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人教版搭石課件

搭石課件

人教版搭石課件

  《搭石》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21課課文。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分享了人教版搭石的課件,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以“人間真情”為專題,引導學生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帶來的快樂與幸福。課文寫的是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搭石正是鄉親們質樸、善良、無私的化身,正是鄉親們辛勤勞作、熱愛生活的見證。學生要在反覆品讀課文的基礎上去感受文章的語言美、自然美、人性美。

  二、教學目標

  1. 認識7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正確讀寫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掌握多音字 “間” “背”;重點理解“理所當然”的意思。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透過“擺搭石”、“走搭石”初步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

  3. 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透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4. 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人民作家劉章的散文名篇《搭石》,一同去看看那個美麗小山村,一同去看看那一塊塊搭石。

  二、初讀感知

  1. 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一是要把每一個字都讀準確,尤其是生字的讀音,遇到長句、難句的時候,多讀幾遍;二是要邊讀邊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 檢查初讀情況

  課文中有許多生字、生詞需要我們掌握,都會讀了嗎?徐老師檢查檢查。

  (1)課件出示生字詞。

  (2) 寫生字詞

  紅色的是生字,不但要會讀還要會寫。都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就是這個道理。接下來,請同學們在方格本上工工整整的寫一寫這六個詞語。(師巡視,隨時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3)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誰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3. 同學們,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去走一走家鄉的搭石。哎,說了這麼長時間,你們知道什麼是搭石嗎?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

  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裡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

  三、精讀品悟

  1.為什麼作者會如此喜愛呢?搭石在作者的心目中有著怎樣的地位?請你們自己找一找,讀一讀。

  課件出示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2.原來,這搭石不僅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那文章哪些地方寫出了搭石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勾畫。

  3、交流反饋

  預設一:(課件出示)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1)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透過學生談個體的感受,突出老人的心靈美)

  (2)指導學生感情的朗讀,把老人心靈美表現出來。

  (3)刪詞比較,體會用語的精妙。

  課件出示: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上了點年歲的人,急著趕路,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

  5.請你自己讀讀這兩個句子,體會體會有什麼不同?

  預設二(課件出示)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1)指名讀,正音“背”。說說你的感受?理解“相背而行”。

  (2)這句話中你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嗎?

  什麼叫“理所當然”?“理”是什麼?(尊敬老人)是的,這不是理所當然的“理”,而是“禮”。(板書)

  (3)指導朗讀,讀出鄉親們互相謙讓,尊敬老人的精神。

  4. 文字補充: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沒人數過。直到1964年我岳父從山外到我家串門,出於好奇,一道道計數.十里路競走了32道搭石。我是從1962年起當上村幹部的,直到1975年到縣城工作,13年間,不超過3天就要到鄉鎮辦事一次,都是當天往返.一天要走64回搭石,總共走了千萬回,對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為什麼這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劉章的心裡如此重要了吧?帶著理解,帶著體會,再來讚美讚美搭石!

  四、情感昇華

  1. 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裡,你們覺得這是些怎樣的搭石?

  2. 美的不僅僅是風景,還有家鄉人。

  五、設疑結課

  其實在課文當中,還有許多關於美的描寫,有些是景,有些是人,咱麼下節課,接著來學!下課!

  課後反思

  完特級教師的指導課《搭石》,加上劉宏老師一針見血的點評,我收穫頗多。現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課堂語言優美,情感體會到位。

  2、條理清晰,環節流暢,重點把握恰當。

  3、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啟發,引導不緊不慢,逐層推進,真正做到讓學生有所得。

  4、在理解“面對面怎樣過搭石”一環節時,採用師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觀簡潔易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5、課文最後昇華階段,教師先自己有感而發,寫幾句詩,讓學生和著音樂吟頌,緊接著說話訓練(此時此刻,你想對搭石說些什麼?)水到渠成,學生有例可仿,有話可講。

  二、不足之處

  1、匯入不夠明確,讓人誤以為是上第一課時。其實可以先直接回顧上節課所學,“什麼是搭石?”後再一起去看看作者劉章的.家鄉(欣賞家鄉風光圖,說感受),接著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獨特的風景——“搭石”。這樣就不會有疑問了。

  2、整堂課的時間分配稍有偏前,後面略顯倉促。應該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難點:全文5段,第1段弄懂“為什麼搭石?什麼是搭石?”(第1課時)。第2段清楚“誰,怎樣擺搭石?”第3段明白“怎樣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況怎樣過搭石?”第5段“贊搭石”。其中“擺和走搭石”中都蘊涵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應作重點把握。實際上課時各環節銜接如能再緊湊些,時間安排上也會更寬裕。

  3、對個別詞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明確。

  “輕快的音樂”應該是有很明顯的節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協調就可以,而不是一定要快的。“踏踏”的聲音,是腳踩搭石發出的響聲,老師在引導體會時不應該直接發“踏”的音,而是做好師生接讀訓練。老師說“前面的抬起腳來”,學生接“後面的緊跟上去”……重複幾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讓學生體會“前面的慢,後面必須慢,前面的快了,後面必須得快。”從而明白什麼是“協調有序”,什麼是“像輕快的音樂”。

  另外體會“畫一般的美感”時,一定要點一下,可以結合前面看過的秀美家鄉風光圖片,也要牢牢抓住這裡的“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去體會。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畫一般的美”。

  三、談“再教設計”

  1、教學形式多樣化

  可以在教學第4段時,再設計一個說話寫話訓練。“在過搭石的時候,還有哪些特殊情況?”比如碰到小孩、孕婦、殘疾人,外村的人、外地人、來這裡旅遊的人,該怎麼說?怎麼做?

  2、豐富結尾,昇華主題。

  明白只有遇到每年的汛期才需要“搭石”,村民的生活離不開“搭石”,搭石不僅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更是村民通向山外、走向城市、面向世界的紐帶。還可以讓學生結合開發當地旅遊資源,提高自己的認識,談談各自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