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實用的家鄉的民俗的作文合集7篇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實用的家鄉的民俗的作文合集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民俗的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篇1

  元宵節,是一個溫馨,充滿愛的節日。元宵節在我的家鄉有些特別的習俗,這也要從一個傳說說起……

  正月十五是農曆的元月,古人把“夜”稱之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元宵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說吃湯圓、賞燈、猜燈謎等許多習俗。

  在我的家鄉,元宵節做湯圓是元宵節最讓人興奮的事情了吧!開始,我認為做湯圓太容易了,後來才發現其實還挺難的。讓我來說一下我們是如何做的吧!

  我們需要準備一些糯米粉,些許芝麻,一點麵粉,適量的水,還有豬油。首先,把黑芝麻在小石磨裡磨成芝麻粉,加少許糖,再把大塊的豬油放入慢慢攪拌均勻。真沒想到,磨了十分鐘,我就感覺手臂酸得就快斷了。接下來,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揉成一個大大的球,再發酵30分鐘……

  哈哈,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始最關鍵的包湯圓的環節!這可是最難,並且最重要的一步啊!我們把芝麻餡放入攤平的湯圓皮上,一邊轉一邊將湯圓皮裹起來,最後變成了一個圓子。我連試了三次,都失敗了。我問奶奶怎麼辦?奶奶說:“是你包的芝麻餡太大了,而你的皮太小了。只需要控制好比例就沒問題啦!”我恍然大悟。看來奶奶做湯圓的經驗已經爐火純青了。這下子我連續成功做了五個,一個個堪稱完美。最後,我們把做完的湯圓放到鍋子裡煮十分鐘。煮熟後,我們一起開心地品嚐起來,真的太美味了啊!

  這就我們家鄉的元宵風俗。透過這樣的學習不但讓我學習到了製作手工食品的經驗,也讓我們一家人在元宵佳節,其樂融融,歡聚一堂。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篇2

  說實話,我的家鄉民風挺淳樸的。而且,人都挺實在,也沒有太多的勾心鬥角。多的是人與人的信任,也有自己要遵守的風俗。

  鄉里鄉親們的原則就是不太會計較。也不佔小便宜,別人有錯都會直說。自己有錯就會改。

  比如說:有個老太太買魚,賣魚人一般都會自動便宜些價錢 。他已經看到了,老太太的沒辦法了的樣了啊,他是會能便宜一點就便宜一點,更有把魚切好的老闆呢。看到這一幕,我著實的感動了一把。這,不是一種民風嗎?這,不是一種鄉情嗎?這,又何嘗不是民俗呢?

  又或者暖心的在你冷的瑟瑟發抖之時給你送上一杯熱水。

  又或者是鄰居家的小孩子生病了他爸媽又不在怎麼辦?放心,只要你家旁邊有人,你的鄰居肯定會幫你送到醫院。還會慰問你更多的甚至還會買牛奶,棒棒糖什麼的。雖然這只是小小的一點心意卻是足以溫暖人心,甚至有些人看著孩子是留守兒童,直接說:不需要還藥費了。這又是多麼溫暖的一件事啊!

  關於風俗,家鄉人則是很謹慎。新婚包糖一定要放九個糖。寓意天長地久,長長久久。等新娘來了。一大堆孩童會贏,用方言說著:“添丁添丁!”然後新娘就會給你紅包。做房子,做房子吃完酒席後晚必定一張張疊起來,代表著更上一層樓,還有就是碗不能過夜,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洗完碗,大家都這麼遵守著風俗是為什麼呢?其一:它是習慣了。其二:民風,民風實在。不勾心鬥角,所以風俗,也變成了民風之一。因民風所致,大家都很本分遵守。有時,我看著家鄉蔚藍的天空,我會覺得很自由,有時,我看著家鄉的綠地,我會覺得很平靜,我看著我的家鄉,我會覺得世界很美好。可能家鄉……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吧!

