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手抄報> 同慶春節手抄報內容

同慶春節手抄報內容

同慶春節手抄報內容

  春節的腳步聲,是走在雪地裡發出的“沙沙沙”的聲響,是瘦了許多的伊犁河依然頑強的流水聲,是寒風吹過,是雪花飄過,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企盼。 下面是關於同慶春節手抄報的內容,歡迎閱讀!

  同慶春節手抄報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紙”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春節

  春節是重要的節日。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名叫“祟”的小妖怪,每年大年三十夜裡會出來摸小孩的頭,讓聰明的孩子變成傻子。有一年,一對夫婦在除夕之夜,用紅線穿了八枚銅錢逗孩子玩,孩子玩累後把銅錢撂在枕邊睡去。半夜裡,“祟”溜了進來,正當它把手伸向孩子時,枕邊的銅錢突然迸發出一道道亮光,它一害怕便溜走了。這件事傳開後,人們便紛紛模仿,從那以後“祟”果然不敢出來了。從此,這串專給小孩度“歲”同音,後來就變成壓歲錢了。

  過春節也是很快樂的,這不,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告訴大家春節裡的習俗。

  每年的春節我們都會去爺爺家吃年飯,爺爺家的年夜飯可豐盛了,有魚、有蝦還有大螃蟹……每次去過除夕夜,我的肚子都吃得像皮球一樣圓。除夕夜絕對少不了“春晚”的伴奏,一開啟中央電視臺的綜合頻道,全家人都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地在看“春晚”節目。可能只有我一人沒看春晚,因為我在守“祟”,等待午夜十二點的鐘聲,只要敲了鍾,那就說明“祟”不會來摸我的腦袋,而我又大了一歲,可以得到長輩們給我的壓歲錢,太高興了。

  這就是我們傳統的節日——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