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說課稿《蜜蜂引路》(通用6篇)

說課稿《蜜蜂引路》

說課稿《蜜蜂引路》(通用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蜜蜂引路》,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蜜蜂引路》 篇1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圍繞著“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如:有常見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畫》,《玲玲的畫》是一篇與學生生活聯絡緊密的課文,透過玲玲和爸爸一起開動腦筋,解決問題,讓學生意識到“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變好”的道理。有發人深省的名人軼事《蜜蜂引路》。《蜜蜂引路》是一篇啟發學生思維的課文。透過“列寧細心觀察,蜜蜂能引路”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疑難問題的答案,就在身邊,只要你細心觀察”的道理。有流傳千古的寓言《拔苗助長》、《守株待兔》,他是一篇給學生啟迪,讓學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有美麗動人的童話《醜小鴨》,《醜小鴨》是童話故事,其情節很容易讓學生感興趣。透過對醜小鴨的經歷感到傷心、可憐,但最後的結局又讓人欣喜若狂,這一段故事的瞭解,讓學生知道要正確看待任何事物的發展順序。讀完整組課文,掩卷細思,豐富的內容告訴我們,“要是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要是肯動腦筋,看來不可能辦成的事也能辦成”。做事要善於思考,要正確認識自己。

  《蜜蜂引路》處於本組教材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無數的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蜂群,在列寧的眼中清晰的規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裡,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養蜂人的所在。勤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列寧,把不會說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來只要肯動腦筋,許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透過本課的學習,列寧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單元總體目標:

  1、認識38個生字,會些39個生字。

  2、培養學生多動腦,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問題,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決。

  3、讓學生明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課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7個及一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區別“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養學生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優秀品質。

  (三)說教重點:

  1、會認生字,會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教學難點:

  瞭解“蜜蜂怎麼會引路”的道理。

  三、說教法

  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採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演示。

  2、朗讀體驗法——透過讀,體驗列寧的細心觀察勤于思考。

  3、圖畫輔助法——利用簡筆畫直觀畫出列寧尋找養蜂人的線路圖。

  4、總結歸納法——引導學生對列寧找的養蜂人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

  5、表演法——對個別詞語,讓學生模仿、表演進行體會。

  四、說學法:

  1、自讀感悟法——學生透過自瀆,說說自己知道或讀懂了什麼?

  2、朗讀體驗法——透過朗讀重點句子,體驗列寧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好品質。

  3、表演理解法——個別詞語理解時加上自己的體會表演出來。

  五、說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激發情趣。

  (板書課題《18蜜蜂引路》)

  看了這個題目你最想知道些什麼?(相機將同學提的比較有價值的問題寫到黑板上)

  (1)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2)列寧的家在哪裡?

  (3)他為什麼要親自去找養蜂人?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讀課文,讀準課文中出現的生字。

  2、檢查生字情況。

  (1)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大家一起讀一讀,同位兩人互相交流一下你的識字方法。

  (2)課件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採用齊讀、個別讀等多種方式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3)利用生字卡片,讓學生開火車讀生字。

  (4)課件出示生字組成的詞語。

  採用齊讀、個別讀等多種方式檢查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

  (三)、引入新課。

  列寧想要找到養蜂人,首先要弄清養蜂人的家在哪裡,下面我們就跟列寧一起去找找養蜂人的家究竟在哪裡。

  (四)、學習新課。

  1、邊讀邊思考: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養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

  2、四人小組討論,合作畫出簡圖。

  3、點評,請一名同學上臺貼圖。

  4、看圖分析,弄懂位置關係。

  (五)、學習第三段。

  1、引入:列寧究竟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家呢?課文哪段說明了這點?(第三段)

  2、指名讀,思考:這段共有幾句話?你覺得哪些地方

  寫得好?你讀懂了什麼?(四人小組討論)

  用“—————”劃出你覺得好的詞語或句子,說出好在哪裡。學生自由發言,師隨機板書:一邊走一邊看仔細觀察

  (六)、學習第四段。

  1、引入:列寧透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判斷,終於找到了養蜂人的家,那麼他們見面後會說些什麼呢?(出示幻燈圖片)

  2、看圖,想想圖上畫的是誰?他們說些什麼?想象說話。自由發言。

  3、師示範對話,說說老師用什麼語氣讀養蜂人的話?

  4、理解“驚訝”,養蜂人為什麼會驚訝?

  5、指導朗讀此句。

  6、列寧是怎樣說的呢?誰來試試?