  家,生我養我。鄉,則是育我的家的'地方,家鄉!我愛你,同時也愛你那淳樸的民風!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是樅陽縣,這裡是銅陵市偏遠的一個小縣城,但在這裡的文化習俗卻也不少。

  在樅陽縣,最有特色的是黃梅戲。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這足以說明它的重要地位。黃梅戲流行於長江中下游的地區,其中我們樅陽算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之一。

  在我們這裡,傍晚時分,在廣場經常有老人在廣場上運動,腰間總是帶著小音響,一邊走一邊聽,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樂裡一樣的回味。也有人在廣場上架起一個幕布投影著給大家放黃梅戲看,沒過多久周圍就有許多老人來看黃梅戲,也有小孩子在周圍玩耍大人們在聚精會神的看著,偶爾也有路人經過,有興趣的人也就在周圍停下來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聽一聽,然後,又趕路去了。

  除了黃梅戲,樅陽的武術,也是名不虛傳的。東鄉武術在安徽很有名氣,過去的樅陽縣周潭鎮,就是東鄉武術的發源地,東鄉武術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拳術套路,二是械術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譜訣,東鄉武術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為武器,在中國是一門很好的武術。現在這些文化遺產,主要是用於自衛、健身,也用於現代反恐擒拿,武裝偵查,讓這些武術都得到傳承,並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術,在我們這裡,節日的儀式也豐富多彩豐富,很有特色的。在春節的時候,我們在家裡過年,吃年夜飯,晚上看聯歡晚會用來守歲;元宵節的時候我們會在家裡吃著元宵;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會吃著粽子,鴨蛋,還有豆子,只可是我們老家山裡那邊沒有龍舟,只能在電視上看划龍舟比賽呀!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篇4

  一年裡,有許多節日要過,比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等,可是在我的家鄉,卻有一個特殊的節日——枸杞節。

  枸杞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藥果,我的家鄉就是世界聞名的枸杞之鄉,據說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栽培歷史,這裡盛產的紅枸杞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枸杞節也是因此而來。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枸杞採摘的旺季,鮮紅的枸杞掛滿了枝頭,田野裡散發著枸杞花果的怡人清香,這時你來到田間地頭,到處可以聽到杞農們的歡聲笑語。紅紅火火的枸杞節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這盛大的節日。

  首先是有一個隆重的開幕式,有精彩的文藝演出,絢麗的焰火表演等。然後,從遠方來參加節日的客人們可以到枸杞園裡去體驗採摘果實的快樂,去親口品嚐那鮮美的枸杞果,去欣賞那枸杞園的美麗風光。當然不止這些,由於枸杞的藥用價值很大,所以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的枸杞產品,比如吃的:枸杞乾果、鮮果、枸杞糖、枸杞糕等;喝的:枸杞芽茶、枸杞果酒、枸杞咖啡、枸杞牛奶等,琳琅滿目的枸杞商品會讓你目不暇接,饞涎欲滴,一個枸杞商城,會讓你轉上大半天!火辣辣的天氣,火辣辣的節日!

  怎麼樣?暑假的時候,歡迎您也來到我的家鄉,來參加盛大的枸杞節,來品嚐我們的美味的枸杞果吧!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篇5

  艾草在舟山叫青,是一種長在田邊的青草。艾草製成的糕點叫青餅,它是舟山的傳統食品,一般在清明前後製作。這裡的人們祭拜祖宗時,青餅必不可少,它又叫“清明餅”。

  今年清明節前,媽媽帶我們兄妹倆採艾草。一到田野裡,我們就手忙腳亂地採摘起來。可沒過多長時間,媽媽就叫我們停下了,把我們叫到了身邊。原來,我們採的不是真的艾草,而是假艾草。

