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精選11篇)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1

  一、課題及設計意圖

  今天的課題是《得數是6的加法》,本課是在前面學習了5以內數的加減法和6的組成之後,進一步學習數的加法運算。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計算能力,為了更進一步地提高他們這種能力,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我在設計《得數是6的加法》時,注重從感知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透過豐富多彩的數學問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分析

  1、認知目標:使幼兒學會利用6的組成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

  2、能力目標:透過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培養他們觀察、思維、運算能力。

  3、情感與價值目標:透過本課內容的學習,激發幼兒對數的運算的興趣以及大膽表現、積極交流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根據6的組成進行加法運算。

  2、教學難點:本課的難點是知道一個加數與和,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四、教法

  採用嘗試發現、綜合對比、總結歸納、網路教室直觀演示等形式,指導幼兒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開展課堂教學。

  五、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練一練,以練為主,以親自實踐、積極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

  按照心理學常識,幼兒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就能自覺地排除內外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把學習當成愉快的事。因此,上課一開始進行復習時,就設計這樣的導語:小朋友,我們已經學了很多加減法了,今天老師要來考考你們,看誰最能幹,(點出複習題)最先做出老師出的這些題,好嗎?在這種刺激下,人人都想當老師眼中的小能手,興趣一下子就能調動起來。這是引導幼兒複習5以內數的加減;這是複習6的組成。

  在新課學習中,透過可愛的動物圖片群和插入聲音的播放,激發幼兒學習新知的慾望,引導幼兒感知、探索得數是6的加法。這是引導幼兒觀察動物圖片,發現數量關係,學習5+1和1+5,初步引導透過組成計算得數;然後出示4+2和2+4兩個算式,讓幼兒擺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脫離小棒的幫助透過組成計算得數;最後直接出示算式3+3=讓幼兒利用組成計算得數。本課的難點是已知一個加數與和,求另一個加數,這一難點的突破是透過感知具體事物的數量,引導幼兒填空,找出另一個加數,再過渡到利用6的組成想出另一個加數。

  本課透過圖片和實物的觀察和操作,來感知得數是6的加法;然後透過數的組成來理解得數是6的加法;最後透過提高練習,讓學有餘力的幼兒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嚐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最後,對於說課的內容和方式的理解,我也是處於摸索階段。我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討,只是一個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謝謝!!!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6~98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比較簡便,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過程中初步滲透轉化為10加幾的轉化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

  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關鍵

  把9加幾轉化成10加幾。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小棒、遊戲用品。

  學具:小棒20根、圓片20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啟思

  師:今天,錢老師想帶一(1)班的小朋友去參觀運動會,在出發之前讓我先來考考你們。

  1.對口令。

  複習2、4、5、8等數的組成。

  2.10加幾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師:這些都是幾加幾的算式?

  師:小朋友們學得真不錯,咱們出發吧!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

  師:我們來到運動會場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運動專案,分別有多少人參加?先小聲說給自己聽,再舉手彙報。(指名回答)

  小結:運動會場裡有運動員和裁判員,賽跑組有6名運動員,跳繩組有3名運動員,踢毽組有9名運動員,跳遠組有7名運動員。

  2.試著說說想法。

  師:服務隊的小朋友為運動員買了一些盒裝飲料,紙箱裡裝了幾盒?散的有幾盒?你知道共有幾盒飲料嗎?(指名回答,板書算式)

  師:你是怎樣算一共有幾盒的?(指幾名學生髮表看法)

  學生中有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

  (1)1、2、3……12、13依次數。

  (2)從9數到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撿一盒放進箱子裡,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師:小朋友,你們可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的好加法,那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呢?為什麼?

  師:幾種方法都很好,不過依次數比較麻煩,9和4合起來是多少一下子很難想出來,先看紙箱本來可以裝幾盒,這時還是要先把它變成10盒再來想,10加幾比較簡單。 (演示湊+過程)為什麼要拿1個放進紙箱裡呢?

  我們可以把這種想法用思維圖表示出來,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來是10,再想 10+3=13”。(板書: )

  我們的想法在思維圖上一目瞭然。

  4.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往運動場上看一看,你能提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呢?先問問同桌,比一比誰提得多,老師有獎品。

  (指名提問題,併發給獎品)

  師:剛才小朋友提的問題真棒,我們來共同解決它。

  (單獨出示踢毽組和賽跑組)問:踢毽組和賽跑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說怎樣想的,板書“9+ 6= ”)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繩組)問: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說怎樣想的,板書“9 +3= ”)

  (展示湊十過程)畫思維圖,

  (展示踢毽組和跳遠組)問: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說怎樣想的,板書算式9+7=16 )

  5.歸納演算法特點。

  齊讀算式。問:算式有什麼特點?第一個加數是幾?我們叫它9加幾。

  師:我們是怎樣算9加幾的呢?都是把9加幾變成10加幾來算的。 (用箭頭將算式和 10加幾連起來)

  邊畫邊說順口溜:看大數,分小數,湊成+,算得數。學生齊說後同桌拍手說順口溜。

  6.動手操作。

  (1)擺小棒,“左邊擺9根紅色的,右邊擺3根黃色的,怎樣列式計算一共有幾根小棒?”(實物展示臺出示)

  (指名列式)師:說說怎樣想的?(學生說後,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擺圖片, “左邊擺9個紅色的圓片,右邊擺7個黃的圓片,怎樣算一共有幾個圓片?”(指名列式)“說說怎樣想的?”

