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秦州雜詩》全詩賞析

杜甫《秦州雜詩》全詩賞析

杜甫《秦州雜詩》全詩賞析

  秦州雜詩

  杜甫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工隔,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賞:

  《秦州雜詩·聞道尋源使》 是一首憂愁戰亂、渴望安定的詩。

  前四句寫漢代的歷史。尋源使:漢武帝派張等人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因此後人稱張等人為“尋源使”。牽牛:晉朝人張華著《博物志》中記著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個人發現每年八月都有一隻浮(現在叫筏子)按時飄到海邊來。有一年當浮再飄來時,他登了上去。行到一個地方,看見對岸有華麗的殿堂,便問河邊一個牽牛人這是何處,那人告訴他回去問蜀郡的嚴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送他回到海邊,於是他去找嚴君平。經過嚴君平推算,這人見到牽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顆客星,到了天上牽牛星的'跟前。意思是說這個人實際上是到了天上,見到的是牽牛星。古人認為海與天相通,這個故事就反映了這種認識。後來,人們又把這個傳說同張尋找河源的事拉在了一起。這首詩中第二句說“從天此路回”。正是說張尋找河源尋到了天上,又從天上下來順黃河回到內地。作者借用了傳說,謳歌了張與他的同伴們僅僅靠一隻筏子就由黃河上溯入天,從而奠定了東西各國之間幾百年友好往來基礎的偉大功績,同時對東海通黃河、黃河通天海這樣四通八達,毫無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嚮往。第二句中的“此路回”,還透露出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州詩中屢用“尋河源”故事的原因。

  後四句寫唐朝的現實。當時幽燕一帶已被安、史軍隊佔據,郡國之間的通道也很難在短期內打通。關內兵力不足,從西部抽調去東征的“健兒”們又不堪往來奔波,在戰鬥中傷亡殆盡。擊退叛軍,使“郡國開”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時此地,詩人心裡悲痛酸楚,當聽到傳來的羌笛聲,感覺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訴了。從全詩的佈局來看,前後兩部分採用了對比手法。前四句追昔,緬懷漢代的強盛;後四句傷今,感嘆國力的衰落。前四句盛讚張溝通東西方關係的功績,筆調是誇張、昂揚的;後四句寫唐朝傾全國之力與各國結和而不可得,語調是悲涼、凝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