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裡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00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透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字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透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透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裡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裡,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2

  在語文課上與學生們共同閱讀了沈石溪的《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期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麼,學習些什麼?本課課文比較長。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但從實際教學來看並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與忠誠等,但由於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抓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期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採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3

  這篇課文較長,因此我設計了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之後,讓學生談一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再抓住重點句子進行品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並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是課文內容距離生活實際太遠,學生朗讀下來了,但是平平淡淡,並沒有被戰象悲壯的行為感動,儘管老師範讀,領讀,效果都不太好,簡直在無病呻吟。戰象的善良與忠誠哪裡去了呢?

  為什麼沒有被學生消化吸收?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應該抓住一處(如它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為),製出圖片,進行細緻地觀察思考,引導學生透徹地品讀,體會戰象的懷舊善良,再讓學生分成小組在一起讀其他相關段落,體會戰象的堅強忠誠。這樣,不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形式單調。

  可惜,我的課件製作水平太低,真應該繼續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4

  這篇文字優美而又悲壯感人的動物小說——《最後一頭戰象》是著名的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學習透過對嘎羧行動、神態的描寫來突出它的高尚情懷的表達方法。在課堂中,我首先限定讀書時間,讓學生在十五分鐘內讀完一遍課文。透過檢查發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參差不齊,讀得快的十一二分鐘就結束了,而讀得慢的在規定時間裡才讀了一大半。這一遍讀書並非單純為了讀而讀,讀完後,我們馬上進行交流:課文到底講了什麼故事?透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

  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態、動作描寫,引導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我主要抓住這段文字進行研讀。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盪漾的江面。然後,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然後小組交流,說說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了什麼?“凝望著清波盪漾的江面”時,嘎羧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透過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溫二十六年前那場激烈的戰鬥,懷念在這裡犧牲的那些戰友們,回想自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邁。於是我馬上順勢引導:“嘎羧不僅僅是一頭大象,更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然後再讓學生去讀,學生悟得深刻,讀得自然也就精彩。

  而這節課中最讓我興奮的是收穫到了學生的勤學善思。在課後習題中有一項,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以往每每走到這一項時,都會流於形式,成為走過場,少有人提,也鮮有人答。而今天,學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離開寨子了,為什麼人們送給它的食物它不吃,卻只喝了一點水?”“為什麼人們知道嘎羧要離開了,要給它圍上白色的紗巾,四腿綁上黑色的布塊?”“為什麼嘎羧死去的時候,它的一隻眼睛睜得老大,還凝望著天空?”等等。這些問題一經丟擲,便引發了學生的積極討論。大家開動腦筋,大膽舉手,各顯神通。學生活了,課堂自然也就活了。

  不足之處是本節課沒有來得及讀寫結合,學生被激起的情感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實在可惜。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5

  《最後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故事情節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把握文章內容。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主要事件,體會嘎羧內心情感。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後透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先教給學生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重回戰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裡有所提升,最後用【配樂小練筆】的環節,使得學生感情得以昇華。

  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主要是本人過於緊張,經驗不足,缺乏相應的課堂處理藝術,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顯得很蒼白。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並且老師不能大膽的放手學生,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只是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猶如蜻蜓點水。此外老師也有代學生髮言之錯,沒能讓學生充分發表其體會,情感的昇華顯得非常牽強。所以課堂顯得沉悶。

  我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採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欣慰的是,學生們在最後的小練筆中,能用自己的文筆寫出自己的感悟,並且情感真摯,能看到他們真的有認真去認識嘎羧,我想,這是整節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

  總之,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

  2、要關注:關注文字,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麼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展。

  3、要認真:認真研讀文字,認真備課。才能真正的“站”在三尺講臺,從容、自信。

  最後真心的感謝在備課和製作課件的過程中,荊老師給予的耐心而細緻的指導和幫助,我想有了這次的經歷,我會更加努力。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6

  重情重義,有著人類一般的情感。這是《最後一頭戰象》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文章中著重描寫的四件事,重披象鞍,淚別村民,憑弔戰場、與友長眠。然而,我卻忽略了這些去解讀教材,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出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收穫不大。本人認為主要問題如下:

  一、教學失去精神主線。

  重情重義,便是這頭戰象最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應該是課堂中的精神主線,是一堂課的靈魂。在教學時,本人卻並沒有根據此條來設計教學,而把戰象嘎羧所做的幾件事情做為重點,然後去研讀哪幾件事情是戰象的反常表現,具體反常表現在哪些句子,哪些動作。因為沒有“重情重義”這個中心思想的支援,此時的句子、詞語解讀完全是空中樓閣,水中鏡月。試想,本人如果這樣提問:“你覺得一頭怎樣的戰象?它的情深意重又表現在哪裡呢?你能揣摩它的內心世界嗎?”就可將動作背後隱藏的情感世界呼之欲出。這樣,情感落點腳一清二楚,體會方法就是找句子、詞語,猜心理。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明朗起來。

  二、課堂失去輕鬆氛圍

  一堂好課,首先應該是學生精神興奮、不覺得疲勞的課,是課堂氛圍輕鬆的課。課堂上,本人也忽略了這點。課始,我立刻用深情的朗讀把自己與學生拉開了距離,課堂變成了一個朗誦者與一群聽眾之間的對話。

  試想,如果一開始,我問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你見過大象嗎?你見過戰象?沒有,那我們能不能透過一段文字見見所謂的戰象。這些戰象給你的感覺怎麼樣?由此循充漸進,慢慢進入課堂。課堂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種生成。

