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後赤壁賦》教學設計範文

《後赤壁賦》教學設計

《後赤壁賦》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後赤壁賦》教學設計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後赤壁賦》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透過文中的寫景部分體味“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2、透過前後《赤壁賦》的對比,體味兩賦所體現的不同的感受

  教學重點:

  對《後赤壁賦》寫景部分的分析

  教學難點:

  體味兩賦所體現的蘇軾的不同的情感和對人生不同的態度

  教學過程:

  匯入:由蘇軾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入手,透過同學們學過的這兩首詞來匯入到對蘇軾的介紹。

  蘇軾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著有《東坡七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對此詩進行簡單的解釋,然後指出這是蘇軾晚年對其一生的概括。問同學:“黃州惠州儋州”這幾個地方有什麼共同點?同學回答:是蘇軾被貶的地方。問題:那麼這幾個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個地方?同學回答:黃州。問題:在黃州蘇軾留下了什麼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超然臺記》、《方山子傳》。老師:回答得非常好。所謂文人不幸文學興,正是蘇軾幾次被貶的遭遇才鑄就了他非凡的文學功業。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蘇軾在黃州時的另一篇名作《後赤壁賦》。

  課文學習:

  一、聽錄音,熟悉課文,掌握字詞

  二、課文內容學習

  1、分析鑑賞:“一切景語皆情語”,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寫景的句子,結合前後語境,體味這些句子中蘊涵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蘇軾的世界:

  霜露、木葉、人影、明月

  (原本為一派蕭瑟之景)

  月白風清

  (蘇軾卻見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無美酒佳餚,未免辜負了這月白風清的良夜。)

  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超然”的情懷和他曠達的心胸。

  2、金聖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說:“若無後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後賦無謂。”從中可見,後賦和前賦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請同學們閱讀《後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兩次赤壁之遊的具體地點是否一致?觀賞的景緻是否相同?

  觀賞點由赤壁之下轉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側重遊水、賞月,第二次側重遊山。

  2)找出兩賦中對赤壁夜遊時景緻的描述,比較一下兩次夜遊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賦》)

  感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感受: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3、仔細閱讀《前赤壁賦》的最後一自然段和《後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比較一下,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兩賦有沒有什麼不同?

  前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後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賦:將個體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恆。

  後賦:個體的渺小,自然的強大,對自然感到敬畏。

  那麼,在蘇軾眼中,面對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麼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4、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在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

  《清夜錄》雲: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遊,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一種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較:兩賦中的情感變化有沒有什麼不同?

  前賦:樂→悲→喜

  後賦:樂→悲、恐→空(無奈之情)

  三、作業:寫一篇寫景的小散文

  四、總結

  附:板書

  情感變化:樂→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夢

  《後赤壁賦》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流暢地翻譯全文。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總結歸納法;比較法,透過前後兩賦比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寫景狀物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並與《赤壁賦》比較,理解作者被貶黃州時複雜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歸納積累文言知識;與《赤壁賦》比較講解,透過抓關鍵字句加深對作者人生態度的認識。

  【教學難點】蘇軾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雲:“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遊。”王世貞《前赤壁二首》“賦是雙珠可夜明。”看來只有兩篇赤壁賦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

  二、推進新課:

  1.介紹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像》(去世前兩個月所寫,自嘲政治事業的無成。但從中可以瞭解,蘇軾文學上的蓋世功業卻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2.寫作背景: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鬱悶,他泛舟赤壁,先後寫下了前後《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後,重遊赤壁,寫下了《後赤壁賦》。

  三、整體感知:

  1.識讀:請學生朗誦課文,辨字形、字音。

  2.評讀:分角朗讀第一段,分組朗誦第二段,全班讀第三段,勾疑難,疏通文意,“評點”重點文言字詞。

  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裡瞧瞧,心裡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象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裡去弄到酒呢?”我回家與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與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岩,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虯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湧。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裡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裡就在那裡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象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先寫黃泥坂夜遊,為遊赤壁作鋪墊。

  第二段:復遊赤壁的所見所感

  第三段:敘述夜逢孤鶴與夢會道士兩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讓你以課文的內容來畫一幅《赤壁夜遊圖》你會準備哪些景物?如何運用色彩?

  明確:內容,月、水、風、舟

  景物,色彩:淡雅朦朧

  外貌、神態整體效果:人與自人物,活動,然之間是那樣與(體現出來的感情)諧親近

  四、作業:讀熟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後赤壁賦》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瞭解前後《赤壁賦》的異同和聯絡。

  3、體會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內道的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

  1、瞭解作者內心世界的強烈矛盾和被貶之後在苦悶中尋求精神解脫的心情。

  2、兩篇《赤壁賦》的比較閱讀。

  難點:

  1、鑑賞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義特色。

  2、道士化鶴的寓意。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要求消除語言障礙,瞭解文章大意;賞析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要求:

  1、熟讀全文,注意棲鶻馮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躚等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以及巉的書寫。

  2、藉助註釋和詞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閱成語詞典,積累成語不時之需水落石出風起雲湧。

  3、複習蘇軾的《赤壁賦》。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準的地方做上記號,準備提問或討論。

  5、思考課文後面的閱讀與探討1、2題,爭取自己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

  二、匯入: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作者去世前兩個月所寫,就其政治事業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後在貶所六年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後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後《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於此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正規化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前後《赤壁賦》都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一個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個寫於同年十月之望,前後僅相隔三個月,這兩篇同名賦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聯絡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學習第十四課《後赤壁賦》。

