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宋末英雄文天祥

宋末英雄文天祥

宋末英雄文天祥

  引導語:大家對文天祥為祖國寧死不屈的精神,瞭解文天祥哪些?我們一起來閱讀下文學習與瞭解。

  1.在齊太史簡。 詮曰:此節第一例也。春秋魯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齊崔杼弒君光,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杼殺之;其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其次弟又書,崔杼又殺之;太史兄弟以書崔杼弒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書,崔杼知正義之終不可磨滅,乃止不殺。齊國史氏有別居於南境曰南史氏者,聞太史迭為崔杼所殺,恐正義不伸,乃執簡(古代史編之單頁,削竹為之,大者曰策,小者曰簡,亦或渾言之)入齊都,欲繼言之,至都,則崔杼已止不殺,其弒君之罪,已得書矣,乃還南境。太史兄弟,以生死爭正義,固萬世史官之模範,而南史氏特犯危難,欲與同殉,亦開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2.在晉董狐筆。 詮曰:此第二例也。春秋魯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晉靈公欲殺趙盾,盾奔齊,其從子趙穿乃攻靈公於桃園弒之,趙盾猶未出境,聞之而返,亦不討趙穿弒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趙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非子弒君而何?”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難與齊太史無異;惟趙盾能任咎,不似崔杼之怙惡殘賊正義耳。

  3.在秦張良椎。 詮曰:此第三例也。秦始皇之十七年滅韓,後九年,六國皆滅,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韓遺臣張良與壯士以鐵椎行刺始皇於博浪沙中事,誤中副車,良與壯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而豪傑並起,復立六國,又三年,而項羽滅秦,殺韓王成。良乃佐漢高以滅項羽,為漢開國勳臣,封留侯,蓋再為韓復仇矣。其以一弱書生,行刺威加一世之秦始皇,事為千古豔稱,乃匹夫報國仇之佳話,故特著之。

  4.在漢蘇武節。 詮曰:此第四例也。漢武帝時,遣蘇武使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終不可得,乃使牧羊北海——今貝加爾湖——上。武持漢使者之節,凡十九年,節毛盡脫,至昭帝時始歸。初,衛律、李陵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勸武降,武不為動,陵乃嘆曰:“嗟呼!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矣。”此事為使臣守節不逾之典型,故著之。

  5.為嚴將軍頭。 詮曰:此第五例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入蜀,欲取劉璋而代之,璋將嚴顏曰:“蜀中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然顏卒為降將;其行與言,實不相應,惟此言可採。 嚴顏投降之說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情節,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資料說明他真的投降了。陳壽的.《三國志》為張飛做傳中提到了破巴郡,捉嚴顏,也寫了嚴顏說的那句“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後來只說張飛把嚴顏放了,並且引為賓客,並沒有說嚴顏投降。還有一種傳說,嚴顏聽聞劉備攻破成都,自己引刀斷頭。做了名副其實的斷頭將軍。《三國演義》的很多情節都是虛構的,包括後面嚴顏為劉備立下戰功,這些都是不見史實的。

  6.為嵇侍中血。 詮曰:此節六例也。晉惠帝時,八王稱兵爭攻,成都王穎之兵犯惠帝乘輿,殺侍中嵇紹於帝前,血濺帝衣,侍臣請滌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此為護主之危,以身殉職之例,故著之。

  7.為張睢陽齒。 詮曰:此第七例也。唐玄宗天寶年,安祿山、史思明,相繼反於河北,僭稱燕帝,陷兩京,唐室不絕如縷。其時,集平賊收京之勳者,有郭子儀、李光弼將帥,功未能成,以身殉國者,則以張巡、顏杲卿為最顯。此例舉張巡,下例舉顏杲卿,皆安史之亂中之討逆死節者也。張巡與許遠共守睢陽,捍蔽東南,使賊不得擾江淮,安史亂中,淮南竟無恙,巡等之功也。其事詳載兩《唐書》及《資治通鑑》,又廟祀所在多有,忠烈見於吟詠。千年以來,幾於婦孺皆知矣,

