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談小學生閱讀教學論文

淺談小學生閱讀教學論文

淺談小學生閱讀教學論文

  摘 要:閱讀教學不應是教師簡單的傳教達理,也不是單純的思想涵養引領,更不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原始疊加,而應該是對文字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的完美構建。

  關鍵詞:語文 課程標準 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就是說,閱讀教學應重視文字的價值取向,注重啟迪學生思維和薰陶學生情感,尊重學生在文字對話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閱讀教學只有源於文字、超越文字,文字才能物盡其用,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功能。

  一、課前預習,鼓勵學生走入文字

  古人云:厚積才能薄發。只有當知識積累、儲備到一定量時,對文字涉及的學習內容獲得了豐富的認知,才能消除由於認識不足造成的思維障礙,才會對文字形成正確的理解併產生表達的慾望,為課堂的參與、探究文字內容打下基礎。因此每每在教學新課之前,我都會要求學生進行預習,開展對文字內容的四查閱活動:一是查閱文字的作者情況,包括生平、主要作品、經歷、在社會中的地位影響等;二是查閱文字的時代背景、課文中暗含的內容;三是查閱文字的原著,對比著讀,全面瞭解作者的寫作思想及情感內容;四是查閱文字中涉及到的一些相關知識,從中激發閱讀興趣,初步理解文字內容。

  二、開放教學,引導學生體驗文字

  “教育者必須是創造者”,語文教師要勇於在實踐中探索,充分發揮自己探索創新的才能,設計富於創意的教法,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在多樣化、開放式的教學活動中主動品讀文字、體驗文字,而後充分超越文字。可利用文字留白處精心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從中可另闢演繹文字內容的方式,進而超越文字。

  1、創設探究,品讀文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設定探究的情境,營造探究的氛圍,誘發學生探究的意識,啟用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去具體理解文字中特有的情節,感受真情。例如在教學《三味書屋》的第二自然段時,教師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創設參觀三味書屋情境,請學生帶著攝像機,邊參觀邊攝影,而後表達看到的三味書屋的格局、擺設等。

  當學生表達時,教師又丟擲一個問題:“現在請同學們把手中的攝像機聚焦到魯迅先生的書桌上,看到沒有,有個‘早’字!請你們把鏡頭再推進,認真觀察……孩子們,從‘早’這個字你想到了什麼?它與魯迅先生有著怎樣的聯絡呢?現在,請大家帶著這個“早”,穿越時空,來到魯迅先生刻畫‘早’字的時候……”這一段電影旁白式情境的啟發、誘導,激發了學生迫不及待地瞭解“早”字來歷的慾望和對魯迅童年的.學習情景,帶給了學生寬廣的思維空間。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探究中學生也很快體會到了魯迅“嚴於律己、勤奮好學”的精神。而後啟發學生思考:應以怎樣的語氣讀出文字的這一段話?這就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究、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品味,從而走進了文字,得到了體驗,達到了教學目標。

  2、利用留白,想象文字。

  小學教材選用的文字大多文質兼美,常常在意猶未盡處戛然而止,因而有許多“留白”之處。這種留白有多種形式,如結構上的分節分段換行,是留白;欲言又止,“話到嘴邊留三分”,是留白;借用修辭手段,象徵、影射、雙關、反語是留白;置疑不答、無可奉告,是留白;主次有別,說這不說那,也是留白……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留白,盡情發揮想象,深入進行探究,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思想營養和審美享受,並在大膽的表達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充分展示個性。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極具個性的聯想想象,常常會超越文字希望說明的道理,產生出超越文字的閱讀體驗。

  3、另類演繹,昇華文字。

  學生閱讀文字的過程中,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總是以自己的思想認識、情緒態度、興趣愛好來理解、評價和賞析文字。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會產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進行不同的評價和賞析,有時會升華文字希望說明的道理,產生出超越文字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另類演繹。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乃是教師在準確把握文本價值取向的基礎上,以欣賞的眼光、開放的思維、積極的心態,來傾聽、理解學生“超文字”的體驗,燃起學生的思維、情感之火,點石成金,用課堂上“不和諧”的音符奏出更動聽的樂章!

  三、課後拓展,啟迪學生超越文字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大量的時間練習。也就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作為教師,應經常大量地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在超文字的實踐中不斷積累,從而增強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我在課外要求學生以文字為依託開展課外閱讀、自辦手抄報、撰寫日記週記、做校園電視臺小記者小主持等活動,加強課內和課外的聯絡,進一步開拓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了獨立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立體拓展、深度體驗、超越文字。

  總之,小學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多層面、多渠道地走進文字中,探究文字的意蘊、體悟文字的情愫、感受文字的美妙,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超越文字意旨,拓展學生髮展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獲得超越文字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