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施方案>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8篇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8篇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緻的方案准備工作,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寫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益突起的時代,良好的行為習慣已成為現代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素質,良好的行為表現也成為測量和評價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依據。在我國幼兒教育中,長期重視知識傳授、智力開發、特長訓練等,而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教育,孰不知,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曾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採取措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中外著名教育家對此都有專門的論述,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可見,抓住這一關鍵期,養成一系列良好習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我園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女是我園生源的主力軍,佔全園的20xx新學期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孩子的家長大多數是外地農民,她們為了生計,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撿廢品的。多數文化素養不高,整天忙於生計,對幼兒的教育不夠重視,孩子送來時有的衣服很髒,有的頭髮淋亂,有的穿著拖鞋,有的愛講髒話,不知道跟老師打招呼,不會說普通話,地方方言很重,老師,幼兒都聽不懂,喜歡打架,大聲說話等等,也就是幼兒行為習慣較差,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我們幼兒園很有必要對外來人員子女如何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理論依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確實,禮貌習慣好,思想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就能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的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的不好,則終身受其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說:"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正確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矯正工作容易得多。

  英國的洛克認為:"一切教育都歸結為兒童的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因此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實踐價值:

  1、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緒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的幼兒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對以後的一生都會有著重要的影響。

  2、教師發展的需要

  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造者,幼兒園教育的質量取決於幼兒園教師素質的提高。

  隨著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社會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念,新思想,主動適應新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師們在職為道德,教育觀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3、幼兒園發展的需要

  幼兒是幼兒園的真正主人和服務物件,物質環境的準備突出體現適合他們的發展需要。幼兒園有利於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智力。

  作為基礎教育,要想豐富幼兒園的校園文化,增強幼兒園的內涵發展,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必須考慮幼兒如何發展的問題。同時本課題的研究也將為""期間幼兒園創辦"南京市標準幼兒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的界定

  外來務工:是指原本家在外地的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來到當地工作,生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是指他們的孩子。

  習慣:指有重複或練習而固定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的本質是"自覺自動",是一種出於需要而自動出現的行為方式、傾向。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範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衛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衛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透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內容可以分為:良好品德習慣、良好生活習慣、良好

  衛生習慣及良好學習習慣。

  四、研究目標

  1、透過研究,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交往合作習慣、學習勞動習慣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使幼兒終生受益。

  2、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方法。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幼兒園配合,共同做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五、 研究的內容

  1、現狀研究: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現有習慣,明確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2、文獻研究:本課題的內涵、特徵、原則、基礎理論研究。

  3、內容研究:幼兒期間應養成的習慣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4、策略研究:幼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在家園合作狀態下以及在社群活動中如何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

  5、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文明禮貌習慣培養的研究。(小班)

  6、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衛生習慣培養的研究。(中班)

  7、子課題:幼兒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大班)

  六、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透過編寫量表、問卷對幼兒、教師、家長的相關情況及研究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取得真實性資料。

  2、文獻法: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透過理論學習,查閱整理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來更新教育理念,確保研究過程的科學、合理、有效。

  3、觀察法:透過觀察,發現幼兒不良習慣並給予及時糾正輔導。

  4、個案分析法:對特殊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得出個性的、共性的特徵。

  5、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與實踐者一道深入教育實踐,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出急需解決的,典型性教學實際問題,然後研究者透過講座、諮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的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實踐者有計劃地、螺旋式地系統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動,從而不斷改進教育實踐。教育行動研究蘊涵著兩個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實踐者成為研究者。

  6、總結法:實驗教師從行動研究中進行總結,課題組形成研究報告。

  七、研究步驟和程序安排

  (一)研究準備階段 (20xx年9月——20xx年2月)

  1、進行理論文獻的收集、整理。

  2、組織教師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理論。

  3、請專家到園講座、指導、引領。

  4、制定子課題實施方案。

  5、邀請區教科室領導、專家開題論證,提出意見,進一步修改實施方案。

  (二)課題實施階段 (20xx年3月——20xx年9月)

  XX年3月

  1、分析全園幼兒基本情況,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幼兒在家的一些行為習慣。包括(文明禮貌習慣、生活衛生習慣、勞動學習習慣)

  2、各班進行個案調查,觀察記錄,跟蹤指導。

  3、理論學習,指導實踐研究。

  4、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4月

  1、各班進行活動觀摩。研討研究中的問題

  2、理論學習。

  3、小結本月課題研究情況

  XX年5--6月

  1、小結階段性研究成果。

  2、邀請專家來園引領、指導。

  3、根據小結的情況糾正不足,突出重點進行研究。

  (三)課題總結階段 (20xx年9——20xx年2月)

  1、收集整理課題資料,裝訂資料。

  2、各成員認真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出自己的研究心得體會和經驗論文,形成文集。

  3、各課題組認真進行總結,撰寫好各子課題的研究總結,在此基礎上撰寫總課題的研究報告。

  4、推廣研究成果,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

  5、幼兒園將邀請專家來園指導、鑑定研究成果,申請結題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園領導高度重視,親自參加課題研究,成立專門的課題研究小組。邀請市、區的領導專家進行課題的論證、指導幫助。

  2、幼兒園投入一定的資金,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課題負責人是幼兒園園長,在課題研究成果和論文發表上有顯著的成績,有很強的教科研能力和組織能力。各子課題負責人都是園骨幹教師,有一定課題研究工作經驗的積累。

  九、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研究論文集。

  3、相關的活動圖片資料集。

  4、主題活動方案集

  十、課題組主要人員分工

  1、方雲琴(園長):課題主持人 小一

  2、姚 豫 : 課題研究者。 小高

  3、顏春梅:課題研究者。 小一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2

  一、課題的提出

  1、建設創新型國家呼喚創新型教育

  建設創新型國家,已被寫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呼喚。這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提出改革、創新幼兒教育,開發科學工作坊,是讓幼兒自己去“工作”,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幼兒進行操作活動,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這樣不僅有利於幼兒對知識經驗的獲取,而且有利於培養幼兒求知慾、好奇心、主動探索的興趣,克服困難的品質,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等,這些可貴的品質與能力正是當代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

  2、新《綱要》理念下的幼兒科學教育需要“自主探究”

