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圓的認識說課稿

圓的認識說課稿

圓的認識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圓的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圓的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就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就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就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和學習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並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並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摸一摸、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透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絡,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就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就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就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並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透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從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知道摺痕的交點叫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的線段叫半徑,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2)研究圓的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相互關係。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並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彙報,學生彙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 能舉例說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圓的特徵,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著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學生透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就是半徑的2倍。

  (3)學習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透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第一、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第二、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第三、旋轉畫圓。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就是不難的,較難的就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就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 ,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就是儘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儘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儘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性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了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

圓的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本節課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透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瞭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

  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教材並沒有給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主要是透過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使學生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因此“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認識圓的特徵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來理解其中許多的概念,因此“認識圓的特徵,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學情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學,其中有少數同學的成績較差,他們上課時不愛聽課,也不知道怎樣學習,平時很少舉手回答問題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紅、徐港新、徐煥這樣的學生還是有幾位的,他們在班上的表現還是可以的,一般情況下,都能回答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有時,較難的也有個別學生也能答出來。我在教學時,注重鼓勵和表揚學生,有時也給予批評。我儘量做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果,讓他們有思考的空間。

  五、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分如下三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學習調查

  1.《圓的認識》課前學習調查。

  (1)你已經知道了圓的那些知識?還學會了什麼?

  (2)怎樣使用圓規畫圓?有什麼技巧?

  (3)圓與其它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4)圓有什麼特徵?

  (5)生活中哪裡用到了圓?你能解釋為什麼用?

  (6)關於圓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設計說明“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從學生不會、不瞭解、不知道的地方入手教學,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師的教因為需要教。】

  (二)認識圓的特徵

  1.認識曲線圖形:教師閉眼徒手畫一條不封閉的曲線。

  這是圓嗎?最不像圓的在哪裡?

  2.探索圓的特徵。

  (1)整體把握曲線圖形。

  我們常採用“對比、比較”的方法探索特徵。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圖形?

  把這些圖形進行分類,你會如何分類?為什麼?

  (2)出示一組組合圖形:圓裡面內接一個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正十二邊形。

  (3)猜想:每個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角頂點的線段長度有什麼特點?

  (4)動手驗證猜想:正多邊形的中心點到每個角的頂點距離一樣嗎?分別有幾條相等的線段?

  (5)學生逐一彙報,教師引導思考“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你發現了什麼?”正多邊形的變數不斷增加,正多邊形越來越逼近圓形,但是,正多邊形內相等的線段數是有限的,而圓從圓上到圓心相等的線段數是無限。

  【設計說明:從一維空間到二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溝通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型的聯絡,加深對各自特徵的認識,為概括圓的特徵打下知識基礎。】

  (6)歸納圓的特徵:

  3.認識圓形的各部分名稱:

  板書:圓心半徑直徑

  4.認識“圓,一中同長也”:

  對於圓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了,春秋時期的墨子就在《墨經》記載“圓,一中同長也”,一中指的是?同長呢?什麼叫做直徑?這一認識比其他國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結:圓有什麼特點?叫什麼圓?

  【設計說明:在猜想、驗證、推理的數學過程中,概括出圓的特徵,透過對墨子於圓的論述介紹,加強數學文化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畫圓

  1.圓規是不是可以畫出一個圓?請用圓規試著畫一個圓,並標註出各部分名稱。

  介紹圓規:兩腳距離等於圓的什麼?

  2.特殊畫圓方法。

  【設計說明:動手畫圓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數學技能,透過教學直觀演示,學生練習,逐步掌握使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四、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聯絡

  剛才用對比的方法找出了圓的特點,事物之間往往存在著聯絡,用聯絡的眼光看,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有聯絡嗎?

