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歸園田居>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以下是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寫桑麻,這首寫種豆,在組詩上次序井然。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儘管豆苗長得不景氣,可他卻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透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道,是指從南山歸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叢生,難以行走。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

  最後作者抒發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詩人卻說“不足惜”,只要使“願”無違。他的“願”究竟是什麼?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樸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因此,他把勞動當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託,生活的依靠,理想的歸宿。只要保持名節,他勞而怨。末兩句在詩意上作一轉折,使作品進入一個思想高度,韻味悠深,耐人尋繹。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採用“賦”的手法,透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讚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拓展閱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⑵ 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⑶ 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⑵ 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透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透過反覆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閱讀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期中考作文以“學會放棄”為話題,透過這次作文,我們懂得,取與舍貫穿於人的一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棄,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出仕多年後,毅然地與官場徹底決裂,選擇歸隱田園,這是為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簡介陶淵明,並解題

  《歸園田居》是一組詩,共五首,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三、誦讀課文

  1、範讀正音並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學生朗讀,並加以評價。

  3、聽錄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

  4、全班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

  5、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四、討論鑑賞

  1、提問:詩中哪些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詩眼或關鍵語句並分析)

  明確: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塵網 羈鳥 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裡)

  嚮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 戀舊林 思故淵 歸園田

  2、提問:哪些詩句描寫鄉村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七八間”等詩句。

  3、提問: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麼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讓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

  農田 草屋

  簡樸幽雅

  榆柳 桃李

  見

  遠人村

  安詳悠閒

  墟里煙 (動靜結合)

  (以動襯靜)

  狗吠 深巷

  寧靜和平  聞

  雞鳴 桑樹

  無塵雜

  閒適自在  感

  有餘閒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裡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小活動:假如你是某旅遊公司的策劃或導遊,根據本詩你打算怎樣向客人推介“樂陶陶農家遊”這項服務?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要根據整首詩,聯絡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1、從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汙濁,不能單靠“歸隱”與“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

  3、成因分析: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誤落塵網”13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