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古詩二首教學設計範文

古詩教學設計

古詩二首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要求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困苦的狀況,認識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2.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結合句子理解字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並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描寫的內容及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幻燈片、錄音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一)老師提出要求:

  1.你知道古代勞動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嗎?請讀讀這兩首古詩吧。讀的時候,要放聲朗讀幾遍。

  2.讀句子,弄懂生字和“猶”“市”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二)學生按要求預習:

  (三)檢查預習:

  1.指名學生朗誦兩首古詩。

  注意正音:

  粟(sù)閒(xián) 餓(è)

  蠶(cán)歸(guī) 淚(lèi)

  羅(luó)綺(qǐ)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農民種了許多糧食,還被餓死了;養蠶的人卻穿不上好衣服。)

  (四)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古風:就是古體詩,是模仿漢魏以來古詩的,不像近體詩那樣受格律的嚴格限制。

  2.四海:古人的地理概念,認為中國的東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圍著,所以常常用“四海”“海內”代表整個中國的疆域。“四海”在這裡指所有的土地。

  3.蠶婦:養蠶的婦女。

  4.羅綺:羅,素色絲織品。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羅綺統稱所有的絲織品,這裡指用綢緞做的衣服。

  二、簡介《古風》作者及詩的時代背景

  同學們學過一首古詩題目是《鋤禾》吧。學生齊聲背誦《鋤禾》,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李紳,唐朝詩人。)這首《古風》也是唐朝詩人李紳作的。他做過唐武宗李昂的宰相,是大詩人白居易的朋友。他的這兩首詩《鋤禾》和《古風》就是在當時已廣泛傳誦,一直流傳至今的《憫農二首》。憫,在這裡是同情的意思。

  《古風》為中唐時代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地方勢力割據,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權和地方割據變本加厲地壓榨和掠奪農民,廣大農民陷於極其困苦的境地。當時有一些政治上較有遠見,生活上又比較接近人民的詩人,對這種情況不平和憂慮。從那時起,就不斷有反映農民疾苦的詩歌出現。李紳就是非常接近人民的作者。他的《古風》不僅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而且語言淺顯通俗,易懂,易記。

  三、朗讀《古風》理解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一)先解詞,再講句子的意思。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提問)

  粟:就是小米。這裡指稻、麥、高粱、玉米等糧種。子:子實,這裡指收穫的糧食。詩中“粟”與“子”意思相同。“一”和“萬”都是虛數,指許多。

  句意:春天播種一粒種子,到了秋天收到許多糧食。

  2.“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四海:(略)

  閒田:閒,選擇:(有空、沒使用、與正事無關)閒田,是空閒的`田地。

  農夫:農民。夫,舊時成年男子的通稱。農夫、漁夫等。

  猶,選擇:(猶豫、如同、還)

  句意:四海之內,已經沒有空閒的田地了,可是辛勤耕種的農民還是飢餓而死。

  (二)背誦全詩。

  四、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一)提問:“農夫猶餓死”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

  1.“秋收萬顆子”糧食獲得了大豐收。

  2.“四海無閒田”所有的田地都種上了糧食。

  透過“萬顆子”“無閒田”再現農民的辛勤勞動。種得廣,收得多,理應過上比較富裕的日子。可是種田的偏偏沒有糧食吃。

  (二)提問:為什麼農民會被餓死?

