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施方案> 【必備】課題實施方案四篇

課題實施方案

【必備】課題實施方案四篇

  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准備工作,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題實施方案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題實施方案 篇1

  一.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課題界定:

  “小學美術課堂”這裡指的是按教學常規要求進行的美術課堂教學,即在以40分鐘為一節課的單位時間裡,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裡進行的教學活動方式。要求在一節課內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這種教學形式的特點是地點固定、時間固定、學生集中、內容集中、目標性強、環節緊湊。一節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不能照本宣科,還必須根據本地學情、教學裝置、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備課、準備教具、制定教學方法和採用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最終目的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

  “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預先根據可能出現的問題制定的若干對應的方案,並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據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理論依據:

  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國內外相關資料表明: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其中學習習慣佔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也說過:“播下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有一種多麼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為了儘快改變小學美術課堂上學生學習習慣不良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探討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養成教育進行研究。

  二.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選題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老師決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標準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了這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去主動的學習,才能探究出問題的原因,教師才能真正做到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對小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很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和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因此,小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應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課堂對於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義:

  在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這樣一種非常嚴重的不良課堂狀態:學生工具準備不夠充分,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夠高;學生的參與率低,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這種現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我們沒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好習慣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礎,也是人素質高低的體現。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

  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美術課堂習慣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就以此為我課題研究的主題,探討小學生美術課堂養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構建“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的研究,從微觀領域著實於研究教學策略。旨在探究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突出體現對人的教育,透過審美教育,藝術實踐,藝術體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及獨特的個性品質。在交流中架起連線師生情感、傳承美術文化和審美思想的橋樑,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在愉悅體會成功的情感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並依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構建的教學模式。

  (1)掌握小學生學習美術過程中的學習習慣養成狀況。

  (2)探討小學美術教學中養成課堂學習習慣的途徑和方法。

  (3)構建“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主要內容:

  (1)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習慣養成的現狀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學生課堂學習習慣差的原因,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

  (2)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小學生不喜歡美術教學活動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並進行認真分析。

  (3)制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並付諸實踐。

  (4)小學生喜歡美術活動的個案研究。

  四.課題研究過程及方法

  研究過程: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蒐集學習材料的好習慣。課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搜集有關材料。透過這一過程,學生做好了課前的充分準備,為課中練習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帶學習工具的良好習慣,他們逐漸體會了動手操作的快樂。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聽課,並利用有效地教學手段適時檢查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學生課中認真傾聽的習慣才能慢慢得到培養。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不同的認識,想法,見解,教師必須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啟用課堂。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在合作中張揚自己,接受別人,只有學生在學習過程不斷交流,融會貫通,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得到不斷地深化和昇華。

  (5)借鑑別人的做法:建立教師、學生、家長相結合的評價聯絡卡。

  研究方法:

  該課題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求知慾,學生養成課堂學習的習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其成為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求對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採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透過學生主動學習與美術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研究,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特別是研究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2)行動研究法。在學習、教育、教學、教研方面不斷實踐,透過上教研課、主動聽別人的課、評課、編寫導學案、撰寫教學反思、參與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案分析等途徑來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挖掘與課題有關的相關要素,及時總結體會和經驗。

  (4)文獻資料法。查閱相關資料,參考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理論與實踐創新。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12月——xx年2月)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xx年3月——xx年4月)嚴格按照課題的實施計劃方案實施本課題的研究。採取閱讀學習、聽課研討、實踐反思等達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養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種研究資料,彙總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六.預期結果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長。

  2.促進學生美術技能、理論學習、動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全面發展。

  4.形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模式理論體系。

  5.撰寫結題報告。

  6.撰寫一篇《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論文。

課題實施方案 篇2

  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識字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提高同學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下面,談一談我們在第一階段將如何實施,培養同學識字的興趣。

  一、研究教材,一起學習討論合適的教學方法。

  我們課題組的全體教師利用網路資源和各種書報不間斷地學習,來提高自身,以期在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同學的識字興趣。

