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工作計劃> 【必備】農業工作計劃四篇

農業工作計劃

【必備】農業工作計劃四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計劃吧。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業工作計劃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工作計劃 篇1

  近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決策和區黨委“1234610”工作思路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取得了較大成績,農業結構得到最佳化,糧食、水果全面增產,農民收入增加。現將今年1-3季度工作和第4季度工作計劃彙報如下:

  一、1-3季度工作情況

  (一)主要措施及相關生產指標完成情況。

  1、狠抓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農民收入增加。主要表現在:一是種植結構得到最佳化,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例有較大幅度提高。今年1—8月份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04.3萬畝,比去年減少16.3萬畝,減3.9%,比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前的1998年減少54.5萬畝,減少11.9%,平均每年減少13.6萬畝;經濟作物面積(包括水果、蔬菜等其它經濟作物)達到344.6萬畝,比去年增加20.2萬畝,比結構調整前增加84.1萬畝,平均每年增加21.0萬畝,增5.5%,糧經比例由結構調整前64%比36%,提高到今年的54%比46%,經濟作物比例提高了1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2.5個百分點。糧食作物面積偏大、經濟作物面積偏小的矛盾得到較大改善,糧食作物改種經濟作物後畝增收500—1000元,提高了種植效益。如第4季度秋冬菜完成計劃任務的話,年初提出的今年糧經比例達到5:5的目標就可以基本實現。二是品種結構得到最佳化,優質品種面積大幅度增加。今年優質谷面積達到251萬畝,比去年增加8.5萬畝,增3.4%,比結構調整前增加221.6萬畝,增加6倍多,平均每年增加55.4萬畝,每畝優質谷比一般稻穀增收50—100元,透過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了種糧效益。今年,透過擴大優質谷這一項農民增收800萬元以上,其它作物優質品種推廣率和種植效益也有所提高;三是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新興高效產業起步較好。近來年,我市農業結構調整主要以抓種植結構、品種結構為主,調整範圍比較單一,今年則種植結構、品種結構、產業結構三方面齊頭並進,新增或擴大了南亞熱帶水果、蔬菜、蠶桑、花卉等新興和特色產業。今年1—8月份,全市糖蔗、水果、蔬菜、花卉、蠶桑面積分別達到52.9萬畝、111.4萬畝、85萬畝、0.7萬畝、5.1萬畝,比去年分別增加9.1萬畝、7.2萬畝、3.5萬畝、0.2萬畝、1.7萬畝,初步改變了我市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特色作物規模小,優勢產業不明顯的局面,實施三個結構最佳化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據市農經站匡算,今年1-8月份農民人均收入2612.2元,同比增收55.2元,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934元,同比增收51元,增長5.7%。我局測算,種植業農民人均增收43.2元,增收的主要有糧食、蔬菜、跨年甘蔗增產增收和西瓜價格提高增收四方面。

  2、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奪取早造糧食增產豐收。今年早造我市克服嚴重春旱等不利因素,推廣旱育稀植和拋秧技術,抗旱搶插,加強田間管理,早造糧食獲得了增產,全市早造糧食增產20xx萬公斤,增2.3%。

  3、抓好龍眼開發和中低產果園改造,總產創歷史最高水平。近年來,由於受到霜凍災害和其他不良天氣的影響,水果投產面積小、產量低、效益差,農民種植和管理積極性不高,為提高廣大農民種植水果積極性和經濟效益,去冬今春以來,我局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一是抓好龍眼開發,今年春新種龍眼5.53萬畝,目前,龍眼總面積已達到57萬畝。二是抓好中低產果園改造,特別是對霜凍截枝後的果園和進入投產期的果園及歷年來管理差、產量低的果園,採取加強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增加投入、促稍控稍、保花保果等管理措施,提高掛果率和單產。針對暖冬、暖春龍眼、荔枝容易衝稍的特點,發動果農及時噴藥控制或人工摘除衝稍小紅葉,控制了大沖稍的發生。由於技術措施到位,水果投產面積達65.2萬畝,佔水果總面積的58.5%,其中龍眼、荔枝投產面積分別達到22.4萬畝、30.6萬畝,分別佔該品種總面積的64.8%、53.3%。總產達到15.38萬噸,增產6.33萬噸,增長70%,投產面積和總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4、加快現代農業實驗區建設步伐,中心園區建設起步較好。今年上半年重點抓了土地平整工作,500畝中心園區已完成土地平整,新建了灌溉水渠和田間道路,基本形成了田地成方,渠路成網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求。目前已有6個業主進駐開發,開始種植水果、西番蓮、無公害蔬菜、甜玉米、花卉等作物。