  7、理解“嚮導”,用親切、風趣的語氣笑著說。

  8、同桌練習對話,試著帶表情、動作去讀。

  (七)、總結全文。

  1、課題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嗎?其實蜜蜂採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種本能,它並不知道列寧利用它帶路,所以,在這裡“蜜蜂引路”其實是列寧的一種幽默說法。

  2、(指板書)列寧透過仔細觀察蜜蜂,找到了養蜂人的家(邊說邊劃箭頭),所以,他稱蜜蜂為“嚮導”(板書:嚮導)。

  3、從這篇課文中,我們學到了列寧細心觀察,愛動腦筋的優秀品質,希望同學們今後在學習、生活中都能做到細緻、認真、多動腦筋。

  (六)說板書設計:

  (七)說練習

  說課稿《蜜蜂引路》 篇2

  一、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七訓練組的第二篇課文,課文中列寧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把不會說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學生對列寧的瞭解不多,在教學中只是點到為止,沒做太多介紹。而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認為還是以識字教學和朗讀指導為主。

  二、教學目標分析:

  《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剛才進行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我定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認讀生字、生詞,生字包括一類字、二類字共有10個。要做到所有學生會讀,能用自己掌握的識字方法分析、記憶生字,部分學生能做到口頭組詞、造句,這也是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基礎,生詞要會讀、會用,理解詞義。

  第二個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悟地朗讀課文,能區別“常常”和“往常”的意思。二年級作為第一學段,課程目標對閱讀教學提出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教學目標是本課的重點,區別“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又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第三個目標是領會列寧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這點需要學生能過課文的認知感悟自己完成。

  三、教學方法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我儘量做到先學後教,讓學生有一個和文字對話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我主要運用了談話法和啟發法,教學中還安排了範讀環節,用到了示範法。

  四、教具:

  這節課我用了PPT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生字、詞及主要語句、段落最後又展示了課文插圖,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五、教學流程的設計:

  這節課我主要安排了匯入新課、朗讀感悟和課堂總結三個大環節。匯入新課採用了開門見山的方式,簡潔明瞭,避免了拖沓、低效的課堂匯入。朗讀感悟又分了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再讀質疑三個環節。初讀課文為了讓孩子們把課文讀通讀順,並識記生字、生詞,讀後對生字詞的掌握及朗讀課文作了檢查。在朗讀指導中主要完成了能過找近義詞、造句區別“常常”和“往常”的不同和對第三、四自然段的朗讀指導這兩個任務。指導第三自然段朗讀時,用圖畫把列寧邊走邊看邊想的過程呈現給了學生,因為句子比較長,學生讀起來可能會吃力,我又進行了範讀,再讓學生練習。第四自然段是能過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行指導,讓學生把養蜂人驚訝的語氣讀得更形象一些。隨後我又把孩子們帶到了課文中,提問:如果你是列寧,你能找到養蜂人嗎?誰能誇誇列寧?讓學生自己領悟列寧的善於觀察、思考,完成第三個教學目標。

  最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他們有個回味、梳理的過程,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六、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我是用文字、圖畫相結合的形式呈現的,力求給學生最直觀、形象的認知。

  說課稿《蜜蜂引路》 篇3

  一、說教材

  《蜜蜂引路》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是有一回,列寧想找養蜂的人聊聊怎樣養蜂,派去找的人不在,別人不知道養蜂的人住在哪裡,列寧親自去找,列寧邊走邊發現無數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蜜蜂,在列寧的眼中卻又不清晰的規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裡,園子旁邊有一所房子,”那一定是養蜂人所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列寧,把不會說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去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來,只要肯動腦筋,許多事不可能辦的事也能辦成。

  這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列寧善於思考,是值得的我們學習的。

  二 、教學目標

  1、會認莫、斯等六個生字,會寫訝、談等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 教學方法

  在教學法上,根據二年級的實際情況,我直接匯入,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共回來讀一個故事,—《蜜蜂引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瞭解大致內容。

  四、 說學法

  學習方法是學習活動規律的理性總結,為了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用“討論、質疑、交流等方式來學習,透過學法指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

  五、說教學過程

  1 、直接匯入,同學們,但你想法去找一個地方,卻不知道路怎樣走時,你通常會想什麼呢?(學生交流)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讀一個故事—《蜜蜂引路》

  2、板書課題,認識“蜂(fēng)”的字,引路(路)

  3、展示學習目標

  ①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同桌合作、讀準字音

  (二)學會互動(突出難點字的指導)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我會寫的人六個字,找規律,找出要寫的字都是左右結構,組織學生討論在書寫中應該注意什麼?