  1、要創設識字情境,激趣樂學。

  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一種寬鬆、愉快的環境,使同學心情愉快,樂於思維,勇於探索。特別是低年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教師更要順應兒童心理,巧妙地創設各種有利於同學識字的情境,以調動同學識字的興趣。我在識字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教學需要動身,依據識字內容創設一些具體場景和氛圍,激發和吸引同學主動識字。讓同學先感知、體驗,後理解運用。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如掛圖、投影、多媒體、扮演、繪畫、音樂協助同學識字。比方,在學習“雞”字時可結合情境圖,讓同學說說生活中小雞的樣子,並扮演一下小雞走路的神態動作,學學它的叫聲等。這樣,籠統的“雞”字與同學的生活經驗和好奇心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同學在生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識字,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識字效果。語文源於生活,但最終要回歸生活,這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根據同學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動身,把識字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再如,學習“土”“大米”“地” 等字時,教師可藉助掛圖,透過繪聲繪色地描述,帶小朋友們走入童話世界,這樣,枯燥的識字就成為同學積極探求的目標,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困難迎刃而解。因此我們要徹底改變以往封閉的識字教學局面,創設一個開放多維的教學環境,拉近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2、多動手實踐,激趣樂學

  識字教學中,可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因此,在識字中,要充沛讓同學去實踐,去動口說、動腦想、動手畫、說一說、猜一猜,這樣,就可以從大量的感性認識過渡到對字義和用法的理解。同時也會變枯燥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願學樂學。比方,在學習“打”“拍”“拔”“跳”“跑”等字時,可讓同學做一做動作,在運動中學字認字。再如,在學習“羊”“犬”“鳥”“鴨”等與動物有關的字時,可讓同學編童話故事並演一演,在自身導演的故事中當主角,既有了展示才氣的機會,又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達到了自主識字的目的。由於活動是綜合性的,不但完成了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又培養了同學對字的應用能力,還培養了同學勤於動腦、勇於探索的精神。

  3、探索不同學法,激趣樂學

  在單調冗長的.識字過程中,簡單機械、枯燥無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同學的厭煩情緒,同學最容易發生疲勞,從而影響同學的學習效果。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堅持同學識字的熱情,增強識記效果呢?

  (1)、猜謎法:如教“秋”字時,我們可以出示謎語:一半綠油油,一半紅通通,待到豐收時,農民笑呵呵。

  (2)、拆字法:漢字裡的合體字很多,多數可以採用分析部件的方法來記憶,如木子李,弓長張,上“立”下“十”辛辛辛,上“艹”下“田”苗苗苗。

  (3)、編順口溜,在課堂上編一些兒歌順口溜協助同學識記生字,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區別“有、友、左、右”等字時,我們可以把這些字編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順口溜;如教“朋”時,可編成兒歌“兩個月亮並排走,一會就成好朋友”。

  (4)、比較法。漢字在文本里的出現遵循了先易後難先繁後簡的原則,所以由獨體字可引出許多新字,如教“法、丟”時,我們可先複習“去”字,再以舊字帶新字,編成一句兒歌:“去”字頭上戴斜帽,丟丟丟;“去”字旁邊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給所學的字添減筆畫,也可帶出許多新字,如公——麼、日——由——甲,這樣既能互相比較,又能達到識字目的。

  (5)、形象記憶法。小同學善於聯想,如記“當”字時,可以對他們說: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樹還直立著。當了解到蠶的作用時,可以說“蠶”就是天下最好的蟲。

  (6)、玩中學的遊戲教學也是一種好方法。如在教學形聲字時可以把偏旁和獨體字寫成許多卡片分給每個同學,請某個同學舉著手裡的偏旁先站到講臺上來。如“女字旁”站上來,問誰來和我做朋友?下面就會有好幾個小朋友上來和他站一起,如“子”“馬”“乃”“生”“未”“且 ”等,上來要說:“我和女字在一起我們是媽,媽媽的媽 ”;“我和女字在一起我們是好,好人的好”……

  教學形近字也這樣玩著學,如獨體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幾個字,請某個同學舉著獨體字站在講臺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學上來和他做朋友,輪流上來湊字,等於是換偏旁練習,鞏固了這樣的形聲字。

  三、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具學具,增強同學識字的興趣。

  教具學具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也是教育的物質條件和基礎。它可以提高同學識字的興趣,提高識字效果。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將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合適的教具學具,比方,生字卡片、頭飾、大轉盤、蘋果樹等。