  師:把你想的過程在書上填思維圖。(指名報答案)

  三、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遊戲:摘蘋果。

  引導學生觀察得數的特點: (先小聲說給同桌聽)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結:(1)結果都十幾。(2)得數十幾中的幾比第二個加數少1。

  問:這個“1”哪兒去了?掌握這個特點,我們就能又準又快地計算9加幾的加法了。

  四、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老師有幾個問題要請小朋友幫助解決。

  1.數菠蘿。

  (大屏展示9個再添5個)問:怎樣列式計算一共有幾個菠蘿?說說怎樣想的。 (圈住其中10個)

  2.數蘋果。

  (大屏展示15個蘋果)問:一共有幾個蘋果?說說怎樣想的(圈住其中10個)

  3.數雞蛋。

  (大屏展示雞蛋圖)指導觀察:一個雞蛋箱可以裝幾個雞蛋?現在已裝有幾個了?問:一共有多少個雞蛋?怎樣又快又準地算?(展示移入一個雞蛋的過程)

  4.數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圖)師:一個箱可以裝幾個蛋糕?箱子裡有幾個蛋糕?外面呢?怎樣算?(指名列式)(演示湊十過程)

  五、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解答這些題比較簡便的方法該怎樣想? (學生能說多少說多少)

  師:對於這些題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個加數分成1和幾,9加1湊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數,這種方法叫“湊十法”。“湊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還要經常用到。

  板書設計

  說課

  “9加幾的進位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6~98頁的內容,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前所述的教學目標。

  由於一年級兒童認知結構裡具體思維是主要特點,他們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運用自如,遷移到8加幾、7加幾、6加幾等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湊十法”的思考過程(即為什麼用“湊十法”和如何用“湊十法”)是本節課的難點。

  用什麼教學方法才能突破教學難點,把握教學重點,又能讓學生多方面得到發展呢?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級學生思維缺乏獨立性,容易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所以我很注意讓一切教學活動都有利於學生儘快地形成探索性學習模式,課堂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的陳述,都應該接受課堂中其他人的提問、反詰和推敲,讓我們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運用主題圖培養學生提出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上學期讓學生提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需進行引導,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在自提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真正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基於以上所述,我著眼於新舊知識的聯絡,放手讓學生探索學習,將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首先,在帶著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複習數的分解和10加幾的知識,為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作鋪墊。

  其次,仔細觀察,積極探索。

  教學中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舉例,學生模仿的消極被動狀況。以學生集體的自主觀察討論為主旋律,由學生在主題圖中發現數學問題,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報告自己或小組研究的結果,表達自己的見解,促進數學交流。

  大螢幕顯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自己觀察到運動場上有哪些比賽小組,他們各有幾位運動員。小組討論可以提幾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緊接著小組討論,彙報本小組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幾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運用動畫操作,啟發學生找到最簡便的方法──“湊十法”計算。這樣就抓住教學重點,學生自己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索解決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點,在引導學生歸結算理時,我先讓學生擺小棒和圓片,再填寫思維圖。然後學生小結演算法,齊讀算式,發現共同點,教學順口溜: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算得數。

  再次,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後,用一個摘蘋果遊戲,調節學生注意方式,鞏固9加幾的知識,按規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觀察得數特點,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

  最後,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觀察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數雞蛋、蛋糕是運用“湊十法”於實際生活中,進一步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數學知識的用途。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主要揭示出9加幾的算理,融入轉化的學習方法,既突出了重點、難點,又佈局合理美觀。

  總之,這節課透過觀察、討論和操作,積極探索,學習氣氛活躍,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5的認識和加減法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要引導學生初步知道加法含義並探究5以內加法的計算過程,會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內的加法。

  二、學情分析

  本課雖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問題,但是學生們大都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學生缺少的是對於加法含義的理解,說不清為什麼用加法計算。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面對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課程的設計就更應該充滿趣味、問題設計有梯度,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的認知提高一個水平。

  三、教材分析

  《加法》一課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首次接觸計算的問題,這節課的知識基礎是5以內數的分解與組成。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數學意識。

  本節課包括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兩部分內容。加法的初步認識是選擇了學生熟悉的校園中藝術節的背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到把兩個數合起來要用加法計算。在此基礎上,透過進一步讓學生看看、擺擺、算算,學習5以內的其他加法算式,並初步學會用加法解決生活裡簡單的實際問題。

  兩部分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個層次是加法含義的講授,書第23頁兩幅插圖。加法的引入,計算雖然很簡單,但是它在本單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使學生初步瞭解加法的含義,會用正確的方法計算15的加法。因此這段內容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兩幅插圖的作用:圖一主要是用來引入加法含義、算式的讀法與寫法和算式中數字的含義。即教學生加法的含義。圖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主要是學生的學。學著描述圖意並列出算式。

  第二個層次是透過動手操作鞏固加法含義,書第23頁做一做。對剛剛學過的加法含義進行實踐體驗,透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加法含義,從而鞏固加法含義。讓學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說出加法算式。

  第三個層次是加法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書第24頁插圖。在清楚加法含義的基礎上發散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的不同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突出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方法可以多樣化也要最最佳化,即引導學生髮現利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為今後的加法學習及減法學習打好基礎。

  四、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2認識+號、=號,會讀加法算式.

