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透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透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觀察體驗。

  出示多媒體課件。

  師:老師這有一張照片,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學生看不清楚。)

  怎樣才能看清呢?

  生會說把圖片放大,(板書:放大)教師將照片放大,使學生看清照片。

  拍攝照片是什麼現象?(板書:縮小)

  2.聯絡生活實際。

  (1)觀看主題圖。

  師: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把物體放大,有時我們也需要把物體縮小。(多媒體課件)來看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你們知道他們反映的是哪種情況嗎?可以聯絡人物的活動來談。

  學生自由發言。

  (2)學生舉例。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象嗎?指名說一說。

  師:看來放大縮小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應用還是十分普遍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圖形的放大。(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

  師:我們已經認識過許多的平面圖形了。老師這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學資訊?學生自由談。

  2.理解要求。(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

  師:你怎麼理解這個要求?學生自由發言。

  3.透過畫正方形瞭解畫法。

  師:按2:1畫出放大後的圖形,其實就是要把原圖形的各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誰能以這個正方形為例來具體說一說怎樣畫出它按2:1放大後的圖形。學生試說。

  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後的圖形,並想一想你是用什麼方法畫得。指名代表用實物投影展示並介紹自己的方法。

  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為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後正方形的過程。

  4.經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多媒體出示要求)學生自己畫出兩個圖形按1:3縮小之後的圖形,並在小組裡互相檢查。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畫的過程。

  師: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兩個圖形不同,它有一條斜的邊,誰能來介紹一下你是怎麼畫的。

  學生展示畫法。  學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學生提出的置疑。

  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

  學生試概括髮現,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導發現。

  學生比較放大後圖形和原來的圖形的大小和形狀,並總結概括。多媒體出示。

  (二)感知圖形的縮小。

  師: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畫法以及放大後圖形的一些特點。如果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麼畫,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之後會不會也有什麼特點呢?

  出示縮小的要求。

  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2.交流評議。

  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後畫出的圖形。

  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並嘗試總結。

  3.總結髮現。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後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

  三、應用練習。

  1.觀察選擇(多媒體出示)。

  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透過此題使學生區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區別和聯絡。

  2.按1:2畫出火箭模型縮小後的圖形(多媒體出示)。

  3.發展練習。

  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組合圖形,自己設定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後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後的圖形。畫完後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介紹畫法。

  四、總結。

  生暢談收穫。

  五、欣賞。

  Ppt把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可以設計出許多美麗的圖案,我們來一起欣賞。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目標:

  1、瞭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透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透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的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難點:

  按一定的比把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演示講解。

  教具準備:

  課件、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出示很小的相片,在進行放大和縮小的變化,體會放大與縮小。

  2、你見過下面這些現象嗎?(出示課文插圖)

  問: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3、今天,我們就用數學的眼光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藉助很小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的注意。再透過演示放大與縮小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放大與縮小的作用,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運用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知識,領悟“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欣然的去探索新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下面就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我們這節課要完成的學習目標。

  1、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2、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

  3、透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三、出示自學指導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自學課本57~58頁,一邊自學一邊思考大螢幕上的問題,並且在你的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相應的圖形,時間6分鐘。

  1、2:1是什麼意思?

  2、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按2:1放大後的圖形。

  3、三角形兩條直角邊擴大到原來的2倍後,斜邊是否也擴大的原來的2倍呢?你能驗證嗎?

  4、1:3是什麼意思?請試著在方格紙上將剛才放大後的三個圖形再按1:3畫在方格紙上。

  5、將圖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後,新圖與原圖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設計意圖】

  四、學生先學

  1、學生自學課本。

  2、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圖,師巡視,發現問題。

  五、後教

  1、將學生所畫圖拿到前面展示。

  (1)學生介紹2:1的意思。

  【設計意圖】2:1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只有明確了比的含義,學生才能知道把圖形的各邊擴大多少倍,為以下的畫圖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2)學生介紹三個圖形的畫法,並由生生之間糾正錯誤。

  (3)展示學生的作品。

  (4)驗證:斜邊是否也變為原來的2倍?