  四、定期不定期的交流識字教學經驗。

  課題組的教師要經常聚集在一起,討論交流課堂上積累的比較好的識字教學方法,一起學習,運用。

  五、安排同學收集識字資料。

  識字無處不在,它不只發生在語文課上,學習的資源和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下,同學有廣闊的學習活動空間和時間,教師平日要注意教導同學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認真廣泛積累識字資料,做一個在生活中識字的有心人。廣泛利用書報、影視媒體、商標、招牌、廣告、網路等資源,拓寬同學的識字渠道。定期開展識字交流活動,讓同學向他人展示自身的識字效果,分享收穫的喜悅,這樣做增強了同學的成績感和自信心,課外自主識字的勁頭會更足。在課外識字積累中,還可鼓勵同學把收集到的識字資料,如商標、小食品、藥盒、剪報等編成《識字小手冊》,並根據自身的喜好命名,評出最佳小編輯,編匯而成的手冊還可在圖書角中展示、傳閱,增強識字的覆蓋面。這樣做,不但培養了同學的動手能力,還調動了其課外識字的積極性,等於為同學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讓他們在識字的自由王國中展翅飛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們只有把識字興趣的激發與調動放在識字教學的首位,注重課內外的有機統一,在識字教學中才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課題實施方案 篇3

  一、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組織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的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學習工作能力。從我校教學情況來看,可以說只重視了課堂體育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體育活動,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身體素質差,健康水平低的現象。然而課外活動作為體育課教學的繼續與補充,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自我組織、管理體育鍛煉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校中學生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認識不明確,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目的也不強,而且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及每次鍛鍊的持續時間都不夠,中學生可利用的課外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也不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1、學生在體育課上學習時間短,練習時間少,動作難以成型。如果沒有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去反覆練習鞏固,那麼體育課學習的運動技能掌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則會有利於學生運動技能的深層掌握。

  2、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多,沒有練習要求,學生在活動時淺嘗輒止,浮光掠影,沒有一定的運動技能深度。達不到較好的運動效果,僅僅是低水平的簡單重複,一段時間後,學生的練習興趣勢必減弱,造成學生活動量難以控制,練習的效果不高。如果課外體育活動適當與體育課的教學相結合,那麼這種狀況就會有所改變。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社會學依據:學業緊張、考試、升學壓力大,加之,學校、家長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支援力度不夠等因素,嚴重影響著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中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數學生是以自發性組織和分散性組織為主,對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相當不利,很容易形成體育鍛煉的“疲憊症”。

  (二)教育學依據:符合寓教於樂,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消費比重佔學生日常消費額偏低,而且,學生獲取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與技能的渠道狹小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透過制定課外活動計劃,探討如何在課外活動管理和活動內容方面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目標

  (一)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專案。

  (二)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透過把做家務等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活動,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三)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四、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本次課題的名稱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探究

  (二)關鍵詞:課外 興趣 態度

  (三)課題解讀:

  1、發揮學生體育活動的主體作用。學生們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權利,可以有效的的緩解一部分學生盲目追隨、對體育課缺乏興趣等現象,根據更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充分的認識自我,有效的發掘自己擅長的體育專案。同時學校對學生課外活動沒有固定時間的限制,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進行,使得學生們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

  2、豐富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課外活動形式多樣沒有限制,學生可以更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有利於學生個體的發展。同時被鼓勵嘗試新的體育活動和參加體育運動隊,可以鍛鍊學生們的大膽開拓精神和團隊意識。把做家務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使得學生們在身體鍛鍊的同時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模式。家長和學生共同記錄,不僅增強了學生自己的責任感也增加了家長對活動的參與,是家長更直接的瞭解孩子的身體狀況,在更好的監督了學生課外活動的完成情況同時加強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利於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4、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本次課程中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把課堂教學內容延續到課外,同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交流與選擇的機會,在監督的同時有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對體育課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長參與其中有助於隨時掌控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相應對策。

  五、研究內容

  課外活動是體育課教學的延伸,它能夠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專案。因此,對學生本身來說,能夠在長期的鍛鍊中得到樂趣,而娛樂性是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條件。這些都是日後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礎。

  (一)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們在體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如何讓課外活動內容多樣。

  (三)如何有效提升學生家長在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參與度。

  (四)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六、研究方法 :

  (一)比較研究法。透過國外與國內、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較低,研究出激發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效辦法。

  (二)教學實驗法。實驗法是指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學實驗法就是利用教學過程,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進行研究和實驗。

