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精選6篇)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精選6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1

  看了家校共育平臺裡面的專家講座,感觸頗多,相信大多數的家長都跟我一樣,平時只注重孩子的學習,不要說家務勞動,就連孩子自己的個人衛生都基本是父母包辦了,很多家長都有“學習至上,生活習慣培養無所謂”的觀點,看了講座才知道,把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割裂開來是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一個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學習上很難不馬虎;一個生活懶散的人,學習上也不會勤奮。

  現在孩子們的勞動習慣,的確讓人汗顏,生活環境舒適,家長對家務活大包大攬,就連最基本的掃地、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基本的家務勞動都不主動去做,有時候還要在家長的“利誘”下才象徵性的去做這些基本的勞動,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嬌氣、懶惰的不良習慣。家長總會習慣的認為現在孩子還小,樹大自然直,覺得孩子大了就會自覺幫忙,到最後才發現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育不但應當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它還必須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而家務勞動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的方式,在家務勞動中才能讓孩子對勞動尊敬和熱愛,讓孩子在勞動中體驗自己的感受,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

  俗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讓孩子參加適當的家務勞動,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裡的地位,而不純粹是學習的機器,這也是鍛鍊孩子的一個方面。

  那麼,家長怎麼培養孩子愛勞動呢?

  1、要培養孩子勞動的興趣。要根據孩子好動、好模仿的特點,培養勞動觀念。他們常常喜歡爸爸媽媽做的一些小事,得到表揚後顯得異常興奮,家長應鼓勵下去,使孩子感到自己做的對,高興的堅持下去,由無意識的模仿動作變為有意識的自覺行為。

  2、要經常對孩子鼓勵和表揚。對孩子的勞動成果,老師應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要學會吃飯、漱口等一些基本動作。

  3、要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孩子開始學習勞動時,家長必須言傳身教,一步步給孩子示範,手把手的教,要注意安全、衛生。

  看了講座以後,從現在開始,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讓孩子從勞動中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讓他們在勞動中體驗生活,鍛鍊自己,培養他們自食其力、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品質,讓孩子們樂在其中、學在其中、親身感受到幸福生活背後的心酸和不易,要讓孩子認識到勞動是父母、社會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種生活,是社會、父母對他們成長的一種磨礪,更是一種深深的愛。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2

  每個家長作為初學者,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是摸索著前進的。我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樣,也有“望子成龍”的“理想”,可是怎麼教育卻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是棘手,可這僅僅只是育兒漫長過程中最基本的一步,除此之外,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

  《父母課堂》告訴我:兒童心靈的啟蒙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我們不是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而是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自己,來好好發現我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並鼓勵他成為的自己。我們要給孩子提供好的土壤,讓他能夠發芽、成長。

  楊絳先生說過“好的教育首先是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而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這就要求做父母的我們平日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學習方面,我們要求他上課會聽講,學會基本知識並會應用就行,不是特別在意考試的分數,而是針對孩子對各個科目的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情況與孩子進行交流,針對薄弱環節進行輔導,儘量讓孩子帶著興趣主動學習;同時,我們也會不定期的就孩子在校的表現與老師進行溝通,做到有問題及時督促改正。讓孩子快樂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

  為了開拓孩子的視野、增長知識,我特別重視孩子的閱讀,為孩子開啟閱讀之門,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讀書貴在堅持,要保證孩子每天的閱讀時間,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課外書,定期給他買書,養成正確的好的閱讀習慣,好的書籍會讓孩子記住很多優美的詞句並運用到作文中,幫助提高寫作水平,我們家每週都有親子閱讀和討論書籍時間,讓他感受到讀書的快樂,習慣成自然,每天他不看會書就覺得少了什麼。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旅行可以讓孩子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邊走邊聽邊看,那種感受是入了骨髓的,是可以存在記憶裡的。從孩子上幼兒園起,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我都會帶他去外地旅遊自由行,自己提前做好攻略,網上自訂住宿,機票,雖然麻煩,但是適合親子游,一切都是慢節奏的,有名勝古蹟的地方就多停留一會兒,講講歷史典故,讓他自己透過自己的語言把旅途所見所聞以錄音、日記或者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是一個很不錯的學習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開始適當的讓愛美食的他自己做美食攻略,今年帶他去西安、重慶、北京等,就是他負責查詢的,提供的幾個地方還不錯。並且寫作文時文字越來越生動,內容越來越豐富。

  在孩子的家教上,我特別注意行動力的培養。做孩子的遊戲玩伴,不僅增進親子感情,還能培養他的行動力和學習能力。玩和學習是統一的,有益的玩和科學的學習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在遊戲中孩子可以保持平和心態,勝不驕敗不餒。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知道該做什麼,卻沒有做的力量,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到。