  媽媽告訴我們,艾草的葉子有點橢圓形,背面還有白白的絨毛,聞起來帶有一種香味,輕輕咀嚼,苦中帶甜。而假的艾草,葉子長而尖,背面沒有絨毛,聞起來是青草的氣息,嚼一下,帶點苦味。我們連忙倒出自己採摘的艾草,果然,有假艾草混在裡面。我們還發現,假的艾草顏色更深。小小的艾草還有這麼多學問,實踐出真知啊!我們又開始仔細地採起來,邊採邊聞一聞,還不時請教媽媽。經過2個小時的勞動,我們提著滿滿一籃艾草來到了家裡,準備製作青餅。

  一回到家,媽媽叫我們把艾草倒在地上,把一些黃葉摘掉,把粗粗的莖剪掉。這下子,滿滿一籃子艾草只剩下半籃子了。接著,我們把艾草倒進盆裡,清洗乾淨。看似乾淨的艾草原來也很髒,不知洗了多少遍,水才變得乾淨。

  這時,鍋裡的水已經開了。我拎起籃子把艾草倒進了鍋裡,又拿起鍋鏟上下翻動。媽媽還在水裡倒了些小蘇打,她說,這是為了軟化莖葉。還告訴我們,只要艾草癟下去就行,大概焯5、6分鐘就夠了。時間過長,艾草會爛,顏色會變黃。原來,焯艾草也是門學問啊!沒一會兒,整間屋子充滿了艾草的清香。

  我們把焯好的艾草又倒進籃子裡,目的是瀝乾水分。隨後,我們開始和麵(一半是糯米粉,一半是麵粉)。沒一會兒,我的兩隻手又酸又漲。但是看看媽媽和妹妹高漲的幹勁,我也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接著開始剁青,我們把瀝乾水分的艾草放在砧板上,用菜刀使勁剁。艾草要剁得很細很細,剁成漿糊狀,這樣才能和麵粉完美融合在一起,吃起來細膩光滑。我使出了洪荒之力才把所有的艾草剁好,累得直喘粗氣。隨後,媽媽把剁好的艾草和和過的面混合在一起,開始搗面了。媽媽用手使勁地揉搓,妹妹用擀麵杖使勁攪拌。媽媽告訴我們,麵糰要揉搓得有彈性,不軟也不硬。

  終於到了做青餅的關鍵時刻,我們圍坐在桌邊,我和妹妹用月餅磨具壓青餅,媽媽用手把麵糰搓成圓形再壓扁。看著一個個青餅在我們手中誕生,累點也是快樂的。

  最後,我們把做好的青餅放進蒸籠裡蒸。十多分鐘後,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我用力地咬上一口,啊,又香又糯,還不粘牙,真讓人回味無窮!一口氣可以吃四五個,而且不用擔心會脹氣。

  我拿著自己親手做的青餅往外跑,輕輕吸口氣,各家各戶都飄出了青餅的香甜味,還不時傳出小夥伴們清脆的笑聲。

  衢山的美食有很多,可是回家做客的人,回去時總愛拎一袋自家做的青餅,大概是青餅寄託著人們濃濃的鄉情吧!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篇6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家鄉,不管是柔情似水的江南,還是粗獷豪邁的東北,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民俗民風,傣族有潑水節,彝族、白族有火把節。而我的家鄉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它就是具有千年古縣和三聖之鄉之稱的湯陰縣。

  可能大家並沒有聽說過這座小縣城,沒關係,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去感受一下我們家鄉的鄉風鄉俗吧!

  說起廟會大家都並不陌生,相信每個地方都有新年廟會,而我們家鄉每年都會為了紀念岳飛在岳廟街,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在這一天整條街上都會熱鬧非凡,這麼熱鬧當然不會少了民俗節目,跑帷子、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背閣、抬閣、小車旱船等各種民俗表演活動讓你眼花繚亂。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也會攜親伴友走上街頭品美食,觀賞節目,在充滿快樂的節日氛圍中感受民俗文化獨特的魅力。