  3發展初步的觀察、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透過動手實踐操作來突出重點。

  難點:會用數的組成,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透過演算法多樣化的擇優來突破難點。

  六、教學程式及學生預設

  (一)創設情景

  學校藝術節,美術小組的同學們要製作摺紙作品進行展覽,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的製作的怎麼樣了。

  (二)感知加法的含義

  本環節有三個任務要完成:一是加法含義的教授,二是加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三是加法算式中數字代表的意義。

  1.加法含義

  以圖中的資源為例,請學生觀察圖,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重點說出一隻紙鶴和兩隻紙鶴合在一起是幾隻紙鶴?引出對加法含義的教學。兩部分合在一起,我們用加法來計算。突出合在一起,運用手勢幫助學生理解加法含義。

  預設:學生觀察圖會有兩種觀察角度,一是從紙鶴的角度(一隻粉鶴和兩隻藍鶴),二是從孩子的角度(一個小男孩又來了兩個小朋友)。

  意圖:鼓勵學生對主題圖的發現,引導學生對加法算式中數字意義的理解。

  2.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寫法是在講授加法含義時作為板書。介紹+,把合在一起轉化為簡潔的數學語言,即加法算式讀法。

  3.加法算式中數字的含義

  體會加法含義的同時,提問算式中的數字分別代表什麼?

  預設:如果學生觀察主題圖時出現了多角度觀察,就分別說說數字的含義;如果學生沒有多角度觀察,可以在說清一種數字含義後,適當引導學生多角度發現,然後再說說數字含義。

  意圖:幫助學生理解算式中數字的意義,即觀察角度不同或主題圖不同,儘管算式一樣,但算式中數字代表的含義卻大不相同。

  4.加法含義的鞏固

  藝術節上,還有雜技團的小丑來給表現出色的孩子發氣球作為獎勵,我們看看小丑叔叔給我們帶來多少氣球?

  自己用學具代替氣球邊擺邊說一說,並列出算式。請同學彙報。

  意圖:透過動手擺,更生動的體會加法就是兩部分合在一起。也為接下來的動手操作做以鋪墊。

  (三)學生活動,鞏固加法含義

  動手擺圓片,邊擺邊說加法含義。教師出題擺,說給同桌聽。然後同桌互相擺同桌合作。

  意圖: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動手、動腦的機會。為學生創設自主地、積極參與的活動方式。

  (四)演算法多樣化

  仍然利用小丑圖及算式,追問演算法。同桌合作彙報演算法。教師指導演算法擇優。

  意圖:透過學生交流多種演算法,發展不同程度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清楚計算加法的方法,會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透過擇優演算法,幫助學生快捷、準確的計算5以內加法。

  (五)看圖計算,初步應用

  (1)觀察畫面一群小貓。

  先指名說說圖上畫了什麼,再提出要求:小貓一共有多少隻,該怎樣列算式?

  圖一與圖二要分別來看,重點說清圖意,對應好算式中的數字。

  (2)看書邊擺邊說

  小結:引導觀察兩組算式的特點,滲透加法交換律,強化算式中數字的含義。

  (六)聯絡生活,豐富對加法的認識

  要求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並用加法算式表示。

  如,我有2枝鉛筆,又買來1枝,一共有3枝鉛筆;(2+1=3)

  樹上有3只小鳥,又飛來了2只,一共有5只小鳥;(3+2=5)

  意圖: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既可以鞏固加法含義,更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對於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六、板書設計

  加法

  4+1=53+2=51+3=4

  組成2+3=53+1=4點數順序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單元中“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的第一節課。本節內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及應用,向量加法的運算律及應用,大約需要1課時。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線性運算中最基本的一種運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幾何意義為後繼學習向量的減法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向量的數乘運算及其幾何意義奠定了基礎;其中三角形法則適用於求任意多個向量的和,在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中有很普遍的應用。所以本課在“平面向量”及“空間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節課中學習了向量的定義及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動,這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學生對數的運算了如指掌,並且在物理中學過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向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透過類比數的加法、以所學的物理模型為背景引入,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準確把握兩個加法法則的特點。

  三、教學目的:

  1、透過對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結合物理學實際理解向量加法的意義。能正確領會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的幾何意義,並能運用法則作出兩個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應用活動中,理解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表述兩個運算律的幾何意義。掌握有特殊位置關係的兩個向量之和,比如共線向量,共起點向量、共終點向量等。

  3、透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類比、遷移、分類、歸納等數學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向量的加法法則。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則並正確應用是本課的重點。兩個加法法則各有特點,聯絡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質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則適用範圍更加廣泛,且簡便易行,所以是詳講內容,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本課中所佔份量略少於三角形法則。

  難點:對三角形法則的理解;方向相反的兩個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形法則的實質是:將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之間必須構成三角形。

  五、教學方法

  本節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類比:由數的加法運算類比向量的加法運算。

  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平行四邊形法則,在法則的運用中觀察圖形得出三角形法則,探求共線向量的加法,發現三角形法則適用於任意向量相加;透過圖形,觀察得出向量加法滿足交換律、結合律等,這些都體現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

  3、講解與練習:對兩個法則特點的分析,例題都採取了引導與講解的方法,學生課堂完成教材中的練習。

  4、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直觀地表現向量的平移,相等向量的意義,更能說清兩個法則的幾何意義及運算律。

  六、數學思想的體現:

  分類的思想:總的來說本課中向量的加法分為不共線向量及共線向量兩種形式,共線向量又分為方向相同與方向相反兩種情形,然後專門對零向量與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規定,這樣對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討論,線索清楚。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同學學習了同分母加減法、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後學習分數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礎。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的分析以及同學的認知經驗,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同學經歷探索異分母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理解異分母加減法的算理,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一般計算方法,會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同學經歷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認識到將舊知識轉成新知識的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同學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體驗成功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根據同學現有水平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是重點是熟悉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同學能夠正確計算異分母加減法。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根據新課程目標的.要求以及為了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取了:

  1、情境教學法、

  2、談話法、

  3、討論法等進行教學。

  (二)學法

  同時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也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思維不能依照單存的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同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也給予了同學充足的時間去探究、去交流、去總結。

  三、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詳細地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本要分為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引入,促進遷移

  我將要出示兩道有關求最小公倍數和通分的複習題,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為接下來的新課環節做鋪墊,喚醒同學的舊知,建立起與新知識的橋樑。

  第二個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透過情境的創設,讓同學列出算式(1/2+1/4)並提問同學今天的分數加法和以前學過的有什麼不同,引入今天的課題是學習異分母的加減法,我並且適時板書。這樣的設計激起了同學的求知慾望,我抓住契機,提問同學,對於異分母的加減法我該怎麼求呢?我給同學充足的時間去分組探究,同學利用手中的學具,長方形紙透過折一折,塗一塗的方法,去發現1/2+1/4的結果是多少。這樣的設計就讓同學從抽象的數學計算轉變為了具體的操作,不僅鍛鍊了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同學的思維特點。教師要充當好同學的引導者,這時我著力讓同學去觀察發現1/2可以看作幾分之幾?讓同學試著說出是2/4,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同學初步感知要先將1/2進行通分,只有當分數單位相同的時候才能進行相加。

  2、接著教學完例1後,我利用同學對異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經驗,引入同學做“試一試”的5/6-1/3,利用知識間的關聯性,嘗試讓同學獨立練習,並集體交流。由於同學的個性差異,可能有些同學的結果是3/6,1/2,這時利用教學契機,提問同學3/6和1/2哪個更簡潔?在交流中指導同學結果要寫成最簡分數。接著讓同學完成剩下的練習,並及時反饋結果。

  3、最後,讓同學去說說是怎麼計算異分母的加減法,這樣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助於同學理清最題思路和做題方法,培養了同學概括知識的能力。我在同學的總結中,最後加以給出準確的歸納,明確指出:“計算異分母加減法時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行計算,最後結果能寫成最簡分數的要寫成最簡分數。”

  第三個環節: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練習是新知識的鞏固提高環節,因此適度適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讓同學完成練習十四的第1~4題,也是採取獨立完成、集體校正的方法,對於同學易發生錯誤的地方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同學在練習環節達到對異分母加減法的熟練過程。同時數學與生活密切相聯絡,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因此在練習中也涉及到了利用異分母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這部分設計主要讓了同學體會學習異分母加減法的實際應用價值。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任務結尾

  這環節主要是讓同學談談這節課的收穫,談談自己的表現,這樣設計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提高同學梳理知識的能力,也是為了培養同學正視自己對自己課堂評價的習慣。

  (四)說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

  異分母加減法

  異分母分數——通分——同分母分數——結果寫成最簡分數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的內容選自學前班數學上學期的基本教育活動。數學活動本身就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也是一門培養和鍛鍊人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而幼兒數學教育向幼兒進行的是一種啟蒙教育,它對幼兒的思維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新《綱要》中強調“應引導幼兒在生活或遊戲的真實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感知數學,形成數學意識”。也正因為數學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性,導致在教學中容易讓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響到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我選本課的原因是因為本課在學科知識體系中處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在觀察、操作、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表達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加法的計算過程,增強幼兒學習數學的信心。

  2、會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5的加法,會運用數的組成進行加法計算。

  3、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從小培養合作意識。

  重點:放在了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思考、表達計算過程,

  難點:幼兒學會幾種不同的方法計算5的加法。

  三、說教法。

  幼兒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適時的指導把遊戲貫穿於活動的始終,透過遊戲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進一步使幼兒加深和鞏固對5以內加法的運算。幼兒在攻破難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是每個幼兒都感興趣的活動,為了使幼兒輕鬆、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上,運用“找朋友”遊戲複習5的組成。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了教具演示法,讓幼兒明確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在思維活動的組織上,透過講解、比較,將幼兒解決問題的種種策略展示出來,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找出哪一種是最好的。堅持使教法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四、說學法。

  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幼兒透過操作進行學習,我對幼兒的操作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幼兒去探索、發現,可以讓幼兒獲得寶貴的數學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幼兒聽一聽,數一數、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眼、耳、手、口、腦並用,引導幼兒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五、教學過程。

  1、複習5的組成。

  數的組成貫穿著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我讓幼兒伸手指頭,師:我伸1,生:我伸4,師:1和4,生:組成5。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黑板上貼出5的分合式。再啟發幼兒找出相像的2組,歸納出5的分合式有4組,只要記住2組就可以了。由5能分成1和4就能想到5還能分成4和1;由5能分成2和3就能想到5還能分成3和2與與幼兒一起遊戲,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又避免了單調和枯燥,做到了師生互動。

  2、幼兒利用學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於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具體的。因此操作是解決幼兒形象思維與知識抽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較好的手段。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就是其思維發展的過程。我出示了5個小棒,幼兒進行觀察後,利用學具進行操作進行列式,再脫離小棒的幫助透過組成計算得數。允許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幼兒的主體性,演算法的多樣性和教法的開放性。

