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精選17篇)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精選17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選1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

  最近我對《語文課程標準》再次進行了學習。透過學習,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學習中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觀點,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學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學設想寫出做為下步語文教學繼續努力的方向。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著上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努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我都會以這樣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後鞏固、課外拓展。課前預習具體讓學生做到:1、畫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字詞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決。2、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3、熟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想一想自己讀懂了什麼,思考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讀懂。課內探究過程中做到具體解決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學生問題解決的前提下,再解決老師提出的學生尚未想到的問題。此環節的實施,關鍵要做到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合作探究學習為輔,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從而做到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課後鞏固就是要求學生做到對當天學到的內容進行及時鞏固複習,在教學中我採用課堂隨堂檢測卡的形式。課外拓展就即咱們平常所說的以一篇帶多篇,透過學習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發學生去閱讀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透過學習一篇文章推薦、激發學生閱讀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以名言警句、優秀詩文、中外經典等引領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階段目標中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中要做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資訊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對於我們有59人的這個大班怎樣完成課程目標中的這些要求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名言警句背誦、古詩文誦讀、中外經典品讀三管齊下的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2

  進行完本次新課標的學習,我收穫頗豐,我深刻領悟到,教師的指導一定要和學生的思考形成共鳴。正如古人所說“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要想形成共鳴,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教師再怎麼引導,也是勞而無功。我的收穫總結如下:

  一、課程性質明確定位。

  其定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陷入了一定的誤區。現在理論研究者普遍傾向於認同將“言語性”作為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最核心、最本質的屬性。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言文字運用”僅在前言中就出現了四次。新課標從“語言文字運用”的領域、能力規範等角度進行了全面論述,而且將重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的思想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這是實驗稿中所沒有的。這些論述,表明了語文課程應主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更加貼近了語文的本質,學科特點更加凸顯,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和明晰。這對於切實糾正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非語文、泛語文的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說說寫寫、讀讀背背。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這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三、高度重視識字寫字——識字減數量、寫字提質量

  隨著電腦的廣泛應用,人們日常大量使用鍵盤輸入文字,使人們對漢字的讀寫和識記長期處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狀態中,常常會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而且,由於一些人只狹隘地單純從實用的角度認識漢字書寫,認為鍵盤輸入已經可以代替寫字,久而久之,錯別字隨處可見、全社會漢字書寫水平每況愈下也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語文教學而言,有的教師認為指導學生寫字是軟任務,這一點我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少對寫字的練習指導,就是識字課中的寫字指導環節也常常是指導多、練寫少,學生真正寫字的時間少得可憐!有的教師教學中習慣用播放課件指導寫字,即使有教師板書範寫,其書寫水平也難如人意,因此在這一方面我必須加強並不斷提高。

  基於這樣的認識,在第一學段,新課標已將原來的“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將第二學段的“2000個左右會寫”減少為“16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級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同時也便於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第三學段的硬筆字還增加了“力求美觀”的要求。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識字寫字“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新課標還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本標準還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要求先寫“字表中的300個字”。可見,新課標將識字寫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3

  開學初,我反覆研讀了《語文新課程標準》,頗有感想,收穫頗多。語文課程標準是我們每位語文老師教學的標杆。以下我就談談自己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體會和感受:

  一、注重識字與寫字教學

  課標除了在四個學段都對“寫字姿勢”和“書寫習慣”提出要求外,課標21頁還明確指出:“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此外,還在習作教學中對寫字也提出要求:“要關注作文的書寫質量,要使學生把作文的書寫也當做練字的過程。”其實,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範、端正、整潔。”

  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首先要保證自己能寫一手漂亮、規範的漢字,在板書給學生時,做到一筆一畫,特別是低年級寫字時,每一個字要分析字形、結構、佔格,在每次教學時,要儘量留15分鐘進行識字寫字,只有保證充足的識字寫字時間,抓好課上有效的時間,認好字、練好字、學好字。

  二、閱讀教學重在平時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各個學段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透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僑情做作的腔調。

  在教學一二年級,學生們愛唱讀,把音拖得長長的。我想,根據課標的教學目標,今後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上多的是學生琅琅的讀書聲而不是學生拖腔怪調的吼聲。

  課標23頁還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語文教學並不是只把課本的課文會讀會背,還要培養學生愛讀課外書的好習慣。所以,在低年級,語文老師就該與家長相互配合,在校內、家中培養學生愛讀書的好習慣。