  1.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要交很多地租。

  2.農民還要交許多種稅。

  3.地主殘酷地剝削農民。

  4.豐收年農民還餓死了,要是遇到災荒就更悲慘了。

  5.辛勤勞動的農民沒有糧食吃,不勞動的地主家倒是糧食滿倉,太不合理了。

  (三)提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作者對當時勞動者不得食的社會現實不滿。

  2.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

  (四)教師小結:這首《古風》,表現出作者對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不滿,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五)有感情地背誦《古風》。

  五、比較每組字的音、形、義

  粟,就是小米。慄,就是栗子。票,就是車票,門票的“票”。

  “顆”是量詞指圓形或粒狀的東西,如一顆珠子,一顆心

  “棵”是量詞,指植物,如一棵樹,一棵白菜。

  閒(xián),半包圍結構“門”字裡面是“木”

  閉(bì),半包圍結構“門”字裡面是“才”

  “閒”是空閒的意思,如閒田。

  “閉”是關上的意思,如閉口。

  六、默寫《古風》,然後自查,改正錯別字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背誦《古風》

  二、指名朗讀:《蠶婦》

  三、簡介《蠶婦》作者及詩的時代背景

  《蠶婦》的作者是宋代詩人張愈。張愈,字少愚,號白雲先生,四川益州郫人。多次參加考試都未考中。後來有人推薦他,朝廷任命他為秘書省校書郎,他卻不接受,隱居家鄉。

  《蠶婦》寫於北宋時期。當時封建官僚機構臃腫,統治階級奢侈浪費,揮霍無度,加上與遼、西夏妥協求和,每年輸納大批絹帛、白銀,使北宋政府的財政陷入了極端困難的境地。為了擺脫危機,封建統治者拼命的向人民榨取賦稅。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詩人以此為背景寫了這首詩。

  四、朗讀《蠶婦》,理解詩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一)先解詞,再講詩句的意思。(提問)

  1.“昨日入城市”。

  昨日:昨天。 入:進到的意思。

  選擇字義:

  “昨日入城市” 市:(1)集市 (2)城市

  (3)買賣(mài)

  提問:誰入城去?(蠶婦、養蠶的婦女。)

  住在什麼地方?從哪裡看出?

  (她住在鄉下,從“入城”可以看出。)

  到城裡集市上去做買賣,一般叫做什麼?(趕集)

  連起來怎麼講?

  一個住在鄉下的養蠶的婦女,昨天到城裡去趕集。

  2.“歸來淚滿巾”。

  歸:回來。 淚:眼淚。

  滿:說明淚水流得多。

  巾:手巾或其它擦抹用的布,古代婦女多佩帶在身上。

  句意:回來的時候淚水不斷,走一路,哭一路,淚水把手巾都浸透了。

  3.連起來說說“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這一詩句的意思。

  4.“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遍身:全身上下。

  羅綺:羅,素色絲織品。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羅綺統稱所有的絲織品,這裡指用綢緞做的衣服。

  羅綺者:就是穿綢緞衣服的人,泛指剝削者。

  句意:穿綢緞衣服的人,並不是養蠶的。

  (二)背誦全詩。

  五、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一)提問:蠶婦到城裡,為什麼回來時淚滿巾?

  1.她看到“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2.淚滿巾的“滿”字,說明蠶婦到城裡去趕集,在集市上看到了許多身穿綢緞衣服的人,都不是養蠶的人,都不是勞動者。

  3.蠶婦看到自己整天辛勤勞動,卻連好衣服都穿不上,想到自己悲慘的生活,心裡十分難過。

  (二)提問:為什麼不是養蠶人卻遍身羅綺?

  1.地主老財欺壓剝削勞動人民,他們有錢有勢,買得起綢緞衣服。

  2.地主老財低價收買農民辛勤勞動得來的糧食和蠶繭,還收高額的稅,壓榨勞動人民的血汗,他們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三)提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詩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現實,抨擊了剝削制度的罪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默寫《蠶婦》這首詩,然後自查,改正錯別字

  七、比較兩首詩,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一)內容:《古風》前兩句寫豐收的年景,後兩句寫農民悲慘的遭遇。《蠶婦》前兩句寫蠶婦進城引起的悲傷,後兩句揭露和抨擊了極端不合理的封建社會的現實。這兩首詩都是寫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困苦的狀況,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制度下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合理的社會現實。

  (二)思想感情上都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八、有感情地背誦古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