  3、給動物找家。

  我出示了小動物的房子五間,有蘑菇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等上面分別插有數字1—5的卡片,放在幼兒前面的桌子上,每組的桌子上有一隻小筐,內裝帶有動物頭飾的口算卡片若干,有小白兔、小花貓、小雞等動物。師說:“小朋友們,小朋友快來看,小動物們在森林裡迷路了,你能幫它找到自己的家嗎?”請每位幼兒從自己一組的筐中拿出口算式題,得數是幾就放在幾號房子裡。

  4、翻花遊戲

  把5朵花的背面朝著學生排列整齊放在磁性黑板上,翻開一朵,能列出2道加法算式,並告訴學生做加法想組成。只要再翻開一朵就行了,得數5的加法共4道,滲透加法交換律。

  5、引導幼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

  我提了一些引導性的問題: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麼?是怎樣算出4+1的得數?那麼,1+4等於幾?你又是怎麼想的?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鞏固所學的知識。

  最後,我以玩數字卡片,隨意出示兩張卡片,說出和是幾?讓幼兒在感受數學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護了幼兒思維開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強加於幼兒,並把遊戲和數學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目標。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幼兒數學概念的建構是階梯式的,是一級一級逐步建立起來的。透過小中班的系統學習,幼兒知識經驗的增加與豐富,幼兒所建構的數學概念也不斷地得到充實和擴充套件。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作為大班數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幼兒對已有數學知識經驗的一種運用和擴充套件。在幼兒開始學習加減時,以表象為依託的口述應用題,對幼兒理解加減含義和數量關係以至運算子號和試題等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採取讓幼兒看圖講述應用題的方法和形式學習加減運算,可讓幼兒能透過自己的操作,透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來感知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中的數量關係。由於三幅圖將應用題的題意具體化、形象化,形象地表達了應用題的結構和問題的答案,這樣就為幼兒自己獨立看圖,講述圖意,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提供了條件。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用數字、符合記錄三幅圖的圖意,這不僅可以使幼兒對抽象的數字試題的含義有所理解,同時也將促進幼兒思維活動的發展。

  二、說目標:

  根據幼兒數學教育的總目標要求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確定一下目標:

  (1)看三幅圖列算式,感知加法算式的數量關係,學習4的加法;

  (2)進一步理解“又來了“一共”的實際意義,運用正確的詞彙表達圖意。

  (3)鼓勵並表揚按規則完成任務的幼兒。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部分:

  (1)是讓幼兒知道三幅圖講的是一件事,三幅圖是有聯絡的,應連起來看。

  (2)重點指導幼兒仔細觀察第二幅圖的朝向、姿勢,從而正確判斷出物體的變化過程即數量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進一步理解“又來了“一共”的實際意義。運用正確的詞彙表達圖意。

  2、難點部分:是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新提出的問題。如小組活動中引導幼兒完成2+2=4;1+3=4的作業。

  四、活動的準備:

  教具:兩組實物圖(六幅,兩件事)磁性數字及數學符號若干(1、2、3、4、+、=等)

  學具:鉛筆若干,兩組看圖列算式材料;幼兒作業用紙若干。

  五、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1、組織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和本班幼兒的時間情況,我選擇了集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在集體活動中,我首先採用了遊戲的形式,來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從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然後透過引導幼兒看三幅圖講述應用題來學習4的加法。因在2、3的加減活動中,幼兒對用三句話表達三幅圖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在本次活動只把4的一組加法內容(3+1=4)作為重點來學習,目的在於強化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又來了”“一共”的實際意義。鼓勵幼兒正確運用邊講邊列算式的方法,在邊講邊記中體會每個數字及符合所表達的意思,從而加深幼兒對符合和整個算式的認識和理解。而把另兩組學習內容2+2=4、1+3=4放在小組活動中讓幼兒完成。因而在小組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小組活動相對時間要長些,以便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去發現、去動腦,運用已有的經驗,去解決新提出的問題。

  2、教學方法:根據面向全體幼兒,因材施教的原則,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遊戲法。活動以遊戲的形式開始,組織幼兒玩碰球遊戲,複習4的組成。一方面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訓練幼兒的快速應答反應能力。

  (2)觀察法和啟發探索法貫穿於活動始終。在整個活動中,要用富有啟發的語言,引導幼兒去仔細觀察,去發現判斷物體的變化過程,幫助其理解圖意,理解應用題中表達的數量關係。鼓勵誘導幼兒動手去操作,運用已有的經驗,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3)操作法。是本次活動的主要方法,從集體活動到小組活動始終都在強調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教師為其事先準備好的材料,從而去獲得應有的知識經驗。並能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經驗,逐步去發現探索出新問題的解決方法。

  六、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

  1、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能力強的幼兒要多準備幾組作業,要求其學會自我控制,認真去完成每一份作業,並用完整的語言去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對能力差的幼兒多給予指導,鼓勵其儘可能地去多完成一份作業。

  2、指導幼兒聽從老師指揮,儘量按要求去做,進一步培養幼兒小組活動的常規。

  3、鼓勵並表揚按規則完成任務的幼兒,提醒幼兒學習收拾整理學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6、7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一節解決問題課,主題圖為課本46頁插圖。本節教學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以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為依據,改變傳統的數學學習模式,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6、7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一節解決問題課。教材第一次出現用情境圖呈現數學問題的形式。情境圖配以大括號和問號,呈現了一個簡單求和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初步明確:知道兩個相關的資訊和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構成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教材用有層次的三句話,“圖裡有什麼?”“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對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給予指導,引導學生體會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要經歷的一般步驟,學習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說學情

