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修養> 【推薦】談談個人修養作文4篇

談談個人修養作文

【推薦】談談個人修養作文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談個人修養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談談個人修養作文 篇1

  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於此。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說明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做一個文明的中學生是學校和社會對我們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高度發達的現在社會里,修養不高的人卻比比皆是。缺乏修養的人還有很多,有些人亂扔垃圾,甚至隨地吐痰。還有些竟然髒話連篇,不注意語言文明。

  一個人如果要獲得別人的讚賞、別人的尊重、甚至吸引別人的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有些人說話、舉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問候;更甚至接聽電話都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呢?這裡面就是一個人的修養了。有時,優雅和禮貌並不完全是做給別人看的,其實從內心深處,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欣賞這樣的美。並不一定長得很美、很帥;並不一定擁有一把很好的嗓子、或者一隻名牌的手錶,稍加註意,就可以在普通人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個人的修養了。俊朗的外表、姣好的面容僅僅是母親給的。但優雅禮貌的行為則是後天的獲得。許多時候,後天的獲得都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的。

  因此,迫切的希望我們在提高經濟水平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己的修養,只有每個人的修養得到了提高,整個社會才可以算是真正發展起來了。

  專家點評:

  這篇議論文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引入論點,擺事實講道理論證觀點,最後重申自己的觀點。文章立意淺顯而耐人,富有哲理,論述語言有理有據、具體,引發讀者的思考。

談談個人修養作文 篇2

  個人修養就是個人認識、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習慣的修煉和涵養。一個人只有透過自覺地遵循社會道德體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個人的社會義務,並不斷地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才能修養成良好的內在素質。個人修養包括在知識或理論方面所達到的一定水平,也包括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提高個人修養對社會文明和社會公德的提高意義重大。如果把社會比作大海,那麼個人就是其中的一滴水,沒有大海,一滴水的生命不會長久,而沒有了每一滴水,也就不會形成大海。

  個人修養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言行舉止到衣著打扮,從專業知識到社會理論,每一處都是個人修養體現的舞臺。一個人是否有修養,是真的有修養還是濫竽充數,從其一句話一個動作,幾乎可以很明確地判斷出來。所以,個人修養的提高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是需要不斷補充新的知識營養的。沒有人會一下子脫胎換骨變成超有修養的人,也沒有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會不見成效的。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就是要多讀書,多增加知識的積累,內涵豐富了,自然會氣質高雅,光輝照人。

  不過,光有知識還遠遠不夠,個人修養還包括良好的個人道德的養成。生活中不乏受過良好教育而個人道德品質卻欠缺的畸形人才,其人要麼卑劣惡俗,要麼嫉賢妒能,這樣的人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更大。所以,我們歡迎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

  個人修養高的人會做到關愛自己也關愛他人。生活在他們手中會變得豐富多彩,絢爛多姿,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令人賞心悅目。

  首先從知識方面,他們懂得多;從眼光方面,他們看得遠;從涵養方面,他們心胸開闊;從社會參與意識方面,他們博愛惠眾。領先行業的排頭兵中有他們的身影,先進事蹟報告中有他們的名字,社會志願者行列中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自己活得快樂而充實,他們給別人帶來的也是愉快和幸福。

  我們希望個人修養高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就像是一盞盞明亮的燈,匯聚到一起後就會照亮整個天空!

談談個人修養作文 篇3

  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豔。“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品德和素養是教師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對“怎樣做一名教師”這一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踏上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鉅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呢?我認為:

  首先,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師良好的思想品行將是教師最偉大人格力量的體現。記得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就曾想“平平淡淡的生,倒不如轟轟烈烈的死”。正因如此,我羨慕那詩意的生存,羨慕那豐富多彩的人生,不甘於過平淡、庸常的生活。今天看了師德啟思錄之後,使我眼前豁然一亮,我看到了自己職業的偉大與崇高,是楊瑞清給了我這樣強烈的感受。楊老師是南京市江湖縣行之小學校長,1981年畢業於南京曉莊師範,年僅18歲他就選擇了到最艱苦、最偏僻的山村去,在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精神的感召下,為了實踐陶行知思想,帶了一個行知實驗班,他用粉筆與黑板在三尺講壇間詮釋著生命的執著與涵義,83年調到江湖縣當團委書記,可他心繫農村,心繫農村的教育,又重新回到五里河小學繼續實現自己的教育夢。85年把五里河小學更名為行之小學,把小學教育向幼兒教育、成人教育延伸,形成鄉村大教育的辦學格局,由原來的草房兩三間變成了現在的樓房一幢幢,從中,他品嚐到了發展的快樂,變化的快樂。他是幸福的,因為他真正體味到了粉筆生涯的艱辛,品嚐了心靈勞作的甘美,享受了成功的喜悅。他的成功來源於愛,來源於對山區人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這是一種大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他把滿腔真摯的愛,慷慨無私地奉獻給了他所衷愛的事業,此時我的耳畔響起了“山河不會忘記你,大地不會忘記你,因為你在這裡,灑下一片深情…”。

  看看別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我抱怨過教師的清苦,抱怨過為人師的勞累,也抱怨過人世間的淒冷,這些想法與李忠義、王思明……相比,自己是那麼渺小、狹隘,我又想到了教育家斯霞、李吉林,想到了四大名師,他們孜孜以成成就了一番事業,使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戰線上同樣可有作為,那會是一種棄燕雀之小志,慕鴻浩而高翔的大志向。使我明白了,只有苦過之後,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甘甜,那才是生活的真諦,使我品悟到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良好的師德形象更是一種精神的化身,它孕育著真,引導著善,創造著美,奉獻著愛!古今中外無數事例證明,育人單憑熱情和幹勁是不夠的,還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有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甘為人梯,像“春蠶”吐盡青絲,像“蠟燭”化成灰燼,把畢生獻給事業,獻給學生。

  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物件。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

  其道”,進而“樂其道”。如今的小學生學習條件好了,都有了良好的學習機會。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開展,學生的“兩級分化”越來越明顯,也就造成了他們心理的某些障礙,特別是其中的後進生,存在著較嚴重的消極心理,此時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如不及時有效地進行引導,關愛他們,尊重他們,勢必影響他們今後的學業乃至工作。

  然而今天,我們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常常在無形之中挫傷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在師德學習的過程中,我從《師德啟思錄》影片中看到這樣一個情節:某老師得知一名學生數學成績考了43分,非常生氣,於是課堂上宣讀成績時,三次重複了該生的成績:“某某同學,43分……”這位學生自尊心受到了嚴重傷害,當場大聲指責老師,而後便“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頭也不回地衝出了教室……看到這裡,作為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一陣愧疚,故事折射出的不正是一種有違師德的表現嗎?反思自己,何為師德?自己做到了哪些?自己尊重學生了嗎?是呀!這位學生的行為超乎尋常,更讓老師難以想象,對於老師,也許這種重複讀那不及格成績是提醒,是對學生成績的重視,是對學生的愛,然而對於這位學生來講,這種提醒變成了一種嘲諷,這樣,無形之中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師生之間“冷凍”起來,何談信任,何談自信,又何談進步呢?

  教師是學生一生中最信賴,最崇敬的人。學生渴望老師對他們的愛,渴望尊重他們,何況我們的後進生呢?他們時刻承受著來自父母、老師、同學甚至社會對他們的壓力,他們更希望得到教師的信任,得到老師的尊重,找回自信。我想,每位老師都是愛學生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健康成長,今後能成為祖國的棟樑,然而愛不是束縛,也不是放縱,愛應當從尊重開始。

  再次,關愛每位學生----傾聽就是愛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時間,將一名有偷竊習慣的學生培養成一名成功的農莊主席。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過特殊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別性格,這就要求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愛學生是教師最重要的職業道德。愛學生就必須做真誠的傾聽者,不做真誠的傾聽者,就算不上愛學生。

