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精選9篇)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精選9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精選9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1

  一、親身參與,收集“證據”

  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注重學生親歷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經過研究性學習的進入問題情境、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等階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制定計劃,收集整理資訊資料、進行表達與交流,實施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進行著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活動,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結論或結果,開展探索性的學習,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過程中收集到“證據”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掌握淺顯的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的教學中,我就將學生分成四到五人一個小組,他們透過觀察自己帶來的各種物體,首先提出問題——玻璃瓶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然後根據觀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及課前瞭解到有關資訊進行猜測:會沉,會浮。制定出驗證猜測結果的實驗計劃。教師設計探究情景:你有辦法讓它沉下去嗎?1:把裡面灌滿水2:用沙子填滿。3:我覺得只要往杯子裡裝任何東西都可以的如何將這些物體放入水裡去驗證?然後將小組制定的計劃付諸行動進行自己去進行物體沉浮的實驗,進行探索,並作出研究記錄,收集與物體沉浮相關的資訊,思考在這個玻璃瓶由浮變沉的過程中,什麼改變了?(裝了水)水多了,什麼改變了呢?(重量改變了)。進行全班交流,討論物體沉浮與物體的哪些因素有關,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他們就是透過研究性學習進行著科學探究,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學生對物體沉浮的問題更加關心和願意瞭解了,並掌握了進行物體沉浮實驗的簡單方法。要讓學生先作出預測,還要把預測寫出來,用預測推動學生髮現,再啟發學生觀察,進一步收集“證據”加以驗證。

  二、利用“證據”,發現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現象進行匯入。先請學生猜想用什麼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著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興趣。透過教學導發現問題,並要解決問題的能發現《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秘密並提示學生做好觀察記錄。讓學生把他們列舉的共同點記錄下來;認識實驗變化,獲得科學事實和科學資料就是“證據”,再讓學生經歷從觀察收集“證據”到整理、分析事實材料、作出結論的過程,對照記錄進行比較、反思,反覆經歷這樣的過程,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層面發現科學現象。放入水中它是會出現什麼現象?撈出來再倒,這個小玻璃瓶就會浮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小玻璃瓶發生了什麼變化?(小玻璃瓶變輕了。)小玻璃瓶變輕它就浮了。所以我們說減輕物體的重量,物體就會由浮變沉。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透過改變什麼實現?改變玻璃瓶的重量。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發現證據,發現事實、發現數據,並用證據、事實、資料來說話,還啟發學生髮現減輕物體的重量,物體就會由浮變沉來並能加以解釋。

  三、分析“證據”,尋找規律

  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求他們作好科學探究的記錄,並查詢相關的資料,作為解決本小組問題的資訊資料。根據所收集的資料資訊進行分析,看能否運用在小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為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有力證據,讓同學和老師的進行討論,提高他們正確處理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學中,在研究物體沉浮的原因時,3學生領取材料,學習記錄單,分小組進行實驗,並按“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的實驗記錄單”記錄,許多學生他們還舉出了玻璃瓶、浮標、鐵石頭釘、泡沫塑膠、泡沫等物就認為重的物體會沉,輕的物體會沉,體比較輕,在水中就會浮的例子。但經過同學的反駁,他們便發現他們原來的認識是片面的,所引用的例項(資訊)是不全面的,所以結論也是不正確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確的資訊資料來證明,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針對學生提出的設想教師啟發學生在課後進行驗證實驗,啟發學生學會評估,評估是探究過程的重要環節,學生透過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啟示,為什麼探究的結果與事先的預測不一樣,探究的設計和計劃的進行過程是否有缺陷,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都需要學生去反思,只有透過這樣的反思和評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組確定的探究問題,並由專人負責記錄,大家提供相關的知識點,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然後由組長或組長指定的學生向全班表達本組探究的結果或結論,將本組的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分享,你要讓學生先作出預測,還要把預測寫出來,用預測推動學生髮現,再啟發學生觀察,並提示學生做好觀察記錄。讓學生把他們列舉的共同點記錄下來;認識實驗變化,獲得科學事實和科學資料就是“證據”,再讓學生經歷從觀察收集“證據”到整理、分析事實材料、作出結論的過程,對照記錄進行比較、反思,反覆經歷這樣的過程,逐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層面發現科學規律。

