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1

  1、學習應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在教學中,我努力設定、營造良好的研究環境。課前我搜集、準備很多與物體運動方式有關的圖片及影片資料,讓學生準備自己喜歡的玩具,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觀察物件,更讓教學、研究活動充滿了樂趣。玩應該是有目的地玩,而不是瞎玩,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裡就從兒童認知的特點、水平出發,從兒童的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讓學生用已有的材料進行研究,用自己想出的各種方法去玩,他們就特別感興趣。我也參與學生的活動,在適當的時候指導學生深入地玩,在玩中有收穫。

  2、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聽,會忘記;看,會記住;做,才能理解。”科學學習就是要把原本抽象、單一的概念賦予鮮活的生命,成為學生身邊活生生的活動。給足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進行探究是本堂課的特點,參與思維訓練,因此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有了很多收穫,在記錄時,他們也用了多種方式,有的用語言表達,有的用了圖畫表示,有的用了手勢。在總結時,我不是直接地告訴,而是讓學生互相補充,在他們的回答中善於提升概括,讓他們的表達越來越科學,這符合兒童認知的特點。學生的發現往往是教師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很有價值的,所以我們要善於追問,培養學生概括的能力。對於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帶而過地加以糾正,而是讓學生透過再次觀察去發現問題的所在,並作出正確判斷。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及當堂達標的訓練中,我時刻關注了學生的動向。本課教學研究的物件比較豐富,容量也比較大,在注重我們教師引導作用的同時更應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觀察、思考的過程中系統地掌握物體的各種運動方式。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領學生建構運動方式概念,知道所有物體運動都包含多種運動方式。本課的探究活動就是基於核心概念的建構而展開的,讓學生經歷了一個“提出問題——預想結果——設計實驗——收集事實——歸納結論”的探究過程。在具體的概念建構過程中,教師搭建有效的“腳手架”,是促使學生的認知向著科學概念的方向不斷髮展的關鍵所在。

  1、提供了能夠反應事物本質屬性的有結構的材料。運動方式的內涵包括幾個方式:移動、轉動、擺動、滾動等,為此,教師設計了四組比較典型的實驗材料,指導學生探究不同狀態的物體,運動方式會有什麼現象,發現它們具有的異同屬性,有利於建構相對完整、嚴密的科學概念。

  2、展開了基於事實的理性思考,促進認知提升。為保證學生的思維沿著概念箭方向發展,圍繞核心概念精心設計每一個實驗的研討問題,對所有實驗事實表現出的共同屬性引導學生運用歸納法進行有邏輯的思考,使科學概念的建構有理有據。

  3、直觀形象的板書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及時把學生觀察到的現象轉換成文字或圖形進行板書,引導學生對實驗事實進行分析,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實驗現象中的共同點,運動方式的掌握水到渠成。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積極活躍的狀態之中,從而有效達成了教學目的。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3

  科學學習不是告訴,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與感悟。抓住學生理解的疑惑之處,找一個問題讓學生來辨,認知在行動中提高,思維在辨別中清晰,能力在實踐中發展。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變得更加細緻了,思考的角度越來越寬了,對科學概念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了。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4

  在進行本課的時候,我首先對於上節課的學習進行了複習,運用上節課學習的慣性的知識,學生進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跳遠,潑水等。雖然我認識這些是非常簡單的知識運用,但是學生來說,他們還是比較的困難的。有相當的部分的同學沒有運用合適的語言進行解釋。我想學生在運用知識的方面有待提高。還有事學生需要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記憶,只有記住,學生才有可能進行運用。因此學生不僅需要進行對於知識的理解,還有需要學生記住相關的知識,這樣學生既有記憶,又有理解,那麼學生在運用知識的時候就會遂心應手了。

  在進行本課學習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各種運動方式的物體的圖片,這些圖片包括:風扇,推木箱、鞦韆、運動的汽車。透過這些圖片,學生判斷它們的運動方式是什麼,並且用圖畫出它們的示意圖。這樣進行學生可能還是不知道怎樣去做,因為在一班,讓學生進行做的時候,學生畫的圖亂七八糟,因此我在二班稍微改變了一下,首先給予學生了一個例子,用平移名稱,及示意圖作為例子,這樣學生就較為容易進行畫圖和判斷。果然學生在二班的表現比在一班好一些。

  本打算學生在課堂上透過各種物體玩法,進行探究物體的運動方式,這些物體包括:尺子,橡皮筋、木塊、風車、易拉罐,單擺等物體。透過這些物體運動方式研究,學生在玩中去發現各種各樣的運動的方式。但是我這個學期才接過這個年級,我對於學生組織上有些問題尚待解決,因此我沒有組織學生進行邊玩邊探究的活動。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完全的準備好,我還是首先運用比較穩妥的方式進行活動。雖然只是運用學生眼睛進行觀察和腦筋進行思考判斷,但是我認為這樣的效果還是比較組織不好的情況下進行活動要強。

《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學反思5

  首先我是結合上節課的內容《物體的運動》匯入的: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物體的運動。那麼,你們仔細聽,認真想,我們的教室、屋子外都有哪些物體在運動?學生自由發言後,明確自然界中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那麼,它們運動現象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後,我接著說,這就是物體的運動方式不一樣,從而匯入新課。

  新課中,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身邊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有的物體上下動、有的物體左右動、有的物體繞著圈在動,然後透過“想辦法讓一根跳繩、一卷透明膠、三根橡皮筋運動起來”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表達並引出“物體的運動方式”的話題,在這一環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和細緻的處理,透過讓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以使學生頭腦中籠統的想法轉化為具體清晰的可操作的變數,為下面學習打好基礎。

  然後透過讓學生尋找身邊相同的運動現象歸納出物體的運動特點,我隨機引導學生概括出本節所學習的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把手中的表格補充完整。(每組完成一份教師課前準備的表格)。在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彙報時我講解了用怎樣的符號表示物體的運動,達到了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掌握物體的不同運動方式的目的。

  最後我安排了讓學生用身體做出各種運動方式的遊戲並加以記錄,這樣做,不但鞏固了本節所學的知識,更使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認真探索就一定能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成為科學的探索者。

  總之,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其獨特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