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玩偶之家》教學設計

《玩偶之家》教學設計

《玩偶之家》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玩偶之家》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玩偶之家》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分析作品中“懸念”、“突轉”與“發現”戲劇手法的運用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2、抓住人物言行前後的變化,分析娜拉與海爾茂兩個人物的形象。

  3、挖掘人物矛盾衝突的根源,並以此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蘊。

  【重點難點】

  重點:結合“懸念”、“突轉”與“發現”戲劇手法,分析娜拉與海爾茂兩個人物的性格。

  難點:挖掘人物矛盾衝突的根源,並以此探究作品的思想意蘊。

  【教學過程】

  一、學習匯入

  戲劇是一門豐富的綜合性藝術,也是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說,在所有的藝術門類裡,戲劇離人生活的本來面貌最接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部著名的戲劇作品《玩偶之家》,一起走進戲劇的魅力世界。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時代背景與作家作品相關文化常識

  2、“懸念”、“突轉”與“發現”戲劇手法

  3、以臺詞推進情節、展現人物性格的戲劇表現技法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1、理解作品的內涵,領會多樣的文化觀念,嘗試探討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差異,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

  2、著重把握戲劇的矛盾衝突,體會對話在推動情節、塑造形象、揭示主題等方面的作用。

  三、學習活動

  (一)閱讀課文,並找出這段劇本中,在哪些地方運用了“懸念”“突轉”和“發現”的戲劇手法,並思考:這些手法的運用對娜拉和海爾茂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什麼作用。

  (二)結合對二人言行的變化的分析,概括兩人的人物形象。

  (三)細讀人物臺詞,分析促使娜拉出走的根本性原因是什麼。

  四、課堂小結

  有人說,戲劇是人類最高的能力。在戲劇裡我們品味故事,在戲劇裡我們也找尋自己。讓我們走進戲劇,感受精彩,探尋人生的真諦。

  五、課後作業

  娜拉的出走是戲劇史上經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設想過她出走後的結局。同學們,你心中的娜拉會有怎樣的後續命運呢?請大家為《玩偶之家》續寫一個劇本,為娜拉的故事設計一個結局。

  六、板書設計

  玩偶之家

  戲劇技法:懸念突轉發現

  人物形象:海爾茂控制不尊重自私虛偽

  矛盾根源:

  婚姻與人生態度截然不同

  娜拉善良勇敢

  勇於擔責堅強

  有犧牲精神追求平等獨立

《玩偶之家》教學設計2

  1、知識目標:掌握作品思想內容、主人公形象和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透過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理解把握作品的能力,並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娜拉的遭遇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家庭觀的教育,培養獨立平等、自尊自信的意識。

  教學重點:學生對全劇情節的瞭解及對主要衝突的認識

  教學難點:人物形象分析及社會根源的理解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提問引導法、小組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匯入課堂

  在19世紀的北歐挪威,一顆文學的巨星冉冉升起,他照亮了天宇,無論在此前此後,那裡的文學星空都不曾如此明亮過,這顆文學的巨星就是挪威的作家易卜生,一個偉大的戲劇家,他以25部戲劇作品,演繹了文壇的不朽的傳奇。

  易卜生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破產了,家庭陷入貧困之中,他沒能夠上大學,他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終於成長為一代文學巨匠。在易卜生25部劇作中,最受推崇也是芝術成就最高的,是他在19世紀70、80年代所寫的一批社會問題劇。

  社會問題劇:指的是易卜生創造的直接揭示現實中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的現實主義戲劇。它側重於提出問題而不是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問題,我對這些問題沒有答案。”討論又是社會問題劇的一大特點,劇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討論和爭論問題的對白,所以社會問題劇又叫“討論劇”。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19世紀挪威偉大的現實主義戲劇家,一生創作了25部戲劇作品,成就最高的是現實主義風格的社會問題劇,代表作有《社會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敵》(1882)等。

  二、請1—2名學生複述作品情節

  《玩偶之家》劇情梗概:

  娜拉自以為有一個幸福家庭。丈夫海爾茂即將升任銀行經理,娜拉憧憬未來,滿心喜悅。但銀行職員柯洛克斯泰知道海爾茂要辭退自己,就以公佈娜拉曾仿冒其父簽名借款之事相威脅。在事件的反覆中,海爾茂虛偽、自私、霸道的嘴臉盡顯無疑。娜拉認清真相,毅然離家出走。

  三、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出走原因

  課文是第三幕後半部分,也是戲劇衝突最激烈的高潮。全劇以女主人公娜拉離家出走搞高中,那麼她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呢?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將目光放到男主人公海爾茂身上來。

  1、分析海爾茂(託伐)人物形象

  律師、即將上任的銀行經理,他忠於職守,賺錢養家,從不尋花問柳,對妻子溫存體貼。是“理想丈夫”。

  ①學生表演在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之後海爾茂和諾拉的表現。(在全班面前表演。如此做,既能使其儘快進入劇情氛圍之中,激發興趣,為分析作品打好基礎,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自信的心理素質和大方自然的儀表。)

  ②男生齊讀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後海爾茂的一段話。

  ③海爾茂愛娜拉嗎?

