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蒲公英》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1

  《蒲公英》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優美的語言敘述了一個道理,同時也講述了一個自然常識,像蒲公英這類植物在泥土裡才能茁壯成長。

  蒲公英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講,是及其常見的植物。教學《蒲公英》這一課時,我先板書課題,引導學生認讀“蒲”,再說說蒲公英的樣子。有學生說:“蒲公英長得很普通,就像一棵草。到了春天,它就會開出黃色的小花。”另一學生補充道:“有點像向日葵。“我介面道:“是呀,它長葉、開花、結果。誰知道她花兒謝了以後是什麼樣兒?”孩子們都知道,但不能正確的描述。於是,我出示課文的第一節,讓學生圖文對照,瞭解“花瓣”“花托”“絨球”“小降落傘”所指的部分,學生很快明瞭了。在學生讀通這兩句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潔白”、“可愛”、“小降落傘”、“”藍天白雲、“隨風飄蕩”,想象成熟的蒲公英種子脫離媽媽的懷抱後,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向廣闊天地的愉快心情,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覺得這樣的咀嚼,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利於學生養成準確、清楚、具體地表達語言的習慣。

  本文是要求複述的。首先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搞清故事的開端、

  發展和結局,以此作為複述的線索。其次,指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讀書,如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過程中理解太陽公公囑咐的內容,以及兩顆小種子錯誤的想法和做法,體會文章的寓意,情感上和太陽公公、小種子們產生共鳴。最後,用上閱讀時所抓的那些重點詞語,尤其是把太陽公公囑咐的話作為抓手來複述課文,已達到積累和豐富語言的目的。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2

  一向對《蒲公英》敏感,於是就想一帶而過。熟讀課文後,緊扣課研專題“學習語言”,進行其中語言文字的吸收,拓展,再抓住書後習題要求,做完就收。

  可設想不等於預設,怎樣安排教學環節,對相同教學內容的出示如何變換刺激手段,讓學生活躍在思維的活躍狀態和情緒不斷激增狀態中,這一點在課前考慮較少。

  如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帶出片語:金光閃閃的沙漠,銀花朵朵的湖泊……這是單一形式,帶領學生先找出生字,再帶出相應片語。學生越讀越沒勁,思維活動處於淺層次狀態,難免走神,只有靠扣分來不斷拿捏學生注意力。與教學《哪吒鬧海》情緒高漲不斷加分的氛圍來比,簡直一個在沸點,一個在冰點。

  其實完全可以出示一個:金光閃閃的沙漠,來引出課內外其他的片語,既在深入熟悉課文,又把語言進行內化重組,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了。

  可惜一心忙著折騰那廖廖幾行的教案,做一張寫著金光閃閃的沙漠的詞卡,一切問題迎刃而解。說到底,預設工作不夠,沒考慮到這一層。

  最不成功的還是強逼學生用ABB,ABCC式為_______的'天空_______的樹林加上修飾語,尤其是後者,學生絞盡腦汁,加出了綠葉片片的樹林,其實又何苦限制太多,一個毫無印象的樹林,對學生來說,能有多少詞彙去形容,選題也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選啊,與其空口白說,不如如上所說的,一個片語帶出其他的課文內其他優美的形容片語,形象可感,積累有效,高效率需要高效預設,思考教學步驟遠比寫在紙上來得重要。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3

  在教學《蒲公英》第二自然段太陽公公囑咐小種子時,抓住囑咐這個詞,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

  我讓學生讀讀這段話,邊讀邊思考:太陽公公對小種子們說了什麼?讀完後,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表達。這個環節,我旨在讀中內化,說中運用,讓學生讀懂太陽公公的話,知道文字所表達的意思,並透過口頭概括的方式,把文字語言內化成口頭語言。在學生用否定形式概括了太陽公公勸小種子不要落到表面上金光閃閃的沙漠,也不要落在銀光閃閃的湖泊裡時,我引導學生用肯定形式你們要,再次說說太陽公公對小種子的勸告。

  在學生明確了太陽公公對小種子囑咐的內容後,我讓學生再讀太陽公公的話,有一位學生在朗讀時,把孩子們記住讀作孩子們,記住,特別強調了記住這個詞,我讓她說說這樣讀的原因,孩子明確地告訴我:因為太陽公公在關照小種子,要讀出囑咐的語氣。藉著這個孩子的感悟,我讓學生再次的太陽公公的囑咐,找出除了記住以外,能體現囑咐語氣的詞語。學生在自讀思考中,找到了別、也不要、只有┄┄才是┄┄這些詞,並透過語氣朗讀,體會囑咐。學生不難從文字中感受出太陽公公對小蒲公英種子的關懷與疼愛,此時,讓學生做一回太陽公公,帶著這樣的情感,再次親切讀囑咐的話,已是有聲有色,入情入境。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4

  教學《蒲公英》這一課時,在學生讀懂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後,為了鞏固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顆蒲公英種子,聽了太陽公公的話,會怎麼做?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以下是這一問題的教學片段:

  師:假如你是一顆蒲公英種子,聽了太陽公公的話,會怎麼做?

  生1:我想落近黑黝黝的泥土裡,也茁壯成長起來。

  師:好的,你能為自己選擇最適合生長的環境。

  生2:我想去沙漠,到那兒去探險,鍛鍊一下自己。

  師:(略作思考)可以,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有冒險精神。

  生3:我想去湖泊,在銀光閃閃的湖面上漂流多麼舒服呀。

  師:(滿意地點點頭)你敢於嘗試,不錯。

  生4:老師,你說得不對。

  師:(愣了一下,微笑著)是嗎?為什麼?

  生4:因為蒲公英種子不是想到哪兒就能到哪兒,風把它吹到哪兒它只能落在哪兒。

  師:說得太好了。你的想法令老師耳目一新。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揭示《蒲公英》這則語言故事的道理時,要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教學中我巧妙創設“假如你是一顆蒲公英種子,聽了太陽公公的話,會怎麼做?”的情境,鼓勵學生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強求一致,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學生置身於這種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對課文進行了多角度、有創意的解讀,盡展其獨特的思維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課堂上,閃爍著學生美麗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學生體驗著成功的喜悅,追求著創新的價值。課堂成了心靈的對話,這時的對話才是師生間、生生間智慧的碰撞。

  課上,當學生說想去沙漠,對於這個背離了標準答案的發言,我沒有立即打斷,而是耐心傾聽。這無疑給了學生求異的勇氣,批判的銳氣。於是,又有了想去湖泊親自嘗試的學生,這時我沒有把自己預設的答案強加給學生,而是民主地接納了,肯定學生獨到的見解。在教師的鼓勵之下,喚醒了更多學生潛在的心智,產生了“老師,你說得不對”的獨創的靈氣。生生、師生相互啟發:凡事並非隨心所欲!有時不能選擇,無法改變,那就要學會適應。這裡面蘊涵了一個多麼深刻的生活哲理呀!

  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時機,在學生作出了有悖於“標準”的答案之後,教師給予恰當的評價,友善的尊重,學生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會得到迥然各異的收穫。學生暢所欲言,感悟了更多的東西:不被假象迷惑,不盲從,敢於嘗試,追求快樂,嚮往美好。

  的確,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另一種聲音,民主地接納學生的標新立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體驗,引導和鼓勵學生對課文多元理解,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使語言文字在學生們的頭腦中“活”起來。這一教學設計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創新精神根植於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求異。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長此以往,就能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境界。

  《蒲公英》的教學反思5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於融會貫通,特別是透過關鍵的內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透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鍵,話中的詞語體現出強烈的美醜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透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透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後也能夠說出優點。說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裡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裡只是為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