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心經》“心”字的三層涵義

《心經》“心”字的三層涵義

《心經》“心”字的三層涵義

  《心經》,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當中非常簡短,卻是非常重要、核心的一部經典。

  《心經》的“心”字有三層涵義。

  第一層涵義,這個“心”字代表了《心經》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下簡稱《大般若經》)的核心。《大般若經》為唐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所譯,共計六百卷,其精華和心要都涵攝在這部《心經》中,因此說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

  第二層涵義,這個“心”字點明瞭《心經》所講的內容是整個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核心就是般若。整個佛法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戒是基礎,定是方法,慧是結果。我們先透過持戒打好基礎,然後透過修定來開啟智慧。智慧分世間智和出世間智兩種:世間的智慧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聰明;出世間的智慧又稱為究竟微妙的智慧,即般若,離開般若智慧,佛法根本無從談起。當我們聽聞經教以後,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自己未曾想到或聽聞到的觀念。我們生活在世間,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的,全部都是世間法、煩惱法,只有透過佛法才把我們內心中完全沒有痛苦的境界揭示了出來,這必須要有大智慧才能夠做到。這就是“心”的第二層涵義——《心經》講的是大智慧,所以它是佛法的核心。

  第三層涵義,《心經》的“心”也是指我們每個人的這顆心,因為智慧就是從心裡生起來的。一個學佛人如果不能從內心當中去學習佛法,那最多隻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如果外在的規矩、威儀學得很好,做得很如法,內心卻很煩惱,那說明我們沒有把佛法真正落實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心經》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啟發、引導我們看住自己的這顆心。我們的這顆心非常複雜,平時我們很少有機會來審視自己的這顆心,透過佛陀的教導、開示,我們應該常常回光返照,看看這顆心到底有多少內容?它到底想要痛苦還是想要快樂?它為什麼會痛苦,又為什麼會快樂?為什麼佛菩薩不會痛苦,而我們會痛苦?為什麼我們還有一些快樂,而三惡道的眾生就沒有快樂?這些道理在我們的心裡都可以找到答案。《心經》也就是圍繞我們的這顆心而展開的一部經典。

  拓展:

  《心經》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思想上、修證上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問:我是北大哲學系的學生,想請教您:《心經》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單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好像是一個意思,但又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出來了,不知道它們在思想上、修證上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索達吉堪布答:“色不異空”,是指色法的本體是空性。關於這一點,理論上可用中觀推理來抉擇,竅訣上可讓一個開悟者對你直指。像禪宗的.話,有些上師對弟子狠狠地打一打、敲一敲,他馬上就開悟了;像密宗的話,灌頂時依靠水晶的指點,也可以認識心的本性,在這個時候,很容易明白色法其實不離空性。

  “空不異色”,這裡的“空”並不是不放東西、空空蕩蕩的一個地方,而是指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也就是萬法的本性。這種空性不離色法,所有的色法跟空性無二無別,此境界只有大中觀才可以描述,世間人或小乘宗根本無法觸及。現在很多人在抉擇空性時,往往落入一個單空,比如碗裡不存在東西,就認為這個碗是“空”的,但究竟實相若只是單空,這種境界連我們的分別念都可以緣取,佛陀又怎麼會說它不可思議?

  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色與空在本體上無二無別,心和外境只不過是我們的迷亂顯現。就像在做夢時一樣,夢中雖有山河大地、苦樂感受,但這些全部都是幻相,一旦你醒過來,就會發現夢中的色法與空性沒什麼差別。同樣,我們現在所感受的一切,實際上也跟做夢沒有兩樣。透過夢境來認識色法與空性之間的關係,就會證達中觀比較甚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