  ④總結海爾茂形象:

  表面上:

  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個頗為“敬業”的職員;在家:好丈夫、好父親。

  實際上:

  海爾茂控制家庭經濟權,把娜拉當寵物對待,不尊重娜拉,是男權至上的社會培養的男權;他冷酷、自私、虛偽、狹隘、怯懦。

  四、分析娜拉形象,探究造成其玩偶地位的原因

  此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主要運用提問引導法和小組討論法。

  1、討論一:在這次事件中,娜拉的心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師進行適時的啟發引導)幻想——破滅——覺醒

  2、討論二:有人說,妻子犯了錯,丈夫罵他沒有錯,那麼你是怎樣看待娜拉偽造簽字的做法?她為什麼要偽造父親的簽名?你認為她該不該承擔事件的所有後果?

  由此問題學生明確娜拉是一位性格活潑、天真可愛、體貼忠誠、吃苦耐勞、勇敢剛強的人物。為了救丈夫她除此別無他法,而且她依靠她的勤勞基本償還完了這筆債務。

  3、提示社會背景

  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長詩《公主》(1847)中,對19世紀女性的地位有清晰的描述:“男人在田間勞作,女人在家中操持;男人弄刀舞槍,女人縫製衣裳;男人用腦思考,女人用心體量;男人發號施令,女人惟命是聽;若不是這樣,一切都將陷入混亂。”

  4、學生表演娜拉質疑社會這部分片段,引導學生認識到娜拉覺醒的可貴。

  5、總結娜拉人物形象

  ①無憂無慮,單純任性。從劇作開始她瞞著丈夫偷吃杏仁餅乾的細節中,就體現出她十足的孩子氣。

  ②善良,富有同情心。在戲裡無論她對失業的林丹太太,還是對身患絕症的阮克醫生,她都能夠真誠地予以關懷和幫助。即使是傭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關係相待。

  ③性格堅毅、樂觀。面對生活的種種煩惱時,她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④勇於擔當。丈夫身患重病,她不惜鋌而走險,仿冒她父親的簽名,來借錢幫助她丈夫。仿冒簽名的事情被揭發以後,為了不連累丈夫她甚至做了犧牲一己性命的準備,她準備自己去自殺來挽救自己的丈夫。

  ⑤她是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反抗男權主義和不合理的社會觀念,爭取婦女解放的叛逆女性形象,追求人格獨立,具有自由意志“精神的反叛”形象。

  6、娜拉出走的原因:

  1、性格基礎。

  2、認清了海爾茂的本質,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屈辱地位。娜拉親眼目睹了海爾茂鬧劇般的表演之後,她才如夢初醒,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平等的婚姻,在這樣的不平等的婚姻之中,她所謂的感到的那種幸福生活事實上並不真實,是虛偽的。

  3、娜拉進而開始對男權社會進行反思,認識到其中存在的種種虛偽和不合理。她的獨立的人格,她的平等意識自我意識覺醒了。

  五、課後研討,拓展延伸。

  200年前,易卜生以娜拉離家前的一聲門響結束了全篇,宣告了娜拉的覺醒。然而魯迅等人的“娜拉走後的結局將怎樣”問題的提出又帶給了我們無數沉思。魯迅曾說過娜拉不是墮落就是回來,請你以“娜拉走後……”為題,為本劇設計一個結尾。

  六、配樂朗誦,以情感人

  播放樂曲,師生朗誦《致橡樹》,透過詩歌的感人力量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獨立的意識。

  板書設計:

  玩偶之家

  易卜生

  幻想——破滅——覺醒戲劇鑑賞方法:

  1、把握戲劇衝突自由平等

  2、揣摩人物語言

  3、探究舞臺說明

  教學反思:

  面對這樣一部經典戲劇,一節課的時間實在是太不夠了,導致設計中最後的《致橡樹》沒能夠呈現出來,所幸大部分學生預習得還不錯,使得課堂順利完成教學。學生的表現很出色,思考積極,能夠透過合作討論解決問題,表演片段時全情投入,將課堂帶入高潮。

