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的教學教案

《邊城》的教學教案

《邊城》的教學教案

  《邊城》教案

  教學目標

  1.感受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說的主旨.

  2.瞭解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徵,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說的情調和詩意.

  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和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說的主旨。

  課前準備

  閱讀《邊城》,收集有關沈從文的資料

  教學難點

  瞭解沈從文小說的風格特徵,感受田園牧歌式抒情小說的情調和詩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請同學交流。

  二、匯入新課

  放映《邊城》電影的開頭片段,介紹沈從文其人其作。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過湘西兒女翠翠與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二、積累整合

  (一)補充註釋

  1. 邊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漢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區。

  (二)結構安排

  《邊城》整個小說共有二十一章,課文節選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環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爺爺。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變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討論下列問題: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預設: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雲,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預設: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預設: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預設:神往傾心→沉重壓抑

  5.關於翠翠的性格特點:

  預設: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又情竇初開,不免思緒紛亂,舉動反常。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

  (二)爺爺的性格特點

  (結合爺爺對待船伕工作的表現,對不幸女兒的態度,對翠翠的情感以及對翠翠心理的不解來分析)

  善良慈祥、淳樸誠實、堅強,生活清貧卻樂善好施,對孫女充滿疼愛又不解女兒心。

  四、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情感關係,感受人性美。

  1. 船伕與渡客之情

  船伕對工作盡責盡力,對渡客服務周到、不收錢財、樂善好施;渡客對老船伕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預設: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1.孤獨而堅強的爺爺:內心裡藏著關於女兒的悲傷故事,卻不能說與人;說給翠翠的只是掩去了傷痛的緬懷。年邁衰老,卻必須堅強地生活,因為對於翠翠的未來還感到茫然。一心為了讓翠翠快樂地生活,卻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獨而單純的翠翠:生活於邊城的渡船邊,封閉的環境讓純真的翠翠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獨地久久在內心回憶;想出去,卻更擔心爺爺;心裡感到孤獨卻無法從爺爺那裡得到安慰;聽了關於母親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兒的感受……

  第二課時

  六、感受鑑賞

  (一)圈化你最欣賞的語句,用心誦讀、體會並交流

  1.典雅性與口語化的結合。典雅性主要體現在作者的描述性語言上,如:“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到這個當前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這種語言有著詩歌的意境,哲理的雋永,而且其中自然夾雜著的一些文言詞語,更具有一種古典的精美。口語化則主要體現在人物的對話中。

  2.凝練、清新。在樸素的敘寫中,注入詩的節奏,使語言充滿感興,富有靈氣:“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

  (二)自然風景和地方風物的描寫

  “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喑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裡,溪中彷彿也熱鬧了些。”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這些淡然、素雅的描寫,充滿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異域情調,具有田園牧歌的風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潤著作者對湘西苗地鄉土文化的真誠的謳歌和迷醉。如此環境,彷彿世外桃源,本身便詩意盎然。

  (三)詩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說翠翠美麗、聰慧、善良是一首恬靜優美的詩,那祖父的愛、責任、堅持、淡泊錢財就是一首動人的歌。

  作者筆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閉的停滯的,它幾乎沒有受到外界的侵蝕,保持著古樸、自然、原始的民風,人們善良、熱情、質樸、好客、真誠。翠翠和爺爺,相守於封閉的渡船溪邊,在孤獨中相互照應,在單調的生活中依然知足。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詩意盎然。

  (四)故事情節的散文化和詩化

  文中沒有什麼大開大闔,驚心動魄的事件,寫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情節平淡如水、節奏悠然迂徐、和諧而有張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們提到沈從文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廢名(馮文炳),因為沈從文自己說他的創作是學廢名的。如果說沈從文是散文化、詩化、寫意鄉土小說的扛鼎之人。那麼廢名大約可以算是開山之祖了。廢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園》等都具有強烈的寫意色彩,它們都影響了沈從文的創作。廢名、沈從文這一派寫意式的鄉土小說,後來在孫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繼承。而這一派鄉土小說和魯迅開創的寫實一派共同構成了鄉土小說的兩支。由於歷史的原因,魯迅的寫實一派一直佔據著文壇的主流,而廢名、沈從文這寫意一脈則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潛流。

  散文化、詩化的寫意鄉土小說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注重風景、風俗、風情、人情、人性的描寫,都多少具有田園牧歌的調子,情感都較為美好,溫暖。更具有藝術性。

  (二)有人認為,《邊城》是“一個關於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從課文中舉出例項,並說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發生在水邊上,寫的是水邊常見的風景,如渡口、渡船、龍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這裡的人的內心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處是水光、水聲。水給了小說明淨、清澈的語言、色調和意境,小說節奏也如流水一般,紆徐平緩;寫記憶中家鄉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鄉愁,表達他對家鄉和家鄉底層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見趙園(《<邊城>——一個關於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