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楊》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教學反思 1

  經過一天的準備,懷著緊張的心情終於結束了這堂課,課程結束,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一堂課下來感覺很不順暢,從沒有這麼失敗的體會,回顧整堂課,聽著王老師和楊主任的點評,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成長中自然有坎坷和荊棘,時常反思,努力改變,不斷進步。反思如下:

  一、課堂形式是為課程服務的,靈活掌握。聽著楊主任的這句話,我突然有所感觸,課改後,有些內容不需要過多的交流和展示,很多時候變成了為了形式而展示,本末倒置,特別是在識字教學部分,怎樣掌控好時間,怎樣進行有效的展示,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二、講究方法並落到實處由於時間關係,本課的學習重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處理很倉促,沒有落到實處。王老師特別提醒我:你一定要給學生以方法指導,概括主要內容有幾種方法,你要解析給學生,並讓學生將這一訓練點落到實處,同樣第一課時既然主要是讓學生讀,那就要在課堂最後環節進行總結時告訴學生讀的方法以及第一課時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語文教學要抓住訓練點,講究方法並落到實處,比如朗讀如何做到流利?流利的標準是什麼?

  三、規範並指導學生交流、展示、板書的各個環節。交流時規範用語,板書時如何把字寫得又快又好,每一個細節都要對學生進行指導。

  這一堂課雖然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但是卻收穫很大;雖然很失敗,但是卻是一種磨礪;雖然感覺很遺憾,但是卻讓自己成長;雖然沒有給學校爭臉,但是卻得到了校長和主任的安慰和鼓勵。很溫暖,很幸福。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很喜歡這句話,以此勉勵自己。

《白楊》教學反思 2

  《白楊》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鑑於以上對文字內容的分析,教學中,我選擇了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第12自然段)作為課文學習的切入點和教學的重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之後,讓學生找出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反覆地讀一讀,並想一想從爸爸的話中你感受到白楊有哪些特點,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楊的特點;在全班交流,深入瞭解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特點後,讓學生帶著讚美之情感情讀這段話,這是二讀——理解讀;在理解了爸爸的心願,讀懂了爸爸的心之後,讓學生帶著對白楊樹的讚美、對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讀爸爸讚揚白楊樹的話,這是三讀——體驗讀。整堂課就是以此為軸進行教學,效果不錯。

  抓住文字中的“空白點”進行訓練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讓學生換成具體的地方說一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戈壁什麼樣子,給人以什麼樣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了白楊適應性強的特點。教學“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一句,我給學生如下示範:風沙四起,白楊樹(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你能這樣說嗎?引導學生進行說話,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既落實了語言的訓練,又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為幫助學生理解爸爸的心願,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在課文的思維空白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選擇最佳時機、合理引入相關閱讀資料,進行主題閱讀是本節課的另一突出亮點。

  本課教學所引入的資料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單元教學的主題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課匯入新課環節引入的西部地區的範圍圖、西部地區的資料、西部戈壁圖、當年西部建設者的一些圖片資料,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始就將學生帶入了西部,為後面的理解做了鋪墊,奠定了情感基礎,這些資料交流的形式是藉助多媒體,教師補充交流;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補充引入了以下資料:“孩子們由於年齡小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建設者,這些建設者們,作為新疆生產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線上,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堅持不懈地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那裡的條件有多苦。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裡挖水渠,手都凍到了鋤頭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裡,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這些資料的補充,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理解了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的情懷。

  第二部分是根據主題教學的需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教材,或引入課後的閱讀連結,或引入相關的經典性的本外資源。本課在感悟了白楊的特點、理解了爸爸的心願之後,讓學生感情朗讀課後的閱讀連結——艾青的《帳篷》,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情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學生學完本課,總結領悟課文寫法(借物喻人)的基礎上,引入了同樣寫白楊、同樣運用借物喻人寫法文章——《白楊禮讚》,讓學生進行主題性拓展閱讀,學生有了大量的時間與文字進行深層對話,大量閱讀提升了學生生命的質量,這樣的課堂因為這樣的主題閱讀而閃現光輝。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合理處理了文字資源與本外資源的關係與時間分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取捨,感覺這樣上課學生有收穫,教師更輕鬆。

《白楊》教學反思 3

  白楊禮讚的“主題”籌劃大略分為三個階段:感知美階段、撫玩美階段和創造美階段。

  1.在初讀階段,籌劃了這樣一個標題:你以為白楊樹美在那裡?