  當然,這堂課的不足也很明顯,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被足夠調動起來,課堂略顯沉悶,教師講授內容過多,應該多安排幾個課時,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相信學生對這部分的理解認識會更加深刻。

《玩偶之家》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分析人物的個性化臺詞,把握人物的心理和個性;

  2.理解戲劇衝突的層次、原因,瞭解“戲劇事件”對推動人物性格的衝突和發展的意義;

  3.探究金錢觀、愛情觀等因素對女性悲劇命運的影響,強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會意識,倡導女性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整理課文中的詞語,易卜生及其重要作品的戲劇常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瞭解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寫作背景及人物和劇情。

  審美鑑賞與創造:分析選文的戲劇衝突,鑑賞主要人物形象,舞臺說明的作用。分析並領悟娜拉出走的原因。

  文化傳承與理解:探討娜拉出走後的結局,並思考《玩偶之家》對於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鑑賞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

  難點:分析《玩偶之家》對於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積極意義。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製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一個“易卜生專號”,使中國人知道了西方有個女性名叫“娜拉”,她敢於反抗性別歧視並勇敢地離家出走,最終擺脫了受制於夫權束縛的“玩偶”命運。於是一時間,“女性解放”之聲不絕於耳,“娜拉”不僅成為了中國女性的效法物件,同時更為處境尷尬的新文化運動,注入了一針令人興奮的強心劑。今天我們走進易娜拉,聽聽她向社會發出了關於“人的價值”的呼喊:我不是玩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作者介紹

  易卜生(1828-1906)世紀後半期挪威著名的戲劇家。

  1828年3月,生於挪威希恩小鎮的一個富足家庭。1936年,父親破產。迫於生計,16歲時經由父親安排,到一家小藥店當學徒。工作之餘,自學希臘文。1848年至1849年期間,創作了第一個劇本《凱替萊恩》。1850年,研讀古典文學。1906年5月23日逝世。

  主要作品:《彼爾京特》《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海達加布勒》《野鴨》《當我們死而復醒時》等。

  (二)寫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即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長期處於男權社會的挪威,婦女解放的呼聲越來越高,“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易卜生創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婦女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易卜生先後結識了兩位女權運動活動家——卡米拉科萊特和奧斯塔漢斯泰。前者激發了他寫《玩偶之家》這個劇本的熱情。挪威強大的女權運動,給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已的作品來支援婦女解放運動。

  (三)題目解說

  《玩偶之家》又譯《娜拉》或《傀儡家庭》。該劇共三幕,是一部典型的社會問題劇,課文節選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兒童玩耍的人形玩具。

  劇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從屬於丈夫的地位,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當時男權社會中婦女沒有獨立自主地位的社會現實。

  (四)課文結構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娜拉在海爾茂的責罵之後突然覺醒。

  第二部分:柯洛克斯泰突然退還借據使海爾茂在“轉危為安”之後再次露出醜態。

  第三部分:娜拉對海爾茂提出獨立宣言。

  三、精讀課文,深入分析

  1.娜拉一向愛自己的丈夫,並且為他不惜犧牲自己,為什麼後面變化會這麼大?她與海爾茂的談判合理嗎?

  娜拉的變化是因為殘酷的現實擊碎了她的幻想。她突然覺醒,想要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一個人”。

  在娜拉和海爾茂的談判中,話題安排得非常自然而又合乎邏輯。首先是海爾茂提出“我不瞭解你”,引出娜拉說明八年來朝夕相處的夫妻其實並不瞭解彼此。其次是海爾茂談到今後的生活,說是“玩耍的時侯過去了,現在是受教育的時侯了”,娜拉就提出“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所以現在我要離開你”。在資產階級社會中,一個要求獨立人格的妻子離開她的“玩偶之家”,是不容易被人諒解的,因為她這樣做就等於是對當時那種虛偽社會的一種抗議。海爾茂聽到娜拉說“就因為今天晚上奇蹟沒出現,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種人”後,認清了娜拉和自己是兩種不一樣的人,這才不得不傷心地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們中間出現了一道深溝”。尖銳激烈的衝突的最後結果,導致驚心動魄的關門一響,娜拉終於走出“玩偶之家”。

  2.聯絡全劇,談談你如何理解娜拉這個人物形象?

