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通用8篇)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通用8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詩詞說課稿(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為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麼,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麼?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麼?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佔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採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 來展開教學。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體現“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教學理念,並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並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說說看,什麼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匯入: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並板書課題: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並指導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 )的草 ( )的笛聲 ( )的牧童 ( )地躺著 ( )的草場 ( )的月光

  ( )的晚風 ( )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閒的小牧童。(板書:快樂 悠閒)那麼,你是怎麼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閒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著,我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著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為什麼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覆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透過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著,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音樂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著青草的芳香,望著天上的明月,享受著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岩陶醉。其實,呂岩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岩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創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迴歸與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詩句賞析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

  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學習的有機融合。

  至此,我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透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體現了我建立“和諧課堂”的教學思想。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這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力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2

  初三的新課已全部結束,現已進入了總複習階段,而在複習階段古詩詞的複習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什麼這樣說呢?其一,說到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學,人們往往對唐詩、宋詞、元曲倍加讚賞。的確,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它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佔有一定的分量。其二,在近些年的中考語文考試中,古詩詞鑑賞一直佔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而且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已成為中考備考的一個亮點。但古詩詞鑑賞,對眾多的學生而言都是一個薄弱點,因此,這次講課我安排的內容是《古詩詞鑑賞》專題教學。在講課前,下面我先從教材內容、教法、學法、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作以具體說明:

  一、說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2009年陝西語文中考說明》也要求學生能分析概括詩文的思想內涵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欣賞詩文典型的形象特點和鮮明的語言特徵以及常見的表達技巧。古詩詞鑑賞類的考題一般放在閱讀理解或積累運用部分,一般一首詩兩個小題,所佔分值4分左右。以考查淺易的古代詩詞為主,其考查的內容有:

  1、古詩詞曲的朗讀和背誦(主要是句子的停頓和默寫題);

  2、古詩詞曲中有關詞語的含義、作用以及句子的理解;

  3、古詩詞曲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感情;

  4、古詩詞曲的寫作技巧及風格的賞析。總之,要做好此類題,需具備一定的鑑賞技巧和表達能力。

  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因此,下面我從學生情況方面作以簡要分析。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據兩個學期來的多次考試和上週舉行的摸底考試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詩詞鑑賞部分,不能將所學的課本知識靈活運用。古詩詞方面僅能達到的是背誦默寫,對於賞析此類題學生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確地解答。無論從教材角度,從中考角度,還是從繼承與創新文學遺產的角度上,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鑑賞能力,已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在複習階段針對這方面加強指導和訓練,如同為學生雪中送碳。

  (二)據此我安排了以下教學內容:

  從古詩詞曲的意象,風格,主題,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總結,讓學生對古詩詞曲等方面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地瞭解,再從中考古詩詞閱讀的常考題型該如何去做這方面作以重點指導。

  (三)根據以上教學內容力求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瞭解古詩詞曲的基本知識,理解其內容,體會詩人情感,掌握基本的鑑賞古詩詞曲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

  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透過設疑、講解,學生合作探究等方法,學會品味詩詞的豐富內蘊。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進而陶冶其高尚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鼓舞其奮發有為。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要講求循序漸進,只有掌握了古詩詞曲的基本知識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完成好所考查的內容。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安排為:讓學生掌握初中階段所學的古詩詞曲的風格,主題,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根據自己對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設計在“小試牛刀”,當堂檢測學生對所學方法是否能靈活運用,有效應對古詩詞閱讀考查題。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古代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於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遠,老師平時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往往還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領。鑑賞古詩詞而又重在學生自己對詩歌的體驗感受,因此老師只有教給了學生一套賞析古詩詞的方法,學生才會在做題中迎韌有餘。所以教學中我會採用講授法。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能增大資訊量,使資訊呈現立體交叉方式傳遞,同時也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也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爭辯能力,激發其創造性思維。所以教學中我除了採用講授法之外還會貫穿運用討論法組織教學。