  可以透過實驗(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進行驗證。

  【設計意圖】畫三角形是難點,讓學生清楚要把三角形放大,就首先把三角形底和高放大,再把斜邊連起來就行。

  2、學生介紹1:3的意思。

  使學生明確按1:3縮小就是各邊長度縮小到原來的1/3,並展示學生的作品。

  3、討論

  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①分小組討論、交流。

  ②彙報討論結果。

  結論:形狀相同,大小不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掌握了圖形放大的數學含義,藉助遷移,讓學生自己理解1:3縮小的含義,放手讓學生根據自身對圖形縮小的理解對原圖進行操作。透過觀察三組圖形讓學生髮現特點。

  4、總結畫圖方法:一看、二算、三畫。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讓學生及時對知識進行歸納,並能更好地把它運用在練習當中。

  五、當堂訓練:監測習題

  六、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2:1就是將圖形各邊擴大到原來的2倍

  1:3就是將圖形各邊長度縮小到原來的1/3

  特點:圖形形狀沒變,大小變了。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本章節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以及掌握的有關幾何內容,從相似多邊形入手,透過將一個圖形放大與縮小,引出位似圖形及其簡單特性,將圖形的相似、位似與已經學習圖形和座標、簡單作圖等內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相似、位似的應用價值和豐富的內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發展。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作位似圖形等方法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位似圖形的畫法。

  學生分析

  八年級年齡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比較強烈的自我意識,對觀察、猜想、探索性的問題充滿好奇,因而在教學素材的選取與呈現方式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要設定學生感興趣的並且具有挑戰性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實際,無形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

  設計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師生關係,創設一種師生交流的互動、互學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學習程序,關注個體差異,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揮,利用“Z+Z智慧教育平臺”製作課件、操作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數學。透過觀察、分析、動手、動腦等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進而達到“我要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位似圖形及其有關概念,能夠利用作位似圖形等方法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2、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方法,並且在學習和運用過程中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以積極進取的思想探究數學學科知識,體會本節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教學資源

  1、利用“Z+Z智慧教育平臺”製作課件,輔助教學;

  2、若干種相似圖形的硬紙圖板;

  3、兩付三角板,若干磁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操作引入

  1、展示課件:兩組圖片,一是萬里長城雄偉壯麗的畫面,二是神舟飛船首飛成功的郵票,演示兩組圖片的縮放過程。

  (回顧相似多邊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為新課引入進行鋪墊,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2、操作實驗:指導全班同學動手操作、進行實驗,每位同學拿出自備的兩個相似圖形紙片,位置任意擺放,連線對應點,觀察對應點的連線是否經過一點。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前臺選取不同型別的相似圖形(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進行演示,供班級同學參考並猜想。

  3、放映中國著名球星姚明釦籃雄姿的一組縮放照片,突出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個點,與學生的實驗形成對比,引出課題。

  板書:§4。9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自主活動實踐感知

  1、建構新知:位似圖形及其有關概念

  如果兩個圖形不僅是相似圖形,而且每組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個點,那麼這樣的兩個圖形叫做位似圖形,這個點叫做位似中心,這時的相似比又稱為位似比。

  2、讓學生進一步操作,親身感受位似圖形與相似圖形的聯絡與區別。透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得出如下結論:

  位似圖形是一種特殊的相似圖形,而相似圖形未必都能構成位似關係。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觀察、思考,感悟知識的生成和變化)

  3、認一認:

  見課本P136頁圖4—28(1)、(2)、(3)辨認位似圖形,並指認位似中心。

  (從正反兩個方面強化學生對位似圖形的認識)

  4、練一練: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個圖形如果是位似圖形,那麼這兩個圖形一定全等;

  B。兩個圖形如果是位似圖形,那麼這兩個圖形不一定相似;

  C。兩個圖形如果是相似圖形,那麼這兩個圖形一定位似;

  D。兩個圖形如果是位似圖形,那麼這兩個圖形一定相似。

  例2下列每組圖中的兩個多邊形,是位似圖形的是()

