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獲獎教案

蘭亭集序 獲獎教案

蘭亭集序 獲獎教案

  設計思路

  《蘭亭集序》是一篇著名的宴遊詩序,雖名為“序”,但實與一般的序言不同。它借題發揮,由一次普通的宴遊活動論及人生的意義,言雖簡而意頗深。由於學生自身的生命體驗有限,加上對魏晉那一特定時代的疏離,學生在閱讀時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本文文風清淡,不尚辭藻而多情致,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美文。透過前面幾篇文言文的學習,學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閱讀鑑賞能力。因此,本文易“深”文“淺”教,在學生把握基本文言字詞句、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以讀入文,在深入的誦讀中品情悟理,掌握本文的行文特色,從而幫助學生在紛複雜的生命追求中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瞭解序文特點,背誦全文。

  2. 掌握重要文言實詞的多義性及詞類活用、省略等語言現象。

  3. 瞭解並學習本文借題發揮,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等行文技巧。

  過程與方法:

  1.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積累重點文言知識以及探討作者的人生態度。

  2. 以讀入文,以誦讀教學法為主並輔之以點撥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情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展示積極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

  2.瞭解由這次集會而抒發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感情脈絡。

  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2.正確認識作者的生死觀。

  教學準備

  指導學生充分預習;多媒體課件製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同學們預習了此文,誰能告訴我作者想講的是什麼?(學生討論明確: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是一件大事這是眾所周知的,作者為何還大費周章的討論一番呢?(學生討論)(板書文題)

  (說明:匯入看似笨拙,實是針對本文思想性深的特點設計的。是為了先讓學生又快又準的把握主體,讓學生帶著興趣疑問走進文字的欣賞。此外還可指點學生知人論世,從而自然轉入對作者背景的介紹和“借題發揮”行文技巧的把握上)。

  二、背景介紹,以讀入文,整體感知

  1. 背景介紹

  (說明: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土壤,為誦讀創造氛圍,但不宜過多展開)

  2. 教師示範朗讀,指導朗讀技巧,多媒體顯示生字詞。

  (說明:用聲音把學生帶入文字情境,引導學生在傾聽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變化)

  3. 學生自由朗讀、齊讀,以讀入文

  4. 整體感知

  感知一:本文既談“生死”,作者是不是一上來就大談“生死”呢?作者這樣安排行文是一種什麼技巧?(學生討論)

  明確:借題發揮,這也是本文作為一篇詩序的獨特性所在。

  感知二:本文既是一詩序,請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作詩緣由 作詩情形 成書經過 成書意義(略)

  (說明:此環節在學生自主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點撥歸納,培養學生速讀檢索的能力)

  感知三:括各段的要點,並從每段中找出一個字表現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生髮言)

  板書:記會—修之樂 慨嘆—死生之痛 明意—今昔之悲

  (說明:此環節主要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行文思路,進一步瞭解“借題發揮”的特點,並逐步認識作者的感情變化)

  三、釋疑解難,積累知識,培養語感

  1. 學生展示各小組在預習時整理出的疑難詞語

  2. 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尋求隱含資訊,並聯系舊知識推知疑難詞句的意思

  3. 小組之間展開討論交流,教師補充並用多媒體展示本文需學生掌握的主要文言知識,方便學生積累鞏固(略)

  (說明:此環節注重文言基礎的落實,並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注意方法的點撥以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文言能力)

  四、以讀入文,研讀賞,感悟探究

  1. 研讀第一段

  (1) 本文既然借“題”發揮,就先來仔細研讀這個“題”--蘭亭集會。請大家自由朗讀本段,就自己喜歡的語句背誦欣賞。

  (說明:本段語言清新,音韻和諧,學生自由朗讀可以以讀入文,傾聽作者心靈的聲音,自主賞表達可鼓勵學生擁有個體的閱讀體驗,培養鑑賞力。也為欣賞寫景技巧做準備)

  (2) 既然作者感情落腳在“樂”上,那作者何“樂”之有?(學生討論交流,可用書上的語句回答)

  明確:朋友之情 山川之美 春光融融 飲酒賦詩 暢敘幽情

  師點撥:杜麗娘曾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唱出了內心的苦悶,而今作者卻五樂齊,足見“信可樂也”

  (3) 作者是怎樣抒發心中之“樂”的?

  明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師點撥:王國維曾曰:“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之眼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可見宴遊之上真是其景其情,其樂融融。

  (4) 學生朗讀

  師點撥:要讀出“樂”應該以輕快明朗語調讀之

  (4) 投影顯示《蘭亭集序》本,學生對照本朗讀全文,並在讀中感受字裡行間流動的生命氣度。

  五、作業佈置

  1. 背誦全文

  2. 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段山範水的文字

  3. 研究性學習: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方法:分小組協作,收集自己喜歡的一位文人的作品、生平資料等並進行研究,在網上或班裡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

  第二課時

  一、情景匯入:多媒體出示,配《高山流水》古箏曲。

  青燈,香茗,在亙古的記憶中找尋深藏的墨跡;