  娜拉是一個具有個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她善良真誠,樂於助人,富有同情心。同時又具有敢於反抗、勇於追求人格平等的獨立精神。她為救丈夫的性命而偽造父親的簽名,暗中借了鉅款,面對債主柯洛克斯泰的'威逼恐嚇,她也並不屈服,當偽造簽名一事即將暴露時,她決定以自殺來挽救丈夫的名譽。隨著事態的發展,她對丈夫虛偽、醜惡的面目和現實社會的不合理性認識越來越深刻,她的反抗意志也越來越堅定,叛逆精神也越來越強烈,於是不願屈辱地留下繼續當丈夫的玩偶,而是毅然同丈夫決裂。她是易卜生塑造的“精神反叛”的典型。

  3.分析海爾茂這一人物形象。

  海爾茂是一個以男權思想為中心,維護資產階級的秋序和道德的虛偽自私的資產階級市儈形象。

  在家中,他像娜拉的父親一樣,也把娜拉和孩子們當作玩偶,滿嘴甜言蜜語。然而,當他認為娜拉的行為“危害”了他的名譽地位時,他便火冒三丈,表現出他的卑劣和自私。當看到用甜言蜜語無法讓娜拉回心轉意時,他便搬出道德和宗教來阻止娜拉出走,甚至企圖用法律的威力,迫使娜拉繼續屈居玩偶的地位。正如他講的:“男人不能為他所愛的女人犧牲自己的名譽。”

  4.舞臺上動作無處不在,有時候連人物的語氣詞和音響也具有動作性。蕭伯納說過:“娜拉身後‘砰’的摔門聲比大炮還要響亮。”易卜生用娜拉“砰”的一下關門聲結束全劇。認真體會娜拉“砰”的關門聲對推動劇情、塑造人物的作用。

  有時聲音和音響在戲劇中不僅是一種聲音效果,更是一種對人物、情節、場面等起強化作用的手段,具有很強的動作性。

  《玩偶之家》結尾,娜拉出走,她留給海爾茂的最後“一句話”,是出門後一記有力的關門聲。這“砰”的關門聲表達了人物的心聲,成為有力的戲劇動作,包含豐富的內涵,不僅表達了女主人公改變自己“玩偶”身份的決心,同時也是作者對娜拉出走的肯定,更讓人聯想到作者打破資產階級不平等家庭關係、倡導婦女爭取獨立人格的思想。如果說這部戲是“婦女獨立的宣言書”,那麼,這關門聲便是宣言書結尾有力的感嘆號,給觀眾巨大的心靈震撼。娜拉出走標誌著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始,它的重大意義可與拿破崙用軍事手段盪滌歐洲封建勢力相比。

  5.《玩偶之家》被稱為“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請談談《玩偶之家》的思想內涵以及社會意義。

  (1)思想內涵:易卜生提出的問題超越了以往人們所關注的婚姻中的幾種常見的悲劇因素,諸如男權社會中的法律習俗觀念(丈夫可尋花問柳,妻子必須忠貞)、父母權力造成的選擇不自由、門第觀念裡衍生的婚姻悲劇,極其尖銳地提出了家庭中婦女地位的問題。因此,人們認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

  (2)社會意義:

  ①女主人公娜拉對男權社會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的文學作品中,寫婦女爭取解放,大都侷限於反對封建婚姻,爭取同自己理想一致的男子結合;本文突出了男女平權的問題,塑造了敢於反抗男權社會的獨立自尊的女性形象。

  ②娜拉的出走引發了關於女性在當今社會如何獲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問題,至今還能的引發人們的討論和思考。

  6.請簡要分析《玩偶之家》戲劇衝突的特點。

  (1)戲劇衝突尖銳激烈。海爾茂自私自利,男權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婦女解放,不安於“玩偶”地位,於是雙方發生了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

  (2)戲劇衝突高度集中。在劇中,作者把海爾茂和娜拉的衝突安排在一個地點(家中)、圍繞一件事(借據事件)而展開,戲劇衝突高度集中。

  (3)戲劇衝突緊張曲折。在劇中,海爾茂“變色龍”般的變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後變化,構成了緊張曲折的戲劇衝突,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

  四、品讀課文,加深感悟

  1.請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透過描寫女主人公娜拉與丈夫海爾茂之間由相親相愛轉為決裂的過程,探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婚姻問題,暴露了男權社會與婦女解放之間的矛盾衝突,進而向資產階級社會的宗教、法律、道德觀念等提出挑戰,激勵人們尤其是婦女為掙脫傳統觀念的束縛、爭取自由平等而鬥爭。

  2.賞析本文寫作特點

  (1)戲劇場景高度集中。

  將戲劇場景高度集中於海爾茂和娜拉的家中,有利於各種矛盾衝突的集中展現。

  (2)運用“突轉”的手法。

  第一次“突轉”是借據事件暴露,海爾茂的自私與虛偽暴露無遺。第二次“突轉”是收回借據,災禍解除後,海爾茂盡力掩飾自己希望能繼續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維護原有的男權主義。兩次“突轉”深化了戲劇的悲劇主題。