  例3下列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EFGD是位似圖形,它們的位似中心是()

  A。點EB。點FC。點GD。點D

  例4已知上圖中,AE∶ED=3∶2,則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D的位似比為()

  A。3∶2B。2∶3C。5∶2D。5∶3

  (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明確強化

  1、量一量:

  度量課本P136頁圖(1)(3)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經過猜想,討論,歸納得出位似圖形的性質:

  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於位似比。

  利用“Z+Z智慧教育平臺”製作的課件進行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

  2、想一想:

  本章已學過哪幾种放大圖形的方法?

  (讓學生思考、交流,加深對前後知識的理解,感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學生歸納:直角座標系放大圖形法;橡皮筋放大圖形法。它們都屬於位似圖形的作法。

  (使用數學軟體“Z+Z”,演示利用橡皮筋法放大圖形,動態直觀,清晰明瞭,進一步驗證它屬於位似圖形的作法)

  3、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將△ABC的三邊縮小為原來的一半:

  如圖,任取一點O,連線AO,BO,CO,並取它們的中點D,E,F。△DEF的三邊就是△ABC相應三邊的一半。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親自試一試;

  (2)如果在射線AO,BO,CO上分別取點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麼結果又會怎樣?

  (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鞏固練習歸納小結

  1、試一試:

  已知五邊形ABCDE,作出一個五邊形A’B’C’D’E’,使新五邊形A’B’C’D’E’與原五邊形ABCDE對應線段的比為1∶2。

  學生利用“Z+Z”數學軟體現場作圖,可以演示出:

  ⑴位似五邊形在位似中心的同側;

  ⑵位似五邊形在位似中心的兩側;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邊形的內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邊形的一條邊上;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邊形的一個頂點上;

  (讓學生利用“Z+Z”數學軟體現場作圖,不僅快速準確,而且可以任意拖動位似中心,構造不同位置與不同形式的位似五邊形。形式新、變化多、課堂效果好。切身感受利用“Z+Z智慧教育平臺”探索數學奧妙的魅力)

  2、課堂小結:

  (1)暢談這節課你的收穫與感受。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2)總結:位似圖形的概念、性質、應用。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鍊學生歸納、整理、表達的能力)

  3、實際應用:位似圖形在家庭裝潢設計上的運用。

  (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圖形放大和縮小的含義。

  2、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3、使學生在觀察、思考、比較、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學具準備:

  尺子、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長方形圖片(小一些)

  問:後面的同學看得清楚嗎?

  老師把它變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後的三張照片,和原圖相比你覺的哪一張沒有變形呢?

  圖1:把長拉大,寬不變

  圖2:把寬拉長,長不變

  圖3:把原圖按一定的比放大

  學生觀察後得出:圖3沒有發生變化。

  師:圖1和圖2從視覺上看出已經把形狀改變,而圖3在視覺上看出沒有改變原圖的形狀,真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驗證。

  二、操作驗證

  1、探究圖形放大的變化規律

  (1)出示原圖和圖3

  師:這兩張是原來的圖形和放大後的圖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兩幅圖形

  思考:放大後的圖形的長與原來圖形的長有什麼關係?寬呢?

  生獨立思考後,小組交流。

  總結交流:

  ①放大後的長是原來長的2倍,寬是原來寬的2倍。

  ②放大後的長與原來長的比是2:1,寬與原來寬的比是2:1

  師:觀察這兩句話,你有什麼發現?

  2:1表示哪兩個量的比呢(也可以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對應邊)

  師引導小結:放大後圖形與原來圖形對應的邊的比是2;1

  師:當放大後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的比是2:1時,我們就說把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圖形的放大。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

  師:如果要把這個長方形按3:1的比放大,該怎麼做呢?

  2、嘗試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試試放大一個圖形嗎?

