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手抄報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手抄報要求字型要清楚、美觀大方。你還在找尋好的手抄報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手抄報,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

  我國曆史悠久,有許多傳統文化。下面是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大全,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對的,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半對的,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東西是全不對的。我市第二種意見,但我認為,只有一樣不對。那就是武術。我們不談武術,談的是其他對的。

  一般來講,人們批評的只是這幾個方面。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教育太死板;有人說,中國對婦女不公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科學不發達;有人說,中國太迷信;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的閉關鎖國,才導致現在的落後。我認為,這些不是錯的,而恰恰是對的。

  洋鬼子信的布林什維克、馬克思等人,他們並不和其他的歐洲人有什麼不同。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辜鴻銘說,歐洲人是不道德的,這完全正確。在中國,封建、資本、共產,亂七八糟的主意哪個都好,只是中國人的文化是千年不變的。經書流傳五千年,胡適(陳)獨秀毀一旦。中國人很講禮貌,重禮節、面子,這都是由經書傳下來的。

  中國的落後,並沒有什麼可惜。西方的科學都是偽進步。西方人因為本質是不道德的,但我們中國人不是。洋鬼子沒有倫理道德,所以他們無權影響中國。

  摘錄辜老先生的春秋大義一段:“首先,我們來談談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我們再指出一個眾所周知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實。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秘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

  接下來的例子,依舊是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並得到大家承認的一個事實──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厶其禮貌的本質是什厶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為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中國對婦女的問題一直是世界聲討的事情。就這個問題,辜老先生就發表過言論:“女人難以駕馭,所以必須給予限制。孔子曾經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許有人會拿出來其他的`證據,但是這些證據中的“證據”部分大多是語助詞。

  科學的問題,應該說,洋鬼子切實應該讓我們學習,但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陰陽學。陰陽學,其實就和洋鬼子的物質學是一回事。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風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有書法,對聯,燈謎,詩歌,民族音樂,民族舞蹈……

  在我們陽泉,對傳統文化比較重視。像春節,端午節,元宵節都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

  下面,我詳細地介紹一下我們這裡是怎樣過元宵節的。

  這一天,我們本地人早飯吃元宵,元宵很好吃,包的餡不同,味道也不同。這時街上已經掛滿了彩燈和大紅燈籠。道路兩旁的樹上掛滿了一閃一閃的小彩燈。

  上午,蔭營廣場上有扭秧歌比賽。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隊。他們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在舞臺上快樂地跟著音樂扭來扭去,都想為自己村裡爭光。

  最熱鬧的地方是一中門口的黃河陣。傳說是諸葛亮擺得陣法。在我們這裡成了元宵節必須去得地方。奶奶說:“轉黃河陣可以祛百病,轉得快就一年順利。”

  所以,每年全家人都要去轉一圈,以求平安和順利。

  這就是我們這裡過元宵節的傳統文化,體現出蔭營人民的精神風貌。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麵。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裡,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麵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麵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著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於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製作難度。

  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著小餅,一手拿著擀麵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

  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著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麼困難。終於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著餃子煮熟。看著餃子在過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裡吃著餃子心裡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中國傳統文化戲曲

  戲曲的由來

  中國戲曲是在民間藝術的土壤裡發芽生根的。歌舞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據《書經·舜典》記載,我們的祖先在慶賀打獵收穫時,會披著各種獸皮在用石器相互擊打出的節奏中跳著、唱著,歡慶勝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時代,歌舞成了歡慶豐收、慶賀戰爭勝利、祭祀神靈、驅魔禳疫等民俗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戲曲藝術的另一個源頭是裝扮表演。《史記·滑稽列傳》中優孟模仿孫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個宮廷諷刺喜劇。從《北史·柳彧》的記載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戲《踏搖娘》泥塑看,除具備以歌舞演故事的特點外,在化裝方面亦採用了面具、假扮等藝術手段。

  戲曲藝術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武術。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角抵戲到了漢代時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帶有戲劇色彩,如《西京雜記》所記載的角抵戲《東海黃公》、《黃帝戰蚩尤》。

  戲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雜劇。所謂雜,有將各種技藝雜合在一起的意思。宋雜劇代表劇目之一《目連救母》,就是一個脫胎於民俗活動的節目。當時北宋都城開封的藝術家們以佛經中目連救母的勸善故事為紐帶,將民間的說唱、裝扮、武術、雜技等表演藝術結合在一起,在中元節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此後,七夕至中元節舉辦盂蘭盆會,演目連戲成了各地的一種傳統習俗。

  戲曲形成後,伴隨著各種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發展起來,產生了300多個劇種和數以萬計的劇目。民俗為戲曲藝術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時戲曲藝術又為民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戲曲歷史

  1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2、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3、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佔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誌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好聽的戲曲分享:

  粵劇:《寒宮取笑》、《三孃教子》、《三下南唐》(劉金定斬四門)、《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轅門斬子》)、《四郎探母》、《酒樓戲鳳》、《打洞結拜》、《打雁尋父》、《平貴別窯》、《仁貴回窯》、《李忠賣武》、《高平關取級》、《高望進表》、《斬二王》(即《陳橋兵變》)、《辨才釋妖》(即《東坡訪友》)及《金蓮戲叔》。同治七年,有新江湖十八本,按郭秉箴《粵劇藝術論》所列:《再重光》、《雙國緣》、《動天庭》、《青石嶺》、《贈帕緣》、《困幽州》、《七國齊》、《俠雙花》、《九龍山》、《逆天倫》、《和為貴》、《鬧揚州》、《雙結緣》、《雪重冤》、《西河會》、《金葉菊》、《黃花山》。