  5、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收到了較好效果。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使結構調整達到應有效果,技術措施必須及時跟上。為此,我們根據今年水果、蔬菜、蠶桑新種面積大,新種農戶多,普遍缺乏技術的情況,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力度,1-3季度我局共舉辦水果、蔬菜、桑蠶、科技扶持、綠色證書等技術培訓班18期,培訓人數2400多人,縣市區、鄉鎮農業部門辦班480期,培訓人數達10.5萬人次。透過業務學習和現場操作,農民種養技術有了較大提高。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技術保證。

  6、積極參與流通服務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一是配合市政府先後召開兩次農產品流通工作會議,兩次組織召開荔枝、龍眼加工現場會,部署流通加工工作。二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尋找產銷訂單,共落實辣椒等產品訂單4.9萬畝,大部分已得到兌現,兌現總額6100多萬元。三是抓好金樂源果汁加工廠裝置安裝和市肉聯廠、五里蘑菇加工廠蔬菜速凍、蘑菇加工專案建設,可望在近期內實施。四是抓水果加工,解決水果鮮賣壓力。從上海組織了一批荔枝、龍眼烘乾機和發動了1200多個傳統水果加工廠或家庭作坊投入龍眼、荔枝加工,加工幹品9000噸左右,增值20-40%左右。五是建立了淮山、粉葛、香蔥、白玉蔗、藥材、水果、蠶桑等特色作物產業化生產基地18個,特色作物種植規植擴大,效益提高。

  7、秋菜開發起步較好。到9月18日,已種下秋菜13.2萬畝,比去年增加1.4萬畝,建立了一批無公害蔬菜示範樣板片,安全優質高效秋冬菜開發基本思路得到較好落實。

  (二)存在問題。

  1、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發展不平衡,科技含量較低。表現在調整的規模小、效益差,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業落後局面。調整的作物仍以傳統品種為主,新品種和反季節、無公害栽培等新技術、新成果推廣面積較少,科技貢獻率較低。

  2、流通工作滯後,農業農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跌,農民增收難度仍然很大。表現在參與農產品流通的經紀人少、龍頭企業少、加工數量少,綜合效益差。今年主要農產品如龍眼、荔枝,由於流通工作特別是銷售加工跟不上,價格比去年下跌60-70%,蠶繭價格也下跌40-60%,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屬於增收亮點的水果、蠶繭,由於市場供求變化,價格下跌,增產並不增收。

  3、秋菜開發力度不夠,種植面積較少。目前各縣市區秋菜開發大部分只停留在一般會議佈置上,樣板少,進度慢。

  二、第4季度工作計劃。

  (一)認真抓好秋冬菜開發,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抓好無公害蔬菜和名優新特品種及蘑菇開發,計劃秋菜30萬畝、冬菜35萬畝、蘑菇50萬平方米,農民人均秋冬菜純收入增收20元以上。下一步著重抓好秋菜管理和冬菜開發規劃,樣板片建設、品種安排、種苗供應、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確保種植和增收計劃的完成。

  (二)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計劃以港北區根竹鄉現代農業實驗區為中心示範點,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今年底優質安全高效無公害菜藍子生產基地達到4萬畝,使消費者吃上放心菜。