  有的弟子就說:“白楊樹美在它的外形。它是力圖上游的一種樹,筆挺的幹,筆挺的枝。”有的弟子說:“白楊樹的幹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全部的丫枝同等向上,而且牢牢靠攏,成為一束,絕無旁逸斜出的。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這不光表現了白楊樹的形美,而且也表現了白楊樹團結、朝上前進的神美。”

  議決辦理這個標題,弟子不光以為到了白楊樹的形美,而且也相識了白楊樹的神美,這為後文學習白楊樹的象徵美作了鋪墊。

  2.在深入階段,籌劃了這樣一個標題:白楊樹的這些好風致又與哪些人的風致相似?

  弟子議決深入閱讀就可以發明:①白楊樹的淳厚、剛強,與北方的農人相似。由於白楊樹與北方農人有配合點,都是“在西北極遍及,不被人珍視”,都有“極強的生命力,磨難不了,剋制不倒”。因此,用白楊樹象徵北方的農人。②白楊樹的“剛強不屈”、“傲然屹立”與“保衛故鄉的哨兵”的風致相似。因此,用白楊樹象徵保衛故鄉的哨兵。③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爭上游”與敵後抗日群眾的精神和意志相似。因此,用白楊樹象徵“剋日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字串4

  議決對這一標題的辦理,使弟子深入相識了《白楊禮讚》的象徵美,領會到作者對中國共產黨嚮導下對峙抗戰的北方軍民的熱情稱讚。同時,也知道了象徵本事怎樣運用,便是要捉住象徵體和本體的相似性,議決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抽象事物或頭腦感情。

  3.在拓展階段,籌劃了這樣一個標題:你能不克不及運用象徵本事,選擇生存中你熟習的花卉樹木舉行一番外形品性的描繪,而且展現出它的象徵意義呢?

  “正是這些綠葉,經無數次的勞動——光相助用,製造了大量的養料供花朵生長,使花兒一朵比一朵嬌豔。而綠葉本身呢?她從不擺出得意的樣子,盡本身所能做的統統,開心使鮮花開放,同時又以她的青翠陪渲染鮮花。一片渺小的綠葉,反響出它多麼巨大的風致——岑寂無聞地奉獻著本身。這就宛如無私奉獻的環衛工人一樣,用本身的勞動來裝點都市的俏麗。”從形貌綠葉到稱讚綠葉的岑寂無聞的奉獻精神,遐想到環衛工人,進而稱讚無私奉獻的環衛工人。有的弟子從登山虎的向上生長中悟出了:在生存中要有積極向上的志趣。

《白楊》教學反思 4

  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第一: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第二:我抓課文中的聯絡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絡起來,我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於此。上完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有“五點”收穫,“四點”思考。

  一、加強了兩個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使學生讀得充分,讀得有層次。在讀的形式上,有自由讀、個別讀、範讀、齊讀、師生合作讀、聽讀、背誦等。同時,我以學生為本,力求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意識,如,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

  1、讀書時抓重點詞句品味,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讀書時聯絡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為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注重教師評價,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隨時注意用豐富的語言評價學生,在評價中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心,營造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感,向學生教授學習方法。從師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師是尊重學生的。如這樣的語言:“我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請教在座的小老師一個問題?”……這充分表現了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處處讓學生嘗試有所收穫的喜悅。

  三、抓聯絡,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上接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絡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理達到完美統一。

  四、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我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最後一自然段時,提出置疑:爸爸為什麼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為什麼浮起了一絲微笑?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反顧全文的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著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絡。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電教媒體切實為教學服務,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節課,我牢牢抓住核心問題,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體現了整體性原則。但在學習白楊特點時,我卻忽略了,沒有從整體入手,而是直接從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讓學生分別瞭解白楊樹的三個特點,回到整體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體會白楊的直、生命力強、堅強的特點。

  2、在後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學中,自我感覺教師與文字、與學生的對話不夠充分,今後在備課時要進行多種情況的預設。

  3、在播放建設者建設邊疆的畫面時,我如果能配合畫面插入一段教師的激情導語,相信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更能產生情感的共鳴。

