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教學計劃3篇

五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教學計劃3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現在就讓我們制定一份計劃,好好地規劃一下吧。計劃到底怎麼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教學計劃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5、6班共有學生98人,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具有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同學之間會交流合作,自主探討。 但有個別學生基礎知識差, 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自覺的完成學習任務,需要老師督促並輔導。本學期重點抓好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學,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創設愉快情境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進入最佳學習的動態。

  二、綜合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知識經驗,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式與方程的過程;經歷探索和理解分數的意義、性質和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

  2、讓學生在用數對確定位置,認識圓的特徵以及探索和掌握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過程中,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和相應的基本技能。

  3、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相關資料的過程,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關的折線統計圖。

  數學思考:在認識等式、方程,探等過程中,發展抽象思維,增強符號感。

  2、在認識公倍數、公因數等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3、在認識分數的意義等過程中,發展合情推理與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不斷增強數感。

  4、在學習用數對確定位置,認識圓等過程中,鍛鍊形象思維,發展空間觀念。

  5、在學習統計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培養統計能力。

  解決問題:能從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並能用所學的方程、分數、數對等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

  2、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體會其特點和價值。

  3、在用數對描述簡單行走路線和簡單的圖形變換等活動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應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與態度:能積極參與各項數學活動,感受自己在數學知識和方法等方面的收穫與進步,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探索數學知識、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嚴謹性,不斷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

  3、在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各單元主要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教學重點與難點等:

  (一、方程 8課時)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實際問題,會列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 ,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式與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符號感。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自信心,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會列方程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確定位置 2課時)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定;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經歷用數對描述實際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到用數對描述方格圖上點的位置的抽象過程,逐步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豐富對現實空間和平面圖形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獲得成功的經驗,感受數對與生活實際的聯絡,拓寬知識視野,激發學習興趣。

  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

  會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三、公倍數和公因數 6課時)使學生透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認識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體會學習和探索活動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認識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四、認識分數 10課時)使學生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計量單位換算的結果,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知道帶分數是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會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會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2、使學生經歷分數意義的抽象、概括過程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探索過程,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 1)班共有學生54人,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 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組合作中,同學之間會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討能力不高。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基礎知識差, 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自覺的完成學習任務,需要老師督促並輔導。本學期重點抓好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學,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創設愉快情境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進入最佳學習的動態。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共編排了七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在xx領域教學因數與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在xx領域教學圖形的變換、長方體和正方體。在xx領域教學眾數和複式折線統計圖。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單元來教學,還安排了xx的教學內容,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最佳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聯絡上述三個領域的教學內容編排3次實踐活動,教學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教材還編排了一些xx,介紹數學背景知識。編排一些思考題,作為彈性的教學內容。

  教材編寫時,考慮了高年級數學教學的知識量比中年級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意識比中年級強。教材適當調整了編寫體例,設定了例題、試一試、練一練、練習、整理與練習等欄目與版塊。

  三、教學目標及要求:

  (1)基礎知識:

  ①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整數,會進行整數、小數的互化,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約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奇數和偶數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數的特徵;會求100以內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

  ③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

  ④知道體積和容積的意義以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有關體積和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

  ⑤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將簡單圖形旋轉90度;欣賞生活中的圖案,靈活運用平移、對稱和旋轉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⑦透過豐富的例項,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根據具體的問題,能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

  ⑧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資料。

  (2)基本技能:

  ①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以及運用最佳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②形成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樹立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③引導反思促進情感態度的發展。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反思當天的學習活動,適時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學習上要實事求是,並以肯定的方式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④創造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學以致用,體會數學就在身邊,藉以激發和保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四、教學措施:

  (1)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提倡學法的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

  (3)課堂訓練形式的多樣化,重視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

  (4)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

  (5)學生能預習教材,提出知識重點,自己是透過什麼途徑理解的,還有哪些疑問。能透過查閱資料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6)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主張探究式、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7)利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人人參與,各抒己見,互相啟發, 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8)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愛學、會學,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10)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課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基礎上,建立教學的問題情境,屬於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