  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知名節目主持人林克菜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菜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的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當場上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菜特仍注視著孩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看到這裡,我想倘若沒有林克菜特的那一份親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的傾聽,在“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小朋友還有勇氣說出人世間最善良,最純真,最澄澈的話語嗎?所以,老師要傾聽,學生才有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傾聽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納,是期盼,傾聽就是愛。

  過去有這樣一件事情使我記憶猶新,三年級一班的何濤同學上體育課沒帶跳繩,我當時很是生氣,心想,如果是金思維,單波沒帶也就算了,因為他們對自己要求不嚴格,而何濤在我看來是一名很要強的好孩子,怎麼也沒帶。不等他解釋,我就批評他說:“我通知帶跳繩你不帶,就如同上語文課不帶語文書一樣。體育課沒帶鍛鍊工具,如何上跳繩課,你站在一邊看著,不能鍛鍊了。”何濤想對我說什麼,支吾了一聲又沒說什麼。同學們開始鍛鍊活動。下課了,我走到他面前問他為什麼沒帶跳繩?他說:“因為我昨天病了沒來上課,體育隊長通知帶跳繩我不知到。”這時,內疚,愧悔……這些詞語都不足以表達我那一刻的心情,我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他,沒有給他解釋的機會,那樣武斷,當時我很後悔,我真誠地向他表示我的歉意,希

  望他能原諒我的錯誤,這時,笑容從新回到了何濤的臉上。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但對我永遠是一個提醒。從踏入師範院校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將與孩子結下千絲萬縷的情緣。理解與尊重每一個孩子,用恢弘的愛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是教育的起點。在今後的教育教學生涯中一定還會遇到許許多多類似的事情,我為自己立了這樣一句格言:“用愛傾聽每一個孩子心底的聲音。”

  史煙飄過,回看今天。師者為師亦為範,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們的道德基因的轉接者。因此,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

談談個人修養作文 篇4

  在商場裡,營業員為顧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務,顧客會輕輕地說一聲“謝謝”;在餐館裡,工作人員為顧客送上了一份份食品,顧客不會挑三揀四,仍是送上輕輕的一聲“謝謝”;哪怕是你給誰讓個道,他也會給你一聲“謝謝”……

  這就是我所見到的澳洲人的感激。

  在悉尼的洋公公家裡,我聽得最多、說的最多的英語是“thank you !”。洋公公開車送我們上學,我會說聲“謝謝”;洋公公為我們準備了晚餐,雖然不合口味,我仍會說聲“謝謝”。我們在洋公公家裡做了任何事,洋公公也都會說聲“謝謝”。

  洋公公跟我爺爺的年紀差不多,他使我想起了爺爺。由於爸爸媽媽工作忙,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十二年來,爺爺奶奶為我付出了許多,可我覺得天經地義,從來沒有對他們說過“謝謝”,有時還嫌他們嘮叨,衝他們發脾氣。真是太不應該了!澳洲之行讓我改變了許多。家人誇我懂事了,老師說我文明瞭。而我知道,澳洲之行讓我對學校倡導的感激教育有了深切的體悟:感激不僅需要真誠地說聲“謝謝”,更需要博大的胸懷,懂得理解、寬容。一個真正擁有感恩之心的人,在生活中就不會常常挑剔和抱怨;不會因父母的一次不如意的安排而亂髮脾氣;不會因同學的一次過失言行而斤斤計較;不會因老師的一次嚴厲批評而耿耿於懷;不會因學校的一頓飯菜不合口味而直髮牢騷;不會把他人的關心、幫助看作是理所應當的……

  如此看來,感激不就是一種修養嗎!

  同學們,你具備感激這種修養嗎?

  專家點評:

  這篇文章,作者透過對生活中場景的細緻描寫,認識到“感激是一種修養”,描寫細膩生動,如“營業員為顧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務,顧客會輕輕地說一聲謝謝”,作者深受感動,從而悟出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