  20xx年新《綱要》頒佈,對“幼兒科學教育”做了精要的說明,其核心就是“自主探究”。它要求教育者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指出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而科學工作坊就創設了這樣一種特殊的學習環境,不是教師講幼兒聽的環境,而是幼兒在做中學,教師給予支援和幫助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教師也得以深入到兒童學習過程之中,學習兒童的學習方式,理解兒童是如何理解、認識事物的,從而得到發展。

  3、傳統的科學發現室急需變革

  幼兒園要有專用教室,這是當前教育現代化對幼兒園硬體的要求。許多幼兒園裡設有科學發現室等專用活動室,在班級自然角、科學角也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材料,可是大多數活動室很少得到孩子們的光顧,許許多多的材料並沒有實現其價值。幼兒是否真正做到了與材料的互動?如果有,教師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我們開展研究,建設全新的科學工作坊,充分發揮其功能,激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在與事物、材料,在與同伴的互動中探究發現、積累經驗,也為幼兒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現的機會與場所,引導幼兒開展主動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科學素養。

  4、是幼兒園持續發展和自身特色形成的需要

  我園一直堅持以科學教育為特色,“XX”、“XX”期間開展了幼兒科普啟蒙教育和科學教育園本課程建構的研究,“十二五”期間我們將繼續開展幼兒科學教育方面的研究,力爭有所突破,深化辦園特色,促進幼兒園可持續發展,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會用這種有利於幼兒終身發展的長遠教育價值。同時這種幼兒自主性學習,透過操作和交往,建構自己的經驗的活動也是對我園“九五”、“十五”期間集體科學教育活動研究的補充和完善,具有獨特價值。

  二、課題界定與理論支撐

  (1)課題界定

  “工作”在蒙臺梭利教育理論中指使幼兒身心協調發展的活動,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身心發展必須透過“工作”來完成,工作是人類的本能與人性的特徵,不僅使幼兒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而且也使得他獲得了獨立的能力。幼兒期的各種感覺練習及日常生活技能練習等自發的活動,都是工作。在本研究中“工作”指幼兒自發地選擇、操作教具自主地學習、交往、探索並在其中獲得身心發展的活動。

  科學工作坊藉助傳統意義上的作坊,在材料投放上可以是比較豐富,雜亂、多元化的,其環境佈置可以隨活動的發展而變化,不斷地充實和調整,是動態的、關聯的。在空間的設定中,也更關注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小組活動及團體活動的空間、作品展示的空間乃至個人秘密的空間。它在功能定位上更注重讓幼兒自主探究,幼兒可以在活動中建構生成。活動形式以探究和交往為主,重視將幼兒工作和學習融合,注重在行動中學習,在情境中學習。因此我們所研究的“科學工作坊”是指在幼兒活動的空間裡,透過提供豐富多彩的材料、工具,配置專業的指導教師,創設出一個探究性的、交往性的、創造性的學習情境,使幼兒可以自由地利用各種可用的材料,採取小組、個人活動形式自主地學習、探索,發現周圍事物的典型特徵,並探索事物間的關係。在材料提供上,改變以往科發室或科學角由老師預先設計、由老師提供的現象,改由教師根據幼兒興趣、愛好教師、幼兒、家長共同準備、提供材料。在師幼討論、同伴間的交往和幼兒操作的過程中,幼兒科學探究慾望得以增強,科學經驗得到豐富,創造性得到發揮,身心得到發展。

  (2)支撐性理論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獲得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於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我們要以幼兒為中心,強調幼兒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幼兒不在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物件,而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也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幼兒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中國現代傑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其內涵十分豐富,強調的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任何教育活動都要充分利用孩子們的生活,因此,我們教師應充分運用幼兒園科學工作坊這個載體,以幼兒活動為中心,提供健康、豐富的材料,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積極主動的探索。

  3、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理論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他認為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了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他指出愛好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具有強大的潛在動力,教育必須尊重和利用這種動力。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點,在這兩點之間形成教育過程。杜威又以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論思想。杜威提出要充分利用兒童的遊戲本能,讓他們以活動為媒介間接學到知識。“從做中學”強調的是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並且依附於兒童的現實生活。教學要為兒童設想,以兒童心理為根據。所以我們教師應是兒童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啟發者和指導者,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長、經驗改造的過程,就能使兒童在活用中活學各種知識,因此獲得的知識就能幫助人們適應不斷前進的社會。

  三、課題研究目標

  1、建構幼兒園科學工作坊的目標、活動內容、環境創設、教師指導策略體系。開發、設計出符合新《綱要》理念的具有園本特色的幼兒園科學工作坊。

  2、透過本課題研究,關注幼兒生活,挖掘身邊活動資源,幫助幼兒熟悉各種不同的技能、技巧,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興趣,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培養幼兒合作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幼兒能發現周圍事物的典型特徵,並探索事物間的關係。提高幼兒科學素養,使幼兒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長。

  3、透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協助教師們互相切磋,教學相長,更新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4、透過課題研究,不斷生成活動資源,開展系列科學活動,彰顯我園的科學特色,提高辦園水平。

  四、課題研究內容與子課題設計

  課題研究內容

  1、幼兒園科學工作坊目標體系建構研究。

  在以兒童為中心,從兒童的發展出發,充分了解兒童的基礎上,開展幼兒園科學工作坊目標體系建構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幼兒發展目標和教師發展目標。

  2、幼兒園科學工作坊材料提供與環境創設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根據幼兒、家長、教師的需要創設科學工作坊環境;科學工作坊操作材料的獲取、有效篩選與投放等,確保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豐富性、科學性和安全性。同時,材料及環境佈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材料提供與環境創設都應該是動態的、關聯的,所以要定期對活動材料、環境佈置進行調查、評估,研究如何整理、調整和充實,

  3、幼兒園科學工作坊活動設定研究。

  主要研究如何挖掘幼兒園園本資源,圍繞幼兒園課程開發活動主題?選擇那些幼兒可以理解、可以參與、可以有所作為的生活情境和事件生成活動主題。研究如何根據課程指南和本園、本班實際,對科學工作坊活動的可能方向、所需環境、資源和材料作切實可行的預設。同時,要把握好“預設”與幼兒自發“生成”之間的關係。在實施過程中,應關注幼兒及時生成的內容,並給以適度的回應,及時生成下階段活動內容。