  一節課上要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古詩詞知識,並要做題進行強化訓練,課堂容量勢必增大。而多媒體下的古詩詞教學較比傳統的教學更加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我會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聖陶先生也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這都說明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與同學的討論交流中培養其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式學習。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捕捉課堂上有價值的資訊,及時做好筆記儲備知識,為課後進一步消化、鞏固知識所用。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課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古代詩歌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從幼兒園的接觸詩歌,中小學的學習詩歌。都體現了對古代詩歌這一文化瑰寶的傳承;歷屆中考對於古詩詞的考查也都佔了相當大的分值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古詩詞在學習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掌握古詩詞除了背誦積累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鑑賞古詩詞,這節課老師就是要教給大家鑑賞古詩詞的方法。(出示課件1)

  (二)教授古詩詞的基本知識(重點強調)

  1、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詩歌意象。(出示課件2、3)還可讓學生列舉其他一些事物所代表或象徵的意義。

  2、讓學生了解詩歌的風格。(出示課件4)每種風格的詩讓學生舉例。

  3、讓學生了解詩的思想感情。(出示課件5)

  4、讓學生了解詩的語言特點。(出示課件6)

  5、讓學生了解詩的表達技巧。(出示課件7、8)

  (三)總結中考古詩詞考查常見題型,並列舉例子從中總結答題方法。(出示課件9、10、11)

  常見題型:

  A、品味關鍵詞句B、理解內容情感C、賞析表達技巧

  答題格式一般為:

  (字詞句)含義+(修辭、表現等)手法+表達作用(效果)+抒發情感(揭示道理)

  (四)小試牛刀,訓練學生答題能力。(難點突破)

  1、出示例1、例2。(2008無錫和陝西的中考題。)

  2、出示例3。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1、識記有關詩歌語言、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一些總結性詞語。

  2、完成《名師解密》94頁第6小題。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課的第一首詩,這首詩畫面明麗,情感歡悅,語言形象,音韻暢達,描寫了春末夏初時農村的田園風光和兒童捕蝶嬉戲的動人情景,表現了詩人對鄉野景色和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是宋代詩人范成大寫的一首田園詩。詩中透過描寫色彩鮮明的風景,展現了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烘托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抒發了作者對夏季田園景物的喜愛。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透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徐、籬”等6個生字,會寫“宿、徐”等1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藉助註釋和插圖,聯絡生活實際,讀懂詩句意思。

  4.結合關鍵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詩人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因此,我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結合關鍵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為學習重點,其中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詩人的情感也是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透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觸控文字、走進文字。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讓學生閱讀文字,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做到“以讀促情、以讀促悟”。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由學生對農村的印象談起,引入課題。首先拉近學生與詩詞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我隨堂檢查生字詞情況,指導書寫。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師簡介作者。

  2.學生誦讀古詩,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運用多種方式理解詩意。

  出示情境圖片,小組交流:你彷彿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兒童?

  理解“急、追”體會兒童的神態和心理,透過“無處尋”想象畫面。

  5.入情入境,體會情感。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6.小練筆:請你試著將後兩句描述成一個具體的場景,可以從動作、表情、聲音、心理等方面來表現畫面。

  學生根據理解,練習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背誦古詩。

  7.歸納主旨:這首詩描寫了春末夏初時農村的田園風光和兒童捕蝶嬉戲的動人情景,表現了詩人對鄉野景色和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學習《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品悟詩情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強調“興”的讀音)

  2.解詩題,知詩人。

  3.看註釋,解詩意。

  研讀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長籬落無人過” 側面表現了農民的勤勞。)

  體會寫法。(以動襯靜: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4.感情朗讀,背誦。

  5.歸納主旨:本詩透過描寫色彩鮮明的風景,展現了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烘托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抒發了作者對夏季田園景物的喜愛與對農民辛苦生活的同情。

