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重陽節> 【推薦】重陽節的作文集錦九篇

重陽節的作文

【推薦】重陽節的作文集錦九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作文 篇1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20xx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透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作文 篇2

  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快到了,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重陽的傳說吧:農曆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老人節”當然要給老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咯!比如看看老人,陪陪老人,與老人一起玩一玩兒;為老人洗腳,使老人感到快樂;對老人講講故事,讓他們心中感到快樂,不再孤獨……

  “老人節”就是為了老人,在以後,我們要多陪陪老人,多看看老人,幫助老人做一些事情,使老人們不再孤獨,不再寂寞吧!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重陽節的作文 篇3

  秋天的節日可真多啊!剛送走快樂的國慶,轉眼又迎來了敬老的重陽節。這一次重陽節對我來說,可真是別開生面,不信,你就跟我一起來瞧一瞧吧!

  一路上,秋風送爽,我們拎著大包小包牽著爺爺奶奶的手走在烏石塘那烏黑髮亮的 鵝卵石小路上踩出一首首動聽的歌謠。

  逛過烏石塘,接著就來到了最激動人心的環節——做菜了!爺爺奶奶們坐在飯桌的兩旁,等待著享用我們做的菜餚。做菜對於我這樣的新手來說可真傷腦筋,不過對像龔子行那樣的老手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看,他手持菜刀,“刷刷刷”不一會的功夫,一小碟香腸片就切好了,看著他幹得那麼起勁,我也忍不住想試試,一刀,兩刀,喲還挺順手的,沒過多久,一盆水果拼盤就展現在了我的眼前。做好了冷菜,接下來就該燒熱菜了。我敲開一隻蛋把它倒在一隻碗裡,使勁攪拌起來,又燒開了油把蛋倒進去,拿著鐵鏟翻炒起來,接著又把預先準備好的番茄片倒進去,還撒了點鹽,就這樣,一盆幾乎炒焦的西紅柿炒蛋就出鍋了。

  很快,那些由我們自己做的五花八門的菜上桌了,爺爺奶奶們看著我們那雖然不好看,但充滿了愛心的菜,笑得合不攏嘴。這一桌的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那一桌的爺爺笑得滿臉都是皺紋。一個個就像是一朵朵秋日裡怒放著的菊花。我們的菜上桌後,爺爺奶奶們的筷子爭先恐後地在我們做的那些奇形怪狀的菜之間徘徊,因為那是我們用愛做出來的呀!

  這一天,讓我感悟到了很多,只要我們付出一點點的愛,老人們就已經滿足了,因此,我們一定要多陪陪關愛老人們。

重陽節的作文 篇4

  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快到了,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重陽的傳說吧:

  農曆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

  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重陽節的作文 篇5

  重陽節是我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之一,是兒孫子女孝敬長輩的好時機,因此也被稱作老人節。星期日的晚上,我便與爸爸媽媽一起去奶奶家,和奶奶吃一頓晚飯。與老人聊聊天,說說話。

  那天晚上來到奶奶家已經是六點多了。一進屋,看見奶奶還在收拾屋子,做衛生,覺得奶奶非常辛苦,這麼晚了還在做衛生,於是就對奶奶說:“奶奶,您忙活一天了,讓我們來弄吧,您休息會兒。”奶奶笑著說:“我們培竣可真聽話,真懂事,真是長大了。”我忙說:“這是應該的。”心裡也挺高興,自己可以為奶奶出一份力了。

  我們把屋子收拾收拾,過一會兒,叔叔嬸嬸都到了,於是我們便到樓下的餐館去吃晚飯。席間,我給奶奶講了好幾個笑話,逗得奶奶哈哈大笑,我很少見到奶奶這麼高興。過了一會兒,我端起杯子祝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奶奶更高興了,並祝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要到分別的時候了,我們告訴奶奶要好好保重身體,別太累了。奶奶非常感動,讓我們經常去陪陪她。最後,我給了奶奶一個擁抱。奶奶誇我:“還是我們大孫子懂事兒。”

  重陽節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孝敬老人的日子,讓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對身邊的老人獻上一份祝福吧!