  (三)抓好晚造糧食和經濟作物田間管理,確保增產增收。重點抓好優質谷及特色經濟作物的田間管理,落實各項技術措施,提高單產和總產。

  (四)抓好流通工作和產業化經營,解決農產品銷售加工問題,提高綜合效益。重點抓好蔬菜等特色產品的銷售加工,培育龍頭企業,透過加工,提高附加值,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產業化方面重點是抓好無公害優質谷產業化經營,利用我市慶豐、港城5萬畝無公害稻穀已透過自治區認證的有利條件,搞好品牌註冊和市場開發,提高種糧效益。

  (五)抓好秋冬水果管護和今冬明春龍眼開發。目前重點是抓好水果施肥攻梢,枝條修剪,培養良好結果母株,為明年增產打下良好基礎。抓好今冬明春16萬畝龍眼開發規劃、挖坑工作,秋收後掀起挖坑熱潮,力爭明年春節前完成挖坑任務。

  (六)、加快現代農業實驗區建設,提高示範效應。在繼續搞好中心園區高效作物的優質配套,發展高新產業的同時,要加快覃塘管理區覃塘鎮地段實驗區的建設,發展亞熱帶水果為主的現代農業,完善實驗區的建設模式,使實驗區儘快起到實驗、輻射和推廣的作用,以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農業工作計劃 篇2

  20xx年,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直接領導下,在區直業務部門的指導下,農業服務中心圍繞服務三農,克服人員少、工作量大等困難,開拓進取,紮實工作,注重實效,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現就全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積極參加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按時參加辦事處和支部組織的集中學習,認真撰寫心得體會,對照檢查,深刻整改;督查北官村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參加北官村黨員測評、徵求意見活動;按照辦事處“百名黨員入農戶、民情日記進民心”活動安排,農業服務中心前往北官村入戶走訪,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瞭解民情民意。

  二、水利工作

  1.防汛工作

  辦事處領導高度重視防汛工作,立足做到責任領導早到位、應急預案早制定、搶險隊伍早成立、防汛物資早準備,全面落實各項防汛措施,確保汛期安全。成立了防汛指揮部,全面領導防汛搶險工作;制定了領導包河制度,簽訂了防汛責任狀;制定了24小時防汛值班、汛情災情上報、防洪工程巡查等制度;編制了河道防洪預案和洪澇災害善後處理預案;辦事處成立了35人的搶險突出隊,與供應商聯絡儲備了編織袋、鍁、鎬、鐵絲、麻袋等一宗防汛物資;各管理區成立了20——30人的防汛常備隊和預備隊,配備了雨具、鐵鍁等防汛用具,儲備了石塊、沙子等物料;各村都制定了本村的防汛預案,安全度過了汛期。

  2.河道管護

  建立健全了河長制制度、巡查管理制度、獎懲制度,各河段責任人抓好日常的巡查、保潔,排查隱患,確保河道整潔暢通。按照建立衛生城市的要求,在5月1日前對轄區內土河、劉公河河道內環境衛生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清理。

  3.核對合二、西棗園兩村水庫移民錯誤身份資訊,移民核減西棗園去掉1人;準備合二村農田水利專案資料,順利透過省、市級檢查、驗收。

  三、林業工作

  1、病蟲害防治

  根據市、區美國白蛾防治指揮部的安排部署,結合我辦事處實際情況,辦事處召開了各管理區主任會議,就第一代白蛾防治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從5月23日起發放藥物,發動各村組織防治隊伍利用10天時間,對全辦事處三千餘畝樹木普防一遍,為全年防治工作打好基礎。指導各村用物理和藥物方法對二代、三代白蛾進行科學防治,對彭莊等高發區域發放周氏齧小蜂20xx萬頭。對今年新出現的法桐方翅網椿蟲害,指導唐官小區等發生區域進行藥物滅害。