  4、怎樣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是我永遠的思考。

《白楊》教學反思 5

  《白楊》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三課。整課的教學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緊跟學生展開教學。就把學生的“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全程調動起來,學生在整節課的求知慾很高,學得很投入。但在教學中,有的地方朗讀不到位,學生理解就有些困難。如第一段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惡劣的理解,由於讀得不夠,體會不透,對後面白楊的特點的概括有些難度。同時,對白楊的特點,在學生理解困難時,如果採取分句朗讀,學生就能較容易地領會出其特點。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反思其教學,感悟頗深: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兒童詩童年仿寫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託物言志”,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注意領會作者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幫助學生歸納其表達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時,我重視引導孩子,透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來體會領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

《白楊》教學反思 6

  每當讀到這樣的文章時,我就心潮澎湃,對那些邊疆的建設者產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楊》跟上學期學的《落花生》有相似之處,學生很敏銳的發現:《落花生》一課透過寫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告訴我們要做具有花生品質的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一課,好像也是透過寫白楊樹,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好像”,看來還不是很確定,沒有充分的讀書,自然不夠確定了。但積極性可嘉,值得鼓勵。“說得很有道理,你們說好像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認真讀書,作者想要表達什麼?與《落花生》一課有哪些相似之處?”

  孩子們聽了這話,馬上投入到了閱讀中。漸漸地,讀書聲小了。“讀完了?”“讀完了。”“跟《落花生》一課一樣嗎?”“一樣。”“那告訴我們什麼?”“不知道”。呵呵,異口同聲。“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讀上兩遍課文,你就讀明白了還用我這語文老師幹嘛呢!”“哈哈......”引來一陣笑聲。“現在我們一邊讀書,一邊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孩子們又是一陣議論。“課文抓住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來寫?”“白楊樹有這些特點,與爸爸接兄妹倆去新疆這件事情有什麼關係呢?”“爸爸跟兄妹倆介紹白楊樹,目的是什麼呢?”在讀書過程中,隨著上述問題的解決,孩子們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願——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從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這一心願?”學生找出了文章的重點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我覺得作者的這種寫法跟《落花生》一課的寫法非常相似,還記得這種方式叫什麼嗎?”“借物言志。”有個孩子喊道,學得比較紮實。我將“借物言志”四個字板書到黑板上,“借什麼言什麼志呢?”“當然是借白楊啦!”“表明爸爸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決心。” “只是這些嗎?”“不是,還有爸爸不僅決定自己建設邊疆,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設邊疆。”“你是怎麼知道的?”“課文中寫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就這樣,在《白楊》與《落花生》的比較中,學完了本課。我想孩子們對文章“借物言志”的這種寫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源於已有知識的更新,更源於教師在執教時將看似複雜的問題分解開,使問題簡單化,學生再來理解,再來學習就容易得多了。教學本無定法,特別是語文教學每一種文體教法不一,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讓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帶勁兒,學有所獲。

《白楊》教學反思 7

  在上第十冊《白楊和小河》一課中,我採用了嘗試教學法進行教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輕鬆愉快中學好歌曲。

  我首先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入新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匯入新課時,邊講故事邊用多媒體出示一些圖畫,學生聽著看著非常投入,很自然就由匯入接到學習歌曲上了;學習歌曲這一環節我用琴彈奏歌曲旋律一次後,讓學生小組之間自學,並找出難唱的樂句,然後教師檢查糾正,學生再隨琴演唱幾遍,學生便完全學會了演唱整首歌曲;鞏固歌曲時我用口風琴吹奏歌曲,請十幾個學生用打擊樂器和我一起表演,這時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氛圍高漲;小結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圖畫,讓學生自己談體會、談感受,然後教師總結。

  四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學生不但完全學會了這首歌曲,還懂得了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要珍惜友誼的道理。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上臺表演的積極性,整個課堂由始至終都保持著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學效果良好。

《白楊》教學反思 8

  《白楊禮讚》是一篇傳統的篇目,如何將新課程理念貫穿於其中,上一堂活而實的課,應該是本堂課追求的目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整體感知----手法運用----語言賞析

  整體感知這個環節我採用了主設計法:

  (1)作者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寫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們一起來朗誦這些段落。

  (3)白楊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生長環境 外部形態 內在精神)

  (4)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還讚美了人)

  讚美了那些人?(北方農民 守衛家鄉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這種透過事物來寫人的方法就叫象徵。

  手法運用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在我們以前所學過的文章中,那些是透過寫事物來寫人的?(現代文 古詩詞文等)

  (2)你能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運用“ 使我想起了 ,因為 “這樣的句式來寫一段話嗎?