  學生前面剛剛學習了6、7的加減法,有了一定的運算基礎,但一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仍舊處於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他們的有意注意力佔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數感方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三、說教學目標

  《課標(2011年版)》中對本節課的要求是:“能運用數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情境圖正確分析題意。

  能力目標:會用6和7的加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情感目標:將所學數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在生活中發現並解決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重要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難點是理解大括號、問號的意義,能正確分析情境圖的題意。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針對重難點,我打算採取同桌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五、說教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認知水平,採用情境教學法,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境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同時結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六、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的主體,根據課堂的主要內容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如小兔子採蘑菇的故事情境,用手指遊戲表達圖意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模式。

  七、說教學過程

  共分四大環節: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出示課件蘋果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表達的意思,並透過已學的知識正確的列出算式。創設小兔子採蘑菇的情境,帶領學生跟隨小兔子一起來解決問題,揭示主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話:“圖裡有什麼?”“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這樣一個流程來進行的。

  1、圖中有什麼?先出示小白兔採蘑菇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後說一說圖裡有什麼,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兩個數學資訊。再以認識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號,讓學生猜一猜大括號表示什麼意思,並藉助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大括號表示的意思,讓學生明確大括號就是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接著在大括號的下面出示“?只”,讓學生說一說“?只”表示的又是什麼意思,同桌討論“?只”在大括號中間表示什麼意思,小結的時候我邊講解邊用類似於大括號的手勢把兩部分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只”在大括號中間表示求一共有幾隻。接著讓學生藉助動作用三句話完整地說一說圖的意思。

  2、怎樣解答?要求一共有幾隻就要把兩邊的只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

  3、解答正確嗎?老師引導學生一起用數一數和再算一遍的方法來驗證解答是否正確,最後學生一起口答。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運用中,我嘗試從引導學生做題到逐步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題,並讓學生當小老師說解題過程。讓學生積極反饋所學知識,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四)總結結論,拓展延伸

  讓學生自己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若學生總結的不夠完善,教師再加以補充,強化對知識的認知。透過總結,引導學生髮現庭院裡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八、說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板書比較直觀形象,能較好地體現知識結構,重難點突出,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識。

  總之,本節課,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掌握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和參與合作意識。我相信,這節課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穫!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9

  1.教學目標

  1.1地位、作用

  在初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初一階段完成。有理數的運算是初等數學的基本運算,掌握有理數的運算,是學好後續內容的重要前提。有理數的加法作為有理數的運算的一種,它是有理數運算的重要基礎之一,也是整個初中代數的一個基礎,它直接關係到有理數運算、實數運算、代數式運算、解方程、研究函式等內容的學習。

  1.2學情分析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在認知過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興趣在非智力因素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強化劑。因此,從初一開始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其學好數學的重要保障。圍繞這一點,在教學中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教學中教師為導、學生為主,充分認識初一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徵:好奇心強;好勝心強;抽象思維能力弱,過分依賴直觀;意志薄弱,缺乏毅力。

  另一方面,課本知識的傳授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的在前期段,學生已經儲藏了兩個正數的加法,較大數減較小數的減法,引入了負數,有必要再學習有理數的加法,然後過渡到有理數的其它運算,再到式的運算、方程、函式的運算;同時,負數、數軸、絕對值的學習又為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奠定了基礎。

  1.3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所處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透過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有理數加法的全過程,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掌握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並能正確運用。

  能力目標:透過情境的設計,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分類思想、數形結合思想與及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教師引導下的探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與樂趣。

  1.4教材處理

  根據本節教材的內容,我把有理數的加法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有理數的加法法則並能準確進行兩個數的加法運算;第二節課學習有理數的加法運算律並能準確進行多個數的加法運算。

  2.重點、難點

  2.1教學重點: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而不是簡單地記憶法則)。

  2.2教學難點:異號兩數加法的實際意義及法則的歸納。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本課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學生熟悉的人物出發,激發學生探索欲;透過層層鋪墊,引導學生利用已學數學工具探索新知;在學生探索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多樣化的結果進行分類整理;在法則的提煉過程中,培養學生類比、歸納和概括的學習能力。

  在本節的設計過程中,利用了一道開放性習題引出課題,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充分跨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4.教學過程:

  4.1創設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生活情境]劉翔是世界男子青年錦標賽110米欄的冠軍,是中國人的驕傲。從他的體育精神中我們應該學習他堅忍不拔的刻苦精神,激勵學生愛國、立志。將跑道抽象為數軸,起跑點為原點,將生活問題數學化。

  說明:這種從生活到數學的建模,從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出發,為創設下文的探索情境作一個興奮點的刺激,讓每個學生都有信心並且能夠積極嘗試、探索。

  4.2體驗程序,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數學是問題的心臟”,是教學的出發點,由問題引入課題能使學生產生較強的未知欲。

  [開放式探索]劉翔在一條東西方向的跑道上往返跑步進行訓練,他連續跑了兩段路,共跑了80米。問劉翔兩次以後的位置可能在哪裡?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條件不唯一,結果也不唯一的開放性題型,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它的優點在於:只要理解題意,任何一個學生都能答對至少一種正確答案;同時它的答案又分多種情況,學生由於思維的不完備性,很容易丟失答案,並且這種錯誤在別人的提醒中能馬上恍然大悟。這是一道能鍛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嚴謹性及答案適用分類討論、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好題。在本題中,包含學生對有理數加法的意義的理解及探索有理數加法加數的幾種類別(從正負性上區分),在求和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從實物模擬到表象操作再到符號操作的轉化。

