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植樹》教學反思15篇

《植樹》教學反思

《植樹》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植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植樹》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鋸木頭、走樓梯,等等。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

  數學《課標》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同學有更多的機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在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裡改小資料,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學生透過擺一擺,數一數,得出結果。學生的思緒一下打開了,最後出現了三種方案:第一種,兩頭都種,有5棵數。這樣可以讓學校有更多的綠色。第二種有3棵,頭尾都不種。因為節約成本。第三種有4棵。種頭不種尾;或者相。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間隔數+1=棵數”“間隔數-1=棵數”

  二、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學生透過擺一擺,數一數,得出結果。學生的思緒一下打開了,最後出現了三種方案:第一種,兩頭都種,有5棵數。這樣可以讓學校有更多的綠色。第二種有3棵,頭尾都不種。因為節約成本。第三種有4棵。種頭不種尾;或者相。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間隔數+1=棵數”“間隔數-1=棵數”

  畫一畫線段圖或者用手邊的東西代替樹擺一擺,學生證實自己的考慮是全面的。這樣的設計會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憑藉,才能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教學反思2

  本文是一篇現代詩歌,以簡潔輕快的語言表達出了對青少年熱愛環保的號召。文章的重點主要是理解詩歌內容,瞭解植樹的重要,說說植樹的好處。

  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文意是個不錯的方法。在教學第1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和煦的春風”、“輕快的腳步”來體會植樹的季節和少先隊員參加植樹造林的快樂心情。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則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來展開想象,促進感悟。學生們還想到“少先隊員們在學校操場邊、在小區裡、在公園裡植樹……”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那些植樹的少先隊員們就已經從書本中走出來,從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灘、溝渠、山坡、公路邊走來,走進了他們的生活,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於是,學生與文字產生了共鳴,進一步真正體會到了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植樹》教學反思3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上了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在此之前的兩天時間交給他們如何預習,今天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發現孩子們的朗讀水平還是很好的,很有感情,但還是不夠通順流利,不過聽著孩子們很認真的朗讀,我覺得孩子們還是用心了,我及時給予學生誇獎,並指出他們在朗讀科文中的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有5各生字,我只抓住了“渠”“栽”“版”三個生字重點講了,然後迅速檢查他們漢字掌握的情況,還是有8個學生站起來,主要錯在“栽”和“版”,希望明天再檢查時,這些孩子都能把該掌握的生字掌握好。

  時間過得真快,看著學生們的小眼睛直放光,看得出還是有許多學生是認真地聽講的,其實課中,當我發現有好幾個孩子又開始走神時,我也注意了組織一下教學,但還是不能抓住全部學生的心,呵呵,剛開學我有點貪心了,學生換了新的老師,與以前老師完全不是一個風格的老師,我覺得有必要趁著學生對新老是非常好奇的情況下抓住學生的心,要不然過一段時間出現了審美疲勞,那我倒是在發揮,似乎沒把最好的機會抓住,所以還是趁著這幾天好好的發揮一下。

  課後我去問了幾個學生,我的語素快不快,能不能聽清楚,和以前老師不同的地方在哪等一些問題。孩子們最大的反應就是我的聲音很大,能夠聽得清楚,不過對於語速這塊,他們可能還不會評價,我知道我的語速很快,也一直想注意,但一上課就忘記了,如果很注意,心思就放在語速上,有影響我對課的發揮,但還是得注意,因為四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還不是很強,我還是需要從自身改變開始。

  後記:

  昨天下午放學後,是集體備課時間,我們四年級的四個老師在一起對補充習題中的一些題目進行了討論。這兩天不是有老師們三兩個一起悄聲討論著教學方面的話題。很多老師在認真地抄寫著讀書筆記,讓我感覺到辦公室的氣氛變了,學習的味道濃了。

《植樹》教學反思4

  學內容及學背景簡介:

  《植樹的季節》是試驗材第三冊中的課文,課文講了為什麼春天是植樹的季節,人們怎麼植樹,以及人們為什麼植樹。時正值春暖花開,植樹造林的季節,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

  學札記:

  學《植樹的季節》一課時,因為課文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所以課堂我放手學生自學,然後彙報所學,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問學生透過自讀課文都知道了些什麼時,學生對於1.2.3自然段談得非常好,可是他們隻字不提從課文3.4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任憑我怎麼啟發,怎麼誘導,學生似乎對這兩段毫無興趣,我只好重新帶著他們學習,指名學生起來讀課文,我才發現學生對於這兩個段落太陌生,好多字詞不太會讀。重新審視這兩個自然段,原來這兩個段落的內容過於抽象,學生不易理解且生字新詞比較多,本來這節課預計兩課時完成,可實際這片課文用了三課時才完成。下課時,我隨手翻了翻後面的課文,發現本單元后邊有兩篇課文《楊樹之歌》《記住》,這兩篇文章都是用比較形象生動、淺顯的語言,寫出了人類與樹木之間共生共息的密切關係,我想如果把這兩篇課文提到《植樹的季節》之前講,學生會很容易體會到人們為什麼要植樹,學習起來會輕鬆些。

