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促織》教學設計範文

《促織》教學設計

《促織》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促織》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促織》教學設計1

  [教學創意]

  本課的教學創意在於將評書藝術與文言小說的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對大部分的中學生而言,文言文從情感上說,始終是他們閱讀視野中的盲區,而現實卻是新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陡增,幾乎成了教材中的半壁江山。因而如何消解學生對文言文的這份尷尬成了我在教學中經常思考的一個課題。透過研讀新課標,結合學生實際,思考的定位在於: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充分利用課程資源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因而在教以故事性強見長的《促織》一文時,我作了這樣的嘗試:將中國傳統的評書藝術引入課堂,開闢文言小說教學的新天地。

  [教學依據]

  1、新課標著重強調了“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性,而評書恰恰能充分運用語言的藝術表現力,把人物與故事表達得繪聲繪色、神氣活現,這是教學文言小說的一種很重要的資源。

  2、“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將評書藝術引入課堂,有利於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從而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藉助語調、語氣、表情、手勢恰當地表達作品內容,增強口語表達能力。

  [平臺展示]

  下面是依據此創意設計的《促織》簡案。

  一、教學目標:

  1、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

  2、理清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描寫方法,體會作者情感。

  二、課前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疏通文意,熟悉本文情節發展。

  2、學生查閱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的相關資料。

  3、介紹學生收聽廣播書場或觀看電視書場等節目。

  4、學生公推一位表達能力強且有一定表演天賦的同學提前做好準備,包括準備好服裝、醒木、講臺佈置飾物等道具。

  三、教學過程:

  (一)激疑入文:根據一文言材料改編成的動畫短片,醒目地提出一疑問:一隻蟋蟀=兩條人命。

  附材料: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十金。楓橋(地名)一糧長(官職人員)以郡督遴覓,得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且懼法,亦自經焉。

  這可真是怪胎社會,無怪不有。一隻小小的蟋蟀竟可以掌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權,無獨有偶,在同一時,《促織》也上演了這樣一個故事,欲知詳情,且聽慢慢分解。

  (二)知人論世(方式:學生先自主介紹而後教師總結)

  1、蒲松齡:

  (1)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

  (2)刻苦好學,知識廣博,工於詩文,善制俚曲。

  (3)仕途之憂怨化而為孤憤之書―――《聊齋志異》。

  2、《聊齋志異》

  (1)借談狐說鬼諷喻社會,熔鑄蒲松齡一生的心血。

  (2)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郭沬若語)

  (三)質疑解惑:學生交相問難,提出疑難問題,全班集體討論。

  (四)評書敘由: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經過認真的彩排,演繹該故事的學生應能透過自己的“評說”,讓聽眾熟悉每一個環節,同時能真切、生動地展現人物的內心活動。

  (五)對話明旨:閱讀課文最後一段,完成下列對話。

  1、找出並分析文段中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

  (1)“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2)天將以酬長厚者。

  (3)一人飛昇,仙及雞犬。

  2、續寫對話評點人事。

  [與作者對話]

  [與皇上對話]

  [與官吏對話]

  四、教學小結:

  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絡性註定了語文課程資源的豐富與鮮活。對於一篇文章,如果我們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那麼我們獲取的知識就難免顯得單調而貧乏,然而如果我們充分開發和利用與此契合的相關資源,那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由此生動而富有靈性。所以我希望同學們透過今天的學習充分意到語文課程資源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在平時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養成一種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促織》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掌握文學常識,瞭解文章借古諷今的特點,《促織》(第一課時)

  能力: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

  情感: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託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

  二、教學重點

  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

  三、教學難點

  鑑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導語設計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裡窮得叮噹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蒐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說的“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甜”就是嘴巴甜,對人和氣,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裡的人傷心,他就跟著落淚;“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麼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銳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終於創作了《聊齋志異》。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2、解題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說家,出身於一個沒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後屢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補上歲貢生,一生憂鬱自傷,窮愁潦倒。他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歷時二十餘載,創作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另有詩、文集《聊齋詩集》、《聊齋文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傾力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誌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軼事。作者巧妙地透過這些離經虛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讚美了青年男女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抒發了作者自己滿腔的“孤憤”。郭沫若曾題蒲松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題聯:“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簡明而生動地道出了《聊齋志異》的文學特點。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透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地諷刺了“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3、疏通文章重點詞句

  讓學生通讀全文,教師點撥重點疑難詞句。

  假此科斂丁口假:借,利用

  成然之然之:以之為然,然:是

  靡計不施,迄無濟靡:沒有迄:最終,終究

  兩股間膿血流離離:通“漓”流淌的樣子。

  展玩不可曉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體會。

  循陵而走走:行走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而:通“爾”

  如披冰雪披:蓋上,披著

  思試之鬥以覘之之:代蟋蟀之:角鬥的本領。

  徑造廬訪成徑:徑直造:到

  蟲躍去尺有咫有:通“又”

  蟲盡靡靡:失敗

  撫軍亦厚賚成賚:賞賜,賜予

  天子一跬步跬:跨出一大腳的距離,兩跬為一步,這指“一舉一動”的意思。

  信夫信:確實,的確

  4、理清故事的情節線索

  在上面通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帶著目的讀全文,然後給每個小段擬定一個小標題。(注意,每個小標題限於兩個字,其中一字必須是“蟲”字。)

  [明確]《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情節概括如下:徵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鬥蟲——獻蟲。

  其中,“徵蟲——覓蟲”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鬥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最後一段是一段評述性的文字,這也是筆記體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透過評語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類似於司馬遷的《史記》裡每篇文章後有一段:“太史公曰”。

  5、提問:圍繞主線,情節經歷了幾次波折?作者這樣安排的妙處是什麼?

  [明確]情節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折:第一次:歲徵促織,成名破產受刑,無計可施,走投無路時得到神巫指點,成名得蟲。第二次:節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織,投井自殺,成家陷入絕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織,成家因禍得富。

  這樣的安排避免了一覽無餘,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豐滿了故事,深化了主題,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情節的變化曲折,再現了生活的需要,因為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充滿波瀾的。

  6、閱讀重點段落“未幾,成歸……”從文中選出成名的心理變化的詞語,填入括號內,鑑賞心理描寫的好處。

  成名聽說他兒子誤斃促織則(怒),得兒子屍則轉為(悲)。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而為(喜),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