  2、學生自由續寫,教師有意識的指導難點的字:如:派、蜂的兩個字筆畫、 筆順。

  說課稿《蜜蜂引路》 篇4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課標教材六年制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材第七組的第二篇課文。本組課文的主題就是"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於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學時要讓學生以讀為主,在讀中認識生字,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發現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讀感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此文要求會認和要求會寫的字不多,課文篇幅不長,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在課時分配時把寫字教學都放在第二課時,目的在於利用第一課時指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書中感悟道理,解決本課難題。

  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會認"莫"等6個生字,會寫"訝"等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學習列寧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瞭解列寧是利用什麼方法找到養蜂人的。

  教學設計

  這是一篇傳統課文,怎麼在傳統的基礎上,講出新意,就是我這節課所要體現的。在全國第四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課後,崔巒曾說過:"書一定要在課上讀順、讀好。讀得不充分的課,看不出讀書有長進的課,不是好的閱讀課。字一定要認得,一定要寫好。電腦不能代替書寫,寫字指導要加強示範。要重視詞句的理解、積累和運用。課標對此是重視的,但要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聯絡上下文揣摩、理解,要與機械、重複的字、詞、句的練習,要與單項的字、詞、句的測試區別開來。要珍視並鼓勵學生髮表對課文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透過富有童趣的音樂和圖片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由一個"有關列寧和蜜蜂的故事"設計了懸念,在課題的設計方面,我將蜜蜂做成了圖片,吸引低年級學生的眼球,並將"引"字進行田字格指導書寫,透過寫字指導的示範,進一步加強寫的練習。並讓學生在書上跟寫。

  二、在自主識字環節,由於本課的生字不多,難度不大,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學,先是由學生自行領讀,然後,讓他們說說哪些字需要注意。從而解決了生字的問題,對於進一步的寫字訓練則放到第二課時。然後進行初步的讀課文。

  三、進入到了課文的具體學習,我加強了對於字詞的理解與課文朗讀的指導。比如:在理解"附近"時,我就透過學生的實際生活,說說你身邊哪些同學在你的附近,哪些同學在你的旁邊,哪些同學在離你比較遠的地方。這樣,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附近"是指,離自己不太遠的地方。從而為了後面列寧親自去找養蜂人作了鋪墊。

  再比如:在理解"果然"這個詞時,我採取了使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來進行理解,透過,重音放置的位置不同來體會,句子的含義。

  對於本課的重點,我把講課的主要力量放在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上。他是怎麼找到的?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引出來,然後讓學生找句子體會,透過讀句子體會,學生還只能找到: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得到驗證,這三個方面。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扮演列寧,說說你作為列寧,一邊走一邊觀察的時候,在想些什麼?在這裡讓學生暢所欲言,大膽發揮想象。在利用課件輔助,從而再匯出: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分析思考--做出判斷--得到驗證。當課講到這裡時,學生已經對列寧是怎麼找到養蜂人的有了清楚的認識,可以來完成課後練習:畫出尋找養蜂人路線圖。可以說學生對於這個練習已經是水到渠成了。我將不作重點說明。

  對於不太重要的第四自然段,我則採取做動作理解"驚訝"一詞,然後,分角色朗讀,這了做一個過渡,你還有什麼問題嗎?這樣就可以匯出蜜蜂真的是列寧的嚮導嗎?其實這是作為全文回饋用的。體會出,並不是蜜蜂真的做了嚮導,而是列寧善於觀察,認真思考得來的結果。

  最後,讓學生來談談學習的收穫,將列寧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好品質明確點出,點明瞭課文的中心。

  四、在作業的佈置上,我設計了一個開拓興趣的作業,讓學生去找找還有哪些小動物具有認路的本領。

  五、在板書的設計上我一部分是由學生來完成的圖畫,一部分是由我來總結的內容。儘量做到簡潔明瞭。

  板書設計:

  26.路

  注意發現列寧——蜜蜂——養蜂人

  仔細觀察

  分析思考小山——花叢——園子-小房子

  說課稿《蜜蜂引路》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列寧,把不會說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課文告訴我們,只要肯動腦筋,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

  二、說學生

  學生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已具備了一定的識字寫字的能力,因此在進行生字教學時,我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識字經驗,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在自學互助中學習生字,培養學生的能力。本班學生愛讀書,語感較強,因此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透過朗讀、說話去感悟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準確認讀本課6個生字。會寫2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領會列寧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知道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

  教學難點:能領會列寧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四、說策略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聽說讀寫結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採用現代教學手段,配合板書與貼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有交流資料,鋪墊教學;初讀課文,識字寫字;研讀課文,感悟內容;誇讚列寧,總結課文;課後延伸這五個環節。