  2、護林防火

  辦事處領導高度重視護林防火工作,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揮部,完善了森林火災應急預案,與護林員簽訂管護合同書,與各管理區、村、有關企事業單位簽訂防火責任狀,完善了值班表、值班記錄、防火隊員通訊錄,成立應急隊,開展了火災隱患排查,建立防火檔案,順利透過省級森林防火工作檢查。

  有防火任務的11個村都成立了專職護林員隊伍全天候巡查,形成了區、辦事處、村三級護林隊伍,網路更加健全。圍子山、孝山、龍骨山等重點區域清理山腳雜草,焚燒隔離帶。新購買3號工具50套、掃帚10把,並統一發放到各有關單位。

  在春節、清明、“五一”等重點時段,在四個上山主要交通路口設立檢查站,懸掛10條橫幅、10個紅旗,進行護林防火宣傳;制定了部門包村制度和森林防火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巡查密度,共同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3、加強林業執法,為唐冶的城市建設搞好服務。配合區林業局為青幹院一期徵地、銀豐唐郡、機場路南延工程辦理林地佔用及林木採伐手續;聯合區林業局查處將山、鳳凰山3家開山毀林、佔用林地案件。

  四、農業工作

  1.抓好農技推廣工作。參加了市、區組織的基層農技推廣專案技術指導員培訓。為20戶科技示範戶發放物資補貼、懸掛門牌,完善農技推廣專案技術指導檔案,搞好科技示範戶的技術培訓,推廣種植新技術、新品種。做好三夏、三秋生產技術服務。

  2.嚴格落實國家種糧補貼政策,對轄區所種植的小麥、玉米麵積,認真按照核定要求進行核實、資訊公示、資料錄入彙總,核定小麥種植面積為7461.89畝,玉米種植面積為7129.53畝。並由辦事處出資為所轄村種植的小麥、玉米進行農業政策性保險投保,做到投保面積全覆蓋,投保率100%。

  3.做好小麥“一噴三防”工作。按上級要求,召開各管理區主任會議,傳達了區小麥“一噴三防”會議精神。5月8日,將收到的小麥“一噴三防”物資磷酸二氫鉀13317袋、吡蟲啉8370袋、戊唑醇3833瓶發放至各村,並督促各村及時發放到戶,完成小麥“一噴三防”面積7461.89畝,並做好清冊填報、公示,確保了夏糧豐收。

  4.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大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轄區內農藥經營場所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參加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培訓,鑑於唐城小區農貿市場上攤位較少,因此沒有建立檢測室,委託郭東村檢測室幫助做蔬菜檢測。

  五、農機工作

  1.大力宣傳農業秸稈機械化還田的`好處,麥收、秋收期間干預收穫機械,實行秸稈還田。

  2.切實抓好政府農機補貼工作.學習貫徹落實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新政策,為農機戶做好服務。

  3.聯合港溝、郭店農機站對辦事處所管農機車輛進行了年審。

  六、其他

  1、按照美麗鄉村建設要求,上報了兩個小區的簡介材料,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工作方案。

  2、根據區科技局安排,開展規模以上企業科技合作情況及合作意向調查工作;依據實際情況,修訂完善了辦事處及村級地震應急預案,按時傳送地震資訊;搞好科技周宣傳工作。

  3、禁燒工作。作為一段時期的工作重心,辦事處高度重視夏秋兩季禁燒工作,做到早動手、早安排,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案,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管理區、村,並制定了獎勵制度。做好宣傳發動和巡查工作,全部秸杆粉碎還田,按時向區農機局、禁燒辦等部門上報生產進度,順利度過禁燒期。

  4、扶貧開發精準識別工作。按照上級要求的程式,透過農戶申請、村民代表會議民主評議、公示、核實、街道辦事處稽核,識別出117戶270人為貧困戶,完成基本資訊填報、錄入並上報。