  曉風,殘露,在泛黃的紙頁間品味悠遠的意韻;

  高山,清流,在雋永的文字裡追憶無言的感動。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那麼,在蘭亭的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間,王之又有著怎樣的心得感悟呢?今天,就讓我們與自然對語,與王之對話。

  二、情感脈絡。

  配樂朗讀,學生齊讀。

  問1:請說一說文章中王之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樂—痛—悲)。

  問2:再來回顧上節課所講內容,文章一二兩段記述了蘭亭集會的盛況,請說說作者為何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良辰,美景、雅事、賞心)

  “山水”是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標尺。當我們在現實中受到塵世生活枷鎖束縛之時,“山水”便成為我們心靈世界的最後皈依。從這個意義上講,那麼蘭亭雅集便是這樣一種簡潔、寧靜的詩意人生的逼真呈現——這才是作者“樂”之根源,那麼,在山水中享受無限樂趣的王之又怎麼會有“痛”的感懷呢?

  情感品味。

  郭沫若的觀點:

  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認為:“高高興興地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道理了”,認為作者興懷悲慨,與蘭亭集會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試分作者由“樂”轉而為 “痛”的感情變化。

  問3:首先,大家看第四段中的一句話“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這句話什麼意思?那麼,千年後的我們還會不會和王之的情感產生共鳴呢?

  問4:請用自己的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論生死)

  問5:“夫”字是發語詞,這一字引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嘆?之後,作者寫了哪兩類人?

  生答:“天下沒有不散之宴席”。詩人由眼前蘭亭宴遊之短暫,聯想到人生一世之短暫。之後作者寫了好靜好動這兩類人。好靜的相聚一室,坦誠相見,侃侃而談;好動的遨遊山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三、研讀第三段:

  問6:同學們,你們誰好靜?誰好動啊?你們有哪些興趣愛好?

  師:是啊,我們每個人有著自己的興趣,有著性格的差別。而不管靜取捨怎樣不同,我們都會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當“我們“欣於所遇”,在我們盡情的享受音樂,讀書,打球,繪畫,遇到喜歡的事物,做著感興趣的事情時,便會心滿意足,自得其樂,陶然間不覺時光流逝,不知老之將至。但是,“及”是等到,代表著時間的逝去,我們對曾經動情用心的那些東西、事物甚至是某些人,漸漸的失去了往日的熱情,變得平淡甚至是厭倦,靜言思之,情隨事遷,感慨便系之矣。當我們看到兒時的玩具,小時的書包,曾經夾在書頁裡的一枚早已乾枯的花瓣,那些已經微微泛黃的舊照片,以及許許多多已著上了歲月痕跡的舊物之時,我們就不禁會感慨歲月的滄桑,悲嘆人生的無常,歡樂的短暫。“猶”尚且,對已舊之物我們尚且感懷不已,更何況是我們的生命,卻也是被歲月之風刀霜劍嚴相逼,一點點的老去啊!況且,我們壽命的長短都是由自然造化所主宰,最終都會歸於消亡!因而作者不禁引古人之言,發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這難道不令人哀痛嗎?同學們,此時你們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和王之的情感有沒有共鳴?

  師結:人生苦短,時不我待,就是在此刻,我們沉浸在這動人的文字裡,卻也已是忘了時間的流逝。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我們感嘆時間,感嘆命運,那麼,作者是讓我們就這樣恐懼於死亡,從而就看輕生死,不用去做事,不用去奮鬥,不要再去追求快樂美好的生活了嗎?

  問7:第四段覽昔視今,其“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 作者“悲”什麼?

  作者更深入一層,由現在回顧過去,古人從來就為生死而悲嘆,再由現在推向未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將來的人們也會悲嘆生死。生死之感貫穿古今整個人類社會,情感更加深沉。但作者又說“不能喻之於懷”,他心裡想不明白的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

  這“一死生”“齊彭殤”的典故。

  探究學習:“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生死的看法。莊子在《齊物論》中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莊子認為生和死、壽命長與短沒有絕對界限,是相對的,這本不錯。但莊子誇大了這種相對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認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歲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沒有區別,這顯然是荒謬的。

  問8:作者認為生死不一,彭殤不齊,你能再來談談你的理解嗎?

  答:生命是寶貴的。活著,就會擁有一切,而死了,一切就都沒有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的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在汶川地震中,許多生命的逝去讓我們然淚下,然而,如果在一個七十歲的老人的遇難和年幼的孩子、正在上學的少年遇難對比下,哪一個會更加牽動我們疼痛的心呢?所以生與死,彭與殤是萬不可等量齊觀的。那麼東晉時的人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今人的這種“輕死生”的作為,讓後人如何看待呢?這是作者不能明白於心的,作者更深一層的悲。“故”字既是對上文的總結,“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的經過。“世殊事異”而“其致一也”是寫作的目的,闡明瞭人們的普遍情懷——重死生,而不是東晉這個時期的特殊現象——輕死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闡明結集的意義。“斯”字一語雙關,既指《蘭亭集》中的詩文,更指本篇序文。

  四、品文情,探究“生命意識”