  透過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較好地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學學習中促進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大目標的有機整合。

  新課程強調: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而且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我遵循這些理念開展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學需改進之處: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駕馭能力,調控好學生做實驗的氣氛,要使學生聲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靜靜地在這裡實驗、記錄等等。輕聲討論時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組裡面為主,彙報時聲音應該大,那是向全班同學彙報的,所以這裡上科學課探究的氛圍途徑非常好,很適合上科學課。

  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探究過程進一步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在思維、智慧上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觀念更加完善和科學,產生“1+1>;2”的效果。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合作互動是教學系統,使教學活動成為培育探究科學奧秘的“探路者”集訓隊。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2

  隨著期末的來臨,我所教授的三、六兩個年級都已經結課了,隨後的複習與考試也在一週之內進行完畢。閒下來的時間,翻看著教科書與教案,總感覺還有些什麼事情該做而還沒做,看來看去才發覺一年的教學任務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好多問題需要時間去慢慢的、細細的思考,下面便是我這兩天來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學課的教學,幾乎每節課都是新授知識,很少有數學、語文、英語課那樣的練習與測驗,所以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都完全不同,細數這一年來的幾百個課時,我發現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與歸納一番。

  比如說:引入這一環節,該如何去設計才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高效率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緊扣課題;教學過程中的步驟該如何銜接緊扣,才能夠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進入到下一環節;在學生對新知識感到迷茫時該用什麼適當的辦法引導他們而不是直接搬出結論填鴨給學生;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實驗是我直接講述怎樣去做還是讓學生自己先動手體驗發現問題後再指引他們想辦法去解決;板書設計又需要做到什麼;課堂時間該如何合理調配,等等。

  這麼多細節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覺得首先要熟悉教學內容,通覽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抓住重心確定教學內容,分析難點制定突破措施;其次還要了解學生,小學生雖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與經驗,對科學又充滿了好奇心,但到底該怎樣正確引導他們把這種生活常識與經驗轉變成科學概念,是一個需要研究與探索的問題;再次考慮教法,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帶領學生走向科學知識殿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的樂趣所在。

  思考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的尋求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改進不足,這個過程離不開慢慢的摸索,前進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我將在下一個學期的開始繼續摸索著前行。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3

  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樣就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裡,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溫暖才會發芽!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以上幾點,只是本人的一點點粗淺體會,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4

  《各種各樣的岩石》是《岩石與礦物》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在本單元是起始作用,為後面的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各種各樣的岩石》一課的教學主要分為兩個內容,一是觀察岩石的主要特徵;二是讓學生給岩石分類。

  在教學設計時,在第一部分觀察岩石之前開展石頭展覽會,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岩石,對岩石的觀察的描述進行初步認識。再共同討論觀察岩石的方法,總結出可以用看、摸、聞、敲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岩石的顏色、形狀和大小、粗糙程度、氣味、敲擊的聲音等特徵。第二部分,根據分類標準給岩石進行分類,由於在第三單元《一天的食物》中學生初次接觸了分類,認識了分類標準,因而再次使用分類這一方法就容易多了。透過對岩石的分類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分類方法,結果不同,一些岩石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可以歸入不同的類別。最後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了解根據岩石的成因,可以將岩石分為: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並對這三種岩石有初步瞭解。

  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抓住學生的語言閃光點並向正確的地方延伸也是非常的重要。比如說可以順著學生的意思揭題,比如說學生在說“凹凸不平”時,可以追問提升到“粗度”等等。但是由於沒有強調觀察要有順序,所以學生討論提出觀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顏色、花紋、形狀、大小、有沒有氣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還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輕重,用鼻子聞一聞兩塊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後的氣味兒、潮溼時乾燥時兩塊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氣味兒有什麼不同,用耳朵聽一聽敲打岩石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把岩石砸開或在地上摔開看看岩石裡面是什麼樣子的。)和猜測可能觀測到的現象後,便開始分組實驗。大部分學生一開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裡觀察,還有的用兩塊岩石敲打聞氣味,總之怎樣做的都有。造成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說不清說不全,分析不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些實驗現象。

