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1

  一、說教材、學情:

  1、關於教材:

  《我與地壇》(節選)選自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第一個大專題“珍愛生命”下的第一個子專題“精神支柱”,它隸屬“文字研讀”的範疇,是高一年級的學生步入高一下半學期之後要學習的第一篇課文。蘇教版高中語文必須教材打破以往以文體為依據組合單元教學的體式,著重凸顯文字中的精神價值對學生的影響,就《我與地壇》而言,它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珍愛生命”這個大主題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

  課文節選了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的前兩節,第一節寫地壇,寫自己在遭遇人生變故後在地壇中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其中的景色描寫直搗作者對生死的解讀;第二節寫母親,寫自己在地壇中對母親的追思與痛悔,作者用“我”與母親之間的細節及議論性語言放大了悲傷的力量,直擊學生的內心深處;而連線一、二兩節的則是藏在“我”與地壇背後的一隻眼睛,那就是母親的眼睛。

  2、關於學生:

  十五、六歲的學生正值青春最美的季節,關於生活和命運、苦難和坎坷、生和死,他們尚且處於一種似懂非懂自以為懂其實又不甚懂得的狀態;而在初中階段,他們已經學習過有關生命話題的文章,也積累了散文閱讀的一般知識和能力,基本能夠熟練地掌握“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散文寫作特點,而關鍵在於“景為什麼能夠成為情的依憑所在?”即就是說,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麼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裡形成閱讀障礙,由此導致學習難點,也因此也形成了我的教學難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會視情況而定,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透過這堂課得到或多或少的感動與感悟。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由淺入深的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尤其加深對多音字的記憶;

  (2)課文第一節,品味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以及景物背後蘊含的情感脈絡。

  (3)課文第二節,體會作者對母親態度的變化,並在變化中感受作者與母親之間濃烈而複雜的愛。

  2、教學重點:由於課文一、二兩節在語言特色和情感表達上各具特色,所以(1)第一節,重在析景——透過對景色的賞析,讓學生明白地壇能夠給作者帶來生命啟示的原因。

  (2)第二節,重在內省——透過文字中母親的“眼睛”讀懂母親的苦難與偉大,並從作者與母親的故事中走出來,去反窺自己,對母親對生活內省於心。

  三、說教學過程: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後,我安排了兩課時來完成《我與地壇》的講解。第一課時,以地壇中景色描寫為線索;第二節,以母親的“看”為線索。下面我將重點談一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

  我想透過“角色扮演”和“誦讀涵詠”的方法,讓學生在有聲的情感中身臨其境的去觀賞地壇中的景色,並從自身出發設身處地去理解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感悟。我具體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匯入:

  首先,我用多媒體投射兩張史鐵生的照片,讓學生去看,去觀察照片中的時間、環境和史鐵生的姿態與表情。

  之後,角色扮演——我是記者,學生們都是史鐵生,一部分學生是照片1中的史鐵生,另一部分學生是照片2中的史鐵生。然後開始模擬採訪,我會提出問題:“請問您此時的心情是什麼,您希望二十年後您的生活是怎樣的?”

  ——我希望透過這樣一種類似遊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打破上課之處的沉悶與緊張;並且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可以以自己的視角去靠近史鐵生的人生,對作者的遭遇和承受,去假想去體會。如此不僅可以直接拉近他們與作者和文字的距離,而且很直觀的激發了學生對作者人生經歷的同情與好奇,直逼生死的主題;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隱喻了他們自身的幸運與幸福。

  最後,由我總結,介紹作者生平,交代史鐵生在遭遇不幸的前後,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變化,同時提出疑問:是誰讓這個終年與輪椅為伴,與疾病廝守的人笑得如此燦爛?或許我們可以從《我與地壇》中找到答案。

  2、研讀課文,探尋作者的心路歷程。

  這是第一課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分四步走:

  (1)一讀全文,奠基調,點重點。

  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一、二兩節,標自然段、留意生字詞、並簡單概括一二節的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的語言(平實而舒緩)和情感基調(壓抑悲慟)。

  之後,我會和學生一起通字詞,特別強調多音字“剝、捋、雋、熨”。

  再由學生自己概括課文兩節的主要內容(一:我與地壇;二:我與母親),我再簡單的點出:在我與地壇的後面有一隻眼睛,那是母親的眼睛。

  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認知,初步去感受課文平實而舒緩的語言所營造出的那種壓抑又略帶悲痛和希望的情感基調。在有了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後走第二步:

