雪花飛舞的淒涼和重逢時百花盛開的溫暖做對照,抒發重逢的快樂。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 除夜有懷》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三、四兩句寫悽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僕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最後兩句寄希望於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離愁鄉思,發洩無餘。其中“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一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僕”化出。本詩作為“萬里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

  崔《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讀之如涼雨悽風颯然而至,此所謂真詩,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詩尚勝戴叔倫作。戴之“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已自慘然,此尤覺刻肌砭骨。崔長短律皆以一氣斡旋,有若口談,真得張水部之深者。如“並聞寒雨多因夜,不得鄉書又到秋”、“正逢搖落仍須別,不待登臨已合悲”,皆本色語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4、《雪梅·其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並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資訊,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徵。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摩擦”,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緻,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詩人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5、《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賞析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並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朝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並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後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著必勝的信心。

  最後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鬥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6、《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賞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淨如秋,五月商山是勝遊”。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緻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淒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為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裡,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著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詩為五律,依慣例當於第二聯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為其特色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古朝出征要敲擊鉦、鼓,用來節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為雄壯。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著緊張的戰鬥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晚上就抱著馬鞍子打盹兒。這裡,“曉戰”與“宵眠”相對應,當是詩人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人人奮勇,爭為功先的心態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朝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這裡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願”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湧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7、《壽陽曲·江天暮雪》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賞析

  “半梅花半飄柳絮”:把紛飛的雪花比喻為盛開的梅花和飄飛的柳絮,具體形象地表現了“雪亂舞”的景象。這首詞是馬致遠《壽陽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兩部為《壽陽曲·遠浦歸帆》《壽陽曲·瀟湘雨夜》

  1.這首詩給歌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答:描繪動態的“雪亂舞”的自然景象和釣後歸去的人物形象

  2.請賞析“半梅花半飄柳絮”的妙處。

  答: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景之雜亂,美麗,表達出詩人心中淒涼的情感,顯得十分真實形象。

  3.這首詩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寄託了詩人孤獨淒涼的情感和歸隱的意願。

  8、《雪望》

  寒色孤村幕,悲風四野聞。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

  野橋梅幾樹,並是白紛紛。

  賞析

  這首冬雪詩,前四句首先交朝時間:冬日的黃昏,地點:孤村;接著,從聽覺方面寫處處風聲急;繼而,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凍”,緊扣一個“雪”字。後四句具體描繪雪景,以沙鷗與鷺鷥難以辨認,“汀”與“洲”不能區分來映襯大雪覆蓋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點。“野橋”兩句寫幾株梅樹枝頭上都是白梅與積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與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形象生動,清新別緻,可謂詠雪詩中純屬描寫雪景之朝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