  因此在再設計時,在學生說完觀察方法後補充了一問“你打算按什麼順序觀察?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這樣透過討論學生明確了觀察目的、認識到觀察順序的重要性,然後再按預定的順序觀察、彙報。這樣在分組交流觀察記錄時明顯節省了觀察時間而且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說得有條理且說得全面準確。

  學生透過對岩石的外在特徵進行深入觀察研究之後,對各種各樣的岩石進行分類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學生能說得出分類的理由即可,學生透過比較之後,均能從不同的側面對岩石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顏色、軟硬、大小、花紋等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只有在自由的氛圍中探究,思維才使自由的。

  經過幾次教學下來,我發現如果能夠準備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發給學生,比如頁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崗岩、大理岩等讓學生觀察,相信學生的分類會更多一些,學生的視野也得到了開闊。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5

  《凝結》是四年級《水迴圈》單元的第三課,是在學習了《蒸發》《沸騰》之後,對水變化的又一重要認識。這次“同課異構”式的課堂教學同研,我們便從此開始,在同研的基礎上,向學生家長開放,請家長走進科學課堂,參與孩子們的探究活動。

  翻開教材,只有兩頁,去掉四幅插圖,只有十句話,其中三句是問題——物體表面的小水珠是怎麼來的呢?對著小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語言——瓷盤加熱後蓋在杯子上試一試、現在我們知道小水珠是怎麼來的啦!原來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液態的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算是本課要掌握的科學知識。看起來簡單的內容,怎樣才能讓學生清楚、明白,並且有所收穫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決定還是從鑽研教材入手。對著兩頁教材,我反覆地看,仔細地讀,用心分析每一個問題的目的——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每一句提示語的指向——這句提示語要告訴我們什麼?每一句話的用意——為什麼要這麼說?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閱讀教學用書,再上網查閱大量的資料,來充實自己,努力做到:要教給學生《凝結》這一滴水,自己要擁有關於水迴圈知識的浩瀚大海。比如:對於雲、霧、露、霜、雨、雪等這些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不是都屬於凝結呢?按照我們的習慣,都是水蒸氣從氣態變成了液態或固態,一般都認為是凝結。但我就是較真:科學概念是這樣的“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液態的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只說變成液態的水叫凝結,並沒有說變成固態的冰叫做凝結,這種習慣說法肯定不準確,不準確的知識就不能教給學生。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查閱相關的資料,終於找到了答案:水蒸氣直接變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華不叫凝結。因此,在進行“自然界中的凝結現象”這一環節時,只出示了雲、霧、露、雨四幅圖片,沒有出現霜、雪的圖片,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科學認識。

  在實驗教學的設計上,我從學生剛剛接觸到的對比實驗入手,讓學生髮現對比實驗的相同和不同的條件,自己設計對比實驗,並運用自己選擇的實驗條件進行實驗。有的小組選擇水的溫度作對比,有的`同學選擇玻璃片的溫度作對比,也有的選擇水量的多少作對比,在互相交流之後,大部分學生確定將玻璃片的溫度作對比。這個實驗,如果找到了對比實驗的方法,就比較簡單,但如果老師把方法告訴學生,就失去了設計對比實驗的意義,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並沒有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教給學生自己學會對比實驗,是這課實驗設計的目的所在吧。

  這個對比實驗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如果只安排一個實驗,課堂容量是不是太少?聽了嶽華老師的課之後,感覺一節課也是挺充實的,但我還是想試一試,將雨的形成的模擬實驗也提到這節課來做,一來雨的模擬實驗現象較明顯,操作方法是在沸騰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學生剛剛做過,也有一定的基礎。於是我將實驗材料放在實驗桌旁,準備學生隨時取用。我還想為學生的實驗再提醒幾點,大家就已經急不可待地開始了,我只好壓下要說的話,讓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實驗。操作中我發現,沒有我的具體要求,學生的實驗操作得很規範,觀察得很到位,沒想到,由於學生的急性子,造成了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的局面。當學生為自己造出的雨而歡呼時,我肯定了自己的設計思路。

