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漁歌子古詩鑑賞

漁歌子古詩鑑賞

漁歌子古詩鑑賞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漁歌子古詩鑑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註釋】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鷺:一種水鳥。

  3、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葉編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編製成的雨衣。

  【簡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閒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閒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 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 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閒自 在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 剌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

  【背景】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這首詞於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823),李德裕訪得之,著錄於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

  【鑑賞】

  張志和的詞儲存下來的只有《漁歌子》(原題叫《漁父》)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磯,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巖。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干山,風景很優美。張志和這首詞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的可愛。

  白鷺就是平常人們叫做鷺鷥的那種水鳥。遠遠望去,它的外形有點象白鶴,腿和脖子特別長,便於在水中尋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鷺飛”,它們在西塞山前,展翅飛翔,使這個魚米之鄉更顯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幾場春雨,河水就會上漲,於是逆水而上的魚群便多起來了。作者沒有簡單地說春汛到來,而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來描寫,這就更能勾起讀者的想象,使人們似乎看見了兩岸盛開的、紅豔豔的桃花;河水陡漲時,江南特有的鱖魚不時躍出水面,多肥大呀。“鱖魚”是一種味道特別鮮美的淡水魚,嘴大鱗細,顏色呈黃褐色。春汛來了,漁夫當然不會閒著,他們也忙碌開了。“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製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鬚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裡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裡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於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豔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麼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彷彿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衝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蘇子瞻極愛此詞,患聲不可歌,乃稍損益,寄《浣溪紗》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黃魯直聞而繼作。江湖間謂山連亙入水為磯,太平州有磯曰新婦,池州有浦曰女兒。魯直好奇,偶以名對而未有所付。適作此詞,乃雲:“新婦磯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子瞻聞而戲曰:“才出新婦磯,便入女兒浦,志和得無一浪子漁父耶!”人皆傳以為笑。前輩風流略盡,念之慨然。小樓谷隱,要不可無方外之士時相周旋。餘非魯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與遊也。(葉夢得《巖下放言》)

  山谷(黃庭堅)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漁父詞》,以《鷓鴣天》歌之甚協律,恨語少聲多耳。因以憲宗遺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齡勸歸之意,足前後數句雲:“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人間欲避風波險,一日風波十二時。”東坡笑曰:魯直乃欲平地起風波也。

  藝術手法

  這首詞的前兩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風景長卷。“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閒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夫的悠閒自得。“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末兩句描寫漁父捕魚的情態。與富有詩情畫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雖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從詞的言外之意中,讀者不難發現作者對漁父悠閒自在的生活的嚮往。

  這首詞構思巧妙,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格調清新,寄情於景,顯現出一種出汙泥而不染的清純和淡泊,成為一首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詞作。

  名家點評

  清劉熙載《藝概》:“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東坡嘗以其成句用入《鷓鴣天》,又用於《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黃山谷亦嘗以其詞增為《浣溪沙》,且誦之有矜色焉。”

  清黃蘇《蓼園詞評》:“數句只寫漁家之自樂其樂,無風波之患。對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隱躍言外,蘊含不露,筆墨入化,超然塵埃之外。”

  近人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自來高潔之士,每託志漁翁,訪尚父於硒溪,諷靈鈞於湘浦,沿及後賢,見於載籍者夥矣。而軒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實無幾人。志和固手把釣竿者,而詞言“西塞”、“巴陵”、“松江”、“雷溪”、“釣臺”,地兼楚越,非一舟能達,則此詞亦託想之語,初非躬歷。然觀其每首結句,君子固窮,達人知命,襟懷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猶世所傳誦。

  作者簡介

  張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祁門縣燈塔鄉張村庇人,祖籍浙江金華,先祖湖州長興房塘。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