  三、閱讀失去學生主動

  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是起主導作用,而學生處於主動作用。對於六年級來說,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從個性角度去解讀教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應該讓學生去挖掘文字中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他們的學習難點。但是這節課,本人沒有給學生機會,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和學習難點,沒有給學生設定廣開言路的提問或板塊,而是緊緊圍繞著老師的小問題,這也使得學生變成課堂的被動者,使課堂變成一問一答式。課堂也就此失去應有的精彩。

  綜觀全堂課,本人在文字的解讀,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不過能透過這堂課,這面鏡子觀察到,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7

  《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我想只有透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瞭解嘎羧,體會一個英雄的高尚情懷。比如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並及時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依託這種學習方法自學其他的內容。結合課後小練筆引導學生們思考久久的凝望裡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裡,它彷彿在呼喚什麼。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8

  課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2《最後一頭戰象》是第七單元的第三課,這一單元講述的都是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這篇課文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重點是讓學生把握故事內容,體會嘎唆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難點是透過朗讀感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前幾天,我們聽了談老師執教的《最後一頭戰象》一課,我認為:談老師的課紮實、充實、豐實、、真實。他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1、精選切入口。

  在執教本課時,談老師從第一自然段切入,讓學生談談嘎唆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揭示課題,瞭解戰象的特點。

  2、以事件為抓手。

  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說說課文寫了嘎唆臨死前的哪些事情?再讓學生學著用四字詞概括各件事情。這既讓學生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3、用沈石溪的名言貫穿全文的學習。

  談老師出示名言讓學生朗讀,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巧妙地突破教學難點,靈活地滲透經典詩文。接下來重點學習了“披掛象鞍”和“重回戰場”兩部分。課中讓學生抓住最能體現嘎唆內心情感的句子談體會,並抓住動作、神態描寫的詞語讓學生充分想象嘎唆的內心世界,在學生理解事件內容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從而感受到嘎唆對輝煌的過去深深的留戀與回味,感悟嘎唆的善良與忠誠的高尚情懷。學生從嘎羧行為、神態的具體描寫中感悟到具體、生動的描寫是本文一個重要的表達特點。

  4、注重學法的指導。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的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談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先重點指導學生對“重披戰甲”這個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書上作批註,在此基礎上,引導歸納出學習方法,並以此方法為遷移,自學“重回戰場”部分,真正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我解讀文字的能力。

  課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3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9

  這篇文字優美而又悲壯感人的動物小說——《最後一頭戰象》是著名的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力作,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懷舊、英勇、忠誠的高尚情懷。文章感人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結合單元訓練目標“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揣摩作者如何表達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情感的。”在課堂中,我首先限時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在十五分鐘內讀完一遍課文。透過檢查發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參差不齊,讀得快的十分鐘左右就讀完了,而讀得慢的在規定時間裡根本就讀不完。讀完後,我們馬上進行交流:課文到底講了什麼故事?透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為了實現長文短教,我再次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說嘎羧給你留下了怎麼的印象?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嘎羧懷舊、英勇、善良、忠誠的句子或段落,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抓住了嘎羧神態、動作描寫來刻畫懷舊、英勇、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學生在深刻理解了嘎羧的高尚品質後。再進行朗讀的指導,學生悟得深刻,讀得自然也就十分精彩。

  課文學完了,最讓我欣慰的是學生閱讀感恩系列叢書的興趣再一次被激發起來,課間同學們又開始互相借閱感恩系列叢書。如果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有所收穫,那將是老師最大的收穫。

  小學語文《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0

  從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在開篇的教學中首先引入了對課文的總體介紹,讓學生從表達方法層次接觸到一些常出現的名詞。如:它是小說,是以時間為序,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這樣的開場,學生也許有些陌生,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必須讓他們接觸到這些,並慢慢地遷移到以後的學習中。

  作為第一課時,學生有了初讀課文,認識字詞的基礎,接著讓六年級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以“嘎羧臨死之前做了哪些事?”作為主線來以引導學生以“小標題”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條理。這些能力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這節課上,讓學生以默讀、批註的方式進行分析課文,感受戰象的內心情感。由於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學生的發言不太積極,課堂比較安靜。即使如此,我仍不怕課堂寂寞,因為它背後的是學生的思考。

  一、批註所帶來的思維之美妙

  課堂雖然不拒絕熱鬧,因為那是師生之間情感所碰撞出火花的絢爛;但它的另一面應該沉思默想,是學生思維與文字所摩擦的靜態之美。因此,在理清文章層次之後,讓學生以質疑的形式再次回到戰象臨死前所做的三件事上:為什麼它要重披象鞍?為什麼要再回打洛江邊?為什麼要長眠在戰友們身邊?……這一個個縈繞於心的問題帶著學生再次走進課文,走進戰象的內心世界。讀文章後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寫出來,這樣的批註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想象說話重塑感人時刻

  交流自己讀書所得,解決之前所提出的疑問之時就是學生們移情體驗之時,學生們把自己當作戰象,設身處地地想象戰象要回象鞍的急切心情,想象它見到老朋友之時的激動及所引起的對戰爭歲月的回憶。透過想象說活,再一次把感情、激情點亮,把動物的忠誠,戰士,英雄的氣概詮釋。本節課以“重披象鞍”“再回戰場”這兩個話題進行想象說話。

  三、課堂藝術的遺憾

  這節課教學的出發點是“讓學生靜心地讀書,讓批註成為學生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瞭解寫作的基本知識”。但教師的預設滯後於真實的課堂。走進了課堂,老師的導學卻讓位於學生的主體地位。畢竟課堂是有生命的,它並不完全由老師來掌控,其中的生成才是真正填充課堂的精華。每次老師的一個個框架式的預設都是骨架,是學生們對文字的解讀才讓整堂課充滿靈氣。這節課也是如此,老師的表現沒有完成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想象中最精彩的情境沒能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