  8.為顏常山舌。 詮曰:此第八例也。安祿山反於燕薊,河北諸城望風而靡,常山太守顏杲卿與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討賊,杲卿初為祿山所薦,至是伸大義討之,兵敗被執,不屈,賊割其舌,猶罵而死,此為忠於國家,不顧個人之例,故著之。真卿後亦為僭號楚帝之李希烈所殺,年八十矣。

  9.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詮曰:此第九例也。東漢末年,海內大亂,管寧避地遼東,以清操自勵,人皆化之,其衣冠為世則效,赤猶郭泰巾,見重於時也。寧少與華歆為友,後察歆急於榮利,遂割席分座,至是華歆果事曹操,助曹氏篡漢而寧始終高節,千古稱為完人,此貞潔不染汙世之例,國家元氣所寄也,故特著之。管寧事詳《三國志·魏書》卷11。   割席分座事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第一》。郭泰事見《後漢書》卷98。

  10.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詮曰:此第十例也。漢室失馭,曹操據中原,挾漢帝,其子丕遂篡漢而號魏,孫策據江東,弟權繼之,遂建吳國。惟劉備以漢宗室保有蜀益,乃漢室之緒餘也。諸葛亮生當是時,知曹孫二氏皆不利於漢,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權,而亮未嘗通名焉。及劉備躬往求賢,三顧而後出,知備為漢胄,事之無害於道義也。故諸葛亮出處之正,千古稱之。曹丕既篡漢,備乃即帝位,以續漢統,是為昭烈皇帝。昭烈將崩,託嗣君禪於亮,亮盡心輔弼,先平南蠻,使蜀無內憂;又東結好於吳,使蜀有與國;然後大舉伐魏,申“討賊”之義,其出師之《表》,十二段,忠讜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載下讀者,想見其為人,真謀國進諫之典型文字也。又後出師表,文字激昂,不似前表之雍容恬密,論者或疑為後世依託非亮所作。然此文起句:“先主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派臣以討賊也”結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逆睹也。”簡單明瞭,說出義不與寇賊俱存,光復舊物,不可苛安,成敗利鈍,在所不顧,惟竭力致身以赴而已。數語昭垂天壤,大節炳然,最為萬世之模範,千載下讀之,志氣振作,永以為保民興國之矜式可也。故文山以“鬼神泣壯烈”贊之,謂其忠義之氣,感格人神也。此為處顛危,謀匡復,振士氣,正人心之明表,故特著之。

  11.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詮曰:此十一例也。晉有賈后八王之亂,淮漢以北,淪為匈奴、羯、鮮卑、氐、羌割據角逐之場,史家稱為“五胡之亂”。晉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復中原,而當時志士仁人,苦心戮力者:此則有劉琨崎嶇並陽之間,終以身殉;南則有祖逖進規河洛,亦齊志以沒,逖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事雖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氣,流芳萬世,足以長華夏之聲威,殄寇賊之兇焰,此亦為振士氣,正人心之顯例,故著之。

  12.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詮曰:此第十二例也。唐自安史之亂後,降將悉為藩鎮,甚竊帝號者,李希烈與朱泚也。朱泚將稱帝,招段秀實計議其事,秀實方罷黜家居,泚意其必有憾於朝廷,從其僭亂也。而秀實忠貞無二,取笏擊泚,泚頭破血出,遂害秀實。此為惟正義是知,惟國自愛,不以顯晦異志之例,故著之。如此,忠貞高亮之風,奮乎在世,則從亂賣國者之醜跡,可以掃盡矣。

  以上十六句,舉先正十二事,以告天下後世。此十二事:在春秋時者二,在秦與西漢者各一,在東漢之季者二,在三國者一,在西晉東晉者各一,在唐時者三。成仁者五,齎志以沒者二,終成其志者三,以壯語清操傳者各一,上下數千年,卓立特行奇節正氣之概,略盡於此矣。文山低徊先正,時時以孔孟“成仁”“取義”為心,讀其歌,不獨見文山肝膽芬芳之美,亦猶列古來賢聖忠烈於一堂而瞻對之,此正氣之歌,所以為中國大義代表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