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優秀教案設計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優秀教案設計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優秀教案設計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唐詩中的“頂峰”之作。它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優秀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優秀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詩歌的能力。

  2、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賞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詩感情表達的層次結構,體會畫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學重點】

  賞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

  詩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學方法】

  1、藉助多媒體,合作探究、緣景明情。

  2、朗讀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曾經有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引發了一串靈感,成就了他在詩壇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時期的詩人張若虛,這首詩就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以“月”為典型意象。

  月的流動變化過程:月生——月懸——月斜(月落)。

  三、賞析詩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1、意象

  提問:開頭八句寫了什麼意象?請找出來。

  2、意境

  提問:這裡的景物描寫有何特點?構成了一種什麼樣的意境?

  3、學生朗讀。

  (二)第二部分:月懸

  原文: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1、提問:這樣的良辰美景,引發了作者怎樣的遐想?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2、朗讀。

  (三)第三部分:月落

  遊子思婦情

  1、兩地相思

  原文: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2、思婦懷遠

  原文: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3、遊子思歸

  原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小結: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四、拓展

  回顧曾經讀過的與“月”有關的詩歌。

  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五、作業

  課後蒐集、整理古典詩歌中關於“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詩歌,總結古典詩歌中這些意象的普遍含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優秀教案設計2:

  【教材分析】

  本課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中的賞析示例,是一篇唐詩中的“頂峰”之作。它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又如情感脈搏,使詩情隨著月輪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懸、月斜到月落為線,細緻描繪了春江月夜的景色;面對江天一色的美景,詩人思緒飛動,探尋宇宙哲理;後又聯想到思婦懷人和遊子思鄉。全詩在思想與藝術上不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說理的玄言詩和抒兒女別緒離愁的愛情詩,詩人將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詩情、畫意與哲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學情分析】

  長期以來詩歌教學給學生帶來了兩種感覺:一、要背誦;二、要分析詩人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種教學方式凍結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動情讀書的慾望,把詩歌變成了公式,把思考變成了形式,把書本變成了枷鎖,把課堂變成了囚籠,從而導致學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詩歌的內容,卻訥於對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達。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用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動情地誦讀,自由地涵詠,自主地探究。高二學生已有了一定詩歌鑑賞知識的積累,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思維比較活躍。但要讓他們的思維拓展開來,老師就不能包辦,不能代替。要放開手腳,讓他們敢“說”,敢“思”,敢“表達”,真正地“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②培養學生感受詩歌意趣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品讀經典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學生於誦讀中品味聲韻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抓住主要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③透過置身詩境的方法,賞析本詩含蓄、雋永、情景理渾然天成的詩情畫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啟發學生透過詩歌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領悟人生哲理;

  ②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與想象,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優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以前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生自由回答。)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同學們就說出了這麼多寫月亮的詩句,並且這些詩句中的月亮各有獨特的含義,寄託著詩人不同的情感。我們一起歸納總結以下這麼多的月亮大體有哪幾種含義。

  1、征夫遊子思鄉之情。例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女子相思懷遠之情。例如: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3、離愁別緒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4、懷古傷今之情。例如: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5、感嘆宇宙永恆人生短暫。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