  三、習作教學強調兒童生活實際的連線。

  《語文課程標準》注重樂於寫作和自信,注重發展個性,注重打好基礎,從而降低了寫作教學要求,要求學生會“寫話”,中年級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高年級僅僅是“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和“能根據習作內容的需要,分段表述”。這些都比過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質在於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總之,《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4

  我們學校組織開展了學習《新課程標準》的活動,透過學習,我受益匪淺。我們作為一線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要當學生的良師更要當好學生的益友,瞭解自己的學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真正做到讓學生輕鬆學語文。把學生培養成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的新型人才。下面我就談下我的感受:

  一、轉變角色,最佳化小學生的學習氛圍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需要創造和諧愉快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從以往傳統的傳授者變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與學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翠鳥》一課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是理解翠鳥捉魚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教師都是將課文中的重點難點直接告訴學生,但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你從哪個角度感悟到翠鳥捉魚的高超技術?”這個問題有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分析翠鳥捉魚的高超技能,為學生的思考指明瞭方向。這樣既幫助學生尋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給了學生一個自己思考尋找正確答案的機會,鍛鍊了學生獨立思考、總結概括的能力,同時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們能自然而然地發揮想象。因此,採用引導的教學方法,還能增加課堂樂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質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學經驗時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對發達的今天,這一思想仍然是一條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特長和不足,對待不同型別的學生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方法。第二是學會傾聽,給學生表達自己的空間,從中發現問題並學會解決問題。

  三、鼓勵質疑,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考和質疑往往是緊密相連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例如,在講解《誠實的孩子》一文時,有個學生突然發問:“為什麼姑媽問花瓶是誰打碎的時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嘆號,而列寧的是句號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教師可以做個試驗,拿著撕破的本問一個同學:“是你撕破的?”學會不假思索地說:“不是我!”此刻,學生明白了課文中的感嘆號的特殊作用,就是為了加重語氣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寧的回答後面用的是句號,說明了列寧的話是謊言。學生透過這樣的分析,感悟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於是就會積極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適時激勵,樹立小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小學生年紀雖小,但是同樣有著強烈的自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們會小心翼翼維護自己的驕傲。對於小學生來說,有時教師的一句話會讓他們放棄一種興趣,也會激發他們一種潛能,改變他們的性格。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語言的運用。曾經有位教師讓學生用“因為”和“所以”造句,有個小男孩積極地舉起小手,回答道:“因為媽媽讓我放學後寫作業不讓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興。”從句子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學生的認識有些偏差,所以老師不高興地批評了他,然後很不客氣地讓那個孩子坐下。從這以後,這個孩子不僅再也沒有自己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而且再也不喜歡主動參加任何活動,性格都變內向了,因為他的積極主動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鼓勵,並且自尊收到了傷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給予學生應有的鼓勵,在學生出現偏差的地方給予耐心的引導,使他們改正自己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保持孩子應有的活力。

  五、設定情境,增加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調動學生上課時的積極性,這是廣大一線教師一直積極探索的問題,對於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讓他們的情緒跟著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會使他們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課堂中去,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這就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中讓學生畫出文中景象和讓學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節都是非常不錯的方法,學生在積極將準備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就會增加對課文的精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且學生們能夠在色彩或表演中收穫意外的快樂,使語文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充實,讓學生輕輕鬆鬆學習,開開心心收穫,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改革是教育領域上的一場春風,它必將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契機與希望。相信透過廣大語文教師的積極努力,語文教學必將欣欣向榮,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5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好,就要學習、反思、和總結。要想在教學上能進步,就要不停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用專業理論知識來的教學。因此我參加學習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1)我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時代的需要。

  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蒐集和資訊的能力;將聽說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的要求。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學習。

  (2)我真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

  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應倡導、學生髮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的認識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修養。

  (3)教學中,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學生學習的者。

  教師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語言交流,也可以表情、動作來交流。

  (4)在教學程序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了綜合性學習的。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和實施的能力。自主性地要注重和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也有很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並在課堂上實踐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看完新課程標準,閱讀和寫作的體會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閱讀教學,閱讀是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的途徑。讀或讀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6

  一、我要寫”“樂於寫”是學習寫作的基本規律,是須臾不可少的學習情感。

  小學習作教學更應始終把“我要寫”“樂於寫”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必須著力培養學生“我要寫”“樂於寫”的書面表達習慣,使學生達到“需之切”“樂其業”的境界。

