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迎來了新的學習生活,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那麼教學計劃要怎麼寫才能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本冊教材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主要內容由1~4年級家庭、學校、社群等領域的基礎上逐漸擴充套件到祖國與世界的場景,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包括4個單元:《我是誰》、《我學會與人相處》、《我是班級的主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二、本冊教材總的教學要求:

  透過本冊的教學逐步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透過兒童與教材的對話,能夠發展出自主、自律、自強等品質,也能在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維,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三、各單元教學要求:

  第一單元《我是誰》:著重展示“不錯”的自我、大家眼中的自我、“也並不完美”的自我和可以變得更好的自己,引導他們去正確、全面、公正客觀地看待自己。

  第二單元《我學會了與人相處》: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於其中的關係:個人之間的、群體之中的、集體之中的,引導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關係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他與其他人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的。

  第三單元《我是班級的主人》:引導兒童從他的集體生活中發展起的是一種“我們感”——意識到我是我們之中不可或缺的、獨特的一員,意識到我在我們中的權利與義務(崗位職責),傾聽到我在我們中的聲音,看得到我在我們中所塗上的那一筆,在我們中我實現了自我;同時使兒童能體會到“我們”的需要,能感受到“我們”的成功與快樂,能經驗到“我們”進步與成功,讓我們在永我的心中、行為中,“我們”逐漸成為我的一種生活、生存方式。

  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以中國的歷史、文化為主題,透過這些主題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國情和歷史,進而召喚起兒童對祖國的認同與歸屬之情。

  四、本冊教材重點、難點:

  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透過兒童與教材的對話,能夠發展出自主、自律、自強等品質,也能在他們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光明思維,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

  五、學生基本情況

  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為主,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五年級一班共有50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基礎知識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多。

  學生基本情況雖說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思維以直觀形為主,因此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全年級共有54名學生,學生學習興趣不很高,基礎知識不紮實。學生對品德的知識知道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對本校五年級年級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六、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通過了解接觸,感覺五年級的整體素質較高,絕大部分學生遵紀守規,學習認真、自覺,作業能按時完成,且書寫工整,勞動觀念較強,講究衛生,拾物不昧,助人為樂。同學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愛相處。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比較深入地接觸了一個又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加深了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了較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觀。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當中還有許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課不發言、不愛動腦等)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使他們沿著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進。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教材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1、綜合性。生活本身是綜合的,道德存在於學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兒童的發展是整體性的,學生的學習也是整體性的。

  2、開放性。教材不再是知識羅列的清單,知識教學的資源之一。

  3、情感性。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潑。增強了可讀性、趣味性,力求活潑、富有童趣。

  三、教學目標要求

  1、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會欣賞、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心胸寬廣、分享快樂的個性品質。

  2、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現代民主意識。

  3、重視農村兒童的體驗、感受、嚮往和追求,幫助他們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瞭解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差異較大,不但生活方式存在差異,有的地區間還存在著文化差異。要從認識區域的差異,尊重不同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出發,幫助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認識和了解中祖國,增進對祖國的親近感,增強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

  5、瞭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教學措施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資訊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著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新增進新的意義。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裡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字,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69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著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透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透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透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絡,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