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

  一、我的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學生分析做錯的情況,而沒有讓學生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可以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情況下,就應該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應該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夯實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三、重點放在學生理解算理,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如何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對於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有必要進行復習,滲透轉化思想,啟發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2

  之前孩子們會算整數乘整數,在學小數乘小數時,我先放手看孩子們的自然狀態,結果部分同學因為假期補習孩子們會算,但問其所以然,結果不會說,另一部分就是孩子們的自然狀態,例如 2* 0.56=xx。

  孩子們按著整數的方法交叉相乘,結果 0.56中的0也與2乘了一遍,孩子們已經有了思維定勢,就是每個都與2相乘一遍,並不是想辦法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算,說明學生對把小數擴大或縮小不是很熟練,所以再引入把小數轉化成整數時比較牽強,因此對理解上還需大量練習,讓孩子知道來龍去脈,對今後的題型變化也做好基礎。透過聯絡之後孩子們熟練了演算法脫離了中間的轉化環節,直接能算出結果,但是點小數點也成了問題,透過學了因數的小數位數和等於積的小數位數之後,孩子們學會了簡便方法比之前透過轉化關係縮小原來的多少分之一這種方法方便不多了,所以感覺數學需要的簡單,找到好的計算方法會更容易記住,但同時要明白其中的算理。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3

  這部分內容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度,它主要考察學生的運算能力和細心程度。在上完這節課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給我的啟發:

  要處理好怎樣點小數點。

  我認為書上的例3、例4、例5這3道例題可以統一到一個知識點來教學。在教學時,教師要先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整數的方法,然後在此基礎上,擴充套件到小數乘小數,把小數也看成是整數,這樣每位學生都會做整數乘法,最後,在指導學生在積上應怎樣點小數點,這是關鍵,也是教學難點,要強調整個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幾位小數,在積中就點幾位小數。其中的道理也要讓學生明確,把小數看成整數,是先擴大幾倍,最後也要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要在積中點幾位小數。但在學生實際練習中,我也發現了有一小部分學生小數點仍點錯,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學生不會數小數點,他們把小數的乘法與加法混淆在一起,因此,今後要對這些學生再複習一下小數加法的方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4

  由於本人執教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其中的一篇教學實錄給我很大啟示,並按照此教學思路在我班進行了嘗試,效果很好。下面是我結合範本和自己的教學實踐整理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和交流。

  一、深刻把握教學內容,指導教學設計。

  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教材中是這樣歸納的,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再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在實際教學中,還有學生根據前面的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歸納成,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指未化簡的)就是幾位小數。

  因此,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應當在於幫助學生髮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的方法。而教法上更多的依賴舊知識的遷移類推,讓學生自主發現和歸納。

  二、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進算理形成。

  1.創設什麼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我們知道,數學的來源,一是來自數學外部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二是來自數學內部的矛盾,即數學本身發展的需要。從這個角度出發,數學情境可以分為兩種:生活情境,從生活中引入數學;問題情境,從數學知識本身的生長結構出發設定的情境。

  所謂“有效“,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能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能為數學思維的生長提供土壤,我們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的選擇不同的情境。

  蘇教版教材以計算小明家的房間面積為情境,引出需要學習的小數乘小數的計算題,再讓學生進行探索嘗試。這樣,雖然符合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及解決數學問題的要求,但情境本身的設定對於小數乘小數的算理推導過程,並無實質的作用。相反,小數乘小數,與小數乘整數比較,前者需要同時看兩個因數一共有幾位小數,而後者只有一個因數是小數,計算方法可以類推,算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透過積的變化規律加以驗證。所以,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是小數乘小數計算方法的推導基礎,以此知識的生長點作為問題情境是可行的。

  因此,本節課我對教材的呈現方式作了調整,首先透過小數乘整數的推理計算,引導學生弄清計算方法。再出示小數乘小數的題目,自主探索。在掌握方法後再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2.怎樣讓問題情境富有“吸引力”?

  小數乘小數的最關鍵的地方是確定積的小數點的位置。適當弱化積的計算過程,重點突出尋找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可以保證學生思維的高效性,也避免計算的枯燥無味的感覺。

  因此,教學中不能簡單的做題目、再總結,做題目、再總結的機械迴圈。我透過四次反覆的出示根據整數乘法的積,確定小數乘法的積的小數點,每出現一次,都有新的要求,每完成一次,都有新的收穫。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5

  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教參與教材是這樣歸納的,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看因數一共有同位小數,再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位數不夠時,要添“0”補足。其實質就是根據積的變化規律而歸納而成的。

  首先,透過複習小數乘整數的方法,讓學生小結出小數乘整數的方法其實就是利用了積的變化規律,如2.05x4的計算方法,把它們看成整數的乘法計算,然後看2.05有兩位小數,積就要點上兩位小數。想一想、議一議1.2x0.8那怎麼計算呢?