  (2)二讀部分,賞景色,抓線索。

  由學生自己自由的讀第一部分,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思考:我與地壇的關係。——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走進第一節,意在引導學生去關注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和宿命。

  之後,全班齊讀第一段第一句話“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緊接著我再讀這句話,我會重讀“好”、“小說”、“都”、“實際”,意在強調地壇對“我”的重要性,讓學生馬上關注作者對地壇的描寫。

  接著由學生分組討論:我和地壇的緣分表現在哪?——透過這個所謂的“緣分”很自然的引出後面對地壇景色的描寫;同時在他們的討論中我能夠了解學生對這個緣分的理解,或許會有新的想法和認識的生成。

  (3)三讀景色,尋變化,悟緣分。

  這一步就是析景,是第二個環節中最為重要的一步。

  首先,找同學有感情的大聲讀第三段,並說說第三段為我們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地壇。我會點出,在“剝蝕、淡褪、坍圮、散落”背後的“愈見蒼幽”和“茂盛”,意在引導學生意識到,與廢棄荒蕪同在的還有那“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

  之後,再找同學讀第三段,沉澱我與地壇相遇之初的情感,明確:家與地壇的近,讓這個曾經無比輝煌而此時荒蕪冷落的園子,迎來了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殘了雙腿的年輕人,可謂惺惺相惜。

  同樣道理,先找同學讀第五段中的景色描寫,我再讀一遍,爭取讀出一種輕快地節奏。再讓學生回答:這個時候,地壇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

  ——學生對第三段的景色和情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我希望能夠讓他們自己去悟我與地壇的相識之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自己去體會景色中飽含的生命跡象,聆聽生命競相生長而發出的聲響。我再點出,第五段,作者實際是放大了對微小生物的描寫,用地壇中不常被人關注,但依舊鮮活的生命,去感化和鼓勵自己,讓自己努力做到殘疾但不頹廢。

  最後一景兒——第七段六個譬如,我先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放空一切,去聽去想,聽過之後說說自己的感覺。之後,我點出:“默坐”、“呆想”之後,耳邊的嘈雜、紛亂的思緒儘可拋諸腦後,所有的風雨所有的跋涉,即便艱辛甚至痛苦,也都是一種強大的釋放,是生命重歸零度的返璞。

  再讓全班齊讀,用齊讀的力度帶起學生們內心的悸動和震撼,讓學生儘可能多的去感受那種來自生命中苦痛的力量,捕捉風雨中若有若無的彩虹。在分別賞析了三處景色之後,進行第四步:

  (4)四讀全景,析語言,沉思想。

  再把第一節從頭到尾讀一遍,出聲的讀,將地壇中三處景色描寫串起來,我會提醒學生,讓他們注意第七段第一句話“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以此明確,作者用大量筆墨寫地壇中的景色,實則是在寫自己那時那刻無處釋放的感情,借我在地壇中的所觀來訴說我在逆境中的所想,對生、死的感悟也就自然的流於其間。

  最後,反問學生,作者何以在地壇中重拾活的信念,重燃生的希望?——這個問題是在回應初讀第一節的那個思考“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是什麼?”,在瞭解了景色和思想的變化之後,沿著作者在地壇中走過的路,去找作者的心路。此時,學生已經可以自己概括出我與地壇之間的緣分——距離的相近和精神的趨同,給我與地壇的相遇、相識、相知增添了一種緣分和宿命的味道。

  走到這兒,文字研讀這個環節就進行的差不多了,對於地壇中景色的變化及其中所飽含的作者的心路歷程,學生已經能夠了然於心了。在此基礎上,就要讓他們從文字中走出來,低頭看自己。

  3、總結文字,反觀自己,昇華情感。

  再次投射史鐵生的兩張照片,讓學生注意照片下面的小字,帶著學生回到上課之處的那場採訪中,提出最有一個問題:如果不再是扮演,而是真的,你們願意做史鐵生嗎?