  【設計說明;對於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對比,使學生認識曲和直的相互關係,增強思辨意識。】

  五、立體圓形。認識球體圓和平面圓。【設計說明:完成從一維空間、二維空間再到三維空間的空間建構過程。】

圓的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透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透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二、學生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三、說教法學法

  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交流、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透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四、 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由課前準備的紙做的車輪(車輪有正方形的、圓形的),讓兩名學生滾車輪比賽來創設情境,透過學生討論、交流,匯入新課,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知道圓形的車輪既快速又平穩,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實踐,發現新知

  透過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把學生變被動"學數學"為主動"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等方式中老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同一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等等,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還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

  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 鞏固練習

  透過填空、判斷、操作等練習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圓,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小結體驗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最後,讓學生用右手食指畫一個圓滿的句號,結束課堂。

圓的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節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節課透過圓的認識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因此,透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的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比如騎過的腳踏車,有一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對圓有一些瞭解,但只是直觀的認識。另外學生在低年級時已對圓有了初步感知,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根據生活實際,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並能用字母表示對應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透過運用畫、折、量等多種手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徵和關係,增強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對圓的瞭解,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用圓規正確地畫圓。

  難點:歸納並理解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五、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將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先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學生回憶交流: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

  我順勢展示教材圖片:從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類社會,從手工藝品到各種建築……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圓。讓學生說說自己所見過的圓嗎?並思考一下圓有哪些特徵,引出課題圓的認識。

  設計意圖:透過簡短的“平面圖形有哪些”的談話直接引出課題,簡潔明瞭,同時無形中也鞏固了“圓是平面圖形”這一知識點;學生對圓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透過主題圖欣賞生活中的圓,讓學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見過的圓,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瞭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圓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來是探究新知環節,嘗試運用不同的工具畫圓。

  這是學生會有利用圓形的實物模型的外框畫圓、用線繞釘子旋轉畫圓;用三角尺等等,我順勢引出運用圓規畫圓。先用課件出示圓規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圓規。指出圓規的組成:一隻“帶有針尖的腳”,一隻“裝有鉛筆的腳”。

  學生自己嘗試畫圓,邊嘗試邊小結方法:定好兩腳間的距離——把帶有針尖的腳固定在一點上——把裝有鉛筆的腳旋轉一週,就畫出一個圓。

  在畫圖過程中,我讓學生說說用圓規畫圓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學習畫圓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自主嘗試的過程,從最初的利用實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畫圓,讓學生經歷了從實物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運用圓規畫圓,重點說說畫圓時的注意事項,更是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數學素養。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透過剛才的畫圖,我會展示幾份學生用圓規畫的圓。並提問:為什麼都用圓規畫圓,圓的大小都不同呢?這跟誰有關呢?(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半徑……)

  接下來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概念。我會讓學生將名稱標在自己畫的那個圓上,標註圓心(o)、直徑(d)、半徑(r),並判斷圖中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同學畫的圓,帶著“為什麼圓的大小不同、同學說的半徑又是什麼”等疑問,學生很好奇地自學教材內容,並在圖上標註名稱,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及時鞏固了知識。

  結合畫圓的方法,進一步認識半徑和圓心。

  並引導學生總結: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由半徑決定。)那圓的位置呢?(由圓心決定。)

  設計意圖:明確了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思考如何畫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圓,初步感受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將學生的實踐操作提升到理論的層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探索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

  接下來我會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

  請每位學生在紙上畫一個與剛才的圓的位置與大小都不同的圓,再畫一個與剛才的圓大小相同的圓。將三個圓剪下來。選一個圓形紙片,沿任意一條直徑折一折。(發現:沿直徑對摺,兩側完全重合;圓是軸對稱圖形,任意一條直徑都是它的對稱軸;中心點為圓心。)

  在一個圓內任意畫它的半徑和直徑,並量一量。透過畫圖、測量等活動發現: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半徑長度是直徑長度的一半,直徑長度是半徑長度的2倍。

  設計意圖:學生在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動中,透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五)小結作業

  我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

  在作業佈置環節,我會大家思考兩個問題:(1)餐桌為什麼做成圓形?(2)為什麼這些都稱為圓桌會議?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是希望透過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有關圓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如:餐桌做成圓形是因為圓周上每個點到中心的距離相同,這意味著每個人夾菜距離相同,對就餐的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圓桌會議更是體現公平的理念;這也是對圓的本質屬性更高層次的體驗。