  學生掌握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後,透過議一議、說一說在小組交流中大多數會利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推導,把1.2x0.8的因數1.2和0.8分別擴大10倍算出積是96,要使積不變,積就要縮小到96的1/100,所以1.2x0.8=0.96.在這個環節,學生初步感知了積的小數數位和因數的小數數位的關係,因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要從右到左點上幾位小數。

  接下來,我出示兩道計算6.7x0.3和0.56x0.04,讓學生在利用0.8x1.2所得的方法進行計算,然後排列出0.8x1.2因數一共有位小數,積0.96也是兩位小數,6.7x0.3中因數一共有兩位小數,積也有兩位小數,0.56x0.04因數一共有四位小數,積也有四位小數,從而在這些例子當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積的因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進而學生很自然的就歸納出,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看因數一共有同位小數,再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位數不夠時,要添“0”補足。

  在知識的鞏固過程中,突出豎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強調在計算時簡要的說出計算的算理,如計算0.29x0.07時,要求學生不但要按書寫格式書寫,而且要求學生說出 0.29x0.07,先29x7計算出積,再看因數一共有四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點上四位小數,位數不夠的添“0”補足。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6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大膽改變教材沒有使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透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3.85×59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3.85擴大100倍,計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0倍。

  3、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二是判斷小數的位數,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覺得困惑的是,在前面這一部分我讓學生髮現規律,運用規律去口算,然後去筆算,一切都在我的安排之中,教學的過程是流暢的,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充套件,學生掌握的情況也是很好的,但過多的暗示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不鋪墊,直接出示小數乘整數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對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好些?

  課的下半部分,學生對計算已經不感興趣了,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小差了,事後調查得知,他們覺得問題太簡單了,就是積的小數位數的問題,只要移動小數點位置就行了,計算沒有什麼多大意思.學生說得是實話,最近學的都是計算,都是討論計算方法,而計算方法的發現有時不需要讓他們經歷發現、探究的過程,更多的是老師的提醒和告訴,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怎麼喜歡被動的接受呢。看來計算的教學還需要教師將練習的形式變的豐富些,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大腦。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對比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絡,學生學得比較輕鬆,正確率也較高。

  成功之處:

  在知識障礙出引發學生的思考,著力解決當兩個因數都是小數時,積怎樣處理點小數點。透過複習小數乘整數的內容,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計算方法,特別是小數點的處理。在新知學習中,著重讓學生觀察因數的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從而得出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不足之處:

  1.列豎式時出現了點錯小數點的現象,有的只關注第一個因數的小數位數,有的只關注第二個因數的小數位數,從而出現了虎頭蛇尾的錯誤頻出。

  2.計算出錯仍是學生計算的攔路虎,該進位不進位,該對齊數位不對齊。

  再教設計:

  1.加強計算的練習,特別是加強口算題卡的練習,強化口算能力。

  2.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在課堂上多關注,多留給他們答題的機會。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8

  昨天我上小數乘小數的時候,學生列豎式問題很大。有的同學在計算小數乘法時,索性去掉小數點列成整數豎式,而後直接利用積的變化規律在橫式上點上幾位小數。也有的學生受小數加減法影響,喜歡把小數點對齊,而不是末尾對齊。可他們的答案也正確。照教材要求小數乘法要先按整數乘法的方法進行計算,自然豎式也要象整數乘法的豎式一樣,末尾對齊。我在《小學數學教學》這個雜誌上,也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學生在乘數是多位數的乘法豎式中,有的學生是用上面因數每一位分別去乘下面因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這樣豎式也是合理性。那麼我在想小數乘法中是否也允許他這樣寫呢。豎式本來就是為了計算方便,學生覺得小數點對齊,看起來也很整齊很清楚,那為什麼一定要他把豎式寫成末位對齊呢?

  昨天我在小學數學教學論壇上發了這個帖子,版主說:我想是不可以吧。可也不說為什麼一定不可以。雖然心裡還是疑惑著,但還是儘量讓學生規範寫豎式。

  今天我把幾個怎麼教也要寫錯的同學,讓他們把數位多的數寫在上面,數位少的寫在下面,Z這樣一說豎式也正確了,計算正確率也提高了。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9

  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教材這樣歸納: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再從積的右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在實際教學中,有學生根據前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歸納成: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指未化簡的)就是幾位小數。這兩種說法實際上是一致的,都可從由積的變化規律中得出,因此,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應當在於幫助學生髮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

  關鍵在於適當弱化積的計算過程,突出尋找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以保證學生思推的高效性,也免計算時的枯燥無味的感覺。而教法上更多地可以依知識的生長結構近移類推,讓學生自主發現、歸納和掌握。