  二、小學生習作,特別要強調“我手寫我心”。

  瞭解學生,知道他們有哪些生活經歷體驗,引導他們寫出來。作文的實質就是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寫作過程就是利用內部語言思維、表達的過程。先說後寫是開始學習寫作的好方法,這是學習使用內部語言構思寫作的過程。就是到了高年級也應該有適量的先說後寫。

  三、習作教學應該是“習作兩條線”,堅持“讀寫結合”的原則。

  一條是生活習作,從寫“放膽文”開始,寫自己的生活,所見、所說、所聽、所想,養成經常寫的習慣。另一條是系統習作訓練,從三年級開始,也從寫放膽文開始,逐步學習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學會觀察、學會習作,把自己的習作寫得好一些,更好一些。透過這兩條線的訓練,養成“有內容”“會寫作”的習慣。

  讀寫結合”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在大量閱讀中學習寫作。

  大量閱讀既可以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和提高寫作能能力,更能塑造人格。

  四、小學生作文的評價重在展示交流。

  《課標》中指出:第二學段的要求是運用“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第三學段是“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第四學段的要求是“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展示交流既可以促進學生“樂於寫”,又可以評價出真實的寫作能力。至於寫一篇作文式的考試最好在高年級進行,而且要與平時作文結合起來全面評價。一篇作文定輸贏的做法不利於小學生的發展。習作就是習作,是自己練習寫作。決不能拿“作文選”作為衡量學生習作水平的標準。要承認差異,不搞一刀切。多做縱向比較,只要學生努力了,進步了,寫出來的作文說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應該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橫向比較時要引導學生欣賞同伴的習作,學習同伴的習作,承認自己的差距,樹立信心提高自己。

  《課標》關於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各個年段相互聯絡,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從各階段目標上看,寫作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要超越階段性特徵,要從情感出發,以興趣為先導,以生活為源泉,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另外,三維目標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具有整體性,寫作教學自身也具有的整體性,不要把寫作教學分的支離破碎,那樣會“按下葫蘆起來瓢”——顧此失彼,要以激趣——積累——思考——表達——交流為主線促進寫作水平整體提高。再其次,寫作能力與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等一起構能了語文能力,同為語文素養,所以要整體考慮他們之間聯絡,以大語文觀進行寫作教學,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7

  又一輪新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廣大教師見面了,透過認真研讀,我深有感觸。作為一名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最大的體會就是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了。新的初中語文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那麼,我們的初中語文在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語文教學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師生雙邊活動轉變。

  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改革,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要堅持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處理好講授與練習、學習與運用、點撥與討論的辯證關係;要堅持學以致用,實現知識向能力的不斷遷移。

  二、語文教學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

  學法指導不應該只看作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應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經過思考、生疑、答疑、創造等學習過程,才能使他們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學習動力。教師應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學情,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適時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加強能力遷移。

  三、結合中學生自身實際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背誦優秀詩文80篇。現在的學生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差,在語文教學中要切實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四、語文教學中必須儘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多讀好書。要努力營造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啟用他們創新的慾望,讓學生主動去求知。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所以作為語文老師,要學會的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地去發現問題並及時給予他們學習方法上的點撥,做一個優秀的引路人。

  相信,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的語文教學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8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小學閱讀教學更應該以讀為主,為了保證閱讀的有效性,教師應該以多種手段加以輔助,以“讀”為主導來加以鍛鍊。

  做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認清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打實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而閱讀教學則是聽、說、讀、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搞好閱讀教學,使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是現在小學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為了達到這種目的,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議,望大家給予指正。

  閱讀文字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大到名著、唐詩宋詞、文章句段,小到商品說明。一個人的語文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他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也決定了他如何去運用這些他接觸的知識。一句話,沒有好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也就是一紙空文。這種能力的培養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而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以教材為主、課外閱讀為輔、有效地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學會怎樣去讀書,掌握自能閱讀的本領。