  【資料拓展】

  《玩偶之家》主要人物

  託伐12539;海爾茂——娜拉的丈夫

  娜拉——海爾茂的妻子

  阮克醫生——海爾茂和娜拉家的老朋友,娜拉的愛慕者

  克麗絲蒂納林丹太太——娜拉的同學,喪夫孀居

  尼爾柯洛克斯泰——銀行職員,海爾茂的同事

  安娜瑪麗——保姆

  海倫娜——女傭

  五、課堂小結,回顧收穫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衝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中,塑造了虛偽、冷酷、道貌岸然的海爾茂形象和美麗、善良、具有犧牲精神、敢於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討了資產階級的婚姻問題,暴露了男權社會與婦女解放之間的矛盾衝突,進而向資產階級社會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戰,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婦女解放、個性解放、社會解放立場。

  六、佈置作業,及時鞏固

  “娜拉出走”是戲劇史上經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設想過她出走後的結局。魯迅在五四時期寫過雜文《娜拉走後怎樣》,找來讀一讀,看看魯迅持怎樣的觀點,你是否認同。試根據人物的性格邏輯,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說你的設想和理由。請寫一段不少於200字的文字,闡述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課後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有著輝煌歷史的中國傳統色彩體系具有獨特的東方文化審美內涵,在漫長的歲月中,已凝練為中國精神xx的一部分。還記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幅叫作《千里江山圖》的青綠山水長卷徐徐展開,令世人xx。這一鉅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歷史,近乎完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呢?從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載體的質量上乘,二是顏料及繪畫手段的獨特性。大眾則會驚歎,中國古代繪畫的色彩如此鮮豔美麗、絢爛多彩,和腦海裡出現的水墨山水、梅蘭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國人的色彩觀深受老子與莊子的影響。他們認為,xx令人眼花繚亂,深藍並不是天空本來的色彩,只是因為太遠了無法看到盡頭。這兩種哲學思想和色彩觀,把終極一切概念歸為“黑”與“白”,將引導中國人過早地忽略了研究複雜的自然表象。我們如果不能從技法和材料的視角領悟古人,就難以領略雙林寺xx的彩塑,難以理解《遊春圖》和《千里江山圖》內在的美學意蘊與獨特的表達技巧。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不可或缺歎為觀止五光十色精彩絕倫

  B.舉足輕重歎為觀止萬紫千紅精彩絕倫

  C.不可或缺拍手稱快萬紫千紅出神入化

  D.舉足輕重拍手稱快五光十色出神入化

  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專業人士看到這幅畫,著眼於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對於這幅畫,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被專業人士看重

  C.看到這幅畫,專業人士著眼於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D.專業人士著眼於這幅畫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這兩種哲學思想和色彩觀,把終極一切概念歸為“黑”與“白”,引導中國人過早地忽略了研究複雜的自然表象。

  B.這兩種哲學思想和色彩觀,把一切終極概念歸為“黑”與“白”,使中國人過早地導致忽略了研究複雜的自然表象。

  C.這兩種哲學思想和色彩觀,把一切終極概念歸為“黑”與“白”,引導中國人過早地忽略了研究複雜的自然表象。

  D.這兩種哲學思想和色彩觀,一切終極概念歸為“黑”與“白”,引導中國人過早地忽略研究複雜的自然表象。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4-5題。

  文藝學家諾思羅普弗萊如此解釋喜劇的運動方式:喜劇衝突是新舊兩種道德力量或社會勢力的衝突,是從一種社會形式走向另一種社會形式。馬克思在這個問題上也曾指出:“歷史不斷前進,經過許多階段才把陳舊的生活形式送進墳墓。世界歷史形式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喜劇。”揭露假、醜、惡的東西,以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對社會生活中腐朽、落後的現象進行無情鞭撻或者善意批評,喜劇的審美價值首先在於這種對現實的敏銳力和巨大的勇氣。幽默,輕鬆,詼諧,喜劇所呈現出的外在形式特點,更表明喜劇精神所達到的拈花微笑的態度。樂觀主義精神是喜劇精神另一個重要方面,認識生活,更勇於承受,善於反思,相信人的力量,以更高的智慧在現實生活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難以擺脫的煩惱中,保持清醒,保持理性,在嬉笑怒罵中傳達一種更為深沉的快樂。