  (3) 作者為了讚美白楊樹的神美而採用了預揚先抑的手法?你能運用這種手法來寫一段文字來讚美黑板擦嗎?

  語言賞析這一過程我是這樣操作的:

  (1)選擇你認為運用的非常好的詞,並作簡要分析。

  (2)列舉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全班同學予以討論。

  我認為本節課有兩個亮點:

  一、主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說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字之中,從而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字後一部分的閱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喜人

  設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

  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

  當小組代表的發言接近尾聲時,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都鬆懈了,因為片斷的高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但今天鄭瑩這一組的發言確讓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的鼓氣了掌聲。鄭瑩因為是一個女孩,她發言的聲音相當小,當她讀完本小組的傑作後,全班同學都沒有聽清楚,這時這個女孩顯得很靦腆,也相當不好意思,於是我叫她再讀一篇,可是全班同學依舊沒有聽清楚,這時我把她所寫的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了一遍,頓時,所有的同學鴉雀無聲,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於是我再次朗誦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樣留芳香於人間,卻能留清白於教室”。全班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

《白楊》教學反思 9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字,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字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字,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字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文字,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透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字細讀的設定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定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字,透過上下文的聯絡來理解文字,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說,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字。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著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絡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讚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字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並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為了什麼?你從中理解了什麼?這樣做,不光是對文字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字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字細讀,對文字細想,對文字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白楊》教學反思 10

  一、優點

  1、鏤空式教學設計

  我把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閱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為白楊和人物在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為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閱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閱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連結白楊與人物,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注意內在的邏輯順序

  我在分析一篇的時候,很注意一篇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著這種我找到的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童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著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相匹配。沒有事先把指令碼寫足。

  2.今天我聽說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說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裡?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

  三、改進措施

  今天讀到國際巨星裘德洛在一篇採訪中談自己塑造《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裘德洛說:哈姆雷特是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王子,對於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這一點成了幾個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劇作中的重要焦點。而我的角色試圖推翻這一認識。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而沒有頭腦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時而絕望,時而殘酷,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殺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他思考命運,但是隻站在他自己立場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個極度自私的人。就像我們,21世紀的人們,對什麼都不感到後悔,只為自己感到惋惜。而劇院不是博物館,它不是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

  最後一句話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藝術與課堂,演員和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裘德洛對於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處。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課改的時候,說到對文字的多元解讀,人們常喜歡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確實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哈姆雷特。屬於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這個角色還獲得了託尼獎的提名。

  裘德是一個有思想的演員,從12歲就開始登臺表演。我在想,一個在舞臺上在鎂光燈下,有28年從業經歷的演員把劇場、把劇場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和裘德一樣,也把課堂看做一個為人們提供思考的場所。這種大教育觀,在我剛才讀到高主任轉載的雷夫老師的訪談裡也有影子,說到底,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節數學課,並非是要學會一篇或者一個公理定義,而是教室裡人的成長和發展。

《白楊》教學反思 11

  一、優點

  1、鏤空式教學設計

  我把文章從內容上分成了描寫白楊和描寫父親兩部分引導學生閱讀。我們先是把所有描寫白楊的句子找出來通讀,因為白楊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寫的,所以我稱之為鏤空,我的設計是把白楊和人物兩部分描寫像剪紙一樣剔除出來,把描寫白楊的和描寫父親的像兩幅剪紙一樣呈現在學童面前,先整體感知,概括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變成問題,迴文閱讀是哪些語言帶給你這樣的體會?然後加批註品悟語言、交流。在交流白楊的特點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楊的特點分成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兩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寫父親的語句找出來通讀,學童很自然的分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體會父親精神品質特點。第三步,在充分閱讀白楊與人物的品質後,再連結白楊與人物,體會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2、注意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時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有時候,這種內在的邏輯順序不僅僅存在於自然段、意義段,雖沒有明顯地段落標識,但是,縷著這種我找到的文章內在的邏輯,大板塊處理,簡潔明快,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用環境和白楊對比的方法體會白楊之美

  學童對於白楊的外形特點不若對白楊的內在品質理解深,這一點我沒預設到。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立刻引導孩子們把渾黃一體的環境與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著來讀一讀,這樣更能體現白楊之美。這一點的處理很有課堂機智。

  二、不足

  1.過渡語、評價語言預設不足。不足以與文章相匹配。沒有事先把指令碼寫足。

  2.今天我聽說讀寫了嗎?