  閱讀教材,它有豐富多彩的內容,是學生擴充套件視野、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資訊資源,是增長知識的寶庫,為學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營養。這正是葉聖陶先生說的“語文教學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我們培養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還要有獨立探索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能力與知識的密切聯絡迫使我們的教學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識。而根據語言學習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可知,發展學生的語言非基本任務,著重訓練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文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核心。這種以字、詞、句、段、篇基本功訓練和聽、說、讀、寫基本功訓練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其他諸多能力的培養,如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自學能力、辦事能力等等構成了語文教師教學的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是聲情並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透過表演來詮釋和理解。斯霞老師說過: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很沉。這時教師就要充分指導,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充滿情趣的表演來表現文章,化難為易,使其重點突出,突破難點,從而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所富含的意義。如教學《狼和小羊》時,我讓孩子們自己預先準備好狼和小羊的頭飾,在上課時同桌對照課文,自編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這兩個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於孩子的表現慾望特別強,模仿能力也特別強,所以在教師範讀時,教師應注重範讀的重要性,並做好領頭羊的作用,發揮指導作用。上述只是談到了閱讀教學的內容,但光知道這些還不行,關鍵是如何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基礎,提升能力 ,完成教學內容才是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輔導的重點,而要做到這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課前閱讀文章,預習課文。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檢測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一步中教師要給好預習提示,使學生的預習有目的地進行,使預習行之有效。這就是教師教學中的“牽引”,學生透過認真預習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麼,是字的音形義不懂,還是無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對於不懂的字詞則可以在課前利用工具書查詢學習,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素質,同時幫助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此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便會有事半功倍的感覺。同時,學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內將文章的中心抓住,領會全文的重點所在,掌握文章的重點知識。

  課堂教學中的疑和問。沒有“為什麼”就沒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疑問是一切學習的基本支撐點。課堂中的疑問恰是學生求知慾強烈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扶”。這一步實現的基本條件,是提升學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問的形式理解文章,不僅能使學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還有助於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己能儘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課後的複習和課外閱讀。課後的回讀是對文章中心的進一步理解。透過課前、課間、課後三步反覆閱讀,才能真正對文章的意義進一步理解,瞭解自己對文章的掌握情況,知道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達到引以為戒。那麼在下次的學習中 就回得心應手,正確尋找出學習一篇文章的捷徑。其次是課外閱讀,實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也同時是對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的檢驗,是達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檢測。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各項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擴大閱讀量,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這個世界,而且也有助於學生知識的積累,寫作能力的提高。“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閱讀就能瞭解前人的智慧,充實自己的大腦,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們要對名篇名著做到書讀百遍,反覆體會其中的精華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迅速的充實、發展自己。

  總而言之,閱讀是學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應當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做到既要重視課內語文教學又要抓好課外閱讀。在日常學習中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技巧,那麼我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9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學生的讀書實踐。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蘇教版小語教材在絕大多數課文後都明確地列出了朗讀課文的要求,這體現了對朗讀的高度重視。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更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這一工具性、基礎性學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那怎樣才能讓學生想讀、會讀、讀懂課文、讀出感情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初淺的做法。

  一、倡導朗讀形式的多樣性

  朗讀的形式應靈活多樣,恰到好處。為了讓學生獲得整體印象,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薰陶和美的享受,或者為了創設某種情景,教師的欣賞性範讀或指導性範讀很有必要;為了誘發學生的想像,感受意境,對於含義深遠、語句優美、描寫生動的地方,可指導學生小聲自由朗讀;為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讀書的興趣,對故事性強或對話多的課文,可進行分角色表演性朗讀;為了便於大面積檢查、瞭解和訓練,對於篇幅較長、自然段較多的課文可由幾個人或全班全組接龍讀;為了強化記憶,活躍氣氛,對於詩歌或精彩的點睛之筆也可以齊讀;為了較好地進行朗讀訓練,做到“先扶後放”,“有扶有放”,剛開始可採用師生相互伴讀,有一定基礎後,為了提高朗讀的效果,採用分人或分組輪讀比賽。因材施教,精心設計讀的形式,在於學生讀熟、讀通、讀好課文。形式多樣的朗讀指導不僅能起到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爭先表現的效果,還能營造濃烈的閱讀氣氛,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尊重朗讀選擇的多元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同時指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倡導朗讀個性化,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他們的朗讀也決不會雷同。教學中,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選、自練、自讀、自悟,當學生讀得輕鬆愉快,讀得酣暢淋漓,成了學習的快樂,那麼,就一定能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深愛,閱讀就會成為他們無限的樂趣和不斷的追求。

  因此,朗讀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個體的閱讀體驗,避免人云亦云,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倡導個性朗讀。如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對以下描寫大泉的句子,學生的理解截然不同:“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好像永遠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特別是學生在朗讀“冒,冒,冒”三個字時,語速、輕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學生讀時由輕到重,由快到慢。字字鏗鏘,句句有力。他飽含深情地說:“趵突泉就像一位頑強的、堅忍不拔的人,他不屈不撓地向外冒著,決不停息!”而有的學生朗讀時卻是三字連貫,一氣呵成!用他自己的話說:“趵突泉充滿青春活力,我覺得只有這樣讀,才能表現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三、著眼朗讀表達的情感性

