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可貴的沉默》說課稿及反思

《可貴的沉默》說課稿及反思

《可貴的沉默》說課稿及反思

  一、 說教材分析

  《可貴的沉默》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課時,老師從孩子那裡瞭解到,幾乎所有的爸爸媽媽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並向他們祝賀,孩子們因此感到驕傲而快樂;而孩子呢,只有幾個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而沒有一個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透過強烈的對比,孩子們沉默了,老師抓住這一挈機,引導孩子們懂得了要關心父母,並學會以自己的行動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祝賀、迅速、重複、恰恰、犯錯誤、緩和、建議、表達、煩惱、稚拙、享受、外婆、左顧右盼”等詞語。

  2、 理解課文大概意思,並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學會在人物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中體會人物心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孩子們的情緒變化,使學生領悟到不僅要感受父母的愛,還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

  教學重點:體會孩子們的情緒變化。

  教學難點:在人物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中體會人物心理。

  三、說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在整個教學過程我引導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美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

  四、說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揭題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發人深思,所以上課一開始,我就透過談話匯入課題,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針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進行梳理:“為什麼說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麼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懂字詞。讀完以後同桌互相說說課文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2、交流。

  3、出示詞語

  祝賀 迅速 重複 恰恰 犯錯誤 緩和 建議 表達

  煩惱 稚拙 享受 外婆 左顧右盼

  (1)自由讀,開小火車的形式讀。

  (2)師指導書寫 “犯” “顧” “婆”

  4、男、女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5、剛才同學們的朗讀精彩,對老師的提問,也都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想說一說,課文中的哪一幅圖與我們剛才的動作、表情是一樣的?

  (三)讀中感悟,探究體驗

  1、出示第一幅圖:

  (1)是什麼原因使他們那麼激動?

  (2)能從課文中找出和這幅圖有關的句子嗎?(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1—9自然段,並用直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3) 誰來讀一下你找的句子?

  交流感悟:

  ① 他們驕傲地舉起了手,有的還神氣十足地左顧右盼。

  誰再來讀一下你找的句子

  ②前排的孩子都回過頭往後看,幾個男孩子索性站了起來,我也不阻止他們。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樂地交談,談的內容當然是生日聚會、生日禮物、父母祝福……。

  2、出示第二幅圖:這幅圖上的孩子們和上一幅圖有什麼變化?

  (1)他們為什麼沉默了?

  (2)那麼課文中是怎麼寫得呢,請大家自由朗讀10-13自然段,找出寫孩子們沉默的句子,待會兒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交流感悟:

  ①霎時,教室裡安靜下來。我把問題重複了一遍,教室裡依然很安靜。過了一會兒,幾位女學生沉靜地舉起了手。

  ②教室裡寂然無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說話。孩子們沉默著,我和孩子們一起沉默著……

  (四)總結

  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了孩子們的情緒隨著老師的提問由開始的興奮、快樂到後來的沉默。你們學得很出色,那麼我們能不能透過朗讀把她們的這兩次變化再次讀出來呢?

  出示文字投影:4個句子。

  (五)質疑

  學到這兒,你又產生了什麼疑問呢?沉默之中他們會想些什麼呢?蘊藏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這些問題,下堂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六)作業

  五、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時著力於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組織下,從兩張課文插圖中孩子們神態間強烈對比的差異入手,抓重點詞句,並將學生的經驗納入到課堂中,引導學生與教材進行一定深度的對話,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披文入境,從而理解孩子們情緒上的變化。

  一、注重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這一理念,鼓勵學生針對課題及課文內容、重點詞句大膽質疑,組織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共同探究,解決疑難。如:匯入新課之後,我便讓學生就題質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針對學生的提問,教師進行梳理:“為什麼說沉默是可貴的?誰沉默?在什麼情況下沉默?沉默之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緊接著,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在彙報、交流之後學生便弄明白了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

  二、注重情境體驗,境中讀悟語言

  這篇課文的內容描述的是我們學生最真實的一面,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因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在進行角色轉移,變揣摩他人的想法為傾訴自己的感受,能更好地使學生感悟課文的意蘊,品味課文的語言。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要使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為一體,須引導學生人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本課的朗讀指導, 我並不做“輕重緩急”的機械指導, 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透過對重點詞語的感悟,醞釀朗讀心境,進行感情朗讀。如在學習第一幅插圖時,我讓學生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先找出和這副圖有關的.句子,並說說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們都能找到這兩個句子,體會到父母知道他們的生日又為他們祝賀,他們的心情快樂。在指導理解“左顧右盼”這個詞的時候,讓學生用動作來表示這個詞的意思,並在情境中追問學生他們在看什麼?(看其他同學是否和自己一樣得到了父母的祝賀;有多少同學也和自己一樣舉手了……)深入體會孩子們是如何“神氣十足地左顧右盼”,在細細品味詞語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那份炫耀的表情,驕傲的心情。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與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相聯絡,至此,孩子的心靈已掀起狂濤巨瀾,不僅理解了內容,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不足之處:

  在孩子的情緒由興奮到沉默時,也就是在學習第二幅圖時, “讀”卻成了泛泛之讀,讀的目標不夠明確,讀的層次不夠明朗。例如:孩子們沉默的相關語句,在讀前,雖然先設計了讓學生感受 “靜”,接著讓學生在“靜”中感悟孩子們的後悔、不安等心理,但由於教師引導不到位,同學們還沉浸在父母的關愛之中,沒有把難受、不好意思這種內在感情表達出來,使朗讀“靜” 時沒有“到位”,以至於課堂氛圍也整個沒有“靜”下來。另外,教師的評價語不夠生動、及時.當學生的想法與自己預設的不一致時,作為老師不知該怎樣有效地去引導,缺少課堂上的教育機智。

  希望各位老師多多指點,讓我不斷進步,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