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蘇教版九上《囚綠記》教學反思

九上《囚綠記》教學反思

蘇教版九上《囚綠記》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教版九上《囚綠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陣地,而文字則是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語文素養低下,尤其是文章閱讀能力不強,這與文字教學的空泛性與無效性有很大關係其主要的表現是,教學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吸引學生關注文字、走進文字。我們往往以結論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準確研讀。或者在很多時候,我們就根本沒有理解文字。更有甚者,對文字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謂的“拓展”上。

  因此設計本課時,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文字的解讀上。教學思路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先由作家的經歷入手,可以為解讀文字埋下伏筆。其次是文字內容的幾個層次,可以有一個問題統領: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分三個層次。作者喜歡綠是綠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處境有關係;還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係。第三是作者為什麼要放綠?揭示文章的象徵意義和比喻意義。第四是品味文中含義豐富或自己喜歡的句、段。旨在讓學生咬文嚼字,體會語言運用之妙。

  從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對一些語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據聽課的老師統計,上課發言的次數多。課下有的學生還說,老師我還想說呢,你都沒有叫我。

  這堂課的教學實現了預設的教學任務。我們從反覆誦讀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般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讀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誦是關鍵。而其中借托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絡相似點,明確象徵意義。

  教師自己存在的問題是課堂評價語言簡單,還需要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提高業務能力。

  《囚綠記》一課我前思後想,總共考慮了4個思路:

  一、抓住“綠”字,突出“綠”的象徵意義。課文“綠”的象徵意義,共有三層: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2、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3、永不屈服於黑暗。

  但是這種解讀方式,勢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並且將它圖解為一篇充滿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創作作品時是否有這個意圖,我們的解讀是否為誤讀?

  二、抓住“囚”字,層層深入,分析作者內心的衝突。作者在《〈囚綠記〉序》裡說:“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僕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衝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囚綠記》就是一篇表現作者理智與感情衝突的作品,透過對詞語句子的解讀分析,挖掘作者的從“喜歡”到“留戀”到“佔有”的心理歷程。這是一個不錯的解讀方式,但是僅僅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僅課時安排上時間有多餘,而且對文章的理解也僅限於表層,如何把課文分析與學生自身生活結合起來,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傳授有關抒情的知識。抒情式表達方式的一種,也是學生作文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但是把《囚綠記》簡單的肢解成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對比、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那麼就會將語文課變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

  四、拈出一個主題“快活”,透過對課文內容的品讀,分析作者在綠色中獲得快樂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綠時失去快樂的原因,從而聯絡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獲取快樂,並避免不快。

  課後有老師提出,是否應該介紹一下作者,聯絡時代背景。但是我以為,最後一個思路雖然突破了傳統對《囚綠記》的解讀方式,但是這樣主題式的語文教學,既沒有脫離課文文字,又聯絡學生生活實際,整個課堂學生能夠有話說,樂意說,並且最終有所得。如果介紹作者並聯系抗日背景,不僅主題解讀比較牽強,而且因為作品距離學生年代久遠,所以學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題。造成教育的無效。

  一篇文章的解讀應該是多元的。這次備課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教學思路,這也是提醒我備課要多下苦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