  問9:對此,我們作為“後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錢鍾書先生說過:“目光放遠,萬事且悲。”這也是《蘭亭集序》中一再感嘆的“‘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個“痛”字凝聚了王之深沉的人生憂患和對生命侷限性的深刻洞察。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引來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李白雖呼“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卻依然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魯迅於“絕望和深淵”中敢於做真的猛士“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中華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樑……錢鍾書先生又說:“目光放近,則自應振作,以求樂觀。”這正是我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他們在經受著人生侷限性考驗的同時,依然努力創造出了瑰麗的.生命華章。

  五、引申拓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麼,我們再來深入的瞭解一下王之的一生作為。

  1、 在東晉的許多人放任自由,消極頹廢;而王之卻能以比較積極的態度對待世事人生。多數文章都是如《蘭亭集序》一樣“消極其表,執著其裡”,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熱愛。

  2、他親理政務,勤求民穩。在會稽內史任上,他針對吏治腐敗與賦役黑暗,努力推行新政。在連年大旱、民生困頓之際,不等朝廷下令,他就果斷開倉賑災,救民於危難。

  3、雖有極高的天賦,但依然勤習苦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以“書聖”之美譽為中國書法藝術樹立了一座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六、深化小結:

  師:王之努力勤奮一生,五十知天命,在知道命運為何的年齡上給了我們如此深刻的啟示。“痛起源於樂,悲昇華於痛”闡述了自己對生死的理解。

  問11:我們再來用自己的話括一下, “死生亦大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甲骨文影象的解)那麼,今天的我們又該怎樣成就我們的一生?

  問12:討論交流:古今中外的人們表達生命意識及生命價值的名言警句。(分組 討論交流,每組選出一句認為最好的警句,派一名代表來展示。)

  我們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續,是現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後人生命的開端。如此延續下去,科學就會一天比一天燦爛,社會就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華羅庚

  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蒙田(法)

  七、實踐運用

  2009高考江西卷:

  請展開想像,寫一段描繪某種情境的話,其中必須包含“流水”、“星辰” 和 “讀” 3個詞語。

  示例:生命是要用心來讀的。萬籟俱寂的夜晚,明明如月,星辰疏落,聽著腳下潺潺的流水之聲,穿越千年的時間隧道,我彷彿聽到了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嘆息;彷彿聽到了王之在蘭亭曲水旁發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人生感慨。

  八、結語:

  生命,如花期,既美麗又短暫。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片戈壁,而我們一生的事業就是讓那裡開滿鮮花。就讓我們,走過四季,留下燦爛與靜美;走過人生,留下夢想與奮鬥!

  九:作業

  必做:

  1、熟背課文,完成課後練習二、四。(寫在書上)

  2、完成《最佳化探究》本課“知能提升”版塊。

  選做:21歲花一樣的女孩面容像60歲的老嫗。這是一種罕見的的皮膚彈性組織的系統疾病,全球目前不足10例,國內僅有3例相似病例。朱燕是國內第一例獲得性皮膚松馳症女性患者。因為這個病,她放棄了剛剛考上的大學。有很多次,她都想要放棄這沒有青春的生命。對遭遇不幸的她,你該如何安慰她、鼓勵她?

  教學反思: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完成本文教學後,感觸最深的首先就是本文的匯入設計,雖然看似笨拙,卻對整個教學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當我把“既然我們都知道生死是一件大事,作者為何還要探討”這個問題拋向學生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裡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作者太消極了,有的說作者在無病呻吟、鑽牛角尖,有的說自古以來很多文人都有過生命短暫的感嘆,王之作為一個名士自然也會考慮了。這樣既設了疑,又激了趣,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有序展開。所以,匯入的設計要著眼欲激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調動他們自我的生命體驗,這樣才能在一種積極的情感狀態下展開教學。 第二節課側重於對本文的人文精神的探究領悟,所以在第二節匯入時,,則採取情境匯入法,引領學生走入審美的意境,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文字的慾望。

  感觸之二就是以讀入文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學再也不能是一極走入置學生的精神需求於不顧,一味的“咬文嚼字”;一極又走向置學生的能力、素養於不顧,拋棄文字,過渡引申,使課失去了味,因此就有必要突出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地位。文言文的閱讀其實就是一個在讀中積累品悟、內化提升的過程。所以,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引導他們有滋有味的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而不能以教師的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讀懂作者的心靈世界,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並享受到閱讀的審美愉悅。當然,教師的鼓勵和引導是不可少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絡生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恰到好處的引申和點撥,這樣才有助於讓學生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平衡。課堂上,我從學生精彩的發言中,從學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從學生灼灼發光的眼睛裡,感受到他們已經讀懂了作者的心靈之聲,已經在讀中提升了自我。

  再者,文言文的學習,還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知識遷移的平臺,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外作業的設計就給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確實,他們也給了我百倍的驚喜。學生主動要求拿出一節課展示他們的閱讀研究成果,還專門為此舉行了一場精彩地“是否應該積極對待生命”的主題辯論會。如何讓學生的心靈乘著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真的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