  4、幼兒園科學工作坊活動實施研究

  科學工作坊的活動教師如何去引導,幼兒是以個人還是以小組形式圍繞一個主題或任務開展“工作”?在幼兒自主探究活動怎樣使幼兒在行動中學習,在情境中學習?活動時間、人員如何安排?內容過程如何組織?與我園日常教學活動怎樣結合?教師如何指導、記錄和評價?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5、幼兒園科學工作坊活動內容研究

  科學工作坊的活動內容完全由幼兒自主選擇,教師只作適當調整,它作為興趣活動,是園本課程的延伸、補充,反過來也必將促進園本課程的豐富和完善。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要觀察記錄幼兒感興趣、有價值的活動,形成經驗。

  6、幼兒園科學工作坊相關社群資源、家長資源的開發應用研究。

  研究如何引導社群、家長參與到科學工作坊的開發中來,為其提供各方面豐富的資訊,為環境建設提供幫助,為活動內容提供資源,提供材料或參與到活動中來。

  7、幼兒園科學工作坊管理與評價研究。

  主要嘗試開展用質化研究的記錄方式做科學工作坊的活動日誌記錄研究,研究教師如何運用多種方法去觀察幼兒,多種形式記錄幼兒活動,形成記錄、分析、反思的日常工作習慣,這樣才能更有效、更準確評價幼兒園科學工作坊活動,更好的改進不足。

  子課題設計

  根據以上內容,結合我園活動室設定的實際狀況,我園科學工作坊主要包括探索、製作、生活、種植四個活動區,各區分別開展以上內容的研究工作,所以按區域設立子課題如下:

  1、幼兒園科學工作坊探索區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2、幼兒園科學工作坊製作區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3、幼兒園科學工作坊生活區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4、幼兒園科學工作坊種植區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五、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認真學習國內外瑞吉歐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理論、現狀、發展趨勢等,對近年來出版的理論書籍和雜誌中的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並作比較研究,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在對這些資料研究的基礎上,篩選可借鑑的經驗,加以驗證,並補充完善,形成合理有效的具體操作方法。

  2、調查研究法:我們將透過多種調查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蒐集有關本地區幼兒園活動室使用現狀,以便進一步制定、修改課題實施方案。

  3、行動研究法:課題組成員一起制定方案、自我檢查、自我反思,邊實踐,邊總結,不斷改進、調整方案,並進行教師指導策略的研討、總結,交流階段研究成果。

  4、觀察記錄法:結合課題實施情況,針對某一次活動、某一幼兒進行研究,主要採用觀察、訪談、日誌記錄、影片影像記錄等方法手段收集研究資料,對研究物件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結論,指導課題實施改進。

  六、課題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20xx年4月)

  ①成立課題組,並對課題組成員明確分工

  ②查閱文獻,學習相關理論,瞭解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狀況,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

  ③撰寫開題論證報告和課題實施方案,落實各子課題,撰寫子課題實施方案。

  ④召開開題論證會,廣泛徵求專家組意見。

  ⑤綜合專家意見,修改完善實施方案內容,進一步理清研究思路。

  2、實施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第一階段:建設階段

  ①20xx年5月—20xx年6月:啟動課題研究,在幼兒園小製作、紙藝、陶藝等興趣班的基礎上,建設探索區、製作區、生活區和種植區,規劃各區的場地,明確科學工作坊各區研究目標。

  ②20xx年7月—20xx年8月:課題組邀請專家進行培訓,指導教師構建科學工作坊各區的目標體系、活動的組織形式及教師的指導策略。

  ③20xx年9月—20xx年10月:定期開展課題組活動,交流各子課題研究開展情況,研究各活動區的活動內容、材料收集與篩選,環境創設與活動指導。

  第二階段:活動階段

  ①20xx年11月—20xx年2月:組織、指導幼兒開展各活動區活動。開展各區活動實施與教師指導的實踐研究。

  ②20xx年3月—20xx年5月:根據研究開展情況,開展家長及社群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結合園科學教育園本課程,不斷完善、充實活動內容與材料,更新各區環境佈置。

  ③20xx年6月—20xx年8月:開展園親子科技節活動。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彙報中期階段性研究成果。

  ④20xx年9月—20xx年2月:開展對外開放、展示活動,建設幼兒作品展覽廳。

  第三階段:反思階段

  ①20xx年3月—20xx年6月:探究以質化研究的方法,開展各活動區活動評價研究。

  ②20xx年7月—20xx年8月:編撰教師課題研究優秀論文集。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過程性資料,做好結題驗收準備。

  ②繼續教師論文集的編撰工作。

  ③完成各子課題與總課題研究報告。

  ④邀請領導及專家來園鑑定研究成果。

  七、完成課題的條件分析

  1、近年來,我園先後承擔了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建構幼兒園科學教育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和區教育局國家級課題的子課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透過課題研究促進了幼兒發展、教師成長、幼兒園辦園特色的形成、社會的廣泛讚譽。

  2、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兒園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園領導愈加重視對教科研的研究與探索。對教科研工作大力支援,身體力行,帶頭參加省級規劃課題的研究,組織教師對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形成了課題研究制度、論文評選制度、學習制度等制度,鼓勵教師人人參與省級課題研究。

  3、幼兒園成立了從園長室-教科室-教研組長-教師四級管理網路,教師參與教科研培訓,開展教科研論文評比等。營造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氛圍和熱情。全園教師按照所屬的園教研組參加園級課題以及區級課題的研究,使每位教師都具備了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每年的省、市、區論文評選已成我園常規工作,每次我們都能廣泛發動、精心組織,教師論文在省“師陶杯”、市教育學會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教師教科研論文的水平逐年提高,取得較為豐碩成果。

  4、圍繞本課題,我園做了大量的文獻收集、整理工作,查閱了大量的幼兒科學教育專著,下載了中國期刊網上的許多與幼兒科學教育、探究式活動、做中學相關的文章,進行學習研究。

