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家鄉的習俗作文合集15篇

家鄉的習俗作文

家鄉的習俗作文合集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習俗作文1

  家鄉過清明節時有著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風俗。

  首先呢,我們會把桌椅搬出,放好。再在桌上放好蠟燭,放9個酒杯再放9雙筷子。但一定要放右邊,這樣方便老祖宗吃飯。

  在倒酒時,不能一次性倒滿,要分三次倒,每次倒三分之一。在放香時也有講究,點著後要彎一下腰,然後放上,再準備個墊子,然後就跪下來磕頭。一般要磕九次,因為有九個老祖宗,所以都得拜一次,好讓老祖宗保佑我們。其實,在我家鄉,大家只要發現家裡有蜘蛛,就知道祖宗要來了。

  最後等待菜上齊後,我們就可以開大門,迎接老祖宗的到來。如果不開門,就像我們平常那樣,老祖宗就進不來了。其實只要你是善良、誠實、懂事、禮貌的小朋友,還可以看見老前輩們哩!有一次我還看見了我奶奶的爸爸呢!

  接著我會把摺好的錢燒了給老祖宗,讓他們在天堂過無憂無慮的生活。

  我家鄉的清明節是獨特的、是逝世老人們的節日,清明節是為了天堂的人們所準備的。

家鄉的習俗作文2

  家鄉是溫暖的懷抱,是生命的搖籃,每個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我的家鄉的風俗,更是別具一格。我的家鄉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通津埔鎮二五臺村,那裡有巍峨挺拔的高山,有清澈見底的河流,鬱鬱蔥蔥的森林,還有獨特有趣的風俗――凌晨吃年飯。

  說到年飯,大家都會想起香噴噴的雞肉,熱騰騰的火鍋和鮮美的蔬菜,可是“年飯”又稱“年夜飯”應該是夜晚吃呀!為什麼是凌晨吃呢?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上個世紀時,家鄉的人都很貧窮,總是欠外債,可是他們又想過個好年,不受打擾。為了避免有人在吃年飯時來討債,就只能早點兒吃年飯,趕在債主來之前吃完飯過個好年。雖然現在我們沒有欠債,但這個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

  二是因為老人們說,除夕吃年飯吃的越早,孩子下學期的成績就越好,大人這一年就能夠升官發財。為了圖個吉利,大家都很早吃年飯,凌晨一兩點鞭炮聲就不絕於耳,四五點時就響得不用說了,弄得我們都睡不好覺。不過,在鞭炮聲中,我們是快樂的,幸福的。我們憧憬著新的一年,期待著新的一天。

  無論怎樣,家鄉都是美好的。只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就是溫馨幸福的,我愛你,我的家鄉。

家鄉的習俗作文3

  我的家鄉位於邢臺市辛店,辛店是一個鎮,我們那裡有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搭轎。

  說道搭轎,你們肯定有疑問,打吊是什麼?打吊是在冬天時在廟裡舉辦的活動,日期大概有五六天。每逢那時,我們都會在廟裡燒香拜佛,上貢品……

  上一次搭轎時,第一天的晚上我們全家去了廟裡。那天街裡的燈都滅了,唯獨廟會前掛著彩燈,孩子們都拿著閃光燈和閃光玩具嬉戲打鬧。旁邊還有小攤小販,有的再賣閃光玩具,有的再買烤串,各式各樣的,讓人眼花繚亂。還有一些人在寫什麼東西,原來是給廟裡捐錢,人有很多,我們也出了一份力。

  剛進到廟裡,外院有敲鑼打鼓的樂隊,還放著一些老歌,老婆婆們隨著音樂在跳舞,有的人還跟著一起跳,那歌聲真是震耳欲聾。我們好不容易擠進去,直入眼簾的是一棵松樹,上面還掛著彩燈。我們進到屋裡,給自己的生肖都上了香,祝了祝福。我還見到了好多菩薩呢和佛祖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轉眼間,又到冬天了,如果你想參加也可來哦!

