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楊氏之子教學設計

楊氏之子教學設計

楊氏之子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楊氏之子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點

  能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難點

  能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願意聽故事嗎?請看大螢幕,認真聽故事:(大螢幕)

  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中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問他關於在加勒比海的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小聲問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嗎?”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羅斯福接著說:“我也能。”

  同學們,聽懂了這個故事嗎?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看來你們都聽懂了這個故事。羅斯福雖然拒絕了朋友,但是他並沒有正面的拒絕,而是採用了一種委婉的方法,體現了語言的藝術。

  2、像這樣體現語言藝術的經典故事,古今中外流傳的很多。我國古代就有一個九歲的孩子,回答別人時語言風趣機智,妙趣橫生。他的故事被記錄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裡,大家想認識這個聰慧的孩子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文,也叫文言文——《楊氏之子》。(板書)

  3、請大家齊讀課題。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故事嗎?哪“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初讀了解

  1、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們先來讀一讀課文吧。老師最喜歡讀書姿勢標準的同學。開始讀吧。

  生自由小聲初讀課文

  2、同學們,讀完課文有什麼感受嗎?生暢談。

  3、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朗讀上有不同之處,要讀出古文的韻味和節奏,請看大螢幕。先聽老師讀好嗎?誰願意給老師點評。

  4、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入境、搖頭晃腦,甚至連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你們願意這樣試一試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吧。

  5、多種形式朗讀,學生點評。(自由讀、指生讀、同桌讀、集體讀)

  三、理解學文

  1、《楊氏之子》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我們先來看一下根據課文改變的動畫片好嗎?看完動畫片,覺得怎樣?

  2、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與聰慧的楊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這句話“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大螢幕)這句話講的是?

  師:你說的“非常”是原文中哪個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師:你怎麼知道的?

  師:很好,你採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種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註釋”,你真會學習。

  3、請同學們用看註釋的辦法同桌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二、三句話,比比哪對同桌的學習效率最高,開始。

  4、哪對同桌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

  教師適當給予點評、表揚。

  重點指導誰為誰設果?

  生:楊家小兒為孔君平擺出水果,水果中有楊梅。

  師:這裡並沒有寫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上一句講了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所以應該是楊家小兒為孔君平設果。

  師:對,孔君平是客人。你採用的方法是我們理解文言文的又一個重要的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板書 聯絡上下文)

  5、熱情好客的楊氏之子為了招待孔君平,是怎麼做的?請大家看(大螢幕)細心的你發現了嗎, 桌子上擺放了新鮮的水果,文中第三句話為什麼單說“果有楊梅呢?”

  6、南宋詩人、哲學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漸進, 熟讀而精思"的讀書方法,請同學們再細細地讀文中最後一句話,靜靜的思考,你一定會有新的感悟。

  ①請同學們一四人小組為單位,藉助老師給的提示自學最後一句話行嗎?(大螢幕出示)

  你們怎樣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孔君平指著什麼對楊氏之子說:“此是君家果。”你認為他為什麼這麼說?

  楊氏之子怎麼應答的?他為何這麼應答?

  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

  ②我們來分享大家的讀書體會,誰來?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回答的妙在於他說:“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

  師:為什麼他要說孔雀呢?(相機板書:孔雀 孔君平)

  生:因為孔君平說楊梅是楊家的水果。(相機 楊梅 楊氏之子)

  生:我覺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楊家小兒是不是傳說的那麼聰明。

  師:這樣說有道理。

  生:楊家小兒的回答妙在他聽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說,楊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他間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說法。

  師:體會得真好!楊家小兒的意思是說,如果您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鳥。

  師:還可以說——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楊梅當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的回答很言語巧妙,反映敏捷,體現了語言的藝術。

  3、師:設想孔君平聽了楊家小兒的回答,會怎麼說?

  師:指導學生在說孔君平的話是用上“聰惠”

  師: 孔君平聽了小兒的回答,會有什麼反映呢?

  生:這孩子真聰明。

  生:孔君平無言以對。

  師:可以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

  生:聰惠

  師:請大家看惠的解釋是?

  生:智慧

  師:對,語言的藝術是來自於智慧。

  7、透過大家積極的探討、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時你們一定能把這個故事通暢地講出來,誰來試試?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來讀課文,一定能把它的韻味讀得更好,來試試。

  9、課文朗讀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時間把它背誦下來。

  10、比賽背誦課文。

  四、昇華感悟

  1、這楊家小兒思維之敏捷,言語之巧妙,讓人回味無窮,真是不簡單啊!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說話要講究藝術,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講,會達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們身邊的事來說吧,像“禁止踐踏草坪!”(大螢幕)這樣生硬的,帶著指令性的提示語隨處可見,但是,現在,你走進公園,你會發覺,這樣的語言少了,同樣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能試著來改一改這個說法,體現語言的藝術嗎?

  生:小草要睡覺,請別打擾!

  師:充滿關懷!

  生:草兒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愛花護花人更美!

  師:多麼溫馨的提示,充滿了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相信這樣的提示語更有說服力。

  2、語言的魅力充實著我們的生活,課後請同學們運用我們敏銳的頭腦去感悟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業好嗎?(看大螢幕)

  蒐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比如:歇後語、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等。

  蒐集和擬寫提示語、廣告語。

  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著演一演。

  五、總結

  我們的母語漢語言有著無窮的魅力,有“口吐金蘭”的語言香氣,有“唇槍舌戰”的語言戰爭,有“妙筆生花”的語言表達,有“舌戰群雄”的語言典故,語言的藝術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效果也會大相徑庭。讓語言的美麗伴隨我們語文的學習之旅吧!

  六、教學反思

  課文《楊氏之子》是一篇古文,雖短,但是對於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5年級孩子,還是很新奇的。

  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透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麼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丟擲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於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著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拓展了《世說新語》中《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兩個小故事。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