  5、我園為公辦園,科研經費有充足的保障。園內設有資料室,資料齊全,更新及時。各班配有電腦,並透過校園網與因特網連線,研究資料、資訊獲取方便。

  八、預期研究成果

  幼兒作品陳列室

  親子活動方案、對外開放活動方案

  物化的科學工作坊

  《幼兒園科學工作坊活動方案集》

  《教師優秀論文集》

  《幼兒園科學工作坊開發與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馬金鳳(課題主持人小中高)

  吳思英(課題負責人小中高)

  蔡偉(組織、實施小一)

  劉春英(子課題負責人小高)

  王蓉(子課題負責人小高)

  錢星球(子課題負責人小高)

  包敏玲(子課題負責人小一)

  王軍玲(參與課題研究小高)

  于傑娟(參與課題研究小高)

  張純(參與課題研究小高)

  周桂花(參與課題研究小高)

  王娟(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朱鳴琴(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宮雲菲(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崔玉(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周奕(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鮑慶(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周丹(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彭菊(參與課題研究小一)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3

  一、課題來源

  透過本課題研究,探索;把優秀、健康、積極向上、正面反映生活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進行篩選、整理、加工,使其成為幼兒能理解、接受的教育內容,用適當的方法和途徑使幼兒幼小的心靈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豐盈,在他們的心靈中播下民間剪紙藝術的種子,激發他們熱愛民間剪紙藝術的情感,使優秀的民間剪紙藝術能夠在下一代的中國人中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研究和實踐中我總結出的剪紙活動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

  1)、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滲透幼兒民間剪紙藝術教育。

  2)、幼兒園、家庭、社會三者形成共育合體。

  3)、探索民間剪紙藝術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4)、開發和生成民間剪紙藝術特色的主題活動。

  二、本課題的重大意義

  本課題旨在為幼兒創設一個發掘幼兒生活情趣,培養幼兒動眼、動腦、動手的能力,以及參加活動保持專心、細心、耐心的良好習慣與注意能力,訓練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充分發揮幼兒參與剪紙活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透過剪紙機活動,使幼兒掌握剪、貼的技能,增強幼兒雙手的靈巧性,促進幼兒手指靈活協調性的發展。

  啟迪幼兒從剪紙活動中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豐富幼兒多方面的知識,啟發幼兒自主探索大自然、大千世界,對剪紙活動產生興趣,學習與他人協作活動,自由表現自我、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學習用剪紙藝術去表現幼兒自己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的感受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三、課題的理論依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社會歷史文化學說為突破口,運用格式塔心理學派“異質同構”教育觀點和加德納的多元智慧思想,以精心篩選出的優秀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民間剪紙藝術內容,對幼兒進行系統的民間剪紙藝術教育。

  民間剪紙藝術蘊涵著大量的社會人文教育和藝術教育,因此,我們將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引入到幼兒園這塊教育園地中,借用現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質條件和新的藝術手段,給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賦予新的生命,讓它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吸引幼兒,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完美園本特色。

  四、課題的研究價值

  一)理論價值

  透過實驗證明激發幼兒對剪紙的興趣以及培養剪紙幼兒剪紙的技能技巧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唯一的途徑,多樣化的探索就能出新,在發展原有理論的基礎上,探索產生一些新的激發幼兒剪紙活動興趣、培養幼兒剪紙技能技巧的方法與途徑,總結出新的經驗及新的教育理念。

  二)、應用價值

  1、在富有開拓精神的領導指導下,形成自由的、寬鬆的、富有創新精神團結合作的集體和獨具特色的幼兒園育人環境、管理藝術、辦園風格,從而提高幼兒園的辦園效益和競爭實力。

  2、根據幼兒剪紙活動總目標,選擇一些幼兒喜歡的貼近幼兒生活各類事物(包括動物、植物、人物、交通工具以及人們的勞動、遊戲活動等)為內容,並激發幼兒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家庭生活中、社會生活中對剪紙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構建幼兒剪紙活動的模式,為幼兒創設一個思考、嘗試、表現自我、表達美好願望的探索空間,為幼兒提供自由選擇、認識各種新事物、表現成功的教學環境。

  透過幼兒園剪紙活動研究的實驗可檢測幼兒剪紙能力的變異。

  3、幫助教師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觀、知識結構和獨特的個性品質,提高教師的教育藝術和教學技巧,形成有創意的教學風格,從而提高教師工作能力和藝術欣賞、創造能力,並製作cai課件、掛圖、幻燈片等輔助教學,提高教師現代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4、在課題實驗的實踐活動中、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促進家園互動,總結出親子關係促進幼兒剪紙能力發展的實踐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目的

  1、探索民間剪紙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開發民間剪紙藝術主題資源,充實和完善我園的園本課程。

  2、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激發幼兒的民族意識與情感,開發幼兒創造潛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發展。

  3、提高教師的教科研素質。

  研究多途徑的剪紙活動組織形式,提高幼兒對剪紙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性,加強家園之間的配合,促進我園剪紙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我們將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引入到幼兒園這塊教育園地中,借用現代人的思想情感、物質條件和新的藝術手段,給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賦予新的生命,讓它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吸引幼兒,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完美園本特色。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在以民間剪紙藝術為特色的園本課程的構建中,教師能運用創新的方法設計和組織各種形式的民間剪紙藝術活動,研究適宜於孩子瞭解和學習的內容、方法、途徑、策略等,以民間美術為切入口,拓展到課程建設中去,做到在實踐中學習,邊學習實踐邊研究探索,真正成為園本課程的決策者、設計者、實施者。

  2、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幼兒喜歡的形式,對幼兒進行民間剪紙藝術教育,從而促進幼兒社會化程序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3、探索民間剪紙藝術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4、創設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兒園環境,包括園部大環境的創設,民間剪紙藝術工作室的建立與完善,園小舞臺的充分利用,為幼兒提供主動學習的動態環境,實現環境均衡化、活動化、多元化、立體化,讓孩子在環境中學習。

  5、社群環境資源、家庭有效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建構社群、家庭、幼兒園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提高家長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認識,指導家長參與實驗的實施,成為實驗實施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賞者、響應者、參與者。

  七、課題研究的物件

  本園3———6歲在園幼兒60人(實驗班30人,對照班30 人)