  從時間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佔了大部分時間。處理的節奏不好,內容分析佔的時間過多。沒有訓練點。有這樣一種尷尬:課堂上講的一切都不會考;考的一切都沒來得及在課堂上講。內容的分析所佔的比重過大。擠佔了學習表達方法的時間,還擠佔了積累和運用的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須每天問問自己:今天我聽說讀寫了嗎?

  課後我又認真研讀了教材,發現“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此處可以設計一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拓展想象哪兒指的可以是哪裡?白楊還會遇到什麼?寫作訓練除了完成課後的練習,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習作給兄妹倆寫一封信,或者寫一篇讚美白楊的文字,或者採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寫一篇文章。

  三、改進措施

  今天讀到國際巨星裘德洛在一篇採訪中談自己塑造《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裘德洛說:哈姆雷特是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王子,對於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這一點成了幾個世紀以來莎士比亞劇作中的重要焦點。而我的角色試圖推翻這一認識。他是一個性格古怪而沒有頭腦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時而絕望,時而殘酷,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殺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他思考命運,但是隻站在他自己立場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個極度自私的人。就像我們,21世紀的人們,對什麼都不感到後悔,只為自己感到惋惜。而劇院不是博物館,它不是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

  最後一句話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藝術與課堂,演員和教師,我覺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和裘德洛對於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處。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課改的時候,說到對文字的多元解讀,人們常喜歡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確實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哈姆雷特。屬於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這個角色還獲得了託尼獎的提名。

  裘德是一個有思想的演員,從12歲就開始登臺表演。我在想,一個在舞臺上在鎂光燈下,有28年從業經歷的演員把劇場、把劇場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們思考的場所。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和裘德一樣,也把課堂看做一個為人們提供思考的場所。這種大教育觀,在我剛才讀到高主任轉載的雷夫老師的訪談裡也有影子,說到底,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節數學課,並非是要學會一篇文章或者一個公理定義,而是教室裡人的成長和發展。

《白楊》教學反思 12

  《白楊》教學反思《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裡需要,就在哪裡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絡,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絡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著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老師做適當的點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重視了學生的讀,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透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還有不足的是,課前如果讓學生先查閱一下有關邊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讓同學瞭解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到了建設者們開發西部的豪情壯志。在學習課文時,學習感悟作者借白楊特點喻邊疆建設者難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會更深一些。

《白楊》教學反思 13

  《白楊》這篇精讀課文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裡需要,就在哪裡紮根、發芽、成長,語文白楊教學反思。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絡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單元模組教學提出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展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我發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了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圈畫、思考、討論、彙報……加上足夠的時間保證,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由、廣闊的空間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例如在“圍繞主題、自主預習”這一環節:學生透過預習,加深體驗和感悟,為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同時,還能帶著問題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也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課堂教學變得充實、豐滿。

  預習內容是這樣設計的:

  1、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結合預習提示讀課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可在空白處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自己的疑問。

  3、蒐集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文字、圖片、音像)以及跟課文主題、體裁相同,思想內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後反饋及感悟新疆的惡劣環境和白楊的特點這一環節,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大家把自己的見解說一說,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如理解“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一句,體會大戈壁的特點,學生經過自主閱讀,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課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邊,很寬敞。”“我認為‘渾黃一體’在課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黃色的。”“我認為‘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意思是說大戈壁很荒蕪。“我想‘不那麼清晰’在課文是指天地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高大挺秀’這裡是說白楊樹的身影很壯美。”“我知道了戈壁灘渾黃一體,十分荒涼,可白楊樹卻在這兒長得高大壯美,生命力很強……”這樣讓學生自讀、自悟、自議、自得,以學生為主體的訓練方式,充分表現了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完全符合閱讀是讀者對文字的一種再創造這一閱讀原理,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正確的閱讀方法,教學反思《語文白楊教學反思》。

  二、注重學生合作交流,探究文字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但要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即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有點困難,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引導學生抓聯絡,合作探究文體,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絡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唸小學,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戶、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裡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先自讀自悟,再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帶著前面提煉出的問題,直奔課文重點,最後小組合作交流心得。教師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生交流情況,及時引導。在學生展開研讀時,仍要注意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研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劃邊注。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自學研討活動,並注意吸收反饋資訊。這一小環節從表面上看往往是靜的,看似一段空白,實則是充滿了學生整個思維過程的一段寶貴時空。學生只有有了自讀自悟後的獨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參與合作小組的討論,傾聽和評價他人的發言,接納別人的合理見解。