  看來,老師靈活的、創造性的使用材非常重要和必要,我們在工作中可以刪減和增添材內容,也可以改變材的編排順序學,只要有利於學,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就是可行的。

《植樹》教學反思5

  畫圖理解加強訓練: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覺得讓學生畫圖來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讓學生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數學離不開訓練,特別是對小學生,因為他們的忘性較大,很多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的很好,但時間一長,就會遺忘。這樣,就要求教師注重平時的有意識的強化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加深理。

  走近生活把握細節: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在學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幾種不同種法的基礎上,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題型,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並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教學反思6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內容就是植樹問題,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的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這樣就把植樹問題分成了三種情況,即:(1)植樹的棵數=間隔數+1;(2)植樹的棵數=間隔數;(3)植樹的棵數=間隔數-1。

  在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第一種情況,在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物件,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

  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匯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透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還有不足的地方:

  其一,上課前準備不充分,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和段數之間的關係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引導,導致了學生無法下手。

  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松後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後面的練習很倉促。

  其三,條理不夠清晰,簡直成了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參與面不廣,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多個方面的準備。

《植樹》教學反思7

  “數學廣角”單元,主要是要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本冊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的問題的一些數學思想方法。透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髮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的關鍵是找出隱藏的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

  一、從基本題型入手,適當變式。

  雖說數學廣角這一單元主要透過簡單的事例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或者介紹一些比較著名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接觸這些重要的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這部分知識對於基礎教差的孩子來說,還是一個難點。這部份孩子很難從基礎的題型中提煉出數學模型。根據這部分孩子的認知程度,他們能理解基本題型就已經是很不錯了。題型一經變式,就沒辦法理解了。

  這單元的知識,要因材施教,設定多個教學階梯,做到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從簡單的生活事例入手,讓所有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它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這是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時要讓每個孩子不管透過什麼方法,都必須弄懂的基礎。最後才對一些題型進行變式,但變式的題型不要求所有孩子都能明白。

《植樹》教學反思8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我所執教的是教材第117頁的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透過課前活動,以大家都熟悉的手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手指數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物件,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課前活動時,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後做快速問答的遊戲,使學生直觀認識並總結出了間隔和點數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處理教材時我把例題改為條件開放的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路的長度變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圖是,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突現學生的知識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 在這裡資料小了,便於學生利用線段圖操作,建立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的思考,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體驗探究之樂。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師,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的植樹問題:100米長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個間隔,而栽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因此一共要準備21棵樹苗。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學生資源,加強生生合作

  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與合理的利用。在設計植樹方案這一環節上,學生將間距定為1米、2米、4米、5米、10米,體現了思維的多樣性。

  四、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本課練習有以下兩個層次:

  (1) 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安排學生自主完成已知總長和間距求棵數、已知棵數和間距求總長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如教室裡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車站臺的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最後還把劉翔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精彩奪冠的場景再次重現,並出示110米欄的圖,從中找到間隔,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這節課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裝置,所以課堂容量較大,但是也造成個別學生吃不透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適當進行取捨,照顧好中差生。

《植樹》教學反思9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節課我把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載,三種種情況分別進行了統一講解。

  在教學中,以猜謎語的方式匯入。然後引出間隔一詞,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數學裡叫間隔。在講解過程中,我只講解了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小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組彙報探究結果。根據小組彙報結果,發現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規律。針對不同型別題目進行鞏固,最後指生談收穫。

  優點:

  本節課採用了小組探究,最終班裡的各個小組都探究出最終三種情況,可見小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節課使用了自己製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以及發現規律。

  本節課三種類型課程一起講解,具有挑戰性,也想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解時先講解只栽一端的情況,透過道路展示,學生髮現棵數和間隔數一一對應,也就是棵數=間隔數。透過這種情況,學生容易發現和歸納出另外兩種,兩端都栽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棵數和間隔數的關係。

  關注植樹問題和生活中的練習,注重植樹問題在生活中的體現。例如:樓梯、掛燈籠、公交車站牌、斑馬線等生活實際問題。

  練習題的設定採用不同的型別,循序漸進,比較合理。

  缺點:

  在講解過程中,因為要講解三種情況,語速有點過快。不利於學生的思考,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在講解時針對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的情況,沒有請學生舉例說明你在哪裡見過。數學源於生活,而我在講解時忽略此處知識點和生活的聯絡。對於在栽一端情況,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對於兩端都不栽的情況,可以結合實際,在教學樓之間植樹。這樣學生理解更深一層。

  匯入時間太短,應該增加,在匯入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多說,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節課由於內容比較多,會感覺整體課堂進度比較快。應該在內容多的時候,讓學生也不會有很趕的感覺。

  收穫:

  通過幾次講課,對於上課的時候大約有了一個控制。同時現在見到不同的學生和聽評課的老師時,也不會存在緊張現象。教案自己反反覆覆看了好幾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沒有發現在邏輯或者各個環節設計上有什麼問題。當有其他教師在聽課的時候,就發現處處存在問題。每一次講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成長,一直都知道自己說話的語速比較快,自己面對的是小學生。在各個方面發展還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確實應該慢下來和學生加強溝通。我希望在我的課堂裡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發現規律的。