  八、課題的研究方法

  幼兒園剪紙藝術主題教育的開發研究與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因此,我們將以新《綱要》為指導精神,努力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和建立新的教育行為模式。

  在研究過程中爭取實現三個轉變:

  (1)從教到建構的轉變,

  (2)從強化到興趣的轉變,

  (3)從服從到自主(或強制到合作)的轉變。

  以課題研究為中心,開展一系列的園本師資培訓:透過聽、讀、看、寫、畫、談、說、思、學(聽專家報告和專題講座,讀理論雜誌和新《綱要》指導思想,看圖片、錄影及觀摩活動,寫教育筆記、論文、教學方案,畫宣傳欄、主題牆,讀民間剪紙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前景,說民間剪紙藝術教育在當前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反思中發現問題,學積極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使我園教師能自覺地投入到民間剪紙藝術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並以此作為自我發展的舞臺。

  本課題綜合採用操作法、比較法、實驗法、觀察法等多種方法;並結合生動有趣的民間剪紙藝術主題教育的教學方法。

  九、研究的週期和階段劃分

  課題研究的實施週期: 20xx年 2月 —20xx年 2月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3月至7月)

  1、學習理論,蒐集資料。

  2、進行研究方案設計、修訂及論證。

  3、確立研究人員及分工:

  組長: 汪 洵、盧 玲(不含主持人)

  組員:白紅林、王豔茹、李麗華、楊樹燕、陳芳琳、李冬梅、司 秀、趙 莎

  4、前期師資培訓,不斷更新和補充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

  (二)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8月至20xx年2月)

  1、建立自己的子課題方案,在蒐集、整理和分類的基礎上對民間藝術主題活動進行設計、改編、創新和應用。

  2、根據各研究階段的目標修改內容、形式及有關材料,做好階段性小結。

  3、用邊研究邊思考,邊提煉邊總結的方法,逐步形成一些階段性成果,並定期彙報。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8月至20xx年xx月)

  1、按要求完成各項成果,總結經驗、撰寫論文、申請課題鑑定。

  2、在回顧、歸納、提煉、總結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形成最終成果。

  十、成果預計

  1、形成剪紙活動系列活動計劃、小、中、大班剪紙內容模組。

  2、幼兒園開展剪紙活動的有效途徑。

  3、試驗課、優質論文、活動的聲相資料。

  十一、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1、課題顧問小組(略)

  2、課題研究小組 (略)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4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在資訊瞬息萬變,知識加速更新的現在與未來,社會所需求的是具有自主獨立拼搏創造等精神的複合型人才。但據有關專家調查發現,目前幼兒素質發展中有部分孩子在以下幾方面表現不足:(1)自信心不足;(2)自卑感較強;(3)交往能力弱;(4)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些劣勢在我們地處偏僻的農村孩子身上表現更甚,急切需要改變現狀,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才。

  自主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因此,自主意識的培養應從幼兒開始。

  《綱要》指出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教育應寓教育於遊戲之中。遊戲佔據幼兒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在遊戲中,幼兒精神狀態輕鬆投入,能力強的孩子自選角色自主交往,還能克服各種困難,大膽提出建議,這些都為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條件。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不能大膽選擇遊戲,不敢主動與他人交往,事事跟在別人的後面,不能或不願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對自己缺乏信心,主動性差。因此,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是目前極為迫切的任務,直接關係著幼兒現在和將來的發展。

  二.課題的含義及研究目標。

  (一)課題的含義

  遊戲中幼兒自主意識的培養是指幼兒園教師在瞭解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共同參與遊戲環境的創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遊戲環境及均等的遊戲機會,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遊戲,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在與材料和夥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遊戲帶來的快樂和經驗,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

  (二)研究目標

  透過課題的實施,運用適宜的有效環境,豐富的遊戲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物件施加影響,使幼兒能積極主動獨立地參加遊戲活動。具體包括:

  1.對遊戲活動感興趣,能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遊戲主題。

  2.積極參與遊戲環境的創設與遊戲材料的製作,會選擇運用相應的材料。

  3.在遊戲中主動與他人交往,逐漸學會與同伴協商分配角色,會合作。

  4.能主動參與遊戲評價,會解決遊戲中碰到的困難,並提出合理的建議和要求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策略。

  1.轉變教育觀念,重視遊戲中幼兒自主意識的培養。

  首先,認真分析教育目標,自覺將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真正作為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標之一。多采用鼓勵表揚等正面教育手段,還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其次,充分認識其可能性,幼兒的自主意識在有效的遊戲中能逐步得到發展。

  2.創設一種輕鬆愉悅的遊戲環境。

  專家實驗表明,完全決定一切,嚴格控制監督幼兒活動的專制型教師會使幼兒形成嚴肅呆板,依賴性強的不良習慣。而尊重幼兒、和幼兒互相協商、互相幫助、協調行動的民主型教師則能夠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造能力。

  3.給幼兒提供足夠的遊戲空間和時間。

  遊戲活動是幼兒隨時可能產生的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支援幼兒的遊戲行為,滿足幼兒的遊戲需要,合裡利用來園、自由活動時間、餐後等開放遊戲角,讓幼兒盡情遊戲。

  4.重視遊戲過程的指導,激發幼兒的自主意識。

  研究表明:遊戲指導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使教師的指導和兒童在遊戲中的主動性結合起來,也就是在保證兒童發揮主動性的前提下,進行指導。因此,遊戲時我們將採用語言提問、提示、評論,適時地出現玩具和遊戲材料,以角色身份影響遊戲或參加遊戲等間接指導方法,這樣有利於啟發幼兒的主動性。

  5.鼓勵幼兒大膽參與講評,充分調動幼兒遊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評活動是教師在觀察、瞭解幼兒遊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就開展的遊戲活動進行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整理獲得的經驗,分享成功的喜悅,並找出存在問題,為下次遊戲活動開展作好準備。在講評中既可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又可體現幼兒的合作性,對於不願意參與的幼兒,教師要及時地給予指導幫助,讓每個孩子都得到發展。

  總之,在幼兒遊戲教學時,要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不斷地積累

  經驗,引導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尊重幼兒的選擇,尊重幼兒的人格,培養幼兒廣泛地社會交往能力。

  四.課題研究物件及方法。

  研究物件:小班全體幼兒;