  我希望透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沉澱這一節課所講過的,關於文字的語言,關於地壇的景色,關於作者的感悟等等,繼而再一次引發一種深度的,關於疾病與苦難,關於生命與生存的思考和討論,由學生們各抒己見,我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透過第一課時,我想告訴他們: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如張三李四的時候,要想到,就命運而言修道公平;當我們因各種無法逃避的事端而遭受苦難的時候,要明白,正是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悲壯凝重的色彩;當我們心中的苦悶與痛楚無處安放的時候,要看到,愛我們的人正默默地陪在我們身邊,為我們遮擋窗外更大的風雨。

  最後一個環節,佈置作業:

  4、作業:你在地壇中無意的碰到了史鐵生,你想對他說?

  這個作業可大可小,意在發散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們在課下繼續沉澱,繼續讀,深化他們對課文第一節的理解,並且能夠自由的說自由的寫。

  高中語文《我與地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課文地位

  《我與地壇》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高中第一冊的重點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透過學習我國現當代文章、外國文章、中外文學作品和我國古代散文,著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單元裡已經學習了詩歌的鑑賞方法,第二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鑑賞散文。《我與地壇》之前的兩篇課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都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名篇,學生在學習時也初步懂得了散文鑑賞的基本方法:透過解讀語言文字來感受作品中呈現的物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並且儘可能瞭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瞭解創作的時代背景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除此之外,要注意學生的個性感受,鼓勵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境界中,與作者同歡喜,共憂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懷。

  《我與地壇》是一篇寫景與敘事相結合的散,作者將自己的獨特感受融進對古園的景物描寫之中,這種描寫很有作者的個性、人格的印記,在景物描寫中抒寫人生感懷和人生思考,;作者的語言無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繪景狀物,無論是描摹心態還是抒發感悟,其表現力都是很強的,語言的運用在平緩沉毅中見機智。因而學習本課,除了進一步落實並掌握鑑賞散文的方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去思考、去探討作者在文中觸景生情,對生死問題的深沉思考與明智選擇和對母愛的感懷、對親情感受。此外,本文也有他思想教育價值:可以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生與死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質,著意培養堅忍不拔的一意志品質,克服脆弱,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過激舉動,預防發生意外等等。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進而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2)將古園的景物描寫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結合,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3)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4)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

  教學難點:

  (1)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2)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法: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對自讀課的要求,準備採用自學、討論、探究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爭做學習的主人。具體措施如下:

  1、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採用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的方法,由題目“我與地壇”,文章第一部分寫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對“死”及“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寫了“母親”,對全文進行整體的思考: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絡在一起的?這三者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絡?指導學生養成抓住關鍵的人或物,獲取相關資訊來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習慣,並在和同學的討論交流中培養自己閱讀獲取資訊的能力。

  2、完成“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時,採用“讀”“議”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處境,進行換位的思考,透過與同學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3、完成“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和“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時採用探究式,讓學生找出自己最為欣賞的一兩出語言,讀一讀,並說一說它美點,並模仿著寫出一兩個句來。寓思維訓練於聽、說、讀、寫之中,提高閱讀分析鑑賞能力,把個人鑽研與小組討論結合起來,互相補充,群策群力,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4、完成“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這一情意目標時,聯絡中外名人:貝多芬、孫濱、司馬遷、張海迪等人的事蹟來思考生命和人生及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聯絡書寫母親的詩孟郊的《遊子吟》等,以及當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愛你》、《懂你》等來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三、說學法

  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文章、欣賞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閱讀獲取資訊的能力以及結合作者的實際生活、深入作者心靈真正理解文字、比較深入的說出文章語言的美等方面還是有所欠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自學方法是簡單的雛鳥吞食的方法,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沒有掌握自學的方法,容易厭倦,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深度,滿足與膚淺的認識,為此,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的指導:

  1、用設疑促思的方法,引導學生由題目入手,帶著“內容如何體現題目”的問題去閱讀文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養成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2、透過抓關鍵語段,分析“我”與地壇、母親的關係,體會作者“對生命、對生活、對母愛”的感悟,養成抓中心段、中心句來體會文章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閱讀方法。

  3、讀書養成摘抄的優美語句的習慣,並透過反覆朗讀,從抑揚頓挫、修辭、句式、表達的感情、所寄託的寓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等用所掌握的賞析語言的方法去品味的語言。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即仿寫句子),養成“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3、透過聯絡生活閱歷來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聯絡生活來學語文,養成“在語文中學生活,在生活中用語文”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命運叵測,人生道路上,不幸有時會從天而降。面對不幸,有人一死了之,有人奮發圖強,但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內心的掙扎。今天,我們就來感受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21歲時響應號召赴陝西務農,因積勞到殘而下肢癱瘓後的一段心路歷程。

  (二)整體把握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文章後,就文章內容提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問題將題目及兩部分內容聯絡起來。

  學生讀完課文後發言討論,既要說出自擬的題目,又要結合課文內容說出擬題的根據,老師進行總結。問題範例:文章寫了我與地壇的什麼關係?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絡在一起的?