  5、參加辦事處安排的村兩委換屆選舉、章靈三村拆遷工作,嚴格按照要求,認真履行職責,圓滿完成所包村的工作。

農業工作計劃 篇3

  XX年我們按照市農業局*農經[XX]3號檔案要求和縣農業局工作安排,圍繞以維護農民權益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將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機制和推進較大規模土地流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及財務管理和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作為工作重點,認真履行職責,努力完成工作任務。現將XX年工作開展情況及XX年工作計劃彙報如下:

  (一)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機制,切實維護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

  1、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法》的學習宣傳。訂購了15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理論與工作實務》,組織大家自學,深刻領會法律基本精神,營造依法調解仲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2、擬在年底前成立縣級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現正在開展制訂仲裁委員會和仲裁員管理制度、仲裁規程等配套制度及相關法律文書,落實仲裁員等相關準備工作。

  3、全面啟動我縣“三項試點”工作。除繼續搞好在新盛鎮天鵝村8社、9社開展土地經營“小集中”試點外,對擬在區域重點鎮(金山鎮)開展土地經營“小集中”試點進行了前期準備工作。新盛鎮天鵝村8社、9社已按現有的田地按人平均重新落實了承包田地;目前,這兩個社的農戶,已按重新落實的承包田地種植了小春作物,正在進行機耕道及溝渠整治;這兩個社土地經營“小集中”前有田399塊、地360塊;“小集中”後有田140塊、地91塊;鎮、村、社幹部及農戶十分支援土地經營“小集中”試點工作。

  4、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工作。對擬在略坪鎮、白馬關鎮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了前期準備工作。目前在御營鎮響石村3組已組建了**縣御西土地合作社,該社以御營鎮響石村3組79戶社員408畝土地19年的經營權為基礎招股,按1畝折算1股入社;實行按戶投票,按股分紅。

  5、對擬在金山鎮、蟠龍鎮和新盛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開展了前期準備工作。

  6、全縣統一印製和使用了規範的土地流轉合同文字。

  7、參與了我縣土地利用開發調查,並撰寫了調查報告。

  (二)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確保減輕農民負擔和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1、健全完善了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突出問題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和落實黨政領導責任制和專項治理部門責任制。狠抓了任務的落實,認真履行職責,做好專項任務的牽頭和協辦相關工作。

  2、農民權益義務監督卡在5月底以前發到社100%到戶95%以上。全縣按市上統一內容、統一格式,統一印製監督卡70543份,並由各鎮政府監章後,按要求發到農戶。

  3、堅持和完善農民負擔預決算制度。對全縣109個村農民權益義務預算方案進行了嚴格稽核、審批,並對XX年農民負擔開展了決算工作。對2個鎮(涉及6個村17個社)村內“一事一議”籌資13.13萬元進行了嚴格稽核審批。

  4、認真做好涉農收費審查備案和涉農收費公示。縣農民負擔監管辦會同縣財政局、縣物價局和縣監察局對全縣涉及農民負擔的專案依據中央、省、市已出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進行了嚴格審查,共審查涉農收費專案34項,備案保留34項,並及時上報了審查備案情況。

  5、開展農民負擔檢查,及時糾正查處違反農民負擔政策和惠農政策的行為。開展了農民權益義務監督卡發放、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等方面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違反農民負擔和惠農政策的行為。

  6、認真做好了糧食直補、農資增支綜合補貼和油菜、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補貼面積核實工作。並與有關部門一道對略坪鎮聯豐村從糧食直補款中抵扣水費等費用一事進行了調查處理,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了糾正。

  7、繼續開展了農民負擔動態監測工作。在**、白馬關、御營、新盛4個鎮確定20個調查村20戶調查農戶,開展了農民繳納稅費動態監測工作,並按要求及時上報了監測資料。

  (三)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

  1、理順管理體制,與供銷社、農工辦等部門建立了**縣農民專合社組織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羅委辦發[XX]7號),明確了各自分工和任務。