  1、交流資料,鋪墊教學。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上課前,我佈置學生廣泛蒐集有關列寧的資料,從而瞭解相關的知識。上課時我出示列寧的影象,讓學生彙報自己瞭解到的列寧。這樣做的目的有三:

  一是為了更好的進入新課學習,讓學生對課文相關的內容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二是分享收穫的喜悅,把別人不知道的而自己知道的知識說給大家聽,這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事情,從而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

  三是讓學生從小學會蒐集資料,拓寬學習渠道,提高學習效率。

  2、初讀課文,識字寫字。

  在這一環節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各種方式自學生字,透過請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讀長句子來檢查學生自學生字的效果,接著進行寫字指導,老師範寫後讓學生找發現,透過自主學習後再進行臨寫、評價、欣賞。

  3、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我根據故事情節上的特點,從故事的因、果入手,先學習第二、第四自然段。在學習第二、第四自然段時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如在具體的語境中比較“往常”和“常常”的意思,在感情朗讀中感悟“驚訝”,聯絡上下文理解“果然”意思。培養學生語感,訓練學生思維。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以問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書。即引導學生就第四自然段的內容進行質疑:蜜蜂真的會給人引路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嚮導找到養蜂人的?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引路的,在這環節我設計了循序漸進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如:回答問題讀;一名學生讀,另一名學生上黑板貼圖(說課教師相應貼圖);還有想象列寧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動腦思考的情境輕聲讀。另外,我還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列寧,大膽練說列寧當時是怎麼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動腦思考,最後一步一步找到養蜂人(說課教師相應板書:仔細觀察,動腦思考)。在這一環節我鼓勵學生有創意的理解、表達,在讀書和彙報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想象、以及合作意識。體現整合的思想。

  4、誇讚列寧,總結課文。

  學完課文後,我適時地問學生:“假設列寧現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說完後再讓學生寫下來。

  透過交流,寫話,挖掘人物的精神,領會列寧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讓學生在理解與分析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同時還讓學生進行了寫的訓練。

  5、課後延伸。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學完課文後,設計了下節課續編故事的活動,讓學生想象:養蜂人聽到列寧說的話後會說些什麼?養蜂人會怎樣邀請列寧進屋?他們會圍繞‘養蜂’說些什麼呢?這種教學的延伸,目的是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還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五、說板書

  板書與貼畫,總攬全文。《蜜蜂引路》是以“找”字為線索,課文的教學

  重點是列寧怎樣找到養蜂人。本板書按“找”的順序貼出“花叢”、“園子”、“小房子”的圖,既標明瞭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路線,還直觀地“再現”了花叢、園子、小房子的方位。我覺得這樣設計有助於學生弄清楚“找”的經過。“仔細觀察”“動腦思考”有助於學生理解難點,讓學生對文章中心一目瞭然。

  板書設計:

  26蜜蜂引路

  園子圖房子圖

  花叢圖

  仔細觀察,動腦思考

  說課稿《蜜蜂引路》 篇6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我在《蜜蜂引路》和《兩隻小獅子》複式教學中,運用培養思維發展多種形式朗讀,注重語言實踐的教學手段進行探究,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探討交流中達到共識。

  一、培養思維發展

  《蜜蜂引路》是一篇傳統教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列寧,把不會說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教學中我們以“找”字為線索,以列寧怎樣找到養蜂人為重點,按“發現花叢中有蜜蜂(看)——蜜蜂飛進園子(想)——小房子(走)——找到養蜂人(嚮導蜜蜂)”設計教學流程,既分清了列寧找養蜂人的三個步驟,又標明瞭列寧找養蜂人所走的路線,有助於學生弄清楚“找”到的經過。體現了列寧善於觀察,深入思考和準確判斷的能力,加深了學生對難點的理解。學生學後深深領悟到:只要肯動腦筋,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

  二、多種形式朗讀

  多種形式朗讀,能促進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與文中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形成自己個性化感受,真正進行了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如教學《兩隻小獅子》時,分角色朗讀,描寫勤獅子的語句男生讀,描寫懶獅子的語句女生讀,描寫獅子媽媽的話全班齊讀。這樣無須教師多餘的講解,學生就自然地在朗讀中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體會感悟中。學生學得更自主,更投入了。讀到深情之處,必有真情體會。

  三、注重語言實踐

  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給孩子一個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如學好《兩隻小獅子》後,請孩子想想懶獅子聽了媽媽的話怎樣想,怎樣做,以《懶獅子的變化》為題這個訓練點,設計說話作業,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提高語文素養,陶冶高尚情操,為學生營造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