  喜劇不應僅僅是滑稽逗笑、語言嘲弄或對社會表象簡單誇張的再現。中國喜劇一直堅持著深刻的現實主義。著名戲劇大師陳白塵先生的作品《升官圖》,把官場交易、官僚政治的複雜與醜惡揭露無遺,相對於角色人物可笑的言行舉動、故事情節的荒唐與巧合,作品的生命力更基於對國統區官場現實深刻的思考,它甚至揭示了永恆的人本困境。當前,爭論誰才是舞臺的“一代宗師”,哪部片子堪稱“喜劇之王”,何種表現形式為觀眾所接受,以及哪句“俏皮話”容易出彩,都或多或少偏離了喜劇的現實主義精神。喜劇作品要保持對現實的敏銳程度,對複雜現象的認識能力,保持更高的機智與理性,才能迴歸真正的喜劇精神,贏得觀眾認可,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選自《光明日報》,有改動)

  4.喜劇精神指的是什麼?請加以概括。

  5.請簡要概括第二段的行文思路。

  【課後訓練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1)不可或缺:不能有一點點缺失。舉足輕重:所處地位重要,一舉一動都關係到全域性。用於“中國精神”,“不可或缺”更合適。(2)歎為觀止:讚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極點。拍手稱快:拍著手喊痛快。多用來形容仇恨或公憤得到消除,正義得到伸張後的快意。此處是對繪畫作品的讚美,應用“歎為觀止”。(3)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鮮豔,式樣繁多。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顏色豔麗;形容事物豐富多彩或事業繁榮興旺。根據後面的“眼花繚亂”判斷,此處應該主要是說顏色的豐富多彩及變化,故“五光十色”更恰當。(4)精彩絕倫:精彩美妙到了極點。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界。“出神入化”的物件應當是人,此處形容“彩塑”,故選“精彩絕倫”更恰當。

  2.答案:C

  解析:聯絡選項內容和括號後的內容分析可知,整句話是在描述專業人士和大眾看到這幅畫時的不同反應,故“看到這幅畫”是前提,應放在最前面,據此排除A、D兩項。分號後面為“大眾則會……”,根據句式的協調一致原則可知,括號內也應為“專業人士……”據此排除B項。故選C。

  3.答案:C

  解析:A.語序不當,應是“一切終極概念”。B.“使中國人過早地導致忽略了研究複雜的自然表象”句式雜糅,可刪掉“導致”。D.成分殘缺,可在“一切”前加上“把”或“將”。

  4.答案:現實主義(或:針砭時弊);樂觀主義。

  解析:“揭露假、醜、惡的東西,以一把鋒利的解剖刀對社會生活中腐朽、落後的現象進行無情鞭撻或者善意批評”“樂觀主義精神是喜劇精神另一個重要方面”,根據這兩句話即可得出喜劇精神的兩個方面。

  5.答案:最後四句描寫了李陵送別蘇武的情景,“愴”“泣”“血”等字表現了李陵和蘇武一樣,也有濃濃的愛國情懷。這樣,將分別之情與愛國情懷融為一體,豐富了詩歌的內涵,深化了詩歌的主題。

  解析:概括段落的行文思路,應在通讀段落的基礎上劃分段落層次,據此梳理行文思路。第二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喜劇不應僅僅是滑稽逗笑、語言嘲弄或對社會表象簡單誇張的再現”,承接上一段喜劇精神的兩個方面;第二部分為“中國喜劇一直堅持著深刻的現實主義……它甚至揭示了永恆的人本困境”,從正面舉例說明中國喜劇一直堅持著深刻的現實主義;第三部分為“當前,爭論誰才是舞臺的‘一代宗師’……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從反面分析當前喜劇存在的問題,並就此提出迴歸真正的喜劇精神的辦法。

《玩偶之家》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作品思想內容、主人公形象和藝術特色。

  2、透過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理解把握作品的能力,並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

  3、透過娜拉的遭遇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家庭觀的教育,培養獨立平等、自尊自信的意識。

  教學重點:學生對全劇情節的瞭解及對主要衝突的認識

  教學難點:人物形象分析及社會根源的理解

  二、確立依據:

  1、課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語文課程要指導學生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學生能透過語文學習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鑑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味。同時,語文課程還應知道學生理解多樣文化,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鑑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精華。

  2、教材:《玩偶之家》選自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學習本篇課文要著重把握喜劇的矛盾衝突,體會對話在推動情節、塑造形象、揭示主題等方面的作用。

  3、課文:《玩偶之家》課文節選的是第三幕,閱讀時要注意抓住人物言行前後的變化,分析娜拉和海爾茂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理解他們之間矛盾衝突的本質,從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蘊。

  4、學情:高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戲劇閱讀能力,前面學習的《雷雨》《竇娥冤》等戲劇為學生學習戲劇打下一定基礎,在戲劇教學中要注重語言以及戲劇衝突等的教學。《玩偶之家》屬於外國戲劇,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背景介紹等讓學生更好理解本文主旨。