  七、說板書設計

  透過設計合理、明瞭簡結的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圓的認識

  圓有圓心、直徑和半徑,其中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直徑)確定圓的大小。

  同圓中,所有的半徑(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圓的認識說課稿5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第六冊P:81~87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透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裡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滲透知識來源於實踐,學習目的在於應用的思想。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並利用多媒體將知識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平面圖形“圓”,已經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多媒體演示)

  (二)學習新課

  1.透過多媒體演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不等的圓,使學生地直觀上認識圓。

  2.揭示圓的形成

  1)演示:出示一根細繩,繩子的一端繫著一個小球,把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動小球,使小球靠著黑板面形成圓形。

  2)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的形成過程:直觀、動態地滲透“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

  3)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後,問:小球被甩動時,為什麼不跑到別的地方去,卻能形成一個首尾相接的曲線,也就是圓呢?

  (揭示:正是因為小球一端固定在一點上,拉直的繩子長度也沒有改變,這樣甩動小球,也就形成了圓。)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在實際操作甩動小球時所形成圓軌跡的不穩定性,透過多媒體的演示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滲透了“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打下了基礎。

  3.學習圓規畫圓

  根據剛才甩動小球形成圓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先確定畫圓工具圓規的兩腳距離,然後,把其中的一腳固定,另一腳旋轉,這樣就可以畫出一個圓來。

  1)學生嘗試畫圓。

  2)多媒體演示圓規畫圓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是不是圓規的一腳固定,一腳旋轉。

  3)引導學生說出畫圓的體會並討論。

  A、畫圓的步驟:定長、定點、旋轉。(板書:定長、定點、旋轉)

  B、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動)

  4)教師示範畫圓(用圓規畫出黑板上小球被甩動時形成的圓)

  設計意圖:學生實際在畫圓時,會出現把圓規一端固定,本子旋轉來畫圓。我聽取了學生的方法後,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畫法有新意,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於他的畫法有什麼意見?馬上就有學生起來質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也把黑板旋轉一週嗎?”這時我就利用多媒體將畫圓的方法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加上聲、光、形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質疑說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透過質疑問難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養成主動探究的鑽研精神,隨著學生經常反問老師,學生的求知慾望會更加強烈,

  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4.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1)問:老師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有沒有改變?(沒有)也就是畫圓時,定長始終不變,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從畫圓時固定的一點畫到任意一點)

  2)討論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讓學生指一指(指圓上任意一點),再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

  3)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後,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4)討論:看書P:82知道了什麼叫直徑?如果要在黑板上的這個圓裡畫出一條直徑,直尺應該怎樣擺?(讓一學生做多種擺放)選其中一種,教師畫出直徑。

  5)啟發:剛才我們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圓心(O),半徑(r),直徑(d))。如果把這三張卡片貼在黑板上,你認為在定點、定長的後面應該放什麼?為什麼?(板書:位置、大小)

  6)討論學生所畫圓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這樣的設計,主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觀察思考、自由討論、發現創新、抽象概括、揭示規律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經過實踐的操作、檢驗,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獲取知識、發現創新的樂趣。

  5.學習圓的特徵

  1)讓學生在圓內畫出三條半徑和三條直徑

  思考:還能畫嗎?得出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板書:無數條)

  2)量一量畫出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引導發現在同一個圓裡,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並用字母表示半徑與直徑的關係d=2r

  這樣的設計,透過畫一畫、量一量,目的是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發現圓的特徵,從而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和掌握了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課件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圓內半徑、直徑有無數條以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僅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6.小結所學知識、引導質疑。

  (三)鞏固練習(多媒體演示)

  該練習運用多媒體主要加強練習的密度,透過練習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

  1.在圓內的線段中,分別找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

  312323121

  2.判斷題。(對的劃“√”錯的劃“×”。)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的長度。()

  2)兩端都在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3)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4)半徑2釐米的圓比直徑3釐米的圓大。()

  3.發散練習。在下圖中(下圖依次出現)看到了什麼條件,你能想到什麼?