  2、加強了與專業合作社的聯絡。確定了略坪蔬菜種植專合社、**縣大霍山棗子專合社、**縣天馬山翠冠梨專合社等5家專合社為示範社,建立長久聯絡,保持經常聯絡,從規範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4個方面的建設上為其提供幫助指導服務,並積極幫助專合社爭取有關專案支援。

  3、及時掌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動態,按時上報了報表;並針對農民專合組織建設與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對策措施建議。

農業工作計劃 篇4

  隨著蓮峰公路的開通,加快蓮峰山區的綜合開發,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已擺上了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蓮峰山區的特殊區位、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當前人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為建立田中有機農業基地,帶動山區發展、幫助農民致富提供了條件。現根據我鎮的鎮情、山區實際以及市場前景,制定田中村有機農業基地建立的工作計劃。

  一、建立有機農業基地的有利條件

  1、區位條件:

  蓮峰山區位於寧德市西部,距市區僅6公里,離高速公路互通口不到8公里,各自然村也都通了鄉村公路,便於產品向外輸出。同時,山區地廣人少,周邊均無工礦企業,不存在土壤、水質和大氣的汙染源,又有白巖鼻、南峰等大山為天然屏障,其大氣、土壤、水質均十分優越。

  2、水熱條件:

  生產、生活用水均為山泉水,全部達到飲用水標準,並且擁有2萬多畝的山林,水源充足。年降雨量2100mm。山區海拔高度為450—800米,年平均氣溫為16—18度,不僅適合多種常規蔬菜種植,同時,也適合於發展夏季的反季節蔬菜。山區的通風條件極好,不利於病原體的產生、繁殖,也能抑制蟲害的大面積發生,不僅適合於種植業發展,也適合於養殖業的發展,利於山區生態有機農業的整體發展。

  3、土壤條件:

  土壤為紅壤土,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靠近村旁現仍耕作的農地和水田的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由於山區經濟落後,其化肥、農藥的用量相對較少,對土壤結構的破壞較小。同時,從改革開放以來到蓮峰公路通車前,山區人口外出務工多,出現了土地拋荒現象。山林保護較好,造成野豬等對農作物的破壞現象日趨嚴重,加劇了土地的拋荒。絕大部分拋荒地土壤的肥力和結構已基本得到了恢復,對發展有機農業極為有利。

  4、耕作情況:

  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山區經濟十分落後,處於待開發狀態,農民基本上保持傳統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仍有使用農家肥和輪作、間作的習慣。這為引導農戶發展有機農業提供了耕作習慣的基礎。

  5、傳統產品優勢:

  山區的水熱、土壤等條件,不僅使蓮峰山區的傳統大宗蔬菜,如佛手瓜、白蘿蔔、澱粉、茭白等在市區市場享有盛譽,而且,山區家養的雞、鴨、兔深受市區群眾喜愛,常常出現脫銷。

  二、發展思路

  1、主導思想:

  以“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基地帶動、綜合開發”為山區開發的指導思想,透過整合山區現有的土地、人力資源、發揮山區的氣候、土壤、優質無汙染的良好生態優勢,針對山區自然村落分散,地多人少、民風淳樸、農民整體素質水平低,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競爭能力極弱等特點,透過組建行業協會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負責為農民提供種苗、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服務,引導農民進入市場,行業協會負責組織生產、技術培訓、技術措施落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等,構建“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機制,創辦生產示範基地,發揮示範、推廣、輻射的作用,以帶動山區農民發展有機蔬菜、圈養肉雞、科學養豬、養兔為主,帶領山區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2、遠期發展目標:

  透過積極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在廣大農民中樹立了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的理念,使廣大農民自覺地拒絕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和化學激素,掌握科學的種養殖技術,掌握生態型立體式農業開發技術,並且引導農民向休閒生態農業方向發展。在條件成熟時,將整個蓮峰山區劃為有機農業生產保護區。

  3、近期發展目標:

  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以點帶面,逐步擴大的原則,積極培育生產技術骨幹和培植生產專業戶,創辦不同規模,不同模式的生產基地,發揮引導、示範和輻射推廣的作用。透過成立華蓮科技有限公司和組建村專業協會,形成“公司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構建統一供種,統一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統一產品標準,統一銷售的生產銷售網路。將田中村建成生態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

  三、運作模式:

  從蓮峰山區的實際情況和近年來在山區開展工作的經驗來看,以“公司協會農戶”的形式運作更為可行。以華蓮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透過公司與行業協會簽訂提供種苗、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合同,行業協會與農戶簽訂提供種苗、生產技術規範要求和產品回收等合同,形成由公司到協會向農戶延伸的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的產業網路,構建由公司牽頭,協會組織協調,統一供種、統一技術規範、統一產品標準和統一銷售的“公司協會農戶”生產經營模式。

  公司與行業協會簽訂統一供種、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產品標準和統一回收產品的經濟合同,在協商互利的原則上為生產者提供最低保護價,或簽訂統一的產品收購價,協會應負責按要求組織好生產、技術規程措施落實和產品回收,協會對符合產品標準要求的會員產品應優先收購,在技術和資金扶持上會員也具有優先權。透過經濟合同,以協會為紐帶,將公司與農戶連線起來,既將農戶有效組織起來進入市場,並能以優質產品佔領市場,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又能借助協會的緩衝作用,使公司避免與過多分散經營農戶直接打交道,利於經濟合同的執行,提高公司誠信度,降低公司經營成本。

  依託田中村八斗茶場和茶仔洋自然村較為集中連片的農地創辦示範基地,示範基地內分成規範化技術示範園,生態示範園和新優品種引進試驗園,以發展高優農業、結合開發,向生態型、設施型農業發展,包括種養週期相對長的果樹、竹等和週期相對短的雞、羊、兔、蔬菜和食用菌等,建成多樣性、生態型、立體式的高優農業示範基地。示範基地建設具有經營風險,同時,做為龍頭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又要為廣大農民分擔市場風險,為此,需要上級有關部門幫助解決無償啟動資金的支援。

  四、階段性工作安排

  1、組織技術骨幹和生產大戶參加技術培訓;

  2、組建村行業協會;

  3、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華蓮科技有限公司;

  4、幫助農戶設計發展模式,引導農戶發展適銷對路的有機蔬菜。

  5、積極引導農戶發展家庭養殖業。

  五、對農戶的扶持措施:

  為了確保山區生態的良性迴圈,使有機農業生產向規範化、多樣化方向發展,應積極扶持各村的重點戶、示範戶,使他們成為有機農業發展的帶頭人。扶持措施如下:

  1、對重點戶、示範戶加強技術的指導、幫助;

  2、資金扶持:

  選擇10戶,每戶扶持資金至少3000元,需資金3萬元以上;

  3、實物扶持:

  提供豬苗、種兔等,摺合資金約需2萬元;

  4、生產大戶的扶持:

  對生產規模達到30畝以上的生產大戶,視生產規模和資金需求情況給予適當扶持。

  六、資金需求

  1、田中村建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建設總投資需30萬元,第一期(20xx年)需15萬元,其中:

  基礎設施(含基地內機耕路、水利設施、禽舍、牛欄場部等)需9萬元,復墾投入1萬元,果蔬種苗1萬元,種植管理2萬元,牛、雞苗等2萬元。

  2、示範戶、重點戶發展扶持資金需6萬元,以實物扶持方式為主。

  上述二項合計需資金21萬元,由於村集體經濟空白,難以籌措大量資金,計劃發動群眾集資入股創辦示範場(村集體股份為主)仍有16萬的資金缺口,需上級能給予大力支援。

  另:

  20xx年11月第一批技術骨幹和生產大戶9人已參加了我市扶貧辦組織的有機蔬菜培訓的學習,現正在復墾農地備種,擬於2月下旬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