  研究方法:1.觀察法;

  2.行動研究法;

  3.文獻資料法。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時間為3年從20xx年9月至20xx年5月

  (一)、研究準備階段(20xx年8—9月);

  (二)、研究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三)、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六.研究成果。

  1.經驗總結法;

  2.觀察記錄;

  3.活動方案;

  4.研究報告。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5

  一、課題提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但是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由於來自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及學生自身原因,導致學生學習態度消極,缺乏信心,對學習會失去興趣,發展滯後,成為“學困生”。“學困生”雖然在班級里人數不多,但影響很大,成為制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瓶頸。抓好對“學困生”的教育對於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我校是個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學校,我校在校生40%以上是進城務工子女,20%是父母上班,孩子一人在家,這些學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監管和照顧,思想、心理、行為難免產生偏差,影響了學習,甚至給學校帶來不良影響,使教師頭疼,學校為難。學困生是一種普遍現象,轉化學困生,促進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因此,我校依據實際情況,擬定了“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界定

  學困生:即學習困難的學生,是指在知識掌握、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心理品質等方面存在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開發,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均不能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的學生。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伴隨學生群體存在,往往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因而也是個動態的、發展的概念。

  轉化指轉變,改變。

  學困生的轉化,即是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一定形式的輔導下,學習上有了好的改變。

  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透過研究,探索學困生轉化的策略,使學困生在學習成績、興趣、自信心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研究目標

  本課題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相結合,將教育教學中的共性要求和個性創造相結合,糾正教育實踐中的不良育人觀,構建符合本校特點,符合教育規律的“學困生”的轉化模式。

  1、探究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設計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2、興趣教學、分層教學、心理輔導、課後輔導,及時及早轉化學困生

  3、及時總結,靈活調整,形成有效轉化的多元模式。

  四、研究的內容

  1、“學困生”的成因及“學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導致“學困”的家庭、社會、學校及學生個體內部因素。

  2、調查分析“學困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研究轉化措施

  3、課堂教學如何轉變“學困生”,研究課堂教學中的指導策略。

  4、學校、社會和家長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學困生”轉化中的動態關係。

  五、研究物件

  北園小學一、二、三、四、五、六年級中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六、課題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學困生”上課參與教學活動情況,瞭解其發展狀態。

  2、調查研究法:追蹤調查“學困生”的家庭狀況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發展情況。

  3、個案分析法:把轉化過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個案,總結經驗。

  4、行動研究法:全體參與教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研究水平,總結經驗,提高學習成績。

  5、測試法:透過學習成績檢測瞭解“學困生”發展情況。檢驗轉化成果。

  6、資料和文獻法:收集、檢索國內國際相關理論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基礎。

  七、研究的具體步驟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與研究階段(20x.9—20x.11)

  透過問卷調查,校訊通、家訪等進行“學困生”的現狀調查分析,確定“學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調查報告,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併成立課題組,進行合理分工,責任明確,措施有效。

  第二階段:實踐探索階段(20x.11—20x.6)

  課題組分工落實,開展實驗,收集實驗資料,撰寫經驗文章,轉變教師育人觀,課堂教學觀。

  第三階段:理論總結與推廣(20x.6—20x.7)

  整理實驗實錄,提煉實驗成果,撰寫論文,編輯論文集,全校推廣、驗證,提升實驗成果。

  八、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問卷調查表及分析;

  2、觀察記錄以及跟蹤記錄表;

  3、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培養(論文);

  4、課堂轉化學困生的案例(或課堂研討課);

  5、結題報告和有關論文;

  6、學生實績展覽等。

  九、課題研究管理

  1、加強組織管理

  為了把本課題研究工作落到實處,我校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實驗教師由事業心、業務能力強的骨幹教師擔任,小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並及時交流,反饋問題,相互促進。

  2、加強研究過程及檔案資料管理

  各成員認真開展研究活動,並做好各項記錄,副組長及時收集研究資料,組織課題研究日常工作及協調工作,定期召開研究情況交流、反饋座談會。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6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為幼兒精心選擇和組織的學習經驗。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將課程改革視為教育研究、兒童發展的重要環節,視課程為連線理論與實踐的一個橋樑,因此,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是當前幼教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實踐的反思:

  1、對幼兒園課程存在問題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幼教課程受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知識中心論的影響,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教育者的`地位與功能,無視被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物件完全異化成為一種“容器”,從而造成孩子“高分低能”,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幾年來,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兒園加大了課程改革的力度,力圖在課程中進一步克服教師中心的現象,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伴隨著這一趨勢,活動課程、遊戲課程、生成課程等課程方案走進了幼兒園,但是,新的理念在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線的幼兒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實踐中,一部分教師認為以兒童為中心就不能有任何干預與要求,過分注重幼兒的天性而削弱教育的引導作用,養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和規範意識的養成。一部分教師懂得要尊重幼兒主體,以兒童發展為本,但併為掌握正確的培養方法,教育過程所採用的策略與應有的理念往往脫節,有時常常產生矛盾的結果。如:教師只是從溫和的教育態度來淺表地詮釋尊重兒童,但在溫和的外表下,控制兒童言行的實質並未改變,教師仍然用“教育者”的尺度,凡符合教師“標準”的就樹為樣板,凡不符合的仍然遭淘汰,並未真正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體。

  我們認為,實踐與理念脫節是阻礙教育改革深化的一個主要問題,解決這一矛盾,固然需要全面的把握理念的內涵與本質,但更需要掌握理念與實踐的中介,將正確的教育理念演繹成有效的教育行為。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到以兒童為中心,從目標模式到過程模式;理論上,課程的設計、運用和評價,以社會文化、知識和兒童發展這三個方面為依據,而實踐中,教師往往難以使這三者取得一種平衡。一種課程模式是否實際地產生理想的效果,不僅在其本身的理念多麼先進,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實際,要具備實施的可能性。因此,從國情出發,探索符合本地社會需要和本園實際的園本課程成為本研究的重點。

