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椿樹記的散文

椿樹記的散文

椿樹記的散文

  岳父家庭院西側自然生長出一棵椿樹來,據說是風颳樹種或鳥類攜帶而來。至今年已長至十餘米高,夏日濃廕庇日,在階廊椿樹蔭下可避暑,可閒談,可擺桌飲酒。因不辯椿樹兩種的區別,只知香椿味香,可做菜,臭椿味臭可成材。臭椿在東北及南北方廣泛種植,香椿多植於中南部,少部位於遼南及內蒙甘肅南部。

  岳父家居於遼南,我邊查百度邊辯識,見此三年生椿樹樹幹表面較光滑,不裂,是臭椿特徵,每一枝葉片數目則是單數,也是臭椿之奇。從氣味上,使勁揉碎葉子後有青草味的微臭,那自然更不是香椿的香味了。岳父母所在的遼南是果蔬之鄉,大家對房前屋後的果樹熟視無睹,倒是此椿樹享受到了物以稀為貴的殊榮。此樹頗為吉利,《莊子·逍遙遊》中“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古人傳說,上古有大椿樹,八千年為一春,八千年為一秋。《本草綱目》曰:“椿樗易長而多壽考”。人們常以“椿年”、“椿令”祝長壽。在家鄉,還有一種說法,如果誰家的孩子長不高,在大年三十,抱著椿樹,說:椿樹王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來解成板,我長高來穿衣裳。來年就會像椿樹一樣,蹭蹭往上長。這當然是人們一種美好的願望,因為椿樹是一種速生樹種。後世以椿為祝壽之辭;且特指父親長壽。椿齡無盡,像椿樹一樣長壽。

  小學二年級,剛學會使用字典時期,對自己的'名字的各種寫法十分好奇。找出了字典上“春”字讀音的多種字,其中對“椿”頗為青睞。記得那時三十二開本的《新華字典》上解釋為:“植物二種,香椿和臭椿;椿庭代指父親,椿萱代指父母。”我本擬將“椿”作為小學生的別名,因老師說椿多指臭椿而作罷。大學時期,看三言兩拍,一文《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椿樹好像第一次出現在小說家的視野中,當時我覺得這椿樹,與思春,與偷情,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說,都有了關聯。小說中寫道:“光陰荏苒,不覺又捱過了二年。那時興哥決意要行,瞞過了渾家,在外面暗暗收拾行李。揀了個上吉的日期,五日前方對渾家說知,道:‘常言坐吃山空,我夫妻兩口,也要成家立業,終不然拋了這行衣食道路?如今這二月天氣不寒不暖,不上路更待何時?’渾家料是留他不住了,只得問道:‘丈夫此去幾時可回?’興哥道:‘我這番出外,甚不得已,好歹一年便回,寧可第二遍多去幾時罷了。’渾家指著樓前一棵椿樹道:‘明年此樹發芽,便盼著官人回也。’說罷,淚下如雨。興哥把衣袖替他揩拭,不覺自己眼淚也掛下來。兩下里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第二次出現椿樹,則是偷情的前期,文中寫道:“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時刻難過。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從此時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直到二月初旬,椿樹抽芽,不見些兒動靜。三巧兒思想丈夫臨行之約,愈加心慌;一日幾遍,向外探望。”

  這以後,就演繹出曲折離奇的珍珠衫愛情故事。如此看來,椿樹之約,椿樹之思,也有評劇“花為媒”的功效,也可視為“椿為媒”了。

  天下樹木之多,何以椿樹稱王,這裡還有一段故事。相傳在唐宗徵東時期,太宗李世民親巡敵城時被偷襲追擊,不及返回大營,被迫退至鳳凰山下的椿樹溝。李世民察看地形時發現當地椿樹特別多,遮天蔽日,村民散居於此,如詩如畫,非常漂亮。便問這裡如何稱呼?隨從人員回答“椿樹溝”,李世民思索片刻說:“椿樹茂盛挺拔,開金色的花,結金色的籽,當為樹中之王。”因李世民為真龍天子,從此,椿樹無論是長在哪裡,總是高高在上,後來小孩都稱它“椿樹王”。李世民的軍隊駐紮椿樹溝後,所帶軍糧均已用盡,由於出山的唯一通道被敵兵所圍,無法與運送糧草的隊伍取得聯絡,此時,將士們已無力征戰,士氣大降。李世民見狀,心急如焚,如果再得不到糧食必將全軍覆滅於此。關鍵時刻,居住在椿樹溝的村民見李世民的軍隊是仁愛之師,便主動把自家煎餅和豆沫、大蔥運到李世民的大帳內,李世民連連向村民們道謝,當即集合早已飢腸轆轆的將士們,狼吞虎嚥般地飽餐一頓,眾人齊誇煎餅太香了!頓時將士們精神抖擻,士氣高漲,李世民遂做好突圍計劃,帥領將士們一鼓作氣殺出重圍,會合大軍消滅了高勾麗軍隊,大獲全勝。

  在我的眼裡,看不出椿樹有王者獨尊的霸道。根一樣紮在地下,枝葉一樣長在陽光裡,沒有丁點的特殊待遇。它們所想的,就是長得高大,長得粗壯。我站在椿樹下,感覺人也應該在腳下扎些根鬚到土壤裡,扎得很深很深,然後像樹一樣長高長壯。而天天在枝頭放歌的花喜鵲,還有天天在樹幹上奔跑的黑螞蟻,都一樣喜歡這棵椿樹。

  最後,又看到那首歌謠的另一個版本。臭椿裡能出椿樹精和椿樹王,而這椿樹精和椿樹王也有妙用。如果一個人在成年以前,個頭若比同齡人小,他可以選擇一個既無星光又無月光的凌晨,摸黑去摟住一個椿樹精或椿樹王,然後慢慢喊出幾句謠:“椿樹精,椿樹王,椿樹粗,椿樹長,你往粗裡憋,我往高里長。”老人們說,這樣喊過以後,樹會越長越粗,而個子小的人也會越長越高了。

  不過老人們的故事有個尾聲。他們說,從前有個人這麼試過,只是這人很緊張,把幾句謠喊反了,於是這椿樹越長越高,反倒是這人是越長越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