  評劇:《張羽煮海》、《花為媒》、《樊梨花斬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記》、《無雙傳》、《白蛇傳》、《櫻花戀》、《喜神》、《高山下的花環》、《多情的河》、《喬遷之喜》、《楠竹夫人》。

  秦腔:《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相關閱讀:

  《地方戲曲保護與傳承需破三重困境 ——山東地方戲現狀調查》

  地方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發展,地方戲曲發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難。

  山東部分地方戲已“瀕危”

  記者近日調查採訪瞭解到,歷史上曾在山東境內流行的戲曲劇種有39個,上世紀70年代末只剩下28個,目前存留24個。在這24個地方劇種中,有專業藝術院團的地方戲曲劇種14個,已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非遺名錄但沒有專業劇團的10個。其中,皮影戲、一勾勾、大弦子戲、木偶戲、王皮戲5個劇種有傳承人,藍關戲、東路梆子、鷓鴣戲、周姑戲、蛤蟆嗡5個劇種沒有傳承人。另據瞭解,目前山東共有本土地方戲專業劇團44個,其中能堅持藝術創作正常開展排演的院團只佔30%。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人才短缺、經費不足、市場萎縮已經成為羈絆山東地方戲曲發展的三大難題。

  山東省京劇院藝術總監、副院長宋昌林告訴記者,目前山東地方戲曲普遍存在人才青黃不接、行當不全等現象。“京劇、呂劇、柳子戲、五音戲等劇種雖然都有非遺傳承人,但還遠遠不夠。”此外,他還對目前戲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表示擔憂:“有些戲曲教師水平有限,做不到唱唸做打樣樣都行,更談不上戲曲的傳承。戲曲教育有其特殊性,是口耳相傳、口傳心授,老師示範得規範,孩子們學的就規範。”宋昌林認為,能不能培養出優秀的戲曲人才,關鍵在於師資。

  山東戲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王華瑩介紹,由於劇種和劇團的生存環境、生存狀態不斷下滑,人才外流嚴重,人才斷層現象普遍存在,“一些業務能力強的老藝人已經退休或者面臨退休,劇團的中堅力量多已50歲左右,年輕人少,且業務能力相對較差”。

  山東省菏澤市戲劇院院長徐向東表示,部分劇團生存現狀窘迫,發展後勁不足。“基層劇團演出環境比較差,演員需要經常扛著鋪蓋卷在農村演出,吃不好,睡不好,生活和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且收入還沒有保障。”

  專家:需要政策引導與扶持

  針對地方戲曲發展的難題,專家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力求幫助地方戲曲儘快走出困境。

  “不管是京劇,還是地方戲,傳承和發展的關鍵都是人才。”宋昌林認為,國家應加大對戲曲藝術學校教育的扶持力度,透過完善戲曲教育體系、拓寬招生渠道,為地方戲曲發展培養後備人才。

  “我國的戲曲教育有其自身規律,招收學生的年齡一般是11至13歲,超過這個年齡,基本功就不紮實。因為戲曲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常需要5年至8年,不能急功近利。”宋昌林建議,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地方戲曲,應當在中小學教育中設定一些相關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觸地方戲曲文化。

  王華瑩希望山東省儘快恢復山東戲曲學校,安排專項經費、編制及建設用地等,建立地方戲曲人才培養基地;對於報考地方戲專業的學生,可適當減免部分或全部學費。

  “要想留住基層劇團的人才,很重要的一點是改善劇團演員的生活待遇。”徐向東建議國家加大對地方戲曲的財政投入,更多地關心和支援地方戲曲發展,解決演員的後顧之憂。“只有讓人覺得文藝工作有幹頭、有面子、有奔頭,才能留住人才。”

  淄博五音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呂鳳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現階段人才缺失、演出環境差這些問題,我覺得並不是一個劇種努力就可以完全改變的,需要政策的積極引導與扶持。”

  多舉措振興地方戲曲

  面對山東省地方戲曲遭遇的困境,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為民介紹,山東近些年來一直在努力傳承發展地方戲,為院團排憂解難。近年來,山東先後組織了兩次地方戲專題調研,編寫出版了多部研究地方戲曲的專著,舉辦了3次地方戲曲音樂培訓班,組織地方戲曲中青年演員比賽等活動。呂劇《苦菜花》、山東梆子《畫龍點睛》、柳子戲《風雨帝王家》等先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等大獎;有6位地方戲曲演員7次獲梅花獎。

  “省裡已把地方戲曲扶持發展和人才培養納入山東省‘十二五’規劃及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全省範圍內組織實施了‘山東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劉為民說,“目前,正在爭取改組建立新的山東省戲曲學校。”

  “此外,山東還加大了地方戲曲的宣傳力度,擴大地方戲曲的社會影響。”劉為民說,比如在山東各地開展“鄉音鄉韻大家唱”群眾性地方戲演唱比賽及廣場演出活動;開展地方戲曲進課堂、進校園、進社群活動,吸引更多的群眾關注、熱愛地方戲,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鞏固地方戲曲發展的群眾基礎。

  據瞭解,從2011年起,山東省將利用5至10年時間,努力逐步建立起管理體制規範、執行機制科學、財政保障有力、演出市場活躍、人才水平明顯提高、劇目創作普遍繁榮的地方戲曲發展新機制,化解山東地方戲曲面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