家鄉的習俗作文4

  我家住在一個河北小鎮,大門大院大平房,而且當時爺爺奶奶和爸媽家住一個院的,兩間房,共走一個大門,那時每年中秋節一家人都在一起過,節日晚上的九點多鐘,一輪圓月升起來後,爺爺奶奶就會搬出個桌子放到院子中間,再擺上幾樣水果和一盤月餅,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擺上滿滿一桌。接著正式的“願月”儀式開始,也就是年輕人給月亮磕頭祈福,在月下許願。拿出個椅墊鋪到院子中間,然後我們幾個年輕人開始按年齡依次朝著月亮的方向磕頭,都磕完了,我們大家就開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餅了,當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衝月亮的方向遠遠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給月亮吃了。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晚上,天氣就挺冷了,往往我們都是邊吃東西邊凍的瑟瑟縮縮的,然後就趕緊搬桌子端盤子回到屋裡。

  後來,只要每年中秋節我們能聚到一起,仍然會在節日當晚延續這樣的習俗,當然,我們隊伍也在漸漸壯大。

家鄉的習俗作文5

  在我的家鄉許昌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許昌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許昌的風俗!漢族火把節:火把節是許昌孝山漢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我們都玩得很開心很快樂!

  我喜歡我的家鄉!我喜歡我的家鄉!今天可真快樂!

家鄉的習俗作文6

  我的家鄉在高峰鎮九甲村,那裡風景優美、景色宜人。那裡不光是風景好,人也好。那裡的人很遵守祖傳習俗。

  在那裡,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節。那裡的春節是從除夕到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就完了。

  除夕時,家家戶戶在早上大掃除,掃除完後又到鎮上去趕集,買春節時準備的東西。小孩子只管到村中好好地玩。買完東西后,第一件事是燒雞祭神,放鞭炮嚇鬼神。晚上,誰也不能串誰家的門,只能在家中吃香喝辣。在今晚,除了小孩子,誰也不能睡,必須守歲。

  大年初一,這天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地。小孩子們一個個提著大袋子到別人家去拜年。拜年時必須是男娃先進堂屋,女娃後進,這樣保佑這家來年生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娃。拜年只能拜到12點,拜完後,滿10歲的小孩得在這天自己去趕集,以早學獨立。

  到元宵這天,大人們在白天時要幫孩子們用瓜做瓜燈,讓孩子們在晚上用瓜燈到外面嚇魂……

  我們九甲村過春節只求安寧、幸福,不圖別的東西。

家鄉的習俗作文7

  近日,翻書看到“遠庖廚者,君子也;近庖廚者,小人也”之類的話語,不免想起家鄉殺生的風俗。

  每年七月初九,各家各戶都要宰雞殺鴨,據說是供奉七月初七天河相聚的牛郎織女。至於日期為何編偏選在七月初九,誰也說不出個緣由來。

  七月初八晚上,老媽就開始著手為第二天的供奉作準備,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宰雞殺鴨。雞鴨被抓進廚房,大概它們也知道命不久矣,都拼命作出諸多無謂的掙扎。人在屋內聽到它們此起彼落的絕命之唱,不禁側隱之心頓生;但一想到“酒釀鴨”、“鹽焗雞”的美味,便也心境安然。可憐的祭品壽終卻不能安寢!它們還得進水鍋,下油鍋,製作成供遠厄廚者食用的佳餚。

  由此可見,殺生,名為供奉之用,實為食補之舉;殺生者,名為庖廚者,實為遠庖廚之人。可是,庖廚者常成箭靶。受眾人指責,罪過!罪過!成為“小人”;遠庖廚者嘛,則贊有佛祖心腸,善哉!善哉,譽為“君子”。至於“君子”亦吃肉一事,人們似乎視而不見。這就猶如勸戒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卻忽略了屠夫只不過為那些吃肉的遠厄廚君子殺生而已,充其量只是幫兇,不是主謀。這其中,大概就是真小人與偽君子之別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8

  “今天是什麼日子?”剛一回到家,媽媽就急忙問我。我不解地說:“八月十五,中秋呀!怎麼了嗎媽媽?”“哎呀,我就記得好像是過節!可是我忘記買月餅了!”媽媽懊惱地皺了皺眉。我聽了媽*的話,頓時明白了,原來是我這個忘性極大的媽媽把今天這個重要的節日給忘記了。

  中秋節由來的傳說有很多種,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不過我最喜歡的是嫦娥跟后羿的神話故事。這麼重要的團圓佳節媽媽居然也能忘記,我無奈地嘆了一口氣。“我想起來啦,今天我買了餃子皮跟鮮肉、香菇,還有你最愛吃的馬蹄跟蝦!我們乾脆包餃子吧!”媽媽興奮地說。包餃子?我疑惑地看著媽媽。媽媽得意的告訴我:“餃子表示了一家人團團圓圓。餃子中的肉餡就代表了我們,用餃子皮來包餃子就代表吧我們和起來——團圓起來!”哦,原來這樣,我恍然大悟,對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家鄉的習俗作文9

