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的戰爭詩

杜牧的戰爭詩

杜牧的戰爭詩

  在杜牧的眾多詩作中,多有涉及古代戰爭,他不僅有專門針對某個戰爭而作的詩歌,而且在詩文中也有順便提到或用典涉及古代戰爭,這些都反映著詩人杜牧的軍事思想。

  提起晚唐著名詩人杜牧,他留給後人的形象既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還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事實上,杜牧的形象並不只是如此,《新唐書·杜牧傳》說杜牧“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至”,這是對他實際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因此,我們還可以說,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

  杜牧,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自幼繼承祖父經世致用之學,讀《尚書》《毛傳》《左傳》《國語》,十三代史書,知兵事關乎國家興亡,賢卿大夫皆宜知兵。因此,面對晚唐衰敗的國勢,李商隱唱出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輓歌,而杜牧卻身體力行,潛心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並重新註釋《孫子》十三篇,被歐陽修稱為“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孫子後序》)。稱其為軍事家,他的成就也肯定不僅僅侷限於這些。他的兵家思想在詩歌作品中也常有體現。清代馮集梧《樊川詩集註》共收錄杜牧詩歌255首,這些詩歌中多有兵書的痕跡,並且有36首涉及到中國的古代戰爭。本文就此讀杜牧詩歌中的古代戰爭進行了分類,並據此對杜牧的戰略戰術思想進行總結。

  一、杜牧專門寫戰爭的詩

  在涉及古代戰爭的36首詩歌中,有8首是完全針對某個戰爭而寫。如:

  《東兵長句十韻》開篇點明澤潞之地的兵家地位,然後說劉稹想獨霸一方,聖明皇帝發兵討伐一事,杜牧還未等勝利的訊息傳來,就已唱起凱歌。全詩針對劉稹叛亂對抗朝廷進行了抨擊,抒發了作者對討伐的欣喜之情。

  《今皇帝陛下一詔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諸郡,次第歸降,臣獲睹聖功,輒獻歌詠》是慶祝收復河湟戰爭勝利的詩歌。大中三年初,吐蕃內亂,久陷吐蕃的.河湟地區百姓趁機發動起義,朝廷亦出兵接應。數月之間,收復了原州、秦州等七關。全詩就是對這一過程的再現與歌頌。

  《即事黃州作》作於武宗會昌四年(844)上當之亂平定後。此詩主要描寫了戰爭造成人員傷亡,市井蕭條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譴責。

  《早雁》以雁群比喻在回鶻南侵中四處流浪的邊地人民。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北方人民的同情。

  《題烏江亭》《赤壁》針對垓下之圍項羽兵敗和赤壁之戰周瑜勝利進行反思,反說其事,獨出機杼。

  《臺城曲二首》其一、其二:憑弔古蹟,憶及南朝陳的滅亡,其一以隋與陳對比說陳必亡;其二寫陳滅亡的過程,對當時晚唐腐敗的政治進行諷諫,希望統治者吸取教訓。

  透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牧專門寫戰爭的詩不外乎這幾個主題:歌頌平叛、譴責戰爭、同情百姓、諷諫時政、反思戰爭。既包含著儒家的憂患之思,也有兵家審時度勢的理智,使得詩作呈現出一種雄姿英發、氣俊思活的態勢。

  二、杜牧詩作中提到的古代戰爭

  除了上面8首詩作外,還有一大部分詩作只是在作者題詩時順便提到了的古代戰爭,這些作品大致又可以劃分為兩類:

  1.全篇不是以談古代戰爭為主,但順便提到了古代戰爭

  這類作品在杜牧的作品中佔有很大的分量,據統計,在36首涉及戰爭的詩中,有22首不是以談古代戰爭為主,但順便提到了古代戰爭。這類作品又可以分類為以下幾個型別:

  (1)寫人。以戰爭來烘托人物形象。

  作者仰慕英雄,希望自己也能夠像英雄一樣上戰場為國殺敵。以戰爭來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如:

  《郡齋獨酌》“我愛李侍中”十四句描繪作者心中仰慕的英雄李光顏的形象,以他在討伐淮西叛將吳元濟時戰場上的英姿來向大家展示一個英雄的光輝形象。

  此外,還有一些詩作,如《李甘詩》《史將軍二首》其二等,也是以人物所經歷的戰爭來展示人物形象,表現他們的功績。

  (2)詠史或懷古或詠懷古蹟。以歷史上發生在當地的史事如戰爭為例,提醒統治者接受歷史教訓。如:

  《題武關》是一首詠懷古蹟之作。作者先敘說唐朝覆亡的史實,後讚頌唐朝覆亡的帝業。詩作提到了戰國時齊楚聯合抗秦戰爭,秦國用張儀計離間兩國,又誘使楚懷王相會,後兩國終被強秦所吞之事。由於此詩作於晚唐國力衰退的時代,故有提醒統治者接受歷史教訓之意。

  此外,還有《故洛陽城有感》《華清宮三十韻》等也屬於此類作品。

  (3)書懷類作品。

  作者是一個有著用世之志的兵家詩人,但也會鬱郁不得志,所以無論喜悲,在抒發自己的感慨的時候也會提到戰爭。如:

  《感懷詩》歷數安史之亂後藩鎮跋扈的情況,感慨自己有志報國卻無從施展抱負。此詩順便提到了李同捷叛亂的平息。在此詩中,較集中的反映了詩人對藩鎮問題的意見,愛憎分明。

  2.全篇完全不談戰爭,但作為典故用到的古代戰爭

  在統計中,此類作品有9首,其中有的詩作在前兩個分類中也提到過。如《杜秋娘詩》中“濞既白首叛”寫吳王劉濞的叛亂,可歸納為不是以談古代戰爭為主但順便提到了的古代戰爭,同時也是以劉濞之典指代李錡的叛亂;還有隻是作為典故提到的古代戰爭。如《大雨行》“雲纏風束亂敲磕,黃帝未勝蚩尤強”是寫涿鹿之戰黃帝大戰蚩尤一事,作者說“黃帝未勝蚩尤強”意謂黃帝和蚩尤的戰爭還未結束,以此來形容雨勢仍在繼續,天和地之勢仍在繼續,天地之間就像正在進行一場戰爭一樣。

  三、杜牧的戰略戰術思想

  作為詩人,杜牧以武略自負;作為軍事家,杜牧所做的並不僅僅是展示戰爭,對戰爭發表議論,他還有著自己的戰略戰術思想。他在《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亞列出領麾幢十韻》中說“魏絳言堪採,陳湯事偶成,若須垂竹帛,靜勝是功名。”魏絳和陳湯是成功之人,作者說想要功成名就,名垂青史,還是要靠“靜勝”。由此詩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關心邊防,仰慕英雄,愛好和平,主張“靜勝”,即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不戰而勝。作者還在《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中說“仗義懸無敵,鳴攻固有辭。”劉備自稱漢家宗室,要重振漢家基業,因此,諸葛亮出師是主持正義的,本應勝利。可惜諸葛亮去世,蜀國勢力衰落,最終被魏國滅。作者在發表自己遺憾時用了“仗義”表明作者對發動戰爭持“師出有名”的觀點;作者在《感懷詩》中還提到“只問徒有徵,安能問無狀”,這是針對朝廷平叛而講,要有能力,還要有自己正確的方法。

  總之,杜牧是一個有著兵家思想的詩人,他的詩作能夠發前人所未發,道人所難道。融合眾家思想為一體,沒有平庸膚淺的道德論調,卻有著一種獨立的思考中的叛逆與進取,他言兵,直陳利弊,既有儒家的憂患之思,又有兵家的審時度勢,還有法家的理智之術、縱橫家的氣度,從而使他的詩歌氣俊思活、雄姿英發,如銅晚走版,駿馬注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