  (五)學習《清平樂·村居》

  1.解題,知詩人。課件出示對詞及辛棄疾的介紹。

  2.正音,明詞意。

  3.合作學習,理解詞意。

  4.賞析悟情。

  引導想象翁媼對話,體會生活美好。

  重點指導理解“臥”“最喜”,想象小兒的天真可愛以及作者對他的喜愛。

  簡介作者生活背景,引導學生體會嚮往之情。

  感情朗讀、背誦。

  5.歸納主旨:《清平樂?村居》中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課的兩首古詩,一首詞,都描寫了田園風光,表現了對鄉村景色、鄉村生活的喜愛和讚美。我抓住詩詞中描寫的景物及表現其特點的重點字詞進行板書,提挈古詩內容,便於學生記憶、背誦。每首詩都有對其寫景抒情的概括,簡潔明瞭,朗朗上口,便於學生理解。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詩詞如風,詞詩含韻,詩詞如畫。古詩詞是祖國燦爛的古典文化,從小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是我們的責任。因此,從呀呀學語到小學中學許多家長老師都十分重視詩詞的啟蒙和引導。到了中學,古詩詞的學習應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初中語文教材每一冊都安排了十首古詩詞,可見其分量之重。

  古典詩詞,詞語凝練,意境深邃,韻律優美,須用心、動情地朗誦,把握詩詞內涵,留住詩韻在心。

  二、說方法:

  透過多種手段如多媒體,音樂等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

  教法:體驗法,激勵法。

  學法:誦讀法。根據老師提示回顧學過的古詩詞,再體驗老師出示的古詩詞。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徜徉古詩詞的殿堂,深刻感受古詩詞的美麗,激發對它們的喜愛。

  2.過程與方法:透過深情的朗誦自主感悟。析詩談感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

  四、學情分析:

  我們學生對古典詩詞積累的不太多,好多學生不喜歡古詩詞,有稍微喜歡的,考完以後大多忘記了,對詩歌的學習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好多同學能背下古詩詞,但從古詩詞中汲取的知識情感卻少,不會鑑賞的多。總體來看,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不是很愛。

  五、教學理念

  1.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的要求:背誦優秀詩文80篇。

  2.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所以重點設為讀,背,大量積累,培養興趣。

  3.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4.能夠自主地課內外搜尋學習古詩詞。

  六、設定本節課的意圖:

  1、引導學生進入詩詞世界,體驗詩詞魅力。

  2、培養喜讀古詩詞的習慣和興趣,提高古典文學修養。

  3、弘揚古典文化傳統精華和精神,熱愛中華古代文學。

  七、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教師深情演繹陸游的《釵頭鳳》和唐婉的和詞,講述陸唐二人的悽婉愛情故事。把學生帶入誦詞含情的觸目可見觸手可摸的意境。

  (二)腹有詩詞氣自華——圍繞主題,出示相應古詩句(瞭解詩詞的主題)

  1、春夏秋冬四季清:

  2、品味鄉愁魂牽繞:

  3、話說友誼情意濃:

  (三)聲情並茂誦詩詞——誦讀(讀詩入情,聽音入畫)

  (四)別出心裁賞詩詞——詩意描述(描畫上色,個性感悟,讓詩立體)

  (五)醉月聽花唱詩詞:推薦流行MTV古詩詞演唱。

  《走進古詩詞》教案

  付梅華

  (一):匯入新課:教師深情演繹陸游的《釵頭鳳》和唐婉的和詞,講述陸唐二人的悽婉愛情故事。把學生帶入詩含情的觸目可見觸手可摸的意境。(出示《釵頭鳳》)

  【釵頭鳳陸游】: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二)腹有詩詞氣自華——圍繞主題,出示相應古詩句(瞭解詩詞的主題)

  1、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

  (1)春:

  a.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b.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唐王涯《春遊曲》)

  c.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曉》)

  (2)夏:

  a.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夏夜嘆》唐.杜甫)

  b.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夏夜追涼》作者:楊萬里)

  c.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

  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 (夏日聯句作者:李昂)

  (3)秋:

  1、《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3、《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4、《秋風引》【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5、《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4)冬(冰、雪):a.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唐劉駕《苦寒吟》:

  2、抒寫“鄉愁”的古詩:a.陽關萬里路,不見一人歸,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重別周尚書》庾信)

  b.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人日思歸》薛道衡)

  3、抒寫“友誼”的古詩:a.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李白)

  b.(《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三)聲情並茂誦古詩——誦讀(讀詩感情,聽音入畫)

  (四)別出心裁賞古詩——詩意描述(描畫上色,個性感悟,讓詩立體)

  (五)醉月聽花唱古詩:推薦流行MTV古詩演唱。

  (六)總結:詩如風,詩入畫,詩含情。好詩園地繁花盛開奼紫嫣紅,走進去吧,採摘你的最愛,讓它滋養你豐富你修飾你。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岩所作,呂岩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則對詩歌背後蘊含的詩人情感不能深刻的體會到。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結合本單元教材分析、教學要求和本課教學要求,依據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並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閱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以明快的音樂入手,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歡快的樂曲《田園之歌》,讓學生聽。隨後問學生:歡快的音樂帶給你什麼樣的心情?然後順勢引導: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就很快樂。見到久別的朋友,會很快樂。認識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現在,就讓我們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跟隨詩人呂岩去結識一位新朋友。由此匯入古詩《牧童》,並板書:牧童

  這樣的安排,我旨在“快樂”二字上展開教學,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走進課堂。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認讀“鋪”、“蓑”、“臥”。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透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會讀詩的孩子一定能讀懂古詩,請你在心裡品一品每一句詩,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此環節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意境,讓學生用一個合適的詞形容一下這景、這人、這物。此時出示課件:你會填嗎?

  ()的草()的笛聲()的牧童()地躺著

  ()的草場()的月光()的的晚風()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併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體現了學習的階梯。

  (2)讀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本首詩的特點是敘事抒情,情景交融。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從詩中人物“牧童”切入,讓學生邊讀邊悟。要求學生把所填的詞語放到詩中去讀一讀,並猜一猜這是位什麼樣的的牧童?大多學生透過反覆的讀能感受到牧童的快樂心情。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板書:快樂、悠閒。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思維。充分體現了“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理念。

  (三)入詩境,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這首詩的題目為《牧童》,可整首詩並沒有出現“牧童”二字,你是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教學。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回答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接著引導: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這個問題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詩。接著,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從詩中的的哪一個詞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場的遼闊?引導學生領悟了“鋪”字的精妙後,我話鋒一轉:這麼大這麼美的草場,你喜歡嗎?誰更喜歡?什麼原因是他如此喜歡?

  這一教學設計為牧童的出場做好了鋪墊。這最後一問必會引起學生積極地思維,他們會給出牧童喜歡草場的種種原因,可能會說:快樂地做遊戲、翻跟頭、打滾、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適時播放樂曲《牧笛笛子》,用音樂來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彷彿走進了這美麗的原野,和這位快樂的牧童一起嬉戲。鼓勵學生也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把剛才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實際上也是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況。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先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後用語言描述情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會指出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領引學生回到文字中,讓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覺得詩句中的那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在班級交流中,根據學生的不同見解,我分別預設了以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維與想象:

  (1)不脫蓑衣:為什麼不脫蓑衣?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裡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賞一下?

  (2)“臥”什麼是“臥”?臥在怎樣的地方?怎樣的時間?怎樣臥?把臥換成“坐”或者“立”,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感覺如何?

  這樣的教學設計,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而是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接著,我採用“設境想象教學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音樂漸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著青草的芳香,望著天上的明月,享受著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也許他睡著了,又會夢見什麼呢?讓我們輕輕地背一背這首詩,送給他一首催眠曲吧。

  這樣,讓學生進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體會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這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入: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岩陶醉。其實,呂岩喜歡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呂岩的資料,快速讀一讀,看你捕捉到了什麼資訊?(同時出示課件。)

  這樣的引入,我旨在讓學生帶著好奇心與探究的慾望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自己敏銳的目光去發現,去窺探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透過自己的發現獲取資訊,得出結論,增強了他學習的信心,使他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透過這個教學環節,使學生透過詩,看到了詩人心靈深處的一種追求。瞭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再次引領學生誦讀古詩。這不僅使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的情感在迴歸和昇華,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閱讀,體會詩作美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賞析