  6釐米40米15毫米24分米4釐米

  4.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明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的?如車輪做成長方形或橢圓的坐在車上的感覺怎樣?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五、板書設計

  圓定點圓心(O)位置定長半徑(r)大小直徑(d)(無數條)

圓的認識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標準教科書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該課內容是在學生們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面積的基礎。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再引導學生們掌握圓的特徵並學會用圓規畫圓。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透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們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們的生活環境,從學生們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們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們透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們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們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一個圓內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2、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促進空間觀念的構成。

  3、透過課堂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圓的美學及人文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們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是如何啟發學生們透過操作和觀察,發現圓的特徵。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在“我要學——三段一思”模式下,以學生們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自主探究,讓學生們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們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從培養學生們主題參與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情境感知,誘發動機——學什麼

  (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我來學

  (三)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我來用

  (四)概括昇華,感受圓文化——我來思

  (一)情境感知,誘發動機——學什麼

  1、猜想:首先課件出示一組平面圖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等等,讓學生們想象,當正多邊形越來越多時,它就會越來越接近什麼圖形?從而引出圓形。

  2、舉例:對於圓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圓形的?舉出一些例子來。此處我設計了一個德育滲透點---“井蓋”。聯絡生活中雨水過大,井蓋會被沖走的現象對學生們進行生命安全教育。

  3、展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過: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圓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麗和神奇。

  這3個環節的設計,喚起了學生們對生活中圓的認識,強烈誘發學生們的探究動機,使學生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進入新知的探索階段。引出課題:人們不僅用圓裝扮著我們的生活,還巧妙地將圓的特徵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絢麗多彩,圓的更多奧妙正等著我們去觀察、去探索、去發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吧。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同時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感受“圓文化”。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不僅教師要知道,學生們也要知道。就像作戰一樣,不僅指揮員要知道,戰士也要知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戰士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此環節的設計,就是使學生們學有目標,聽有方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二)自主探究,體驗成功——我來學

  1、嘗試畫圓,掌握方法。

  首先讓學生們說說有什麼方法畫圓,然後引出用工具圓規畫圓。在學生們認識了圓規後,設計了一個德育滲透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隨機讓學生們聯絡生活說說含義,對學生們進行遵守秩序的教育。接著讓學生們第一次嘗試用圓規畫圓。

  說說畫圓的情況。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尊重學生們已有知識基礎和激勵其他同學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們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的精神,並且學生們在畫圓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對圓的特徵的思考。知道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它的表面非常光滑。初步感受了曲線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

  2、在“做”中探究

  順著學生們在畫圓中產生的模糊認識結合教材自主學習三個概念:圓心、半徑、直徑。並探討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自學提示:

  (1)什麼是圓心、半徑、直徑?用字母怎樣表示?

  (2)組內合作用圓規畫幾個大小不同的圓,剪下來,沿著直徑折一折、量一量,思考有什麼發現。

  學生們自主學習、探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彙報。教師隨著學生們的彙報強調什麼是圓心、半徑、直徑,同一個圓裡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同時整理板書。

  3、內化知識,再度畫圓。

  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們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們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研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學生們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髮展,同時也突破了重、難點,學生們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我來用

  為了全面檢驗學生們學習效果,瞭解學生們掌握本課重點、難點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把練習分為基礎練習、深化練習。

  (一)基礎練習

  1、我能找

  出示一些圓的半徑與直徑,請學生們分辨。

  此練習強調半徑與直徑的特徵。

  2、我能說

  在同一個圓內可以畫100條直徑。

  所有的圓的直徑都相等。

  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半徑是2釐米的圓比直徑是3釐米的圓大。

  此練習強調對圓各部分特徵。

  3、我能填

  同一個圓內

  R(米)

  0.24

  1.42

  2.6

  D(米)

  0.86

  1.04

  此練習強調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二)深化練習

  1、老師帶領同學們在操場做遊戲,需要在操場上畫一個直徑是10米的圓,可是沒有這麼大的圓規,怎麼畫呢?請學生們們幫老師想個好辦法。

  2、平靜的水面丟進石子,蕩起的波紋為什麼是一個個圓形?現在你能從數學的角度簡單解釋這一現象嗎?