  美學家王朝聞說:“朗讀者的高明之處,不只在於清晰、流利、悅耳的音和調,主要在於他進入了文學作品所規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體驗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調、顏面表情。”朗讀是要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這種情來自於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們要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所體驗,從而形成入神的音調 、顏面的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語感。

  真摯的感情是朗讀的生命。怎樣讀才叫做“有感情”?筆者認為朗讀時應該深入體會、融合作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如果僅僅是力圖表現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無視作者之情,皆不能謂之“有感情”地讀。如在教學《西湖的“綠”》這一篇美文時,我嘗試用插圖和教師優美的教學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讓他們自己去想像體會西湖的美麗,尋找感覺,帶著理解和感受去讀書,自然就會讀出輕重,讀出感情來。學生由於閱歷的限制,或許讀出的西湖並不是很美,但由於是真情流露,所以聽起來也很舒服。

  四、關注輔助手段的功用性

  形象生動的東西是學生永遠喜歡的。要讓學生讀出感情,首先要讓他們入其境,才能體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配上海底錄影和各種海底動物的叫聲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被呈現的海底美景所吸引,那麼讀起句子來就更帶勁了。因此,朗讀教學中較好地運用多媒體這一現代教學手段,則能使朗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學《2008,北京!》一課,低年級的小朋友由於年齡、生活閱歷的侷限,很難體會到2001年7月13日晚上那一片狂歡的景象,這時,利用多媒體再現那晚天安門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歡呼跳躍的慶祝畫面,讓學生有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真實感。不知不覺中,小朋友就被畫面所感染,彷彿自己就是狂歡的人們中的一員,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於是,只只小手高舉,張張小嘴想讀,個個小臉通紅。另外,還可以藉助圖片、音樂和老師的體態語言等來渲染課文情境,這不僅能激發出學生讀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抒發真情。

  五、增強朗讀評價的情趣性

  《課標》指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課堂上,評價用語的使用很有考究。有位老師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課時,“你讀得真準確!”“你讀得真流利!”“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了天邊那五彩斑斕的景象!”等教師層次遞進的評價,激發了小朋友參與朗讀的熱情。班裡的每一位朗讀者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評價也應該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條。我在引導班上的學生在評價他人的朗讀時,建議以表揚鼓勵為主,以建議指點為輔。出現了“你讀得真是太棒了!”“你這兒讀得不錯,如果你把這個詞讀得再重些就更好了。”“聽了他的朗讀,我真想去那個美麗的地方走一走。”等評價語言。學生在肯定同伴優點的同時,捎上不足,既指點了同伴,又提醒了自己,更好地激起了他們讀書的熱情。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充分運用朗讀這個手段,根植於課文這片“沃土”,教師要盡我所能讓學生想讀、敢讀、會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在讀中學會創新,給每一堂閱讀課都插上飛翔的翅膀,給孩子們創造快樂的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0

  開學初,有幸參加了金水區教研室組織的《解讀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材分析會,對新的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和更深的體會:

  一、善於吸收——做學習型教師

  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我們要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同時認真鑽研教科書,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教師在教完一節課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總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作為完善教案、改進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依據。寫教學後記或反思能幫助我們迅速接收反饋資訊,找出教學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為調整教學建立可靠依據,從而促進教學過程的不斷最佳化,促進教師素質、教學水平、教研能力的不斷提高。後記或反思中可以記成功之舉、記失敗之處、記教學機智、記學生見解、記再教設計等。總之,記教學後記或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所得,必見成效。

  三、敢於探索——做創新型教師

  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會更加努力,構建和楷的新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走近我們已有多年的時間了,透過學習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雖然是又一次的學習,但還真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讓我又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讓我在語文教學方面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穫。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2

  正如旭日東昇,陽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經驗、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課標”的實施確實給當今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的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著知識的滋養。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第一、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第二、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第三、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新語文課程標準》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3

  5月28日,我有幸參加了“洛陽市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活動。上午聽了張琳老師老師做的報告《新版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下午聽了兩節課《螞蟻的救助》、《小熊和小鹿》,收穫最大的是張琳老師對小學語文新課標的精彩解說,讓我對小學語文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並充滿了興趣。