  牧童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同時出示的還有袁枚的《所見》和其它的詩句,並要求學生課外積累和背誦此類古詩。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透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這也體現了我“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附板書)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6

  【說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級第一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畫面明麗,情感歡悅,語言形象,音韻暢達。依據教材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本課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朗讀吟誦,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以達到培養讀悟能力,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根據上述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展開想象,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培養自學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默寫。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細細體味詩人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說教法】

  為了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有效地突出重點,達成預定教學目標,我採用“激情引入——自讀釋義——繪畫會意——品味誦讀”這四大主要步驟進行教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明確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新《課標》這指出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也說明學習方法遠遠比學得的知識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讀書,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參與,充分地合作。主要學習步驟為:自讀、交流、質疑、繪畫、品讀。

  【說程式】

  操作程式分如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誘發創新激情

  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多取決於興趣。教學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詩意圖(出示圖)由此而問:“同學們,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一首詩?”由畫中的荷花和蜻蜓,學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詩《小池》,讓學生背誦後,我接著說:“這幅畫是我們班同學學習古詩《小池》後為它配的一幅圖,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詩《宿新市徐公店》學完後,讓你們也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圖畫。”這樣匯入很自然地把學習帶籬新知識的學習環節,學生都覺得挺新鮮,躍躍欲試,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讀畫結合,訓練創新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分2個步驟進行教學。

  1、自讀釋義

  “釋義”包含“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這些內容。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必須在課堂的教學中實現主體自主學習,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學要求:①把詩句讀準確,讀通順。②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麼?③標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後讓學生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課後註釋或插圖等,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了解古詩的作者,詩句的意思。其次讓學生把自學的成果在小組交流、討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筆記下來;接著全班同學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糾錯等,最後學生質疑進行合作學習。

  課堂上透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立體交流,使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傳播資訊。幫助學生自學、自悟、理解古詩。

  2、體驗意境

  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後的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深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最終受到思想教育。

  怎樣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透過自學基本瞭解詩意時,我適時提出:“你覺得詩中應該有哪些景物”?同時鼓勵學生想到了什麼就說什麼,學生在自由表達的過程中,拓展了創新思維的空間,學生的回答除了詩中描寫的景物“籬落、一徑、樹頭、兒童、黃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說:“我覺得還應該有藍天、白雲”。還有的說:“我覺得應該有一隻小鳥和一隻小貓,就更真實了。”等等。顯然學生對詩中的景物已瞭如指掌。胸有成竹。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拓展,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所說的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畫,現在,請你們把這富有情趣的兒時生活畫下來吧!”於是,學生在歡快的音樂陪伴下,開始了繪畫,畫完後要求學生為這幅畫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覺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情境中。

  (三)品味誦讀

  俗話說:“熟讀詩歌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有感情地誦讀,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想象,還可更好的使學生領會詩的意境,學生對繪畫評價之後,我接著說:“詩人也被這幅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會怎麼想呢?”這時,學生不言而喻地會想到這首詩,之後請學生站起來,加上動作和表情一起朗誦這首詩。

  (四)總結拓展

  課末,我整理板書並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呀!”最後佈置課下作業。①默寫古詩②把古詩改寫成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緊緊圍繞教學大綱,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活動中,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飛躍,使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清平樂·村居》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詞,它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透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整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透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藉助畫面與註釋,瞭解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詞的一般特徵。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嚮往。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讀的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感受江南鄉村的清新秀麗、安寧祥和之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學法:

  1.“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說教學環節

  本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鮮明地勾勒出來,語言清新秀麗,淺顯易懂。為了讓學生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我一直把“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力求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根據本文的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的特點,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設計如下教學思路:

  (一)目標導學,詩詞比較。

  學生接觸詞很少,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透過回憶古詩,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有關詞的知識。因而我從高鼎的《村居》入手,讓學生比較著學習,這樣學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評。

