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將進酒> 李白將進酒作品概況

李白將進酒作品概況

李白將進酒作品概況

  引導語:《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該作品的的基本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將進酒》(其中“將”讀qiāng,陰平,意思為請),一作《惜空酒樽》,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譯即“勸酒歌”。《宋書》: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將進酒》曲。《樂府詩集》:《將進酒》古詞雲: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宋何承天《將進酒》篇曰:將進酒,慶三朝。備繁體,薦佳餚。則言朝會進酒,且以濡首荒志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陽輕薄子,但敘遊樂飲酒而已。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最大。繼李白之後李賀也有同題詩歌。

  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年(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飲。當時距是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抒發。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裡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洩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讀這首詩,我們會感到封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懷才不遇的矛盾,在詩中激起了像黃河之水那樣洶湧澎湃的情感波濤。詩讓人聽到一位天才因被壓抑而發出的強烈的抗議、憤怒的吼聲,它擊動著人們的心絃,使人感到似乎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衝向封建黑暗勢力,衝向黑暗勢力加在人才頭上的像磐石一樣的重壓。這不禁又使我們想到蘇軾,他和李白同樣具有浪漫的.氣質。蘇軾對著大江東去,雖然嚮往著古人轟轟烈烈的業績,但在回念自己的時候,只有黯然神傷,無何奈何地認為要被古人嘲笑。而李白在黃河邊,儘管高聲喊著銷愁,卻仍然使人感到他有一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概而沒有絲毫示弱。蘇李之間的這種差別,自然也只有到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裡去尋找根源。

  這首詩和《蜀道難》可以代表李白樂府歌行的主要藝術風格,就是豪邁、奔放,但也各有特色。《蜀道難》主要刻畫了蜀道山川崢嶸不凡的形象,格在豪邁奔放中偏於奇險。而《將進酒》則著重塑造詩人的自我形象,風格在豪邁奔放中顯得自然。讀這首詩,彷彿嗜酒昶氣、熱血沸騰的李白,彷彿這位傲岸倔強,要用酒去沖銷“萬古愁”的詩人就在眼前。產生這種藝術效果,與詩人抓住酒酣時的精神狀態加以表現很有關係。因為此時,便於深入揭示內心的激盪和矛盾,展開精神世界的各個側面。

  嚴羽說:“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李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這評論是很精到的。因此如果認為《將進酒》這個樂府舊題應要求處處言不離酒,對錶現理想與現實衝突這一主題或許有不便的一面。那麼李白正是抓住列士對酒的契機,突出表現當時的百感交集、心潮激盪,而這對詩人塑造自我形象構成豪放而自然的藝術風格則極為有利。這裡體現了一種辨證關係,和一切藝術傳統一樣,樂府古題對於後人既可能形成束縛,同時由於它們經過前人的探索和開拓,又往往積存著某些對創作的有利因素,指示著某種途徑或方向。李白這首詩,正是在運用樂府古題時善於因勢利導,借酒作為引發詩情的觸媒劑,從而使《將進酒》這一詩題得到最好的開拓,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內容,並獲得完美的藝術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