  對於新課標,自己學習的時候總覺得新課標的內容枯燥、泛味,許多概念在腦海中十分混亂。但在張琳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述中,我突然發覺新課標上的內容變得生動了,並且十分有道理。小學語文新課標確實值得我們去探究。下面我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首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具備哪些專業素養呢?這個問題我想用張琳老師問我們年輕教師的話來回答。她是這樣說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你是否寫得一手漂亮的字?你是否經常閱讀課外書籍?你是否堅持寫教學日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首先應該有一手好字,無論是粉筆字、鋼筆字還是毛筆字。隨著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師習慣了用多媒休上課、列印教案,板書也隨之減少,字就不那麼注重了。許多年輕老師的字與老一輩的老師相比,真是有著天壤之別。一手好字是對一名語文老師的基本要求。

  其次,語文老師應該加強自身學習。“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現在的年輕老師大多歷經寒窗苦讀,有著較高的學歷。個人素養方面不用懷疑,但是知識儲備方面呢?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我們老師的知識是否能跟上時代的節拍呢?我們應該深刻反思一下。我們要求學生每天看課外書的同時,是否自己也堅持每天學習呢?現在,我們接觸的越來越多的是電子書籍,讀書也不像以前那樣細細咀嚼了,更多的是囫圇吞棗式的讀。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快餐文化”。當然也有的老師沉醉在其他活動當中,早將閱讀拋之腦後了,只靠著肚子裡僅剩的那一點點墨水去澆灌祖國未來的花朵。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堅持每天閱讀,每天寫點教學日記。我們要為學生樹立一個終身學習的榜樣。語文老師的專業化成長之路漫長、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

  再次,更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學習寫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現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雖然會寫字量減少了,但“新課標”對寫字的質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級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寫字規範、端正、整潔。三至四年級就要求學生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並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級,則要求硬筆書寫楷書整齊美觀,並有一定速度,同時能用毛筆寫正楷字。為了能讓各個學段的學生達到書寫的要求,語文“新課標”還在第三部分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小學1-6年級,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提高書寫效果。

  最後,關於閱讀教學,更加突出地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此次修訂的語文“新課標”更加強調學生學習語文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培養。關於閱讀教學,更加突出地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教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

  雖然小學語文新課標培訓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對小學語文新課標的學習和探究卻是無限的。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學習小學語文新課標,並將新課標的理念運用在日常教學當中。多學習、多思考,多請教,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質量,才能在具體教育教學中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4

  八月x日我參加了小學語文新課培訓。程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語文教學方法上要求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新課標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強化語言實踐便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的能力,其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個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閱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閱讀的作用。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我會努力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透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透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透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新理念的確立,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新課程觀、學生觀、質量觀,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掌握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教學如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理論指導實踐,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學上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用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5

  推薦讀《新課標解讀》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教學模式將“人——人”系統轉變為“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常讀書和常思考,能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

  當然讀書需要認真的態度,更需要堅決的毅力。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讓自己再度成為學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體會我們的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悅吧,在書的世界裡,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6

  在20xx年3月15日的下午,我參加了興慶區教研室教研員宋光瓊老師組織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教材解讀培訓”活動。經宋老師介紹,此次活動是教研室在選拔了幾位優秀的教研組長先深入學習了新修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再結合本冊教材編排特點及鮮活課例,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與解讀的基礎上,然後召集各學校各年級的語文教師分別在十一小遠端教育室進行本年級的語文教材解讀培訓活動。我們於3月15日下午齊聚十一小多功能廳,聆聽了來自滿春小學的語文教研組長張春豔老師對六年級語文教材的解讀。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1、透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透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2、在教學程序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會更加努力,開展時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構建和楷高效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17

  近期,課題組組織成員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並在組內進行了深刻的交流,對比自己的教學,頗有感觸。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創新意識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而語文課堂將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沿陣地。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的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其中不少都是語言材料中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語言實踐活動中使用頻率較高。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感受中國文字的語言魅力呢?這是我們語文教者在教學中應該深思的問題。

  3.“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動化的行動方式。學習習慣有優劣之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活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而低劣的學習習慣將嚴重阻礙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甚至影響人的一生。研究語文學科的特性和習慣的特點.不難發現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絡。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發展性和開放性等特性。而習慣則有長期性、漸成性、固定性和自動性等特點。因而語文學習習慣就是學生在語文讀、寫、聽、說過程中, 逐步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動化了的語文行動方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適合語文學科特性的,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揮較大促進作用的行為。它是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語文學習能力是它的發展。所以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會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4.“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透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式與方法。

  5.“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多少年來,初中生閱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中考,而很少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和激情,這是我們閱讀教學亟待改革的現狀。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其思維,豐富其情感,又能訓練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這成了教者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6.“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訓練。多角度、多層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並在實踐中加以提升,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