五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探索並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

  教學關鍵:讓學生經歷操作、合作交流、歸納發現和抽象公式的過程。 教具準備:課件、各種三角形紙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各三組、剪刀等。 學具準備:每個小組至少準備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及完全不同的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課題

  1、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

  ⑴. 提問:你們認識這兩個圖形嗎?說說你對它們的瞭解。(學生暢所欲言)。

  生1:我知道長方形有四條邊,而且對邊平行且相等;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生2: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平行且相等,對角也相等。

  師:那麼怎樣可以求出它們的面積?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生1:要求長方形的面積,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面積等於長乘以寬。 生2:我知道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知道它的底和高,面積等於底乘以高。 ⑵.師:同學們說的真好,原來這是東風小學的花壇,為了美化校園,今年他們想把這兩個花壇平均分成兩份,你們能幫忙想想辦法嗎?

  生1:把長方形的兩條長的中點連線起來,平均分成兩個小長方形。

  生2:也可以把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底的中點連線起來,也平均分成了兩個小平行四邊形。

  生3:可以把它們的對角連起來,這樣就可以把它們平均分成兩個小三角形。 師:同學們的辦法可真多呀,東風小學最終決定把花壇平均分成兩個三角形,你們能幫忙算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嗎?(課件出示所需的資料)

  生列式:8×4÷2=16(cm2) 4×6÷2=12(cm2)

  師:這樣計算的理由是什麼呢?

  生:因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原來圖形面積的一半。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在求三角形面積的時候是利用原有的圖形面積的一半求出來的,那如果只有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求出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二、探索交流、歸納新知

  1、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

  ⑴.小組合作,互相探討。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形,分小組合作,互相探討。有什麼辦法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積?

  (1)學生分小組進行操作實踐活動,教師到各個小組瞭解探討情況並適時指導。(播放輕音樂)

  (2)彙報交流操作結果(請學生將自己的拼圖貼於黑板上,對照拼圖進行彙報交流,不完整的地方,小組內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出示相應的課件)

  ①割補法:請學生展示剪拼過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 × 高

  ↓↓

  (三角形的面積)(三角形的底)(三角形高的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積= 底×高÷2

  ②拼貼法。

  小組1彙報拼法一: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底)相當於長方形的長,另一條直角邊(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長方形的面積相當於三角形面積的兩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小組2彙報拼法二: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於三角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當於三角形的2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小組3彙報拼法三: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同學們都很積極的開動自己的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的好辦法。現在請各個小組根據剛才我們想出的辦法自己在小組內說一說。

  ⑵.認真觀察拼貼後的圖形。

  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

  ②.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怎樣求出三角形的面積?

  引導學生概括:透過動手我們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或正方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於三角形的高,因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⑶、教師小結:我們用割補法、拼貼法的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推匯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那麼,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你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

  生回答: S=ah÷2(板書)

  2、公式運用,教學例題。

  ⑴.出示例題2.

  (1) 學生嘗試完成。 (2) 交流做法和結果。

  S=ah÷2

  =100×33÷2

  =3300÷2

  =1650㎝2

  ⑵做一做。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並口算出它們的面積。(單位:釐米)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練習十三。

  讓學生說說四個警示標誌,再創設情境,求出2個警示標誌的面積。

  2、計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積並求出另一條底。(單位:釐米)

  3、如圖,要在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木板上畫一個三角形的圖案。平行四邊形的底3.5米,高是1.2米,求三角形圖案的面積。

  4、思考題。

  下圖中哪個三角形的面積與圖②的三角形面積相等?為什麼?你能在圖中再畫出一個與圖②的三角形的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嗎?試試看。

  四、回顧總結,深化提高

  師:這節課探究了什麼?是怎樣探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