  (三)個體訪談法。透過選擇個體學生進行深入細緻的訪談,全面瞭解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形式的選擇和愛好。

  (四)問卷調查法。有針對性的擬定書面調研問卷,選擇目標調研人群,進行問卷發放,統計得出目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趨向,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體育教學活動。

  七、實施步驟

  根據確立的課題,我把研究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申報階段(xx年12月):廣泛研究、結合實際,認真選題,申報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辦法及具體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計劃,分類設計調研問卷,進行個案研究,透過個體深度訪談、調查問卷調研、教學實驗比對、多範圍多角度比較研究,總結經驗,提煉研究彙總,著手起草研究成果論文。

  (三)評估階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評估總結提升。

  (四)總結階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和評估實踐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鑑定。

  八、預期成果

  本課題研究後,擬取得以下成果:

  (一)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三)圍繞課題研究形成的論文

  (四)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

  (五)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實施方案 篇4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情境”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文化(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諧之境.情境教育實際是為受教育者創設一個可以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環境。對它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美國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視情境教學,他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和教師正在對情境教學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教學,並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學1977年試行的“八字”教學法;我國學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單元教學”。法盧仲衡教授領導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所總結出來的“數學自學輔導教學方法”。胥長辰、劉學浩提出並論證的“學導式”教學方法,還有我們提出的“講練工程”等教學模式。課堂匯入作為教學情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作為專門的課題去進行研究還不夠深入,值得在教學中進一步探索,總結經驗。

  二、 選題意義

  這裡所說的問題匯入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透過直觀手段與資訊科技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情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鍊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價值

  1、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透過創設問題匯入模式,可以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顯現出來,幫助學生從數、形兩方面加以考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學生在猜中學,做中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聽中學的單一局面,學生可以自主觀察、思考,學習形式的多樣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學習。

  2、轉變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學生一改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變得主動活躍,親身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參與的過程中,在自主的、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不斷髮展自身的學習數學的探究能力。

  3、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促進教師對於教材的解讀。

  四、 研究目標

  透過創設問題匯入模式,引起學生心理的認知矛盾衝突,並使他們意識到,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這種矛盾的衝突,從而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課堂成為鍛鍊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內容

  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且與我們息息相關《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出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教師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去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聯絡“生活畫面”,設計“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去感受客觀事物。創設各種情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生活中的許多數學現象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實踐,將思維啟迪與操作相融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具體思路如下: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整合模式

  根據教材內容,或是在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階段,或是在知識的拓展與應用方面,創設教學情境,從而確定整合模式,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 制訂教學設計方案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預先制訂教學設計方案,從而避免盲目的實踐探索。由課題組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就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進行詳細論證,最後形成教學設計方案。

  (3)教學設計方案實施與反饋

  邀請校教研室及校評議組、校課題組、其它教研組老師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並對課題開展情況提出批評與建議。

  六、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我們提出了創設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匯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側重:(1)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師的問題意識,提高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能力和技巧。(2)透過問題教學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達到全面發展。

  七、研究物件、研究方法

  由於課題組每個授課老師都是帶兩個平行班,每人分別取一個班做實驗班,一個班做對比班,再綜合分析各個老師從實驗中得出來的具體資料,這樣可提高可信度,實驗準備在本校高二年級進行。

  本課題主要運用情境化、實地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在進行具體專案的研究時,則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及其特殊性,運用相關文獻法、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等開展研究。

  (1)行動研究法:開設研究課,並加以深入分析,透過課後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提出改進方案,再開設研究課,繼續探索,逐步完善數學教學匯入的新模式。

  (2)調查法:透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研究課的教學效果作出評判,為下一輪行動提供借鑑。透過與各種型別學生交談,瞭解學生對課題研究課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過了解開課、聽課老師的觀察結果,對課題研究課的教學情況作定性判斷開展案例研究。。

  八、技術路線

  我們的研究過程將分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課題準備階段

  ①成立課題組,蒐集有關教學匯入模式的文獻資料,總結同一研究領域的已有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完成課題設計方案。

  ②學習與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有關的理論依據,積極開展理論學習與教學研究,認識匯入新課時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③邀請專家為教師作講座,提高認識,解放思想。

  2、研究課題如何開題

  本課題正式立項後,將重點進行資訊化平臺搭建工作的研究,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內容、調整研究方案。查閱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增強教師在網路教學中的作用。抓住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設計、師生互動設計、自動答疑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開展研究,做好開題工作。