  出示例2(按3:1的比畫出長方形放大後的圖形)

  學生在課本上一畫,指名說怎麼樣畫的,集體核對,師演示。

  (2)剛才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放大的特點,誰來說說看圖形放大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驗證後師說:看來你們的驗證是正確的。

  3、類推圖形縮小的含義

  師:圖形有放大,那就會有縮小。(板書)

  師:如果要把原來這個長方形按1:2的比縮小,縮小後的長方形會有什麼變化呢?

  小組交流後,指名學生說一說,注意語言表述的完整性。

  師:1:2表示哪兩個數量的比呢?

  師:在課本39頁例2上畫出將原圖按1:2縮小後的長方形。

  指名學生說,你是這樣畫的?小組對改。

  師:剛才我們把一個長方形按照一定的比分別進行了放大和縮小,放大和縮小的這兩個比,有什麼不同呢?

  師:仔細觀察螢幕上的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你有什麼發現?

  獨立思考後,小組討論。(師巡視,提示形狀不變)

  全班交流,小結並板書:圖形放大或縮小,大小變了,形狀不變。

  三、鞏固深化

  1、師:透過剛才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於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如果給你一個三角形,你會把它按要求放大嗎?

  拿出課本,翻到39頁試一試(按2:1的比畫出三角形放大後的圖形)

  指名學生說是怎麼樣畫的。

  師:斜邊是不是原來的2倍呢?怎麼證明?(量一量,比一比)

  師:透過剛才練習,再次說明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對應的每一條邊都是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形狀不變。

  2、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集體訂正。

  四、總結全課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呢?

  五、課堂測試

  1、看圖填一填

  1、圖中②號三角形長直角邊的長度是①號三角形長直角邊的()倍,②叼三角形短直角邊的長度是①號三角形短直角邊的()倍。

  2、圖中②號三角形是把①號三角形按()的比放大得到的。①號三角形是把②號三角形按()的比縮小得到的。

  二、把下面方格里的長方形按1:2的比縮小後畫出來。

  三、練習冊26頁1、2、3題。

  六、拓展延伸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這一知識呢?

  七、作業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5

  設計說明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比的實際應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縮小現象,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聯絡實際,體會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應用價值。

  教學中,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創設具體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圖形放大和縮小知識的應用價值,無論是照相或用放大鏡看書,還是用投影儀放大圖表等,都應用了圖形放大或縮小的知識。

  2、在觀察、操作中明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意義和特徵。

  本設計結合教材情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意義和特徵,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的各邊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即可;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圖形變大或變小了,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並掌握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卡片

  學生準備直尺方格紙

  教學過程

  情境匯入

  1、觀察、感受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1)觀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寫有“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卡片。

  師:卡片上寫的是什麼?

  (因為卡片上的字較小,所以學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寫的是什麼)

  ②把卡片放到投影儀上,調整縮放鍵,把卡片上的字逐漸放大。再次提問:卡片上寫的是什麼?

  (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2)引導學生思考。

  為什麼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能看清了?

  (因為字被放大了)

  2、結合生活實際,匯入新課。

  (1)過渡。

  生活中還有什麼時候用到了圖形的放大?有用到圖形縮小的時候嗎?

  預設

  生1:用放大鏡看書用到了圖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儀放大圖表用到了圖形的放大。

  生3:在給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時候用到了圖形的縮小。

  (2)匯入。

  今天,就讓我們從數學的角度來探究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板書: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真實感受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情境,激起學生從數學角度探究放大和縮小現象的興趣,使學生在觀察、體驗中初步感知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探究新知

  圖形放大的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24頁上面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巨人”的身高與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級興趣小組準備為“巨人”設計一間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該如何設計呢?