  這節課大約延長了六七分鐘,如果製造小水珠的活動再簡短一些,在實驗方法的指導上語言再簡練一些,也許還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實踐、去交流,去表達、去展示。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6

  《岩石的組成》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岩石和礦物》單元中第三課,這節課要讓同學形成的科學概念主要有兩個,一是要讓同學認識幾種常見的礦物,知道岩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二是利用工具,讓同學利用多種途徑發現岩石的成分,培養其觀察身邊礦物的濃厚興趣。

  瞭解同學關於岩石組成的初始概念,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向科學概念轉變,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以“石英、長石和韻母都是自然界的礦物,所有的岩石都有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為主線展開系列觀察活動,在觀察中確定岩石鑑定的有關規範。本課優秀教案分成四個區域性:第一區域性,談話匯入,讓同學說說不通岩石顏色的差異為什麼會那麼大;第二區域性,觀察花崗岩,在提供雲母、長石、石英標本,以次識別花崗岩的組成成分;第三區域性,引導同學對身邊的常見的礦物進行探究。第四區域性,拓展延伸,激發同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7

  這單元內容適合考的內容也不多,但很重要,對學生的一生的健康成長有幫助。本單元分三部分。關鍵詞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不斷成長,身高,體重,心理都在變化。現在--就是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以及保健。將來--就是掌握正確的生活方式,健康成長。

  因此我對學生講了,雖然考的內容不多,但學這個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以後的成長。

  《我們長大了》一課透過收集自己成長的證據,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體,關注身體的變化,瞭解身高、體重的變化,為了解青春期發育奠定基礎。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收集了能反映自己在成長的證據。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健康卡中的資料,要求學生在測量身高和體重後,繪製自己成長曲線圖,在比較、推測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自己的身高和體重的變化情況,同時也掌握了自己在生長髮育過程中的特點。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透過遊戲、測量、討論、比較等多種教學手段,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由於製作曲線圖的知識學生在數學中還沒有學習,所以在繪製、分析自己的身高、體重曲線圖時,還比較費力。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8

  第一個環節:玩注射器。同學們興致勃勃,積極性很高。同時,在玩的過程中同學們也發現和提出了一些問題。但這個環節的實施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學生全員參與,都自顧玩各自的注射器,缺乏相互探討,相互交流;二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純粹是在玩,根本沒去思考問題;三是學生在玩的時候缺乏細仔地觀察;為避免上述不利因素,於是我調整了玩法,改“玩注射器”為“拍皮球”遊戲;改全員參與為部分參與部分旁觀;如:請班裡球藝最好的同學和一個球藝一般的同學來做拍皮球比賽。(球藝好的同學分給的皮球氣不足,另一個同學的皮球氣很足)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然後,讓學生提出問題,並預測出現這些問題的種種可能性。再實驗得出結論。

  修改後的這一環節,從學生喜愛的皮球入手,符合三年級學生生活經驗的實際,易於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興趣。學生自主提出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迫切想得到答案,這時教師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從實驗中獲得新知。

  小學科學的教學反思9

  教例:《我看到了什麼》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第一課時。本課的內容既是第一單元的開始,也是小學生們第一次接觸的科學課內容。科學課本選取觀察大樹作為第一課的主要內容,也是基於學生對於大自然,對於植物有一些天生的興趣。但是當我在課堂上用“大家喜歡植物嗎?”作為引言時,有個學生說“不喜歡”。但是當我問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時,那說不喜歡植物的學生卻又都十分積極地舉手並介紹他熟悉的植物。我就問他:“你不是不喜歡植物嗎?”原來那學生曾經觀察植物時被扎傷過,所以他就覺得他不喜歡植物了。第二,關於教參中要求啟發學生將採用多種方法(如遠距離還是近距離等)和所用到的感官進行比較。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回憶時,很多同學的回憶只有近距離的視覺體驗。

  反思:

  1、有時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十分活躍,但是教師應該把握好整體的思路不動搖。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顧學生的想法,可以適當地詢問一下為什麼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參和教科書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點不是硬性要求,教師可以按照學生上課的實際表現進行改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