  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可任意選擇一題解答,也可全選。

  這一環節的安排,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精選了一些聯絡生活的習題,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們思維能力的作用,重視學生們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並把所學知識聯絡到了課外,從而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

  (四)概括昇華,感受圓文化——我來思

  1、分享收穫

  2、感受圓文化

  教學結束,請學生們分享收穫,在學生們總結的基礎上我將直觀地為學生們展示圓在人類歷史、生活、文化、審美等各個層面的廣泛應用,引導學生們感受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聯,體會圓的美學與人文價值。最後設計一個德育滲透點,出示圓形的古錢幣,教育學生們“外圓內方”做人,方就是方正,具有優秀品質。圓就是圓通,善於與人交往。

  四、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展現在學生們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板書也是一處德育滲透,透過看老師的板書讓學生們感悟到寫作業要像板書一樣有建築美,不僅字要美、格局也要美。

  總之,說課只是一種教學設想,課堂上還需遵循學生們的認知曲線,思維的張馳,情感的波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因為高階的課堂是預設的,更是生成的。惟有生成,課堂才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圓的認識說課稿7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徵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最後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樑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於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 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後,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圓的特徵。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透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複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說出區別於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徵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 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摺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麼。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彙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摺痕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並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後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瞭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 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裡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 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摺痕,透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並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並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並透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麼?透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後請學生觀看課件,並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透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後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瞭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裡著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範。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透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 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著、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慾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圓的認識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模組中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啟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徵。

  二、說教學目標

  1、組織學生透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過多種形式的操作認識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徵,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圓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著,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二)畫圓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著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著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後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讓學生自學書本96頁的例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麼確定圓心,圓心有什麼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做半徑,並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麼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著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cn-teacher.com)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四)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後,接著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後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五)圓的對稱性

  最後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摺以後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並且還要讓學生髮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六)全課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有關圓的知識?

圓的認識說課稿9

  本節課我著力構建主體性課堂,加強教學的互動,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情,讓學生自學探討,尋求合適的課堂結構。

  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圓,課堂中透過教師的遊戲匯入以及讓學生找例項,使學生在收集資訊的過程中刺激對圓的表象認識,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而且這樣的匯入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內容。

  2、儘量讓學生多交流,讓自己少開口。

  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的互動,嚴格控制教師講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說,對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之間關係時,我只給學生提出研究提示,讓學生在同組裡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空洞、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發現,以學生的講說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我想這樣得來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被記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

  3、多給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三次用圓規畫圓,第一認讓學生嘗試畫圓,第二次重點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形成畫圓的技能,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在作業紙上完成,配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並讓學生在自己的圖中畫出半徑,直徑和圓心,進一步感圓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順其自然。

  4、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在教學完本課內容後,我設計了一張作業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力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檢測,當堂反饋。練習題富有層次性,設計了一星題和二星題,這們不但可以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圓的認識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這節教材的內容有:畫圓的步驟和方法,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透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再引導學生藉助“圓規”方式畫,再次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這樣的編排,學生對於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透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教學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嘗試成功的愉悅。另一方面,又藉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同一圓內直徑、半徑的特徵,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和半徑的關係,並能根據這種關係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知道圓各部分名稱與關係

  2.學會畫圓

  教學難點:畫出規定條件的圓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第二組就是剛認識的圓,透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線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透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透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3.利用特徵,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圓的認識說課稿11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並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例我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折圓紙片、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圓的一些特徵。這樣的組織教學,使整節課充滿了“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

  現代資訊科技是為教學服務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學生學習背景,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本課例的教學設計還著力利用資訊科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P55—58頁的內容。