  學生與同伴交流後彙報。

  預設

  生1:我們班教室的高是3m,“巨人”教室的高是它的4倍,應該是12m。

  生2:“巨人”用的課桌長與我們用的課桌長的比是4∶1。我們用的課桌長是1m,寬是0。6m,那麼“巨人”用的課桌長應該是4m,寬應該是2。4m。

  (2)課件出示教材24頁方格圖。

  如果圖中的長方形表示我們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將圖形放大,畫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嗎?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討論結果。

  預設

  生1:我們組討論的結果是圖中的長方形的長佔5個格,寬佔3個格,我們把它的長和寬分別擴大到原來的4倍。這樣“巨人”教室的長佔5×4=20(個)格,寬佔3×4=12(個)格。

  生2:我們組的結論是圖中長和寬的比與實際求出的長和寬的比相等。

  生3:我們的想法和他們的想法一樣。我們還總結出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時,要使放大前後圖形對應線段長的比相等。

  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師巡視並對學生進行指導。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6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2.透過探究,使學生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並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3.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4.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教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定向導學(3分)

  1.課件出示主題圖。在生活中見過這些現象嗎?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生:…

  透過談話,引入課題:圖形放大與縮小

  2.出示學習目標

  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二)自主學習(10分)

  1.課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如何按2:1放大圖形?

  ﹙1﹚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並動手畫一畫。

  ﹙2﹚彙報展示:先讓生說一說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並說出是怎樣畫出放大後的圖形的?邊展示邊說出自己的想法。重點說一說為什麼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兩倍,連線兩個端點後斜邊也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可採用什麼方法驗證?

  生:量一量

  ﹙3﹚共同小結:將一個圖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圖形各邊的長度放大到原來的2倍即可,但圖形的形狀沒變。

  2.延伸:如果把放大後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發生了什麼變化?試著畫一畫。﹙方法同上﹚

  3.歸納概括,形成結論

  課件出示:原圖→放大後的圖形→縮小後的圖形

  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所得的圖形與原來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小組交流後彙報。

  師小結: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合作交流(10分)

  先獨立完成下面各題,再進行小組交流(c2展示)

  1.比例尺1:200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這是把原來的圖形()倍。

  2.比例尺200:1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這是把原來的圖形()倍。

  3.按1:3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後的圖形。

  (四)質疑探究(5分)

  什麼樣的比是放大?什麼樣的比是縮小?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五)總結檢測(12分)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你表現如何?你有什麼體會?

  2、檢測

  第60頁做一做

  第63頁第1題

  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2:1放大就是把各邊放大原來的2倍

  1:3縮小就是各邊是原來的1/3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圖形按一定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將一些簡單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

  3.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教學重點

  把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會把圖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教學準備

  方格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課前口算。

  二、設情境、導新課。

  (1)放大現象。

  老師前幾天拍了幾張照片,拿來給同學們欣賞一下。

  (出示縮小後的圖片)

  師:能看清嗎?太小了看不清怎麼辦呢?(生:用滑鼠拖拉放大圖片。)

  師把圖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來的3倍。

  師:現在能看清楚了嗎?是什麼?漂亮嗎?

  師: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物體很小,我們要看清楚它們就要透過什麼辦法呢?(板書:放大。)

  (2)縮小現象。

  師:還想看照片嗎?(出示一張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

  師:看得清嗎?怎麼辦?

  2.教學例4。

  (1)出示圖形。

  按2∶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後的圖形。

  ①審題:這裡有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格?

  師: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同桌互相說說。

  先讓學生自己理解,教師再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出說明。

  師:按2∶1放大圖形也就是圖形的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②畫一畫。

  師:請同學們在作業紙上畫出放大後的正方形。

  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然後展示學生作品,讓一生上臺說說自己的思路。

  (2)如果換成長方形和三角形,你們有信心嗎?

  ①出示圖形。

  師:長方形可以怎樣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邊能直接數出多少格嗎?怎麼辦?

  學生交流討論,得出方法:把兩條直角邊放大2倍。

  師: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畫一畫吧。

  學生畫圖,教師巡視。

  ②展示學生作品,集體訂正。

  師:剛才,在畫直角三角形的時候我們只擴大了兩條直角邊,斜邊是否也變為了原來的2倍?誰來驗證一下?你們認為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好呢?