《植樹》教學反思10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一個新內容。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區分出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即所謂的“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 的三種情況。並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

  其次,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不管什麼植樹問題,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幾個間隔。可以根據“路的長度÷間隔長度=間隔數”然後再根據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去求出棵樹。也可以根數告訴的棵樹,用“加一”“不加不減”“減一”求出間隔數,再求出路的總長。

  其三,要讓學生學會聯絡生活。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植樹問題。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樹問題”,很多同學聯想到:公路兩旁的路燈、公路中的斑馬線、樓梯的臺階、欄杆的鐵柱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亞奧讓他們學會分析是植樹問題中的哪種型別。然後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它。課堂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找到規律進行解決,使他們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從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一個新內容。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區分出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即所謂的“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 的三種情況。並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

  其次,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不管什麼植樹問題,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幾個間隔。可以根據“路的長度÷間隔長度=間隔數”然後再根據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去求出棵樹。也可以根數告訴的棵樹,用“加一”“不加不減”“減一”求出間隔數,再求出路的總長。

  其三,要讓學生學會聯絡生活。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植樹問題。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樹問題”,很多同學聯想到:公路兩旁的路燈、公路中的斑馬線、樓梯的臺階、欄杆的鐵柱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亞奧讓他們學會分析是植樹問題中的哪種型別。然後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它。課堂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找到規律進行解決,使他們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從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植樹》教學反思11

  《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講的是鄧小平在植樹節這一天親手栽下一棵小樹的故事。從文中體會鄧小平支書的認真態度和培養學生植樹綠化、保護環境的意識是本課的難點。

  在對學生進行課文講解時,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幫學生把課文讀通,讀熟,把生字,生詞變成同學們熟悉的字詞;其次就是幫同學們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最後要做的才是幫同學們體會鄧小平爺爺在植樹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嚴肅認真的態度和一絲不苟的精神,從而領會植樹綠化的重要意義.明白了這課的特點後,我是這樣來設計這節課的:第一,複習生字詞匯入新課;第二,讀課文,初步感知鄧小平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可以用手中的筆把描寫鄧小平爺爺人物性格的句子劃出來,多讀幾遍體會鄧小平爺爺的人格魅力;第三,再讀課文,讀好文中的"興致勃勃,佈滿汗珠,仔細"等詞,理解"小平樹"成了天壇公園一處美麗的風景,它美在那裡?

  在對鄧爺爺的人格魅力進行體會的時候,學生髮言的人數很少,經過幾次表揚,激勵後,雖然人數有所增加,但是效果還是很差.也許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鄧爺爺的時代離他們實在太遠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好透過文中的句子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課才比較順利的進行下來.為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把理解課文意思體會課文內容放在首要位置,把被動變為學習的主動.

《植樹》教學反思12

  透過老師帶領同學們去植樹這一情境,接著出示ppt課件,讓學生補充數學資訊。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整節課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以三種不同的植樹方案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植樹問題。

  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讓學生在整理列表中學生們發現規律,驗證規律、運用規律等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模型的科學探究過程。在這節課中,然學生以畫圖為主線,以“數形結合、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為暗線,讓所有學生參與為載體,展開學習,實現“數學模型的多維構建。

  整節課上的有些前松後緊的感覺。以至於在解決問題中還有幾道沒有解決完。如果在探究三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植樹》教學反思13

  植樹問題”原本屬於經典的奧數數學內容,新課程教材把它放在了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中讓所有的學生學習,說明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教學思維含量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三、四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了初步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類梳理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時可以從實際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分析、思考問題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於不同的情形中的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在以下2個方面處理得比較好:

  1、在探究過程中感受數學

  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畫畫需要種幾棵樹,然後在小組內交流總結髮現規律。學生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2、素材來源生活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新授環節也是以日常所見的種樹問題引入,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2、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透過這一次磨課,我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植樹》教學反思14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第八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新內容。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於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不僅僅使學生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還要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情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緊接著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我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裡改小資料,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

  由於植樹問題的情況複雜,還要學生多加練習,鞏固知識。

《植樹》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旨在透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數學規律,建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最終掌握植樹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總的來說,本節課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效率也高,較好地展示了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優勢,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規律:

  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中的學具設計不同的植樹方案,有利於學生髮揮小組交流合作的優勢,學生在相互的表達和傾聽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練習的設計獨特、新穎、有梯度:

  本節課的教學我既注重教學過程,也注重教學效果。在練習環節中,我設計了有梯度的練習,體現了分參次教學。同時我還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植樹相關問題,有效實現了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的目的。

  由於練習的解答採取競賽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數學競技場的練習題學生大約能夠做5道題,其餘的題可留到第二課時再完成。)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本節課,我透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模擬植樹)——交流討論(植樹方案)——得出結論(三種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應用結論(解決生活中植樹的相關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做了適時的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