  小數乘小數是第一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以為這一知識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只要重點掌握了小數乘法的算理,學起來應該是比較輕鬆的,可事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由於對難點問題——積的小數點的位置處理得不到位,所以在課後練習中,學生出現錯誤的現象比較多:

  1.方法上的錯誤。例如在教學例3(2.4×0.8)時,學生能流利地說出先將兩個因數分別乘10。這樣積想當於來100,為了使積不變,最後還要將積除以100;但是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將算理與方法結合起來,不能正確地解決積的小數點的問題,

  2.計算上的失誤。

  (1)部分學生在積的末尾有0時,先畫去0再點小數點;部分學生在遇到因數是純小數或因數中間有0時,還要將0再乘一遍。

  (2)因數的數位較多時,個別學生直接寫出得數(如4.8×0.24的豎式下直接寫出152,沒有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數等,面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我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自已的課堂,審視自已的教學,並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0

  在練習中有較多學生把小數乘小數的對齊方式和小數加減法小數點的對齊方式混淆,從而出錯。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很好的抓住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法計算的根本。小數加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情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可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在課上作好強調,學生的出錯率也會降低。經過此單元的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了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

  另外,在教學小數乘小數課本第9頁第10題教學反思根據分析課後練習,瞭解到書第9頁第10題,“一個非零數乘以一個比1大的數,積比原數大,乘以一個比1小的數積比原數小”這一規律很重要,故把這一題作為一個例題要講解,為了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在堂上,讓學生細心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出這個規律,在學生基本上能說出這個規律時,展示了幾道可利用這一規律比較大小的題目,學生能夠一眼看出,從而比較出他們的大小。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內容基於整數乘法上,而進行有關計算的課程,我按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一、深刻把握教學內容,知道教學設計

  教材並沒有歸納小數乘小數的法則,參考人教版這樣歸納: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再從積的右邊篩骨出幾位,點小數點。在教學中,還有學生根據前面的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歸納成: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是幾位小數。向學生指出,如果積是未化簡的情況,這個方法可以使用。因此,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應當在於幫助學生髮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的位置的方法。關鍵在於適當弱化積的計算過程,突出尋找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避免學生出現計算枯燥無味的感覺。

  教學方法上,更多地可以依賴知識的結構間的遷移類推,讓學生自主發現歸納餓掌握。

  二、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進算理形成

  首先複習鋪墊,溝通聯絡,由36×28=1008,3.6×28,讓學生觀察,題目是怎樣變化的?那麼積的小數點應點在哪裡?

  最後總結一句口訣:

  一算、二數、三點點。

  最後是自主實踐,先由一兩個錯題,透過讓學生找錯,說理由,進一步深化理解。

  總之這節課我緊緊抓住積的變化規律來引導學生理解確定積的小數的位置的方法,關注了學生思維的有效生長。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2

  在學習了舊知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本課意見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與發現解決以下幾個數學問題:

  1、理解並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滲透比較的思想,在比較中找出新知舊知的聯絡,在比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比較中發現小數乘小數算理、歸納計算方法。

  1、在求陽臺面積與房間面積比較時,進行了知識遷移,讓學生比較這兩道算式的異同,以及與小數乘整數的異同,從而得出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計算過程按整數乘法計算。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從右往左數幾位,點上小數點。

  2、求總面積兩道算式的比較,引出把整幅圖看成一個大的長方形進行計算比較簡便。

  透過學生的當堂作業反饋發現學生在計算小數乘小數時基本能正確在積中點出相應的數位。少數錯因在於乘法計算不過關。因此學生的乘法計算還是要過關。另外,相關的變式練習還是要多多訓練。學生的倒退意識不強。比如在給248×35=8.68的因數點小數點時,學生們注重表面現象——積是兩位小數,忽視了積末尾隱藏的'0,也就是說,實際上積應該是三位小數,只是小數末尾的0劃去了。所以,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演算法之後,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審題能力,有效發現題目的深層意圖,避免掉入小陷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3

  教材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看因數一共有同位小數,再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位數不夠時,要添“0”補足。而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分為以下三點進行:

  一、知識的遷移過程

  透過複習小數乘整數的方法,讓學生小結出小數乘整數的方法其實就是利用了積的變化規律,如2.05×4的計算方法,把它們看成整數的乘法計算,然後看2.05有兩位小數,積就要點上兩位小數。想一想、議一議1.20×8那怎麼計算呢?