  請一生上臺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驗證,發現放大後的斜邊長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討論。(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後的三組圖形。)

  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放大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小組討論,彙報結論。

  師小結:一個圖形按2∶1放大後,圖形的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3.練一練。

  如果把放大後的三個圖形的各邊按1∶3縮小,圖形又發生了什麼變化?畫畫看。

  (1)在畫圖前,你有什麼疑問或要注意的地方向老師提出嗎?

  有學生可能提出:按1∶3縮小是什麼意思?

  師:其他同學知道嗎?請大家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應該怎樣畫。

  提問一生,明確畫法。

  (2)學生畫圖,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作品。

  (3)想一想:縮小後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想比,發生了什麼變化?

  4.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出: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課堂總結

  1.這節課同學們有收穫嗎?學會了什麼?

  2.你覺得今天我們班裡誰表現得最好?XX你認為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四、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

  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8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蠟筆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關於圖形變換,除了上兩節課複習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三種外,我們還學過“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回顧與整理

  1.提問:圖形放大或縮小後有什麼特點?

  (一個圖形的放大圖或縮小圖與原圖形相比較: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2.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步驟。

  (1)學生討論,小組彙報。

  (2)教師小結。

  先按一定的比將原圖形的各邊放大或縮小,也就是計算出放大或縮小後相應各邊的長度,再按算出的新邊長度畫出原圖形的放大圖或縮小圖。

  3.為什麼要按相同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如何理解“相同的比”中的前項和後項?

  (1)圖形大小變換後,如果要和原圖形的模樣相同(中學裡稱為圖形的相似),就必須做到各部分按相同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

  (2)這個相同的比的前項可以理解為變換後的圖形大小,後項可以理解為原圖形的大小。

  4.舉例說明什麼樣的情況是放大的,什麼樣的情況是縮小的。

  如果按3∶1變換,就是說變換後的圖形大小是原圖形的3倍。如果按1∶2變換,就是說變換後的圖形大小是原圖形的。

  5.在圖形的運動這節課中複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以及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等相關知識,他們各自的特點和操作要點是什麼呢?他們各自有什麼應用價值?

  6.結合以上知識,自主設計圖形。

  完成教材98頁6題。

  典型例題解析

  1.課件出示典型例題1。

  把下面平行四邊形的各邊按1∶3縮小。

  分析:原平行四邊形的上、下邊均為9格,縮小到原來的後都變為9×=3(格),高為6格,縮小到原來的後變為6×=2(格)。

  解答:

  2.課件出示典型例題2。

  把下面的左圖按2∶1放大,右圖按1∶2縮小。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相關知識。

  畫圖的關鍵是算準變換後的圖形的邊的長度。

  圓按2∶1放大,應該先把半徑擴大到原來的2倍,再畫圖。

  梯形按1∶2縮小,首先應先求出新圖形的上底(2÷2=1)、下底(4÷2=2)及高(4÷2=2)的長度,再畫圖。

  解答: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9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觀察、猜想、探索性的問題充滿好奇。本節課是第四章第九節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第二課時,在上一課時學習了位似圖形及相關概念後,學生動手將一些簡單圖形進行了放大或縮小,已獲得一些相關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對位似圖形及其性質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透過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將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具體方法。同時,在以往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已經經歷了很多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經驗,具備了歸納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任務分析

  基於學生已經學過相似、位似等有關知識,並能將某一簡單圖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縮小。本節課以將一個圖形(箭頭)按1:2的比例放大為例,繼續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知識,透過具有挑戰性的內容,促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利用位似將一個圖形按比例放大或縮小,近而能初步歸納出位似圖形放大或縮小的規律,形成有關技能,發展思維能力。本節課將觀察、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為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熟練準確地利用圖形的位似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2、瞭解常用的幾種圖形的放大或縮小的數學依據;

  3、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對圖形學習的好奇心,形成多角度、多方法想問題的學習習慣;

  4、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利用位似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2、難點:比較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與原圖形,歸納位似放大或縮小圖形的規律

  教學裝置: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輔助教學。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複習引入;第二環節:例題講授(課件展示);第三環節:議一議;第四環節:想一想;第五環節:鞏固練習;第六環節:課堂小結;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第一環節:複習引入

  活動內容:

  提問:1、什麼叫做位似圖形,它具有什麼性質?