  3.實驗研究階段

  按方案和計劃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加強集體備課,同一教師備課過程對本節內容共性的認識,要求共性的東西在課堂上要落實,再有個性的發揮,設計教師具有良好活動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設計的最優方法。並且圍繞課題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各項內容開展研究(期間進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與評估),完成有關論文、教育教學案例和音像資料等。在研究過程中

  及時總結,積累資料,寫出階段性總結及召開階段總結交流會。

  4.總結階段

  系統分析整理資料,總結、鑑定實驗成果,完成結題報告《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論文和案例、有關影像資料等),籌備結題。

  九、實施步驟

  1、 前期準備: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課題申報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課題研究方案,組建研究隊伍。丁蘋年負責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學習製作課件的軟體的應用。尹玉枝負責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對“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進行調查,並整理調查報告。周婧負責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課題相關材料的收集。楊景豔負責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進行第一專題《資訊科技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啟用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楊景豔 王彬負責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進行第二專題《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總結、彙報

  20xx年1月-2月 進行第三專題《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總結、彙報

  20xx年5月-6月 進行第四專題《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總結、彙報;撰寫研究報告。

  3、 後期綜合、評估:

  20xx年9月-10月 綜合四個專題的研究結果與研究報告,做結題準備

  20xx年11月-12月 申請結題

  十、課題研究的成果

  1、 階段成果名稱

  1.1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由丁蘋年負責;

  1.2調查報告《當今社會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的調查》,由周婧負責:

  1.3《資訊科技背景下創設教學情境,啟用數學課堂教學》,由楊景豔負責;

  1.4《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踐與研究》,由孫志新負責;

  1.5《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由楊貴枚負責;

  1.6研究報告《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負責。

  2、最終成果名稱

  2.1《創設問題匯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丁蘋年、 周婧負責;

  2.2《創設問題匯入模式 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楊貴枚、楊景豔負責;

  2.3《創設問題匯入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由王彬、孫志新、尹玉枝負責。 十一、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 丁蘋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高階教師;

  副組長 楊貴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組員 楊景豔: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孫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學,中學二級教師。

  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 丁蘋年: 13年教齡,中學高階教師。現任學科組長,有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經驗。

  楊貴枚:11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楊景豔: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三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高一數學教師,知識結構全面。

  孫志新:9年教齡,中學一級教師。現任初中數學教師,掌握熟練的教學技能。

  周婧:5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數學教師,教學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齡,中學二級教師。現任高二文科數學教師,計算機水平高。

  2課題組分工

  丁蘋年:主持課題研究的日常工作,調配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制訂課題研究計劃與進度,負責專題保障課題研究正常執行。

  楊貴枚、楊景豔:進行教學實踐,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相關課例、資源庫等的建立與拓展。

  王彬、孫志新:收集資料,設計並參與課題相關教學實踐,相關教學資源的準備等工作,參與撰寫實驗報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檔案,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寫總結、結題報告等文字材料,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檔案,包括問卷調研過程等。

  十二、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首先,課題主要參與者都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都在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且分佈在不同的的年級,是我校青年教師中的骨幹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和比較豐富的經驗。參與者一直在研究教學改革方面的問題,對課堂教學以及學生也都有相應的研究,能夠很好的理解課程的新理念。課題組成員均有較高的寫作水平,擅長將研究發現提煉出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合理,精力充沛,為課題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課題組成員思想要求進步,積極進去,敬業愛生,不斷追求自身的發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迫切希望從事教科研工作。這也為課題研究能夠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觀保障。

  完成課題的客觀保障條件:

  第一:學校有教師機房,學生機房,班裡有大螢幕,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隨時應用多媒體與教學想結合進行教學研究。

  第二:課題研究方法多樣化,適合不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文獻法有利於瞭解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前沿動態和指導課題的基礎理論;調查法有利於研究者在課題實施中發現個案的特色,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煉和總結打下基礎。這些都為課題研究的進行和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我校領導非常支援課題研究工作,對於課題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學校都能給予幫助和滿足。

  我想,有這樣好條件的學校,有這些支援教育科研的領導,還有這些基礎理論的指導,更有這些勇於探索、不怕困難的老師團隊,我們的課題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