  在小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字時,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小組討論。最後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按自己的選擇,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過程中,落實訓練點,如: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教師適時組織討論補充、評議深化、相機誘導。這樣的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切實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過程提示,讓他們圍繞自己的最深感受來進行深入研讀,使學生能夠自由且充分地與文字對話,而後再展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師生在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日積月累,豐厚語文素養。

  三、側重聽說讀聽寫訓練,落實寫作方法的指導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透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讀的過程中還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透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說、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透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著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另外,在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時,還不忘指導文章的寫作方法,如在文章結尾寫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沉思,看到白楊樹,他又微笑了。這是又一次由樹聯想到人,託物寄意,借物喻人。我們在作文時,也可以學習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寫《植樹》,我們就可由小樹聯想到人(包括自己),聯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寫《蠟燭》時可以聯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師或默默無私奉獻的勞動者。讓學生學會在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時,首先要像《白楊》一樣,寫出物的特點,再由物的特點聯想到人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物與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比喻要恰當、得體。正所謂我們要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還得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其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也為本單元后面課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是單元模組主題教學課題實驗的思想。

  《白楊》教學反思

  還深深的記得著裝小學宋海燕老師關於文字細讀的觀點,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來讀文字,以讀者的身份來讀文字,以作者的身份來讀文字,以教者的身份來讀文字,最後就是以學者的身份來讀文字。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適用於我們教研的課題------文字細讀。在《白楊》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嘗試,雖然說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透過這樣的嘗試,我也有很多收穫。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字,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字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字,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字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文字,讓孩子們的感情來源於文字,在歸結於文字。這樣,就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學會理解文字,再將自己的理解透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字細讀的設定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

《白楊》教學反思 14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

  2、能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感悟白楊樹的品質和邊疆建設者的精神。

  3、學習課文“借白楊樹特點,歌頌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這一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表現方法。

  教學重點:透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

  教學難點:體會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教法學法:引導、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學具:投影儀、投影片。

  課前準備:蒐集有關新疆建設兵團以及戈壁的圖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有這樣的一種樹,它沒有松柏那樣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樣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傲然挺立,贏得人們的尊敬和讚美。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這種樹,大家一起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檢查字詞。

  三、深入研讀,感悟荒涼,烘托精神

  1、戈壁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齊讀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師:課文的描述給了你對戈壁的什麼感覺?(“我感覺到大戈壁非常遼闊”)你是從哪些字句中體會到的?(從“茫茫”中體會到遼闊。)還有怎樣的感覺?(我從“沒有??沒有??也沒有??”體會到大戈壁也非常荒涼。)

  3、師: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它有的是什麼?(粗砂、礫石)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大戈壁到底什麼樣?放映大戈壁的圖片

  4、師:現在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大戈壁,你會用哪個詞語?(寸草不生、荒無人煙、不毛之地)

  5、師:就在這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白楊樹長得怎麼樣?

  師:這是什麼樣的身影?用自己的話說一下(高大、挺拔、秀麗)。用一個詞概括(高大挺秀)。

  6、朗讀對話,體會童真

  孩子們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緒,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們的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4—11自然段。

  四烘托精神

  (一)體會精神

  1、(指名讀)請你朗讀課文12自然段。

  2、投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默讀課文思考:這段話有幾句?每句話各寫了什麼意思?

  (2)師:第一句寫了什麼?(寫了白楊樹很直)白楊樹“直”的特點從什麼時候有的?(“從來”)具體從什麼時候?(“從一出生,從一有白楊樹”)看來白楊樹的這個特點不是人工修理出來的,而是它的什麼?(“天性、本性”)師:也可以說是“本質”上就這麼直。

  (3)齊讀第二句,說說你從“哪兒”這個詞語都讀出了哪些地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高山—海邊—平原—戈壁??。下面我們就把這些地方送進句子中,再來讀一下。學生齊讀:高山需要它,它就在??;海邊需要它,它就在海邊??;平原需要它,它就在平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師:白楊樹為什麼要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因為這兒需要它”)它對這些地方的環境挑剔過嗎?(沒有)師:這就是白楊樹的品質:哪裡需要就到哪裡,不管環境如何。板書:哪兒?哪兒?,不擇環境。