  教學方法:用課件幫助學生思維從“實物操作”過渡到“表象操作”並最佳化思路;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機會;善於抓住學生思維的弱勢因勢利導。

  預計困難:

  ①學生直觀思維理解“共跑了80米”就是在離出發點80米遠的地方。這是一個距離與位移的概念混淆並且教學中不宜新增概念。

  ②條件中的“兩段”和“80米”分別對應加法中的什麼量?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可能放棄。

  處理方法:

  ①教學中學生思維上的弱點也可能會成為他這堂課思維的亮點,讓學生在練習紙上嘗試“實物操作”思維方式,自己突破思維瓶頸。

  ②在學生正確理解80米的條件使用方法後,再讓學生比較80與加數的絕對值、和的絕對值的關係,在理解能力上更上一層樓。

  ③區別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從“列式子”,“列等式”,問“為什麼”逐步遞進,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嘗試最近發展區。

  教學注意點:要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目標,對開放題的探索淺嘗止,不深究問題的所有可能性,剪輯學生答案儘快引出課題。

  4.3探究規律,讓學生的思維“跳”起來

  用分類討論的方法進行有理數的加法規律的歸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依據學生現有得出的學習發現組織語言,減少指示或命令性語言,爭取把課堂靜止或學生不理解時間減至最少。

  在答案的彙總過程中,要肯定學生的探索,愛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陳述自己的結果。對學生的不完整或不準確回答,教師適當延遲評價;要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智慧的火花的閃現,這一瞬間的心理激勵,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充分挖掘潛能的有效途徑。

  預先設想學生思路,可能從以下方面分類歸納,探索規律:

  ①從加數的不同符號情況(可遇見情況:正數+正數;負數+負數;正數+負數;數+0)

  ②從加數的不同數值情況(加數為整數;加數為小數)

  ③從有理數加法法則的分類(同號兩數相加;異號兩數相加;同0相加)

  ④從向量的迭加性方面(加數的絕對值相加;加數的絕對值相減)

  ⑤從和的符號確定方面(同號兩數相加符號的確定;異號兩數相加符號的確定)

  教學中要避免課堂熱熱鬧鬧,卻陷入數學教學的淺薄與貧乏。

  4.4注重反思,讓學生的思維“深”下去

  [反思應用1]例1:計算(—3)+(—9);(—4.7)+3.9;

  [反思應用2]例2:足球迴圈賽中,紅隊勝黃隊4:1,黃隊勝藍隊1:0,藍隊勝紅隊1:0,計算各隊的淨勝球數?

  設計意圖:當數學知識轉化為表象知識時,一定要讓學生從形式化過渡到符號化與數字化。這兩例都是課本例題,教學過程中現在要減少學生的表象思維,讓他們儘可能習慣用法則做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化”意識。

  4.5拓展應用相結合,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昇華

  [練習1]計算15+(—22);(—13)+(—8);

  [練習2]用算式表示下列結果:

  ⑴溫度由—4C上升7 C

  ⑵收入7元,又支出5元

  [練習3]火眼金睛找錯誤:

  ②文具店、書店和玩具店依次座落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上,文具店在書店西邊20米處,玩具店位於書店東邊100米處,小明從書店沿街向東走了40米又接著向西走了60米,此時小明的位置在()

  A、文具店

  B、玩具店

  C、文具店西邊40米處

  D、玩具店西邊60米處

  C組:

  ①找規律:從表1中找規律,並按規律在表2的空格里填上合適的數

  ②為了體現社會對教師的尊重,教師節這一天上午,計程車司機小王在東西走向的馬路上免費接送老師。如果規定向東為正,向西為負,計程車的行程如下(單位:千米):+15,—4,+13,—10,—12,+3,—13,—17

  ⑴如果最後一名老師送到目的地時,小王距出車地點的距離是多少?

  ⑵若汽車耗油量為0.4升/千米,這天下午汽車共耗油多少升?

  設計意圖:分層設計練習,滿足不同基礎水平和不同思維層次的同學的需要。A類題訓練學生的定向思維,培養基本技能;B類題主要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靈活性;C類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在挑戰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板書設計]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有理數加法》的第一課時,《在黑板上寫§1.3.1有理數的加法》我們知道,有理數是運算的工具,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模型,而本節課是有理數運算的起始課,是學好後續內容的重要前提。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向大家闡述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說教材:

  我從分析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教學大綱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數的加法是小學算術加法運算的拓展,是初中數學運算最重要,最基礎的內容之一。熟練掌握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是學習有理數其它運算的前提,同時,也為後面學習實數、代數式運算、方程、不等式、函式等知識奠定基礎。有理數的加法運算是建構在生產、生活例項上,有較強的生活價值,體現了數學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

  就本章而言,有理數的加法是本章的重點之一。學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數範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的思考方式(確定結果的符合和絕對值),關鍵在於這一節的學習。

  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它的地位與作用的重要性。

  (二)課程目標

  接下來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

  課程標準中規定,在有理數加法的第一課時,要使學生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法則,並運用法則進行準確運算。因此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瞭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

  ⑵理解並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

  (3)運用有理數加法法則正確進行運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3)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2)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

  (三)重點、難點

  有理數加法的意義與小學學習的在正有理數和零的範圍內進行的加法運算的意義相同,讓學生理解即可。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