  我的家鄉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臨岐鎮吳峰村。那裡可好玩了。

  我們這裡有有趣的方言。比如,說:我是阿,你是儂,他是科,我們是阿儂, 乖的小孩是乖伲,麻雀是麻葉,你們是拉,什麼叫他裡,今天是根日,明天叫明招,閃電叫天喬,白天叫日裡,晚上是葉幹,父親是大大,毛巾叫面布,男人=男伲噶,蝦=沙公公。

  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

  每年立春節,淳安民間有接春的習俗,意在迎春接福。然而,有趣的是吳峰村姓魯的人從來不接春,這種奇怪的現象有何來由嗎?

  聽老人說起: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之前,曾在臨岐一帶秘密進行招募鄉勇的活動。就在那一年立春的一天,朱元璋路吳峰村山腳時,突然聽到火炮聲,以為後有追兵,吃驚不小,急忙向山後逃去,那山腳下是一片竹林,竹子被村民砍伐後留下密密的尖尖的竹樁,朱元璋穿得是草鞋,竹樁把朱元璋的腳刺得鮮血直流,疼得朱元璋叫苦不迭。後來才知道那一天的炮聲是吳峰村人接春的炮竹發出的,虛驚了一場。

  朱元璋登基後,沒有忘記在吳峰村吃過的苦頭,於是,便下旨,不準吳峰村接春,這就是為什麼吳峰村不接的原因。

  我的家鄉還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故事,我下次再寫。歡迎大家過來玩。

家鄉的習俗作文10

  為準備普通話測試,在圖書館找書,意外地在一本書上能看到我們家鄉的`風俗,真的很驚訝也很高興,要知道翁源是多麼小的一塊土地呀。

  我以為會有挺多地方提到家鄉的,就把書借回來一頁一頁地翻,誰知道才只有三處,具體如下:

  在翁源這個地方,是在年二十四日祭灶神的。把灶君——用瓦別成U字形,兩邊插上蠟燭,中間點上香,上面貼上“司命灶君之神位”,清洗乾淨後放在灶壁上,晚上用香燭供奉,還有一個名字叫“灶君上天”。

  在翁源,除夕飯後還要用柑葉泡水洗身,洗後周身都有餘香,使人薰醉。

  除夕夜,在翁源不但不能熄燈,尤其是女子房內的燈更要燃著。倘若油幹了,也要在深夜爬起來加油。如果燈一下子熄滅了,則被認為是極不祥之事。這樣日夜挑燈,要一直到初四才止。

家鄉的習俗作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使我想起我們的祖先,想起為國犧牲的烈士們。隨著清明節的到來,人們都紛紛回家鄉掃墓。

  我的家鄉在xx,大家知道xx的清明節習俗嗎?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xx每逢清明時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去掃墓,xx人還把清明節掃墓稱作“掛主”或“ 拜山”。這天大人們準備好一些物品:有金銀元寶紙錢,為的是讓自己的祖先生活有錢;有紙紮的房子、車子、傢俱等,為的是讓祖先生活得更好!還有燒豬、燒鵝、包子、水果、酒飯、鮮花等等帶上去“掛主”。清明節的“掛主“習俗,表達了人們對祖先的紀念,也教育年輕人不忘祖先的教導,要孝順老人,孝順父母。

  xx的清明時節還要“踏青”,因為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踏青”就是春遊,出去有花有草的地方遊玩…。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習俗。

家鄉的習俗作文12

  金雞辭舊歲,旺犬踏春來,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我的家鄉有許多春節習俗,比如貼春聯、掛燈籠、包餃子、守歲、拜年……等等許多習俗,我實在數不清了。

  大年三十我們要貼春聯,掛燈籠,還要上供。除夕夜我們都要守歲,一邊吃著豐盛的年夜飯,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一家人在一起有說有笑熱鬧極了。我一直守歲到零時,放完鞭炮,上完供我才去睡覺。正月初一我們要早起拜年,小孩子在這一天還會收到紅包。我早晨5:30就起了床,跟著媽媽去拜年,當然我也收到了不少紅包。