  三、誦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正音、釋義,疏通文意

  (一)點名誦讀(最好是自告奮勇)至復遊於赤壁之下,正音、釋義

  (二)讀第二段(同上),正音、釋義

  (三)齊讀第三段(同上),正音、釋義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裳:古人穿的下衣

  縞:原指白絹,此指白色

  西:向西飛,方位名詞作動詞

  羽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羽毛做的衣服

  翩躚:形容輕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頭,和仰相對

  疇昔:過去,以前

  寤:睡醒,與寐相對

  戶:泛指門

  2、透過誦讀來體會作者蘊涵在景物描繪中的情感:

  我們先來看一張表,同樣是黃州赤壁,所遊的時間是不同的,那麼景色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前赤壁賦》中的情感變化是樂悲樂,那麼在《後赤壁賦》中作者的情感脈絡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將自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讀出來。

  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時間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點黃州赤壁黃州赤壁

  景色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月白風清,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樂悲樂樂悲惆悵迷茫

  分組討論作者的情感變化再推薦代表誦讀全文並簡述節奏及重、弱讀處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導:敘述的句子要讀得平緩,描寫的句子要注意語境,議論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以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情感)

  遊前(1節):樂(優遊自在)語調舒緩輕快

  遊中(2節)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陰森險峻讓人悲恐壓抑)語調由感嘆漸入悲傷沉重

  遊後(3節)惆悵(失意苦悶,茫然無緒)語調深長緩慢

  四、賞析課文第一段:

  1、在復遊赤壁之前,作者寫了夜遊黃泥坂這樣一個輕鬆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這件事寫得頗有波瀾請找出文中能顯示情節變化波瀾的動詞

  顧樂嘆謀遊

  (初到黃州,蘇軾寓居城東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來到了黃州,便遷居到城南江邊的臨皋亭由於家裡人多口闊,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難後蒙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荒地數十畝,讓其開墾耕種糧食,才基本解決了生活問題他還在這裡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繪有雪圖,故取名為雪堂堂前屋後廣種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時之需,並將雪堂自比為陶淵明的斜川因此地位於黃州的東坡,遂自此取號為東坡居士)

  2、究竟是什麼樣的美景令作者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①教師直譯這四句寫景的句子

  ②讓學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這四句所寫之景點一到兩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

  直譯到描述,對作品的鑑賞層面從意讀上升到了美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只有對作品的語言進行想象、還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這其實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是很多學生缺乏也未能給予重視的一種審美能力。

  白描式的寫景語言,質樸清新,語淡而意豐寥寥十六字,盡顯初冬景物之神韻:清靜、明潔、空靈逼真地寫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環境之清空,靜謐寧馨的氣氛,烘托出主客濃厚的遊興,併為下文寫登山和見鶴作了很好的鋪墊。

  (廣東的學生對霜沒有生活的認識,有必要說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國東漢著名科學家張衡的詩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時節,秋蟲鳴叫,繁霜出現,草木凋零的景象嚴霜殺物令百工休霜並非是露結成,而是二物同一氣,都是水氣凝成,凝成物若暖則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華為冰晶則是霜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的詩說霜使秋色更美南宋作者楊萬里也在詩中也讚美霜後色愈濃荒荒瘦日作秋暉,稍稍微喧破曉霏,只有江楓偏得意,夜搖霜水染紅衣可見霜的出現可帶來美景和好的旅遊季節)

  3、主、客、婦三方的對話

  要特別提一下以備子不時之須與友人一起飲酒賞月,進而詩歌相和,本來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況此酒乃賢妻所備?在患難之中,能有這樣一位懂得體貼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蘇軾是位什麼樣的人呢?蘇堤和東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聞名遐邇,而蘇軾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們可以一窺一二這些類似便條、日記的小文,記錄了他作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樂而最令人動容的,當屬《二紅飯》:

  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餘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蝨子然日中腹飢,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以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樣二紅飯也

  這篇小品文寫於被貶黃州時,當時蘇軾由於政治上堅持己見遭貶斥,連累了妻兒甚至連工資也沒有,他把所有的錢都吊在屋頂以防浪費,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異常艱苦,有時甚至要採杞食菊充飢蘇軾也親自耕種大麥,和著粳米做飯,當然很難下嚥小兒女為此調笑說像嚼蝨子於是他設法改進工藝,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為二紅飯在艱苦的環境下,一家人沒有怨言沒有責難,有的只是其樂融融的支援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閏之,一位能夠懂得、體貼作者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稱二十七娘她是蘇軾的知已不僅能夠詩情畫意地生活,在患難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烏臺詩案中,王閏之幾怖死,哭得死去活來,蘇東坡也萬箭鑽心,卻無一語之,只回頭顧老妻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王閏之聽後不覺失笑看到妻子笑了,於是東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東坡與王閏之的感情極為篤厚,當此生離死別之時,尚能以曠達態度處之,說明他們間的理解是極深的。

  黃州的日子令蘇軾成熟起來,也讓他有了充分的時間思考自省,從而找到真正的自己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他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其實,他並不是一個人醫治作者傷痛最好的心靈補劑,恰恰是來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個細細體味生命的平臺。

  五、佈置作業:解決課後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