  由於本階段的學生很難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徵:如同號異號、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和互為相反數之間的關係,這就對法則的理解造成困難。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是: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尤其是理解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有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數、負數、數軸、相反數、絕對值等概念。《在黑板上寫複習》因此我沒有把時間過多地放在複習這些舊知識上,而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身邊的例項,讓學生和我一起參加探索發現加法的法則。在法則的得出過程直接地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並透過一些變式練習以及書本習題達到訓練雙基的目的。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老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在輕鬆愉快氛圍下學習。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我將教學過程分為複習、引入、探索、歸納、鞏固、總結、作業七個部分。

  1、複習:本節課是在之前學習了有理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牢固的掌握了正數、負數、數軸、絕對值,所以我沒有把太多的時間放在複習舊知識上,只是選取了與本節課密切相關的絕對值部分的內容,即給出利用絕對值比較大小的題目,因為異號兩數相加的情況關鍵在於比較兩數絕對值的大小,我給出的是簡單的:

  利用絕對值定義比較大小

  (1)|-2|與3(2)|-3|與3(3)|-5|與0

  2、在課堂的引入上,我一開始想要直接用課本的例子,但是它過於直白,不能很好的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在例題的基礎上填充體育課的背景,並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小明做主角,把情境從書上搬到學生身邊。《在黑板上寫問題》

  問題:在一天東西方向的跑道上,小明站在0點處,如果他第一次行走了5米,第二次行走了3米,問兩次行走之後,小明處於什麼位置?

  3、第三部分就是對上面問題展開的探索,由於法則的得出是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首先借助模擬小人在座標軸上來回的運動幫助理解問題,由題意可知小明的四種運動情況,即:兩次都向東或者向西,一次向東一次向西以及一次向西一次向東。《在黑板上寫分析討論》

  1、同向①先向東走5米,再向東走3米:(+5)+(+3)=+8 ②先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5)+(-3)=-8

  2、異向③先向東走5米,再向西走3米:(+5)+(-3)=+2 ④先向西走5米,再向東走3米:(-5)+(+3)=-2方向的不同得出同號異號兩個大類,最後讓學生試著寫出由數軸轉化為數學式子表達的形式。

  4、歸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觀察式子,思考討論他們自己得出的結論。由於規律的得出建立在至少三個同類的形式上,而且絕對值不等的異號兩數相加的情況又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會多給出這類的形式,幫助學生思考。最後我在他們的基礎上歸納結論,並補充互為相反數的兩數相加的情況以及與0相加的情況,得出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有理數加法的法則。《在黑板上寫有理數加法的法則》

  1,同號兩數相加,結果取相同符號,並把絕對值相加。

  2,異號兩數相加,結果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並將較大的絕對值減較小的絕對值。

  3,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4,一個數和0相加,仍得這個數。

  5、鞏固:在習題的配備上,我注意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練習部分我先採用基礎的訓練題。《在黑板上寫練》練:1,7+9= 8+(-3)= 2,-11+(-5)= 9+(-12)=由學生自主完成,在講解中強調解題的關鍵,一觀察、二確定符號、三求和,並在黑板上寫出詳細的解答過程。緊接著透過兩個例題提升對有理數加法的理解,《在黑板上寫例》

  1,用算是表示:溫度從-3度上升7度之後的溫度。

  2,小紅本來在底下二層樓,乘坐電梯上升五層後,她在第幾層?

  6、總結: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二應該是最佳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所以我透過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自主完成總結工作。

  A,本節課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B,本節課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C,本節課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作業:作業是為了達到鞏固和發展的目的,所以我選擇了書本課後基礎題和拓展題兩個部分,是發揮作業反饋教學,鞏固提高的作用。

  中班數學得數是6的加法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加法”中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掌握10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法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用豎式計算以及對“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的理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能正確進行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的筆演算法則。

  2、充分利用已有知識,培養學生遷移的思想。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在平等、交流、對話中愉快地學習數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中國部分野生動物種數統計表”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我國種數統計表”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我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資源,使學生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進行萬以內連續進位的加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說教法與學法

  注意以學生已有知識為起點,留給學生布置預習的內容和時間,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學習中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討論和交流。在交流中,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決不能包辦代替,同時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與交流在練習中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收集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和圖片,使孩子們發揮自己善於表現自己的天性,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課前收集野生動物的資料,並以資訊釋出會為平臺讓學生在盡情展示自我中瞭解有關野生動物的資訊,然後以課件出示各種物種以及統計表,讓學生觀察、質疑、收集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由此匯入了新知學習,培養了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的意識和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二)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首先由學生根據資訊自己討論交流預習生成單,培養學生的預習探究的習慣。透過小組交流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明確自己所列算式和演算法的理解,在小組內形成共識。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了彙報,說出各自小組的演算法,不但使學生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且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最後對比揭題,在練一練習題之後,讓學生將所計算的豎式與前面學過的對比,找出不同之處,明確本節課學習的新知是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使學生將新舊知識相聯絡貫通。

  (三)課堂檢測。

  此環節設計了“比一比,誰最棒”、“數學醫院”和“實踐應用”活動,利用“比一比“活動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為能在比的過程當中進一步的理解演算法,形成技能。設計了數學醫院,讓學生能把自己學到的演算法應用到糾錯中,並且說說自己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有收穫。在賽算結束我設計了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建立自我評價意識,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全課小結:透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談收穫活動,使學生體驗獲得數學知識的成功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