  本單元教材教學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和麵積、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一些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有關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麵積,以及在低年級直觀認識圓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圓的認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是這一單元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三、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願意並且想學數學。對於本節課教學的圓學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觸,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同時學生具備了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較強的交流與表達的願望,使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可能。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合作、探究、遊戲等活動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透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發現圓的特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瞭解數學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圓的美、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同圓或等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六、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創設一個自主性、研究性、協作性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

  七、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圓規,三角板,課件。

  學生準備:圓規,尺子,白紙,圓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賽車比賽嗎?當你們看著運動員騎著腳踏車在賽道上飛奔的時候,什麼感覺?老師也準備參加賽車比賽,還專門設計了三款腳踏車,可是選擇其中哪輛車去參加腳踏車比賽呢?出示三輛腳踏車圖(第一輛橢圓形輪子、第二輛正方形輪子、第三輛圓形輪子)

  學生討論回答:選擇第三輛車

  師:為什麼大家都選擇了第三輛車子呢?

  生:因為第三輛車子的輪子是圓形的,騎得快。

  師:為什麼車子的輪子都做成圓形的?透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圓的世界,去探索有關圓的知識。

  (板書課題——認識圓)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課,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認知材料,為探究新知打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獲得新知

  1.感知圓。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車輪是圓的以外,在周圍的物體上哪裡還有圓?

  學生舉例: ①硬幣的邊是圓的;②圓桌的邊也是圓的;③有些鐘錶的外形象也是圓的……

  師:(出示課件)如果我們沿著這些物體的外沿畫下來,就得到了一個圓,圓和咱們原來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邊形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是由什麼圍成的?(線段)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平面上的直線圖形。而圓是什麼圍成的?(曲線)所以,我們就把圓叫做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採取讓學生舉例項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的表象認識。既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意了學生的思維特點,為進一步認識圓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初步感知圓的特徵。】

  2.探究圓。

  (1)認識圓心

  先把圓對摺、開啟,換個方向,再對摺,再開啟……這樣反覆折幾次,折過若干次後,你發現了什麼?(在圓內出現了許多摺痕)

  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摺痕總在圓的什麼地方相交?(圓的中心一點)

  教師指出: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師板書:圓心O

  【教學設計】藉助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認識半徑

  用尺子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看一看,可以發現什麼?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師指出:我們把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半徑,並板書:半徑r)

  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

  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3)認識直徑

  我們把圓對摺時,每條摺痕都從圓的什麼地方透過?兩端都在圓的什麼地方?

  指出:我們把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直徑,並板書:直徑d)

  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出多少條直徑?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個圓裡的幾條直徑,看一看,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4)小結:在同一個圓裡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

  (5)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討論: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與半徑的長度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1:同一個圓裡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我們是透過量來的。

  生2:同一個圓裡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我們是這樣想出來的:

  圓心把直徑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徑,所以說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

  師:你們回答都對。(板書:d=2r或r= d/2)

  練習:對口令,看看誰的反應快。(已知直徑求半徑,以及已知半徑求直徑。)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深刻、準確地理解有關圓的數學名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透過讓學生操作的形式來突出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並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喜悅的情感過程。

  3.畫圓

  出示課件,同學們請看看這幾個圓一樣大嗎?他們各自在什麼位置?為什麼?(發現半徑不一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發現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1).學生畫圓(要求:先用瓶蓋畫圓,但要畫比其大的和小的圓就不行了,不方便)

  (2).畫各種大小的圓怎麼辦(思考用圓規怎麼畫,學生先說,然後小組探索用圓規畫圓要注意那些方面)

  (3).教師示範畫圓.

  ① 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什麼? ② 針尖固定的這一點也就是什麼?③ 注意旋轉的技巧。 強調: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改變,有針尖的一腳不能移動,旋轉時要把重心放在有針尖的一腳.

  概括三點: ① 按要求確定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定半徑。 ② 把裝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也就是定圓心。 ③ 最後按一定的技巧旋轉一週。 這樣就可畫出一個圓。

  (4).歸納板書:1.定半徑;2.定圓心;3.旋轉一週.