重陽節的作文 篇6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幹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重陽節的作文 篇7

  自從今年夏天陪奶奶度過九十歲的生日之後,又是幾個月沒再見她了。上週聽父母說奶奶不小心在臺階上摔倒,磕破了頭。儘管他們強調奶奶精神尚好,並無大礙,但我還是覺得心疼不已,計劃著合適的時間抽身回家陪陪她。這一天很快到了。週日起床後,正在躊躇怎麼做早餐,不知是哪裡的廣播中傳出了“重陽節”三個字,心底驀地一動:今天是重陽節!恰逢重陽,又是週日,天氣又是秋高氣爽,溫暖宜人,此日不去,更待何時!主意既定,以最快的速度侍奉孩子吃完早餐,簡單收拾一下衛生,上街給奶奶買了一件黑底淺紫玫瑰花的保暖開衫和幾色酥軟可口的點心,跨上電動車,向著老家的方向疾馳而去!

  終於到家了。我一邊喊著奶奶一邊輕輕推開了房門。奶奶其時正和衣面向房門側臥在床上休息。看到我進來,她緩緩地抬起身,或許是逆光的緣故,奶奶並沒有立刻認出我,而是用遲疑的目光看著我。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鐘,我心中還是閃過一絲恐懼和悲哀:奶奶認不出我了嗎?然而奶奶終於露出了熟悉的笑容!她坐起身,拿起放在床裡側的鞋子,套在那雙小小的裹腳上,又熟練地繫上了鞋帶。我一直靜靜地注視著奶奶完成這些動作,她嫻熟而麻利的動作讓我感到放心。我拿出新買的衣服幫她穿上。她嗔怪我亂花錢,說自己不定哪天就“走了”,不需要再買新衣服。但我知道她心底裡還是高興的。

  我在床邊挨著奶奶坐下來。我怕她坐著累,就將她細瘦的小腿放到我的腿上,替她輕經按摩著。只幾分鐘後她就拿下來,說怕累著我。她的腿那樣細,那樣輕,哪裡會累得到我!不知是走路少的緣故還是年紀大了的自然規律,奶奶的小腿很細瘦,骨頭和皮之間幾乎不怎麼有肉。腿上的皮可以很輕易地拉起來,並且看上去很薄很脆,好像稍一用力就會被扯破。但是她的皮膚仍然很白晰,也不見有什麼斑點。她拉過我的手,將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手心裡。奶奶的手很大,褐色的雙手清瘦,關節粗大清晰,但並沒有老年斑。她握著我的手溫暖而有力。這又一次讓我感放心和欣慰。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祖孫二人就這樣靜靜地坐著,說些悄悄話,嘮嘮家常。當然我的任務主要是傾聽。因為平日裡除了一日三餐外,多數時間奶奶是一個人待著的,她需要一個聽眾。而我是最合適的聽眾之一。在我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後的這段時間,奶奶在我家住了七年多。那也是我和奶奶最親密的一段時光。我們倆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這次,她重又提起了一些我們倆說過很多遍的話題。

  她說起她經歷過的戰火。日本鬼子來襲,她和村裡人一起背上乾糧和鹹菜躲到深山裡。她一個人大著膽子跨過滿院子傷兵,進屋去拿當時沒來得及拿走的裝著銀元的罈子;她說起去世近二十年的爺爺,說他年輕時性格是多麼爆燥(但晚年的爺爺在我的印象中始終是面帶微笑溫和慈祥的,也許年輕時的'壞脾氣是生活壓力所致吧)。她說起她當年為了儘快地削完大隊裡分的二千斤地瓜,不慎將右手食指尖削去了一塊。當時鮮血直流,鑽心的疼痛,但她只簡單包紮了一下,硬是咬牙堅持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將活幹完。至今奶奶的右手食指比左手食指明顯地短近一釐米。突然間她笑了。她想起幫我“擇婿”的事了。“相人要相骨,我一眼就看出他是個好孩子,實誠,可靠”,她說起了我的丈夫。“可你媽嫌他太瘦,我說結了婚就會發福,怎麼樣,照我的話了吧。”她得意地笑著。這事兒還真照了她的話。婚後丈夫的腰圍突飛猛進,三年時間長了近五寸,後來不得不鍛鍊、減肥。

  我們一口氣談了近兩個小時。中間一個話題結束了,她會稍稍停頓一下。這時我並不主動打破沉默。我要看看她的思維是否清晰。就在我以為她疲倦了或者忘了說什麼的時候,她卻又娓娓地講起了另一件事。我們還談到了一些老鄰居,一些令人傷痛或者有趣的人與事。