  2、對本園原有研究的思考

  本園是全軍、廣西、南寧市四級示範幼兒園,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園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先後進行了《蒙臺索利教育本土化的實驗研究》、《自主性遊戲與幼兒主體性培養的實踐研究》兩項課題研究(注:均為南寧市“九五”規劃課題)。20xx年初我們對全園二十個班級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摸底,經過觀摩半日活動、教師座談討論、家長調查反饋,我們發現:在區域活動、角色遊戲等自發選擇、自主開展活動中的幼兒主體性表現明顯。但在一些教育活動,生活活動中,幼兒受控制的程度仍較高,主體性無法充分體現。幼兒在平日生活中主體意識、多方面的興趣性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未能得到應有的培養。

  面對現狀,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逐漸認識到:從綜合教育到“五大領域”、“活動區教學”、“活動課程”,我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教育”,而忽略了幼兒的生活,忽略了教育對幼兒生活的引導,即引導幼兒以一種積極的個體意識去主動地感受生活、豐富生活、創造生活,在生活過程陶冶情操,培養個性,啟迪智慧,發展能力。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亦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

  (二)理性的思考

  1、終身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的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的個性的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需要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各領域的目標、內容和要求以及組織和實施、評價等所有環節中,也一致將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放在了核心位置,強調教育活動要“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各領域的目標表述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彙,突出了基礎教育共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趨向。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兒童能夠一生持續的學習,有尊嚴地、有質量地生活,不僅是未來的生活,也包括其現實的生活。這就使我們必須關注: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是否得到了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他們是不是快樂地學習與生活?是因此變得越來越熱愛學習還是越來越厭倦學習?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是體驗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還是變得自卑、消極、感情冷漠?這些必須成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因此,只有讓每一個幼兒在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幼兒園生活中發展潛力,良性成長,才能為一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2、現代教育“人文關懷”、“幸福生活”的呼喚

  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核心是培養“完整幼兒”。培養“完整幼兒”指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幼兒,強調的是人性和對人性的發展。幼兒教育必須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需要、有尊嚴、有動機的相對自主的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個性、情緒情感、意志、動機、主體性(主動性、自信心、積極性、自覺性、創造性)等,從知、情、意等多方面發展幼兒。

  誕生並盛行於70年代初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提出“人文關懷”的主張。所謂“人文關懷”是指課程應充分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關注人的生成、發展與完善,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和人生的奠基工程,理應關注幼兒的生存、生活狀態,引導幼兒走向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追求理想的人格。對於幸福生活的引導指向兩個方面:一是幫助幼兒積極地展開現時的生活,讓幼兒充分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二是引導幼兒主動把握未來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這二者是共同延續不可分割的,只有積極地展開現實生活,才能主動地把握未來;要主動地把握未來,就必須從現在開始積極地生活。

  鑑於上述思考,我們提出了快樂教育課程,目的是克服現行幼兒園教育的弊端,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形成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案,為幼兒創設愉快、充實、健康成長的樂園。

  所謂快樂教育課程,就是讓幼兒在充分享受快樂童年生活的同時,培養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與生活,使幼兒形成良好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獲得生活、學習、交往的基本態度和技能。

  快樂教育課程是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透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快樂教育課程以發展心理學理論、羅斯傑、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課程論、杜威的兒童發展為本理論作為課程的理論基礎。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標:

  1、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目標體系;

  2、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內容;

  3、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組織形式和有效方法;

  4、探索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的評價指標;

  (二)框架構想:

  1、課程模式設計:

  許多資料表明,課程走向整體綜合化已成為教育的必然。目標模式課程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其操作性強、效果明顯可見是主要原因。過程模式的許多觀點的確表達了教育的理想,但他對教師的要求實在太高,其追求的價值比較抽象,因此從我國目前的師資狀況、社會意識及其文化價值觀念等條件來看,要完全採用這一模式,最後的結果可能事與願違。所以,結合我國國情,我們綜合目標模式與過程模式兩種課程模式的優點,採用主題教育與生成課程相結合,將教育目標、內容與幼兒興趣和需要巧妙結合,按《綱要》要求“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2、課程的目標設定:

  以培養“樂於生活、樂於學習、樂於交往”的人為主線,以“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及幼兒年齡階段為兩條緯線,構建快樂教育課程目標系統。目標系統含總目標、分解目標、層次目標和單元目標。

  (1)總目標:以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以培養“樂於學習、樂於生活、樂於交往”的具有充分主動性的人為總目標,從幼兒的興趣、動機和需要出發,透過創設和提供各種有效和適宜幼兒生理與心理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特點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方法,促進幼兒身心整體、和諧、健康、自主發展。

  (2)分解目標:從“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來分解構建目標。

  生活目標:

  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熱愛家庭生活、幼兒園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使幼兒具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幼兒對美的事物的喜愛,培養幼兒認識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

  學習目標:

  激發、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力,促進幼兒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逐步形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使幼兒能將所學的知識或技能逐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嘗試用來解決一些問題;培養幼兒的探索欲、探究心、動手嘗試與操作能力,逐步培養幼兒學習能力。

  交往目標:

  樂意與人交往,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促進幼兒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3)層次目標:根據各階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及年齡特點,制定出各年齡段幼兒的層次目標。

  (4)單元目標:根據層次目標,結合社會需求、地域條件、幼兒發展需要,以情感教育和個性培養為著眼點,構建貼近幼兒生活的單元主題框架;同時,教師也根據對幼兒一日生活的觀察,從本班幼兒的興趣及需要出發,生成單元主題,根據主題制定目標。

  3、課程的內容選擇:

  以“生活、學習、交往”三大領域為框架,圍繞目標制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依據以下原則制定:

  (1)應從培養未來人才的要求出發,具有前瞻性;

  (2)應從本地人文背景出發,紮根於本地實際;

  (3)應與幼兒現實生活經驗相結合;

  (4)應考慮本班幼兒、個別幼兒的興趣、需要;

  (5)應具有相對穩定性、靈活性、自我調整性;

  4、課程實施的組織形式與方法:

  (1)以整體性發展為原則,強調組織形式靈活化。即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服從於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小組教育活動與個別教育活動。

  (2)拓展教育途徑:在“一日生活即課程”的觀念指導下,開展集體教育活動、專項活動室活動、遊戲活動、生活活動、戶外活動,注重正規教育活動與日常隨機教育活動相結合,注重透過一日生活中的各項環節培養幼兒積極態度與情感、良好習慣與技能。