  3、抽生讀並正音。

  讀,是詩歌教學之魂。初讀課文時,給學生設定一個訓練坡度:讀準,字正腔圓;讀流暢,表現韻律。首先,要求讀正確,關注“剝”、“蓬”等字的發音,感受詞的韻腳;

  (三)合作交流,感悟詞境。

  古詩詞有著“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我嘗試從再現詩的畫面入手。讓學生說說村居的景色:“茅簷”、“溪上”、“青草”,接著再體會村居的人美:翁媼的相媚好,大兒鋤豆,中兒正織雞籠,小兒剝蓮蓬。讓學生結合畫面感知詞意,體會村居的無憂無慮,幸福自在。

  (四)總結提升,感悟詞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尋常的田園生活,作者辛棄疾為何如此沉醉呢?此時,一段詞人生平資料的展現,恰到好處,再次展現了國泰民安的內涵。

  (五)強化訓練

  主要設計了兩個作業:一是背誦,一是小練筆。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詞,並且把握的是詩詞的精髓,再現的是詩詞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保持了詩詞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寫出美。

  初中古詩詞說課稿8

  教學內容

  該單元注重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而《秋思》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詩人張籍是藉助寄家書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達了自己身在異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本節課旨在引領學生學古詩時遵循了古詩教學的基本規律,即:讓學生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力求讓學生從情境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

  按照新課標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內容:

  知識與能力: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引導學生體會“敘事抒情”,學習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學古詩的三步——讀正確,流暢;讀出韻律;讀出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內心,理解詩意,自然釋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讀成誦。

  其中,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教學策略

  為了突破上述的重點難點,我將主要採用下面的教學方法:

  1、讀思結合法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課採用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教學方法,力求透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讀課文的方法,幫助他們領會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於“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交流看法,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使學生做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分享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情境教學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些生動具體的場景,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總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力求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學習方法

  在學法上,透過學生個別朗讀、互相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讀中感悟詩句意思,感悟詩人的思想情感。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教師運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範讀、引讀,營造以情動情,以聲傳情,濃厚的情感氛圍。

  教學過程

  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主要有下面五個教學環節:

  一、 課前詞語積累

  出示一些事先準備好的與鄉愁有關的成語,學生背誦,師簡單解釋難理解的詞語。本環節意在豐富學生的詞彙積累,並且為本詩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準備。

  二、匯入新詩

  啟發背誦《靜夜思》,點撥: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並由李白詩中的月亮引出問題:“張籍眼中的鄉愁是什麼?”引發學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詩引入,可直接將學生帶入思鄉的情景中來。

  三、讀詩、解詩、悟情

  在這個環節,主要透過多種朗讀的方式來理解本詩。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然後師生解題,透過解題加深對詩情理解。這時教師泛讀,學生體會自己與教師讀的不同之處,並想一想原因,並試著再次讀詩,並讀出詩的節奏。

  在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了幾遍之後,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麼。這是學生集中理解詩意的階段,透過上節課《泊船瓜洲》的學習,本首詩作者的思鄉之情,學生不難理解,有了整體感知奠定的基礎,趁熱打鐵地進行相關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顯得更加必要。

  在整個賞讀過程中,我將以“你能從詩中那些地方體會出作者的思鄉之情?”一個問題帶動,引發學生的討論,讓他們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對相關問題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就可以抓住詩中“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讓學生說說這些關鍵詞的理解,並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在經歷了這樣的品讀之後,相信學生對於詩中作者表達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時,讓他們帶著對詩的深層理解再次朗讀古詩,並試著背誦。

  四、發散思維

  本環節,會以“在張籍心中鄉愁是什麼?在你心中鄉愁是什麼?”為中心點,師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個環節中出示的那些詞語。這樣既讓對本首詩的理解得到了感情昇華,又能及時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佈置作業

  蒐集思鄉詩,把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引導學生拓展相應的內容,將此內容佈置為課後作業。讓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達到大語文的課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