  牆上的時鐘在不緊不慢地嘀嗒著,恰如奶奶不緊不慢的敘述。媽媽給奶奶送來了午飯,打破了我們靜謐的談話,也把我們從對往事的回憶中拉回了現實。多麼希望能在奶奶身邊多呆一會兒,多麼希望能天天陪她聊天。但是,我卻不得不起程,投入到自己的小生活圈子當中,承擔起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恰如當年的奶奶。

  回來的路上,我走得很慢很慢。任憑飄落的白楊樹葉兒輕輕地拍打在我的頭上,任憑高高的秋陽暖暖地曬在我的身上。我在腦海中慢慢地梳理著和奶奶談話的每一項內容,回味著奶奶綿長的聲音和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我要將它們深深儲存進腦海中,在想念奶奶的時候,調出來細細品味。

  奶奶,下一個重陽節,我還要你握著我的手,給我講述古老的往事,好不好?

重陽節的作文 篇8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這首詩出自白居易先生之手,詩名為《重陽席上賦白菊》,說到重陽,這可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始於先秦,本是為慶祝秋日豐收與祭天祭祖之日,後發展於漢代,是當朝帝王為追求長生而大赦天下的飲宴會。距今已有約三千年歷史,時至今日,重陽節已被我國以法律規定為敬老節。

  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重陽也不例外,由於重陽節最初是追求長生,而菊又象徵著長壽,所以習俗大都與菊有關。登高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有時候人們在九月九日,領兄弟家人前去登高,為求高瞻遠矚,而登高又有沁人心脾,活血化淤之功效,是一種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

  重陽正逢秋日菊花盛開之際,所以又被稱為“菊花節”。在這天,人們會飲菊花製作之酒,菊花性寒,有解暑化淤之功效,且入口清香,微甜,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再有就是佩茱萸之風,茱萸在古代被人們喻為吉祥的象徵,古人為求吉祥平安,故人人佩帶茱萸,以求身體安康。

  除了以上通常習俗外,各地又有不同的地方風俗,像蘇州一帶,南京人將五色紙鑿成斜面,連綴成旗,插於庭內;常州人食用一種叫“駱駝蹄”的麵食;在浙江,人們通常會在這一天互相拜訪,也做粽子互相贈送;稱之為“重陽粽”。

  而遠在北方的陝西一帶,人們會互相贈送菊糕、菊酒,婦女要在這日以口摘茱萸,據說可以治心病。雖然南北有別,習俗不同,但這種種趣味盎然的重陽習俗,都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樸素情感的嚮往,也為我國傳統文化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重陽是自古留下的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從我做起。

  除這些以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被國家定為敬老節,這也提醒了我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養育我們的父母。

  “金菊怒放映秋霜,茱萸靜蕊迎重陽,鴻雁高鳴歌聲朗,遊子急歸探高堂。”在這思親的節日裡,願天下兒女暫將忙碌放一旁,捎上祝福探高堂。捶腰腿,洗碗筷,聽絮叨,拉家常,孝親感恩耀重陽!

重陽節的作文 篇9

  在這個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我們不僅迎來了豐收的喜悅,還共同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或“老人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人們常在這天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人們對重陽佳節歷來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光是詩詞中就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又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重陽夕上賦白菊》:“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元稹的《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些都充分的展現出人們對重陽的特殊情感。

  重陽節,是老人的專屬節日。天下的每一位慈母嚴父,都值得被尊敬;都值得被愛戴。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痕跡已悄悄爬上他們的容顏,山一般挺拔的身姿已漸漸佝僂,美好珍貴的青春已慢慢離他們遠去……而他們沒有遺憾,也沒有抱怨,用深沉的愛,陪伴著我們成長,為我們擋風遮雨,撐起我們沿途休息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是空手而來,沒有誰是天生富有,也沒有誰是天生貧窮。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旅途,該怎麼做,全在老人的指引。

  不管是“烏鴉反哺”還是“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敬老愛老,更何況人呢?美與醜,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是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繫於一瞬。

  敬老愛老是重陽的標誌,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就像黑夜裡的一盞明燈;寒冬裡的一抹暖陽;沙漠裡的一泓清泉;久旱時的一場甘露……重陽盡孝心,楓紅愛更濃!重陽,我們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