  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當屬湯陰帷子舞。它是活躍在豫北地區的一種古老的舞蹈表演,又稱經緯舞,家裡人都叫它跑帷子。聽家裡老人講,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將士為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辦的祭祀活動,這一王室祭祀活動不斷髮展而演變為模仿排兵佈陣的娛樂活動,而後又被髮展為寬泛的鄉民求神拜廟,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

  跑帷子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表演者會手持一根兩米多長的木杆,頂端紮上帷帽,周圍掛上五彩繽紛的綵帶及銅鈴,100名舞者隨著鼓聲不斷變換出百餘種陣勢,氣勢磅礴。舞蹈表演時,帷子手踏著鼓點屈膝、微蹲做小步跑,有節奏的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綵帶河銅鈴就會顫動一下,發出叮鈴叮鈴的響聲。舞前龍頭開道,舞后鳳尾告終,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不謀而合。20xx年以來,湯陰縣加大了對帷子舞的保護力度,並且於20xx年2月帷子舞被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便是我家鄉具有特色的民俗節目,只是聽我講大家肯定無法感受到它的魅力,如果有時間,希望大家能夠走進我的家鄉,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

家鄉的民俗的作文 篇7

  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它們各不相同,多姿多彩,如同朵朵鮮花點綴著這歷史悠久的大地。我的家鄉嘉興新豐也不例外,在那裡,逢年過節,都會舉行一個簡潔而莊重的儀式——祭祖。

  春節時,我們到了老家,看到奶奶已經燒好了十多碗菜,正在把紅燒肉盛到碗裡。“奶奶,您已經盛過一碗紅燒肉了,怎麼還盛 一碗呢?”我指著灶臺上的另一碗紅燒肉說。奶奶回答道:“是啊!這些菜是為祭祖準備的,到時候分開擺,好讓祖宗夾菜方便。對哦,菜還應該放在門板上,走,我們把它抬過去。”

  把門板擺到了桌上,奶奶把紅燒肉一碗擺在南邊,一碗擺在北邊,別的菜也是這樣。“門板這麼長,如果沒有兩碗,有些祖宗可能根本夾不到呢!”我想道。

  爺爺拿來了許多筷子和小酒盅。他先擺酒盅,再把筷子放在酒盅的右邊。奶奶把蠟燭分別擺在了南北兩側,點燃了蠟燭。接著,爺爺用一個酒壺在每一個酒盅裡面倒了大約小半酒盅的酒。最後,爺爺把大門虛掩著,他解釋說:“這樣可以讓祖宗進來,還可以防止風吹滅蠟燭。”

  在我們拜了祖宗之後,爸爸又給酒盅里加了一點酒,對我說:“你也來加一點酒吧!”於是,我接過酒壺,剛準備給第一個酒盅加酒呢,卻傻眼了:它已經滿得只剩頂上一點兒了!我把酒壺稍微傾斜了一下,可是那些酒卻在口子上徘徊著,就是不肯出來。我就把酒壺稍微向下傾斜,但是那些不聽話的酒就開始淘氣了,“譁”的一下,一段酒就掉到了盅裡。我趕忙把酒壺恢復正常,急急忙忙往下一看,天啊!酒盅倒沒滿,反而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我只好拿了紙巾,把它們擦乾了。

  好不容易把這些挑剔的酒盅伺候好了,奶奶已經開始燒紙錢了。她先拿來一個臉盆,在中間放上一捆像竹子一樣的東西,把金銀二色的紙錢放在四周,用火一把燒了。頓時屋內煙味瀰漫,奶奶去把大門打開了,彷彿方便祖先離開。

  待紙錢燒完了,把蠟燭熄滅,這一天的祭祖也算結束了。我們把菜端到灶臺上,然後才能端到其它桌上,可能是出於對祖先的尊敬吧。我們在將門板裝回去,就差不多吃晚飯了。

  祭祖體現了我老家人們對於祖先的尊敬,是一種淳樸的民風民俗。祭祖既是對生活美好的期盼,也是對祖宗的懷念、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