  春節當然還要放煙花,放鞭炮。晚上,爸爸和爺爺一起放煙花、爆竹,我用平板把煙花都拍了下來,拍了好多小影片,煙花都特別美,像一朵朵盛開的花朵。

  春節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餃子。我們家包餃子最厲害的是我爺爺,他每次包餃子都參與,而且包得是最快的,包出來的餃子一個個的像小小的元寶一樣,好看極了。可惜今年包餃子我沒有參與,因為我要照顧兩個弟弟。不過,今年的餃子非常好吃,我一連吃了好多。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春節習俗,你的家鄉的春節習俗還有什麼?快到我的留言區告訴我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13

  立夏,我們的習俗是吃茶葉蛋、稱人、吃鹹肉飯。還有一個很好笑的傳說,在立夏這一天千萬不要睡午覺,否則你這一個夏天都要昏昏沉沉

  這一天,媽媽烤了茶葉蛋,燒了香噴噴的鹹肉飯。吃得我們是讚不絕口,於是,我向媽媽請教了鹹肉飯的做法。

  首先準備好了瘦肉、香乾、香腸,把它們都切成丁,花生米用高壓鍋燉熟,再把糯米飯蒸熟。往鍋裡倒入油,把切好的肉丁倒進去爆炒,再把香腸丁,香乾丁,花生米倒進去炒,加入調味料,最後把事先蒸好的糯米飯也倒進去。功夫最大的就是炒糯米飯了,因為它有粘性,不容易炒開,所以要花很長時間,使他們變成一粒一粒而不是一團一團的,就這樣香噴噴的鹹肉飯就做好了。如果你要使它的顏色好看點可以加些紅蘿蔔和豌豆粒。

  立夏過了,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到來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14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許多傳統文化。

  比如現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每到臘月,幾乎家家都開始忙了。農民們忙完了田裡的活,就開始進城打貨了。大人,小孩都會買幾件漂亮的衣服,還要買鞋,現在條件好了,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大人也捨得花錢了,我們小孩要什麼,大人們幾乎都滿足我們。各種好吃的裝入口袋,讓我們盡情的享受。

  到了除夕的前幾天,大家都殺雞,殺羊。在家裡做著各種好吃的,一片熱鬧。農村裡幾乎都在打年糕預示年年高升,包糰子預示年年平安。到了三十,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國上下都在吃年夜飯一邊吃一邊放著各色炮竹,據說是為了趕走怪獸“年”。無論多遠的人都要趕回來吃年夜飯,父母燒了一大桌好菜。吃過年夜飯,我們開始貼對聯……

  過年,預示這一年的總結,也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是忙奔在外的人回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小輩向長輩表示真心祝福的日子。過大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中國很大,有許許多多的東西等著我們留心觀察。

家鄉的習俗作文15

  我的家鄉在湖南常德津市,一提到家鄉的習俗我立馬想到了牛肉粉——在我們老家,每當有人要離開家鄉的時候,老人家都會為他們煮一碗牛肉粉。

  傳說津市是孟姜女的家鄉,九澧再次匯入湖,有優越的水路交通條件,過往的舟筏商旅傍津設市,津市米粉因此出名。

  飯館裡的牛肉做法不難,把經過滷製的牛肉放入粉中即可。奶奶煮的牛肉粉裡面加了許多食材,既健康又營養。米粉是用自家種的無農藥大米磨成;牛肉來自伯伯家養的牛,並且選用的是牛裡脊肉;湯底是選用的牛大骨和豬大骨,燉出來的湯奶白無暇。粉裡有幾個雞爪,是奶奶希望爸爸媽媽今年多抓一點錢;雞肉和魚糕是奶奶盼望爸爸媽媽年年有魚,步步高昇,大吉大利。

  “粉來啦!你們趁熱吃。”奶奶望著我們,“多吃一點,到了廣州就吃不到這麼正宗的牛肉粉了。鍋裡還有,管夠。”

  我拿起筷子將粉拌了拌,小心地挑起一撮粉向嘴裡送去,我心裡默默地念了一句:“真香。”

  粉雖然好吃,但吃粉的時候我們並不會狼吞虎嚥,而是慢慢地品嚐這一碗“小型的農村有機食品展覽會”。

  在我的家鄉,離別時嗦上一碗粉是每家每戶的常態。這碗粉是長輩對外出做事的晚輩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