  (3)教育方法多樣化,重視運用現代與傳統的多種有效方法,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年齡、個性特點,採用相應的方法和手段。

  (4)開發潛在課程的教育能量:

  ①創設有利於幼兒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包括建設優美的園所大環境,如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創設可供幼兒選擇的教育環境:如:建立幼兒閱覽室、美工活動室、音體室、感覺統合活動室、室內體育活動室、蒙臺索利工作室等多種專項活動室以及角色遊戲長廊、多功能遊戲室、戶外體育場等遊戲環境;

  ②創設充滿尊重、理解、肯定與鼓勵的精神環境,全員教職工努力營造安全、溫馨、愉快的心理環境,是幼兒園能力真正成為孩子的樂園。

  ③建立“合作型”的家園關係,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實現家園共育。

  ④充分利用社群自然環境、教育資源、擴充套件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5、課程的評價:

  (1)日常形成性評價:主要透過對班級體進行整體性的定量評價,對典型事例進行個別性的定性描述。

  (2)終結性評價:主要透過一學期一次的教師主觀評價和一年一次的測試性評價,對課程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

  三、課題實施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為研究法,由園領導、園科研室成員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且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研究小組,邊實踐、邊研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方案,從實踐研究中形成思路,回到實踐中檢驗並形成經驗。

  (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提出方案(20xx年3月—20xx年6月)

  1、組織全體教職工分組討論,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現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以理論培訓與經驗交流相結合,幫助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

  3、研究組集體討論,提出課程目標,選擇制定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方案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實施研究方案,收集、處理資料。

  2、做好日常性評價及每學年進行一次終結性評價。

  3、每學期召開一次全園教育工作討論會,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做好撰寫論文、階段總結、教育個案等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2、整理、歸納有關資料,彙編課程研究專著。

  3、做好結題準備。

  四、預期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相關問題的研究論文;

  3、快樂教育案例及光碟;

  4、《幼兒園快樂教育課程研究》專著;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7

  一. 課題的表述:

  小學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探究

  二. 課題涵義:

  小學英語合作教學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會學、樂學,而且透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和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

  三.課題提出的背景: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於20世紀初源於美國,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國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教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透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教學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和學會自主學習等方面實效顯著,是當代主流

  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標:

  1.建立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3.建立科學的小學英語評價標準及實施辦法。

  五.研究方法:

  1、運用測驗法和比較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情況進行前測和後測,比較驗證該教學法的實驗成效;

  2、運用行動研究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均衡分組,並創設系統民主的小組管理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對實驗班的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化教學模式;

  4、運用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創設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學生評價機制;

  5、運用經驗總結法和比較研究法,總結形成該課題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六.研究步驟:

  1. 研究分組方法:

  建立民主科學的小組合作化教學的管理模式。負責人:楊福穩。

  2. 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

  研究具體的小組合作化教學步驟,形成較

  成熟的教學案例。負責人:呂振紅。

  3. 達成科學系統的小學英語評價機制:

  2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總結。階段負責人:駱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組方法,總結出具體成熟的經驗論文。

  2.探究小組合作化教學的課堂模式,形成較成熟的教學案例。

  3.研究具體可行的評價標準及執行辦法,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的經驗論文。

幼兒園課題實施方案8

  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全面推廣,是深化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加快“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課題研究的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關於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於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檔案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

  二、實施原則

  (一)全體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要簡易、方便、可行,面向全體學生,要從學生參與面的大小確定活動專案,做到人人參與活動,個個都有喜愛專案。

  (二)全面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工作有機結合,堅持寓教育性、健身性於活動之中。

  (三)趣味性原則。體育活動要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濃,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鍛鍊身心,陶冶情操,發展智力。

  (四)校本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充分考慮學校規模、場地、設施等特點,挖掘體育資源潛力,發揮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

  (五)安全原則。根據教育規律和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指導學生適度進行體育活動、設定運動專案和相關活動。加強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應急措施,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務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鬆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 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症;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 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四、實施步驟

  (一)課題申報(20xx年底前)

  申報課題學校組織有關人員對課題進行論證,蒐集相關資料,深入課題內容研究,確定課題的研究步驟和方法。

  (二)評審課題,啟動,推廣(20xx年)

  20xx年2月進行座談會,全面啟動課題;5—6月份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10月份在全市推廣開展。

  (三)課題鑑定,總結(20xx年)

  20xx年5月進行課題中期調查分析,進行成果評選。10月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鑑定,推出一批優秀課題研究成果。

  五、實施要求

  (一)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學校要高度重視大課間活動,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本地大課間活動。更新管理觀念,注重過程指導,把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與深化新課程改革,與落實《課程標準實驗方案》結合起來。

  (二)學校要精心制訂大課間活動方案,認真組織、體現特色、確保安全,要將大課間活動排入學校作息時間表,改善活動場地和器械,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三)鼓勵教師、學生創編活動內容,製作活動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編室內健身操與健身遊戲,彌補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使大課間活動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

  (四)大課間活動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鐘;全員參加,練習密度100%;練習負荷保持在低、中強度,做有氧運動,符合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六、課題申報

  課題申報學校,參照課題研究“目的任務”,根據學校自身情況自定研究主題和課題名稱,該主題範圍之外的研究課題本次不予立項。所有申報課題既是本課題的子課題,也是市規劃辦獨立立項的規劃課題,按照威海市規劃辦立項課題進行管理。

  選取優秀學校作為我市今後重點示範基地。課題申報數量具體為:榮成、文登、乳山各10項,環翠8項,經區、高區各5項,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業技術學校各1項。

  申請人按照規定認真填寫申請書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影印件),由各市區“體育大課間活動”課題領導小組初審彙總後,於12月10日前統一報送課題領導小組,申報表和彙總表可從威海市教育網站“通知通報欄”下載。

  七、組織管理

  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重視對課題的過程管理、指導、督導、評比和檢查,樹立並推廣優秀典型。為了保證研究工作順利開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由王 義君同志任組長,張啟剛、畢志玲同志任副組長,成員由各市區教研中心相關負責人、體育教研員和課題實驗學校的負責人組成。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學校也要成立相 應的課題領導小組,課題申報時一併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