  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提問引導法、小組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文字,整體把握

  一、匯入:

  “我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呵被自己深愛被自己出賣被自己釘在十字架被自己取下來雪下不下來都阻擋不了我的白我白不白都無法掩飾一生的荒唐。”——餘秀華《雪》。同學們,這首詩是腦癱女詩人餘秀華創作的《雪》,雖然這首小詩並不高大上,但是作者在其中表達了“自尊自愛”“自我救贖”“對靈魂的叩問與對人生的反思”,寫出了自己的心聲。餘秀華雖然身患腦癱,但她為了和包辦婚姻中的丈夫離婚,傾盡了幾乎所有的積蓄,而離開家庭,她也獲得了更多。200年前,在挪威的舞臺上,也曾有一位決然離家的女子她就是——娜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女子,走進戲劇大師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板書設計:《玩偶之家》)

  二、知人論世:

  瞭解作者生平

  三、戲劇知識:

  戲劇,綜合藝術的一種。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情節、顯示情境的一種藝術。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曾被用來專指話劇。其基本要素是情節性的動態造型,透過從空間到時間、從視覺到聽覺的對觀眾的多方面作用,引起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之間的反覆交流,進入集體的心理體驗。按作品型別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內容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哲理劇、寓言劇、童話劇等。

  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立足於生活實際,反映挪威社會的家庭、婚姻和民主政治等重大問題,並關注人的精神和心靈,對傳統戲劇既繼承又革新。他把“討論”帶入戲劇,“討論”與劇情和人物形象塑造緊密聯絡;調動多種舞臺元素細膩刻畫人物心理,並使多種表現手法互相作用,既增強了戲劇的思想性,又強化了戲劇效果。

  四、解題:

  ①玩偶,指供兒童玩耍的人形玩具。劇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從屬於丈夫的地位。l

  ②家,指的是故事發生的具體環境背景。

  ③《玩偶之家》是一部典型的社會問題劇,課文節選自第三幕。

  五、《玩偶之家》內容梗概:

  1、請1—2名學生複述作品情節:

  明確:娜拉自以為有一個幸福家庭。丈夫海爾茂即將升任銀行經理,娜拉憧憬未來,滿心喜悅。但銀行職員柯洛克斯泰知道海爾茂要辭退自己,就以公佈娜拉曾仿冒其父簽名借款之事相威脅。在事件的反覆中,海爾茂虛偽、自私、霸道的嘴臉盡顯無疑。娜拉認清真相,毅然離家出走。

  2、把握故事情節,補全發展脈絡:

  明確:娜拉舞會歸來,海爾茂甜言蜜語盛讚娜拉→阮克醫生到訪,在信箱留下畫著黑十字的名片→看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海爾茂怒罵娜拉→看完第二封信後,海爾茂重新變得甜言蜜語→認清了海爾茂的嘴臉,娜拉出走。

  3、請結合選文及你所瞭解的相關戲劇情節簡述這兩封來信的內容。

  明確:

  第一封信:柯洛克斯泰拿娜拉當年的借據要挾海爾茂不要開除他。

  第二封信:柯洛克斯泰在女友的勸說下將借據退給海爾茂。

  第二課時:活動與合作探究

  一、活動演繹,深切感受:

  1、自主閱讀,分析語言,揣摩形象。

  2、合作演練,分好角色,準確傳達。

  片段1:娜拉:(瞪著眼瞎摸,抓起海爾茂的舞衣披在自己身上,急急忙忙,斷斷續續,啞著嗓子,低聲自言自語)從今以後再也見不著他了!永遠見不著了,永遠見不著了。、、、、、、、、、、、、海爾茂:你這壞東西--幹得好事情!

  片段2:愛倫:(披著衣服在門廳裡)太太,您有封信。海爾茂給我。(把信搶過來,關上門)果然是他的。你別看。我念給你聽。、、、、、、海爾茂你正象做老婆的應該愛丈夫那樣地愛我。只是你沒有經驗,用錯了方法。可是難道因為你自己沒主意,我就不愛你嗎?娜拉,我已經饒恕你了。我賭咒不再埋怨你。

  片段3:海爾茂:你能不能說明白,我究竟做了什麼事使你不愛我?娜拉能。就因為今天晚上奇蹟沒出現,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種人。、、、、、、娜拉千千萬萬的女人都為男人犧牲過名譽。

  請一組同學展示,二、三組的同學針對他們的優缺點進行點評。請同學們關注演員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表現。

  學生表現預設:

  片段1:

  1、海爾茂的語氣有變化從開始時呼喚娜拉,到“哼,別這麼花言巧語的!”