  2、如何將畫在紙上的一個圖片放大,使放大前後對應線段的比為1:2?你有哪些方法?與同伴交流。

  讓學生思考並回答以上問題,在集體交流時,對於學生給出的正確答案給予肯定,不足之處給予糾正,補充。

  教師說明:除利用前面已經用過的“橡皮筋”,方格紙等方法外,在計算機上,藉助一些軟體也可以很方便地將一個圖形放縮,如有條件,可以試試。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如何將紙上的一個圖形放大。(從而引入新課)

  活動目的:

  透過複習,回顧位似圖形的相關知識,為新課的進行做好鋪墊。

  注意事項:

  複習時間不宜過長,對於“橡皮筋”法和方格紙法只需簡單描述即可,此處不必讓學生動手操作。

  第二環節:例題講授

  活動內容:

  課件展示,讓學生觀察圖形(如右圖),要求作出一個新圖形,使新圖形與原圖形對應線段的比為2:1。

  1、讓學生先分組討論,找出方法,然後說明方法的可行性。(橡皮筋法、方格紙放大法)教師對於學生找到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評述,並引入本課的主題:利用位似圖形放大(或縮小)圖形。注意,此過程對於學過方法的回顧,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學生找出方法即可,因為這兩種方法不是本課的重點。

  2、教師講解作圖步驟及方法(課件展示)。

  3、待課件展示後,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利用位似圖形放大(或縮小)的作圖步驟。

  簡記方法:

  (1)選點;

  (2)作射線;

  (3)定對應點;

  (4)連線

  活動目的:

  用課件展示作圖的步驟及過程,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讓學生學會聽課,觀察,透過仔細觀察,掌握利用位似圖形放大(或縮小)圖形的方法,並能對所學的作圖方法進行初步歸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注意事項:

  用課件展示作圖的步驟及過程時,可重複操作,讓學生看清楚。在重複操作之前,教師可進行必要的講解,以便在第二次課件展示時,學生能加深理解和基本掌握,並進一步歸納出作圖的步驟(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即可)。

  第三環節:議一議

  活動內容:

  1、問:對於上面的例題,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提示:如果依次在射線PA、PB、PC、PD、PE、PF、PG上取點A、B、C、D、E、F、G呢?

  2、讓學生動手按要求在草稿本上作圖,此過程教師巡視學生的操作,並適時給予必要的指導。

  3、將較好的學生作圖進行展示,並由學生說明作圖的步驟。

  活動目的:

  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善於發現、勤於探究,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注意事項:

  這一環節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對於在作圖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解決。

  第四環節:想一想

  活動內容:

  課件展示:下面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1)分別在△ABC的邊AB、AC上取點D、E,使DE∥BC,那麼△ADE是△ABC縮小後的圖形。

  (2)分別在△ABC的邊AB、AC延長線上取點D、E,使DE∥BC,那麼△ADE是△ABC放大後的圖形。

  (3)分別在△ABC的邊AB、AC反向延長線上取點D、E,使DE∥BC,那麼△ADE是△ABC放大後的圖形。

  1、讓學生在練習本上根據題意,畫出草圖,進行判斷,同時說明理由。

  2、教師在學生回答各小題的同時,利用課件同步展示,進行集體講解、交流。

  活動目的:

  透過具體的題目,繼續引導學生關注線段的平行與三角形相似的位置關係;同時,透過練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鞏固加深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得出結論後,再進行集體交流和課件展示。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

  活動內容:

  三角形的頂點座標分別是A(2,2),B(4,2),C(6,4),試將△ABC縮小,使縮小後的△DEF與△ABC對應邊的比為1:2。

  過程:先讓學生思考,完成練習後,再用課件展示圖例,講解方法。

  活動目的:

  對本節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

  注意事項:

  教師進行巡視,關注學生的做題過程和效果,及時發現學生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給予必要的幫助。對於普遍性的問題,應做集體講解。如果學生使用別的方法,只要合理就應予以肯定。

  第六環節:課堂小結

  活動內容:

  (課件展示)問題:

  1、位似圖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義?