  (三)探討“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1、1、學生研讀第一部分,探討“我”與地壇的關係。(注意結合具體語句進行探討,即注意文字的解讀)

  討論後明確:(1)、“我”殘廢之初,悲痛欲絕,感到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一次次在死亡的邊緣徘徊,偶然地來到這個荒蕪冷落的古園,古園映照著“我”的生活,感受出“我”內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可以說地壇的“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的景物特點與“我”的苦痛、迷茫的心境相似。因而在“我”可以在地壇躲避殘酷的現實生活,可以在地壇那裡療傷。

  (2)、地壇的“荒蕪但不衰敗”,的特點,使“我”從中受到生命的啟示:園中的小昆蟲蜂兒、螞蟻、瓢蟲、蟬,他們雖身處逆境,但並不頹廢、消極,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還有那“祭壇石門的落日,寂靜的光輝被映照得燦爛”、“雨燕的高歌”、“冬天雪地上小孩子的腳印”等生機勃勃的景象為世界增添了一份活力和亮色,正是這“荒蕪但不衰敗”,的園子,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並從中獲得啟示: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於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餘地。但生命的真諦在於把握自我,因而“我”選擇用積極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並走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3)、“我”深愛著地壇,因為地壇與我的緣分,還因為地壇的荒蕪與我的心境相似,更因為“我”在地壇時,地壇的富有生機的景物引發了“我”對生命、生活的思考,並中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2、研究第二部分,理解母親給予了“我”什麼?

  1、(1)、母親給予了“我”生命,但她除了千千萬萬的母親那樣關愛自己的子女之外,面對殘疾的兒子,她還要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去承受巨大的壓力,以行動感染薰陶殘疾的兒子:“她知道我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了結果會更遭,但她有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裡整天都想些什麼。”“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者,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思來想去最後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裡出了什麼事,這哭難也只好由我來承擔。”

  (2)、母親給我的是無私奉獻和毫不張揚的愛:“曾經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裡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裡,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裡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有急迫”。

  (3)、母親使“我”獲得了人生啟示:母親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為兒子獻出一切,堅定地活下去。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給予兒子的愛,讓“我”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讓“我”體會到親情的可貴,使我在母親去世後“設想母親的心理、寫小說回報母親、整日懷念母親、痛恨自己的倔強羞澀”。所以“母親”是我亦即作者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3、“地壇”與“母親”有什麼聯絡?地壇和母親給予“我”的有什麼異同?

  討論後明確:“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啟發,就如同地壇給予“我”的生命的啟示一樣,在我的心中,母親已經和地壇融為了一體,和作者的堅韌果毅的生命融為一體。

  相同點:都在我面對人生不幸、在最最困難、最最低落時給予我慰藉,給予我幫助,並啟迪著我勇敢地面對生活。

  不同之處是:地壇的一草一木及其他的景物描寫觸發我的感覺,讓我感悟生命;給予我生命的啟迪,而母親同給我的更多的關注,承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卻又堅定地活下去,她的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為兒子獻出一切,她的對待苦難的態度,她的活法,給予我生活和生命的啟迪.從這個意義上講,母親用她的生命來啟迪我,這是與地壇所不同的。所以作者說:我愛地壇,更深愛我的母親。

  (四)品味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透過反覆朗讀,從抑揚頓挫、修辭、句式、表達的感情、所寄託的寓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等角度去品味語言,並模仿著自己創作一句來。(小組合作完成)

  (五)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

  1、聯絡貝多芬、海倫凱勒、司馬遷、張海迪等人的例子來談談關注生命,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問題。

  2、聯絡書寫母親的詩如孟郊的《遊子吟》等以及當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愛你》《懂你》等來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六)播放歌曲《真的愛你》及鋼琴曲《命運交響曲》結束本節課,在美妙動人、振奮人心的音樂聲中,激發學生再次感受親情的可貴,並樹立“扼住命運的喉嚨”、與命運抗掙的生活態度,奏響命運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