  (三)、鞏固練習

  我們就用剛才的發現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說一說車輪為什麼都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3. 草地上的木樁上拴了一頭小牛,想一想,這頭小牛吃草的最大範圍會是一個什麼形狀呢?(圓)

  如果小牛吃了一圈的草,但還沒有吃飽呢,你能幫幫它嗎?(把繩子放長一點)

  同學們想想,繩子在這裡相當於圓的什麼?(半徑)

  繩子變長了,圓也變大了,你能說說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的嗎?(半徑)

  如果這頭小牛還沒有吃飽,除了放長繩子外,你還可以怎麼樣幫它?學生思考,回答:移動木樁

  同學們想想,木樁在這裡相當於什麼?(圓心)

  木樁移動了,圓的位置也變化了,看來圓的位置是由什麼決定的?(圓心)

  4.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趣味性練習,有利於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四)、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收穫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表揚激勵,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九.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 d/2

  板書設計簡明,力求突出重點,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十、教學評價

  圓的認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絡,同時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感知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特徵,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設計這節課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生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中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例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的等,都注意了密切聯絡生活實際。

  3、以學生為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並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認為的:概念能透過定義,也可以透過直接觀察得到。當一個人能區別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時,就學會了概念。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訂出的這一切實可行的目標正是新課標中人本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

圓的認識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圓的認識》,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2、教學內容及其所處的位置與作用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3、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麵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透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領域提出了這樣一條具體目標:透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會用圓規畫圓;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透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徵。用“小組合作法”讓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透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學會畫圓。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教師展示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著實實在在的孩子,我的設計本著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的教學思想,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首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定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認識半徑、直徑

  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讓學生透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裡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也能畫無數條,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3)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透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2r與r=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透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試著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圓,並要求一邊畫,一邊想畫圓的步驟有哪些。透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六、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一

  1判斷:

  (1)在同一個圓內可以畫100條直徑。

  (2)所有的圓的直徑都相等。

  (3)等圓的半徑都相等。

  (4)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5)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6)半徑是2釐米的圓比直徑是3釐米的圓大。

  2、選擇題: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

  A.半徑長度B.直徑長度

  (2)從圓心到()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

  A.圓心B.圓外C.圓上

  (3)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叫直徑。

  A.直線B.線段C.射線

  3、想一想1: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什麼位置?

  想一想2:井蓋為什麼做成圓形的?

  (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並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七、拓展練習

  在操場如何畫半徑是5米的大圓?

圓的認識說課稿13

  一、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模型。實踐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二、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的認識以及半徑、直徑長度間的關係。

  (二)教材簡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麵積”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使學生能正確地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過程與方法目標:

  組織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2、在交流和溝通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讓學生養成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新知的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五)、說教具和學具準備

  畫圓工具、圓形實物、剪刀、卡紙、圖片、課件等。

  四、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將採用多媒體課件為主要教學手段,以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分組合作探究,自主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透過學生的說、摸、剪、折、畫、辯、議、展示、欣賞等,使學生在學法上,得到培養和鍛鍊。

  五、說教學程式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餐盒、蛋糕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動手實踐,初步認識圓

  此過程設計為五步,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近,第一步學生摸圓,感知;第二步嘗試畫圓;第三步引導學生剪圓、反覆對摺、觀察、發現、,彙報;第四步,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第五步,師生合作,引導學生畫圓.