  2、位似圖形的性質。

  3、位似圖形的作法。

  活動目的:

  透過複習,讓學生學會把知識系統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培養學生有條理的進行思考。

  注意事項:

  小結的三個問題,應由學生思考後作出回答,相互補充,教師切不可代辦。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活動內容:

  1、教材P140頁習題4.131、2

  2、試用幾何畫板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活動目的:

  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業2是為了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能勇於探索,拓展知識。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透過複習,再接著上新課,不僅學習了新的知識,同時,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整堂課,採取學生觀察、思考、動手作圖等方式,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的講解及適時引導、點撥,促使學習過程有效的開展。其中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想一想”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斷,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透過本節課,學生掌握了位似圖形的畫法,積累了有關數學活動經驗,並在這處過程中,透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了位似圖形的數學內涵,形成有關技能,發展了思維能力。

  採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透過對感官的刺激獲取的資訊量,比單一的聽老師講課強得多。利用多媒多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多媒體恰當的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們探索知識的慾望,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將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透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

  3.感受圖形放大與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學習難點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PPT課件學具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5分鐘)

  出示寫有“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小紙卡。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麼?

  (因為紙卡上的字為小五號字,所以學生躍躍欲試後會有些失望,因為看不清。)

  把紙卡放到展臺上,調整縮放鍵,逐漸調大。

  提問:紙卡上到底寫的是什麼?

  為什麼紙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看清了?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25分鐘)

  1.感知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1)課件出示教材第59頁主題圖。

  (2)提問:上面物體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將預置在電腦中的一幅圖片,透過拉動滑鼠的方式,分別得到放大和縮小的圖片。

  2.操作探究,理解圖形放大的含義。

  (1)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例4。

  (2)小組交流: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

  指名學生回答。

  (3)學生動手在教師發的方格紙上畫圖。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展示學生作品,交流畫法。

  (5)引導觀察發現。

  ①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放大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從內角、邊長、周長方面觀察)

  ②深化小結:每個圖形各邊的長都擴大到原來的2倍,周長擴大到原來的2倍,內角不變。圖形變大,但形狀不變。

  3.合作探究,理解圖形縮小的含義。

  (1)提問:如果把放大後的正方形按1∶3,長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縮小,各個圖形發生了什麼變化?(猜一猜)

  (2)學生動手畫一畫。

  (3)交流。(可課件展示,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4.總結提升: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麼異同?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圖形的各邊的長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的大小變了,形狀不變。

  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思考相關問題,進入新課學習。

  1.(1)學生觀察主題圖,分辨物體的放大與縮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鏡看書、投影儀放映圖表、燈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體放大,而照相機照相是把物體縮小。

  (3)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感知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2.(1)學生觀看課件,獲取相關資訊。

  (2)按2∶1放大就是把圖形的各邊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

  (3)學生畫出放大後的圖形。

  (4)學生展示作品,交流畫法。

  (5)學生觀察發現放大後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係。

  3.(1)學生猜想各個圖形縮小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2)學生畫出縮小後的圖形。

  (3)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學生總結圖形放大與縮小的變化特點。

  三、鞏固練習。(6分鐘)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頁第1、2題。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4分鐘)

  1.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

  2.佈置作業。

  課後小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是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發生變化的過程。

  教學中,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明白這部分知識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藉助對例題的研究,弄清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特徵,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大小發生了變化,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

  課後習題

  1.你能舉出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現象的例子嗎?

  2.(1)一塊正方形手帕,邊長15cm,將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後,邊長變為60cm。

  (2)一個圖形按3∶1放大後,圖形的周長將擴大到原來的(3)倍,面積將擴大到原來的(9)倍。

  3.將圖形(1)按1∶2縮小,將圖形(2)按3∶1放大。

  4.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釐米,把它按10∶1放大後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後的圖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釐米。

  板書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大小變了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形狀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