  光想不做、光說不練或者憑一時的情緒簡單做做,都是靠不住的。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僅僅需要講道理,更多地給孩子提供一個實踐行動的氛圍,使孩子們在行動中培養行動力,才可以讓我們的下一代學得更好、走得更遠。

  龍應臺說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也是我對孩子未來的希冀。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3

  聆聽了明人教育創辦人——大山笑長的教育講座,老師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自己親身所見所聞,向與會人員傳授了當前家校共育的必要性、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以及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及教育方法。為我們的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真是讓我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透過這次學習,使我對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進一步認識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一樣重要。

  會中大山笑長說了一個有關於“媽媽笑了,春天到了;爸您笑了,花兒開了。”的故事,讓我感受到笑的魔力,明白到愛孩子要堅持,要快樂地去愛,快樂使人進步,痛苦只會使人逃避。手心有多大,手背就有多大,天色慢慢變暗,花兒慢慢開放,孩子是慢慢長大的`。即使一株花也有好幾個花骨朵,有的盡情綻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還是小小花骨朵。花亦如此,何況我們的孩子呢?這就是花苞心態,花苞心態缺點可愛;花苞心態,耐心等待。用花苞心態,愛我們的孩子,相信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只不過花期不同,靜等花開。細心呵護,愛心陪伴,耐心等待。也許她不是一朵花,而是一棵參天大樹!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好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但當生態鏈中的哪個環節遭到嚴重破壞,都可能造成學生的畸形發展。因此,“家校共育”非常重要。家長們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吧!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4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大家好。很高興能在這裡與大家分享關於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我的兒子鎖睦晨今年6歲,目前就讀於東關小學學前四班。學習上他自覺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中,他熱愛勞動,充滿愛心。他興趣愛好廣泛,喜歡畫畫、唱歌和跳街舞。進了學前班後,在老師的悉心教育和培養下,我們感覺他進步明顯,對學校生活適應較快。藉此機會,我要特別感謝班主任唐老師、語言課的郭老師及所有其他老師,謝謝你們為孩子付出那麼多辛勤汗水和無盡的愛。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相輔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單單只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也不代表學習文化知識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父母的行為習慣就是孩子學習的一本教材,家長要做到言傳身教。另外對待孩子,我們要做到疼愛但不溺愛,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敗是正常的一件事,對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強求。

  如何採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好小孩?

  我認為必須家庭與學校兩方面共同發力,掌握好小孩品德發展的共性。平時,家長和老師也要多多溝通,與老師一起查詢針對小孩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缺陷,瞭解孩子情緒是否穩定,言行是否一致,並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計劃,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得到改進。平時多與孩子平等交流,耐心聽取孩子的不同意見,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對於孩子犯錯,家長不必太過激動,可採取擺事實,明道理的說服教育法,榜樣示範法,欣賞激勵法等。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我們要透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5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採用怎樣有效的方式和家長合作教育孩子,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我認為可以從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

  要做到這點,就要善於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家庭的教育對學生也尤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會使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和習慣,那怎樣讓學生在家裡也有個好的環境教育呢?這就要我們班主任多與家長溝通,多與家長交流,向家長介紹好的教育經驗,與家長一起查詢各自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進步。要讓家長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各方面的表現,也讓家長告訴老師他們孩子在家的情況。在學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時,家校可共同鼓勵他,表楊他,讚賞他;要是學生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勸導他。這樣就強化了孩子習慣的養成和對錯的辨別能力。不知誰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所以我們要透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樣,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只依靠老師,更多的還需要家長和我們一起來共同完成。學校家庭教育怎樣才有更有效,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一個問題。更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管總結完善,讓自己的教育更為有效,讓自己獲得提高。

  家園共育之有效溝通心得體會6

  承蒙老師的信任,給我這個機會和大家共同探討、交流孩子的家庭教育,我深感榮幸。我們孩子能走進341班這個快樂的集體,能遇到用心用愛教導他們的老師,這是他們的緣分,更是他們的幸運。在此,作為家長,我要說聲:“吳老師,辛苦了!感謝您這五年的陪伴與教導!”下面,我就教育孩子的幾點感受和各位家長交流交流,如有不當之處也請大家多加指點。

  很多教育專家都說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而且家庭教育這是一項大工程,往往是一個鬥智鬥勇、勞心勞力的過程。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該怎樣去培養?他們和我們那一代不同,我們那時只需養,育是老師的事。而現在的孩子既要養,更要育,不僅要育德,還要育才。所以現在的孩子家長都是壓力山大,身心俱疲,而且階級矛盾突出。該怎麼讓他們健康健全成長,我也一直在摸索,不過我從靜怡的養育之道上還是有所收穫的,現在就從一些瑣碎上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快樂是學習的前提