  三、多層訓練,初步應用圓。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環節,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精選適量的聯絡生活的,形式多樣的習題,例如測量沒有標出圓心的圓的直徑,找出圓形物體的圓心,車輪為什麼要作成圓形等,講練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重視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感受圓文化,拓展延伸

  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圓的本質特徵時結合中國古代關於圓的記載,從歷史的視野上去豐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讓學生回家設計由圓(或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組成的圖案),並寫出創意,帶回與同學、老師交流。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是創造性地開發教材資源,教師只是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而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教師靈活把握。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並在練習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同時感受圓文化帶給我們的美感和振憾。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在本節課的實踐中,學生對圓的歷史、圓的美麗有著深刻的感悟,覺得數學課堂豐厚有趣,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學生覺得數學非常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這樣透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圓的認識說課稿14

  1、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十一冊最後一單元第一教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它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平面圖形。本節課主要內容有: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畫圓的步驟和方法。根據課標和教材內容,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等圓和同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畫圓的步驟和方法。教學目標:(1)、進一步認識圓,知道並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瞭解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2)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在發現,在創造的過程。從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3)讓學生從欣賞中體驗圓的美。總的來說,透過讓學生對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感知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區別和聯絡。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看,使學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2、說教法:

  本節課,我重點引導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使學生從操作中理解半徑、直徑、圓心以及等到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其次,課堂中我讓學生從操作中去發現,去理解圓的特徵。在畫圓時,我運用直觀演示法,給學生演示怎樣畫圓。使學生看得清楚直觀。另外,課堂中我藉助多媒體的作用,使學生能直觀的感知圓的特徵。

  3、說學法:

  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動手操作法、同桌交流互動法、對比法、歸納法。透過動手操作,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透過同桌合作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從對比中使學生感知到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區別。課堂中,教師始終引導學生歸納半徑、直徑、圓心等概念,從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4、說程式:

  在本節課上,師生先一起玩“甩小球”,讓學生觀察小球運動的軌跡,從中引出“圓”。接著師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共同欣賞生活中的圓。(古代人們在發明指南針之前,發明了指方向的羅盤。古代的圓形建築、奧運會吉祥物、圓桌、水波紋、碟片、車輪、圓形項鍊墜。)從欣賞中讓學生體驗圓的美。接著教師讓學生透過觀察、觸控對比以前學的平面圖形與圓的區別,使學生從對比中感知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我重點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瞭解圓內、圓外、圓上以及圓的特徵,並明確同圓等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認識了圓的特徵後,我及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接下來,我問學生:“這麼美的圓,你們想畫嗎?”然後很自然的引入怎樣畫圓,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畫圓工具——圓規,接著講畫圓步驟,並給學生示範畫圓,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最後讓學生共同討論畫圓的方法還有哪些?從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最後練習題的設計,不僅使學生鞏固了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還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學完本課,我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並佈置作業(1、用圓拼圖案;2、車輪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又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體現出數學的實用價值。

圓的認識說課稿15

  一、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麵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徵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感性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理性目標:讓學生透過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感受到圓的美。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因為這是今後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採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透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透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徵,探索求圓的特徵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三、說教學程式

  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閉眼聯想)八月十五,中秋,全家人團聚一起,品月餅,賞圓月當空。門前是一片平靜的湖面,一滴水從上面滴入後,在水面上蕩一圈圈水紋。在這一句話中你感覺到這些景色美嗎?那些事物與景色與本節課內容有關?

  1、初步感知圓

  首先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讓學生初步從生活中感知圓,培養空間想像能力, 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二)、初步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都相交於一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定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認識半徑、直徑,採取學生獨立與文字對話,教師組織學生分析關鍵字眼的方法進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文字,對話文字能力。

  (3)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分組討論利用“研究發現單”定出研究目標,在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透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2/d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透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 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三)多層訓練,深化理解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部分可透過一些拔高練習達到知識的進一步深化。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講練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1、課後作業88頁1—4

  2、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

  經過圓心的線段都是直徑。()

  所有連結圓上兩點之間的線段中,直徑最長。()

  直徑是4釐米的圓比半徑是2釐米的圓大。( )

  3、猴子造車,一輛輪子是方的,一輛輪子是圓的。

  (四)全課總結,佈置作業

  透過“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你還有什麼知識要提出來?”來使學生進一步內化所學的知識,自主地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用字母“O”表示。

  直徑: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用字母“d”表示。

  半徑: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用字母“r”表示。

  在同一個圓裡 d = 2 r 或r =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