  學生掌握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後,透過議一議、說一說在小組交流中大多數會利用積的變化規律進行推導,把1.2×0.8的因數1.2和0.8分別擴大10倍算出積是96,要使積不變,積就要縮小到96的1/100,所以1.2×0.8=0.96.在這個環節,學生初步感知了積的小數數位和因數的小數數位的關係,因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要從右到左點上幾位小數。

  二、知識的歸綱過程

  透過一道0.8×1.2得出一個較為淺顯的表象,因而我這裡是這樣處理這個環節的,我不急著去歸納,而是出示兩道計算6.7×0.3和0.56×0.04,讓學生在利用0.8×1.2所得的方法進行計算,然後排列出0.8×1.2因數一共有位小數,積0.96也是兩位小數,6.7×0.3中因數一共有兩位小數,積也有兩位小數,0.56×0.04因數一共有四位小數,積也有四位小數,從而在這些例子當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積的因數的小數位數的關係,進而學生很自然的就歸納出,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看因數一共有同位小數,再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位數不夠時,要添“0”補足。

  三、知識的鞏固過程

  1、突出豎式計算的書寫格式,強調在計算時簡要的說出計算的算理,如計算0.29×0.07時,要求學生不但要按書寫格式書寫,而且要求學生說出0.29×0.07,先29×7計算出積,再看因數一共有四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點上四位小數,位數不夠的添“0”補足。

  2、突出口算為小數乘法簡便運算打基礎。

  如在課堂上佈置了多種常用的、常見的口算,這樣不但進一步加深了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而且為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小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利用小數乘整數的計算的經驗,再次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乘小數轉化成整數乘法來計算。

  先以換玻璃的活動引入小數乘小數的學習,其作用是:

  1、提供小數乘小數的生活素材。由計算長方形玻璃的面積引入兩個因數都是小數的乘法計算,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小數乘法。

  2、引起認知衝突。當學生列出1.2×0.8的算式來求長方形玻璃面積時,問題油然而生。兩個因數都是小數,怎麼計算?

  3、藉此對學生進行愛護公物,保護校園環境的教育。

  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究與合作學習中理解小數乘小數的算理,1.2擴大到它的10倍是12,0.8擴大到它的10倍是8,計算後的結果是96平方米,這個過程表述的雖然不如教科書呈現的那麼簡單,但它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解題思路,要給予及時的評價和鼓勵。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5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判斷的能力,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多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進行“驗算”環節,首先讓學生判斷例題中計算的對與錯,再說出自己的理由,鼓勵他們大膽思考,然後小組合作討論,激發有創新的思路。經過交流討論,同學們有的根據條件來說“鴕鳥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所以鴕鳥的速度應該快,而不是比56小!”說得極有道理,這是上節課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還有學生補充道:“56乘1.3的積應該比56大,因為一個非0的數乘大於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教材上也有,但這樣的解釋更清查明瞭!更有學生利用上節課“因數與積的小數數位間的關係來解釋”,超越教材!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的思考,運用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不足之處在於個別學生在形成技能環節,還需要多練習,還有待提高。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6

  《小數乘小數》這部分內容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度,它主要考察學生的運算能力和細心程度。在上完這節課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給我的啟發:

  1、要處理好怎樣點小數點。

  我認為書上的例3、例4、例5這3道例題可以統一到一個知識點來教學。在教學時,教師要先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整數的方法,然後在此基礎上,擴充套件到小數乘小數,把小數也看成是整數,這樣每位學生都會做整數乘法,最後,在指導學生在積上應怎樣點小數點,這是關鍵,也是教學難點,要強調整個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幾位小數,在積中就點幾位小數。其中的道理也要讓學生明確,把小數看成整數,是先擴大幾倍,最後也要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要在積中點幾位小數。但在學生實際練習中,我也發現了有一小部分學生小數點仍點錯,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學生不會數小數點,他們把小數的乘法與加法混淆在一起,因此,教師要對這些學生再複習一下小數加法的方法。這樣,每位學生都會點小數點了。

  2、在教小數乘法中要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在上例3時,要結合學校的宣傳欄,讓學生先用米尺去量一量宣傳欄的長、寬,再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去配宣傳欄上的玻璃,學生馬上知道要透過乘法計算來確定玻璃的大小。

  這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求讓學生透過“探索”,自主地發現規律。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

  我想我現在的立足點就是在日後的家常課中,一點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課堂,希望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篇17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覺得教學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數學教學要以人為本;數學問題要從生活中來,再應用到生活中去;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探究式教學,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該放手時就放手,當學生能以課堂主人的身份主演舞臺時,用他們的理性主動詮釋課堂,闡明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為課堂增色時,我們就應該放手了,可以盡情欣賞他們的表演。

  2、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把教學內容提前到例2之前進行,並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探索積的小數的位數與因數中小數位數的關係,二是判斷小數的位數。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3、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0.8×3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最後引導小結:筆算小數乘整數應該做到末尾數字對齊。

  然而也有很多不足,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有待提高,有時忽略學生的想法,沒能及時捕捉到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學在動態中延續不夠,說明老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傾聽和思考,在今後的的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這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