  (4)我們再來看第三句。這是一個長句子,同學們讀一讀,看看是用哪個關聯詞連線起來的?教師板書:不管?總是?。你能把這個長句子讀成四句話嗎?(風沙刮來,白楊樹____;雨雪打來,白楊樹——;面對乾旱,白楊樹——;面對洪水,白楊樹——。)透過這四句話,你讀出了白楊樹的什麼品質?(“堅強、堅決”)板書:毫不動搖。

  (二)感悟心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你找到了爸爸和白楊樹的共同點了嗎?(二者的精神是一樣的:哪裡需要,就到哪裡紮根,堅強不屈,毫不動搖)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不是),還讚揚了什麼?(讚揚了像爸爸那樣千千萬萬個邊疆建設者)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板書:邊疆建設者、借物喻人。讀到這裡,列車旁那一行行白楊樹,在你的眼中還僅僅是樹嗎?(不僅是樹,還是眾多邊疆建設者的化身。)

  2、然而孩子知道爸爸的心嗎?

  (1)指名朗讀14自然段。

  (2)師:這段一連用了三個“只知道”,然而,“只知道”的後面是不知道,想一想在每個“只知道”後面都有哪些“不知道”?請把爸爸的經歷和白楊聯絡起來考慮,談談自己的看法。

  (3)學生回答,教師點選,螢幕依次出現不知道的內容。

  (4)師生對讀,老師讀孩子們只知道的,同學們讀孩子們不知道的。師讀:“他們只知道??”,學生對讀:“可他們卻不知道??”

  3、學習最後一段。

  (1)師:可是孩子們現在還小,他們還不能理解。

  (2)讀最後一段,回答問題。

  (3)師:爸爸由白楊樹想到孩子們也將紮根邊疆,為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所以他笑了。

  (4)讀到這兒,你們明白爸爸的心到底是什麼了嗎?作者沒有讓爸爸直接說出自己的心願,而是透過什麼表達出來的?對,是依託白楊樹表達自己的志向的,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

  五、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閱讀連結《帳篷》。

  六、完成練筆

  《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家袁鷹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

  在本課的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並畫一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論白楊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楊為線索,從開始西行列車上看見窗外的白楊,到討論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志,最後畫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楊。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初步感知白楊的象徵意義。然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者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我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如這些語句:“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對這些句子,要聯絡上下文,前後貫通地反覆研讀,理解後抄寫下來。在討論和朗讀中,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戈壁上,白楊樹在此生根,

  並長得高大挺秀,成為毫不動搖的“戈壁衛士”;在經濟、文化落後,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境惡劣的西部某些地區,建設者們放棄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鄉,代代紮根於此,奉獻青春,是堅強不屈的“新疆戰士”。他們同樣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裡需要哪裡安家。樹似人,人如樹,二者的形象疊印在一起,藉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特點。但是由於上課時間有限,我並沒有對所有的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個方面進行詳講,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透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的聯絡;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的聯絡,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於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

  不足之處:

  課後練習題中,要求用上“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等詞語,誇誇學生心目中的白楊,學生的說法雷同,思維比較狹隘。

《白楊》教學反思 15

  《白楊》是人教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天剛剛結束這一課的教學。學習這篇課文第二課時,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讚頌邊疆建設者的;三是進一步加深對西部的瞭解。

  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注意引導學生抓聯絡,合作探究文字,讓學生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絡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主要以學生讀、悟、問、議的合作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目的。

  但是同樣也存在不足,這篇文章主要描寫手法是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在安排學生讀的形式上,單一的閱讀模式,學生讀不出來語言描寫,甚至於神態描寫所反映的心情,同時因為沒有示範朗讀,學生們很容易就按照自己的模式閱讀。

  其次是對於文中”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用這兩個句式練說,由於直接進行模仿,在沒有充分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時,沒有產生對邊疆守衛者的敬佩之情,就進行仿寫,學生們想不出來,因為我的提醒,學生們的仿句幾乎一樣,沒有了創新性。

  還有不足的是,課前我如果讓學生先查閱一下有關邊疆、有關邊疆建設者的資料,讓同學瞭解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到了建設者們開發西部的豪情壯志。在學習課文時,學習感悟作者借白楊特點喻邊疆建設者難度就能降低一些,感悟也會更深一些。

  所以,改進之處在於,要充分利用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透過口誦,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同時,新課前,合理分配學生任務,蒐集資料,不僅僅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讓學生們知識面更寬。日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語文交際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