  2、注意演員的動作和語言的銜接,海爾茂攔住娜拉和拉著娜拉,娜拉要不顧一切往外衝。

  3、海爾茂鎖門的動作,失去理智的狀態。

  片段2:

  1、海爾茂“快活得叫起來”,呼喚娜拉。

  2、海爾茂“不錯不錯!我沒事了!娜拉,我沒事了!”

  3、娜拉的“我呢?”要冷冷的,停頓一秒鐘。帶領學生研讀此處的潛臺詞

  片段3:

  娜拉的語氣激動“你以為我會讓你替我擔當罪名嗎?不,當然不會。”“當然”重讀。“千千萬萬的女人都為男人犧牲過名譽。”

  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題矛盾:

  1、課文是第三幕後半部分,也是戲劇衝突最激烈的高潮。全劇以女主人公娜拉離家出走中結尾,那麼她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呢?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不得不將目光放到男主人公海爾茂身上來。

  1、分析海爾茂(託伐)人物形象:

  找出書中關於海爾茂形象的描寫:

  明確:律師、即將上任的銀行經理,他忠於職守,賺錢養家,從不尋花問柳,對妻子溫存體貼。是“理想丈夫”。

  海爾茂真的是“理想丈夫嗎?”如果他真的是理想丈夫,為何娜拉堅決要離開呢?仔細思考下面四個小問題。

  ①學生表演在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之後海爾茂和諾拉的表現。

  ②男生齊讀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後海爾茂的一段話。

  ③海爾茂愛娜拉嗎?

  總結海爾茂形象:(板書設計)

  表面上實際上

  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個頗為“敬業”的職員;

  在家:好丈夫、好父親海爾茂控制家庭經濟權,把娜拉當寵物對待,不尊重娜拉,是男權至上的社會培養的男權範本;他冷酷、自私、虛偽、狹隘、怯懦。

  小結:透過海爾茂的鉅變,我們看出海爾茂是活脫脫一個變色龍,徑直直一個表演帝,自私虛偽的面目展露無遺。試想娜拉還會繼續呆在這個將自己視為玩偶的人身邊嗎?還願意繼續呆在這個男權氣息將自己窒息的家庭當中嗎?答案只有一個——離開。(板書設計:離開)

  三、分析娜拉形象,探究造成其玩偶地位的原因:

  討論一:在這次事件中,娜拉的心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幻想——破滅——覺醒(板書設計)

  討論二:有人說,妻子犯了錯,丈夫罵他沒有錯,那麼你是怎樣看待娜拉偽造簽字的做法?她為什麼要偽造父親的簽名?你認為她該不該承擔事件的所有後果?

  明確:娜拉是一位性格活潑、天真可愛、體貼忠誠、吃苦耐勞、勇敢剛強的人物。為了救丈夫她除此別無他法,而且她依靠她的勤勞基本償還完了這筆債務。

  1、社會背景提示:

  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長詩《公主》(1847)中,對19世紀女性的地位有清晰的描述:“男人在田間勞作,女人在家中操持;男人弄刀舞槍,女人縫製衣裳;男人用腦思考,女人用心體量;男人發號施令,女人惟命是聽;若不是這樣,一切都將陷入混亂。”

  2、結合上面社會背景提示,讓學生再讀娜拉控訴社會那幾句深入體會娜拉之覺醒。

  3、總結娜拉人物形象:(板書設計)

  無憂無慮單純任性偷吃杏仁餅乾

  善良

  富有同情心對失業的林丹太太,還是對身患絕症的阮克醫生真誠地予以關懷和幫助。

  對待傭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關係相待。

  堅毅

  樂觀面對生活的種種煩惱時,她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反抗男權主義和不合理的社會觀念,爭取婦女解放的叛逆女性形象,追求人格獨立,具有自由意志“精神的反叛”形象。

  6、小組合作總結娜拉出走的原因:

  明確:

  ①性格基礎。

  ②認清了海爾茂的本質,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屈辱地位。

  ③娜拉進而開始對男權社會進行反思,認識到其中存在的種種虛偽和不合理。她的獨立的人格,她的平等意識自我意識覺醒了。

  四、作業佈置:

  深入探究主題榮獲“中國十大女傑”“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等諸多稱號的63歲女子高中老校長張桂梅,曾將1804名大山深處的女孩,從重男輕女的家庭送到川大、廈大、武大、浙大、她因大罵自己大學畢業,卻又成為全職太太的學生,引發全網關於能不能做“全職太太”的爭論。結合本文進行思考,寫成一段500字左右的評論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