  靜怡剛上一年級時,其實是一個羞澀、內向的孩子。剛入學一個星期,我問她“你交了哪些朋友?下課玩些什麼遊戲?”她說:“沒有交朋友,我下課就坐在座位上看他們玩。”這下我意識到出問題了,一個沒有朋友不會玩的孩子有什麼快樂而言。長此以往,一旦養成了孤僻的習慣,可能終身難改。所以我溫和的告訴她,每天都要和同學們玩遊戲。而我每天都會和她交流怎樣和朋友們玩,他爸爸也身體力行陪她玩比如反對貓等遊戲。我一直認為快樂是學習的前提,不快樂逼迫式的學習,難有成效難以堅持。五年級,有些孩子已經出現厭學情緒了,當孩子們不喜歡學習時,我們家長可以另闢蹊徑從玩上加以引導,當你們有共同語言了,作為家長你的話就有分量了,也有了。

  二、努力是一個孩子的優勢

  一年級的靜怡其實學習上問題挺大的。那時每晚她說的最多的一句是:“媽媽,我不懂!”因為幼兒教育我們崇尚的是“無知”教育,除了玩不教她任何與課本有關的東西。進一年級時,1—20她數不順,識字不到10個,而她也不是別人口中所說的具有慧根的孩子。所以一年級的期中考試,其他孩子都沉浸在百分的喜悅中時,我家的靜怡拿著只有七八十分的試卷惶惑著看我,還是那句“媽媽,我不懂試卷的意思。”我笑著問她“閨女,你是不是覺得你挺笨的?”那時她哭了,這麼小的孩子其實也有了心思,她爸爸給她講了個“笨鳥先飛”的故事。我告訴她,當你不如別人時,唯有比別人努力。相信這句話現在應該已經深植於她的心裡。因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我只重過程輕結果。不管是她參加跳繩比賽,幹部競選還是大大小小各類活動,我問的第一句話都是:“你認為你盡力了嗎?”如果她點頭,我一定會對她豎起大拇指表示鼓勵。有朋友可能會問:“不問結果嗎?”我認為只要盡力了,結果一般都會好,就算不好,盡力了,還有什麼值得苛責的呢?孩子不一定要拿來和別人比的,只要他比昨天的自己有進步,難道不值得稱道嗎?這是我在帶靜怡之道上我認為做的最成功的一點,因為她夠努力,所以我不擔心她今後的學習,甚至不擔心她今後的人生,因為努力已經成為她的一種習慣。

  三、要做智慧型的家長

  1、學會放手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做父母的千萬別替代。有專家曾說過當媽媽的越不操心,孩子可能越讓人放心。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靜怡讀小學到現在我幾乎沒給她整理過書包,但是她的書包整理得整整齊齊。我很少叫她起床,只丟一個鬧鐘給她,她幾乎不遲到。週末去上特長班,這兩年我不管,可是她搭公交車也沒出過簍子,向陌生人問路比我還順溜。作為家長其實我們需要適時的放手,其實怕這怕那,將她時時擁在懷裡,才是一輩子的風險,因為你可能將他養成一個巨嬰。當然放手不等於放任自流,家長一定要默默的監管和評估。

  2、做有原則、有底線的家長教育孩子有些事定不能讓步,比如逃避責任的撒謊,又比如說挨批評時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遇到這種問題我是主張家法處置的。但是我們要注意懲罰的目的不是發洩自己的怒火,關鍵是讓他們沒有第二次,所以我們應該理智、妥善處理。

  3、聰明溝通,做民主型家長孩子長大有主見了,做家長的不可能讓他們什麼都一板一眼的照做了,但是也不能什麼都由著他們性子來。因此很多時候溝通、交流就尤為必要。以這次學葫蘆絲為例,前兩天靜怡回來就說不要學了。我問她原因,她說:“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說葫蘆絲不止一個調,要收很多錢,都不學了”我是這樣和她說的,付錢是我們大人的事,如果難以承受我會和你商量的。你需要考慮的是,你喜不喜歡學?你會不會堅持?會不會盡量學好?還有授課的老師適不適合你?如果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我也會支援你,只提一個要求:儘量學好!如果你不想學,也要找一個說服自己和媽媽的理由,我們就退出。今後不管做什麼千萬別說別人這樣,我也這樣,要學會理性分析。這就是這次葫蘆絲事件我們溝通的結果,我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不要一味的去依順孩子,但也要聽聽他們內心的想法,我們應該民主,選擇一種有利於他並雙方都認同的意見。

  最後,我們作為家長,在養育之道上一定要擺正心態。忌溺愛,因為你生他養他並不欠他;忌嘮叨訴苦,因為你要生他養他,他不欠你。這樣我們才能平等對話,愛的天平才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