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山環水繞雲臺中散文

山環水繞雲臺中散文

山環水繞雲臺中散文

  走近河南焦作境內的雲臺山,再一次被這莊嚴靈秀的山水所震撼。

  (一)山之剪影莊嚴

  雨後清晨,佇立雲臺山前,拍下第一幅剪影。仔細端詳,鏡頭裡的雲臺山,不正像一位仰面雲天,凝神靜思,若有所語的臥佛?

  山門前,車流湧動,人聲鼎沸;大螢幕裡,風景變幻,引人入勝。雲霧中的臥佛,眉頭微皺,眼眶凹陷,鼻樑微隆,嘴唇上翹,寬厚的下頜,與隆起的前胸,形成一個左邊微低的U型溝壑,那U型的底部,恰似臥佛裸露而又輕輕蠕動著的脖頸。臥佛神情莊嚴凝重,翹起的嘴唇,似要對喧囂的世人說些什麼。

  不知雲臺佛祖高壽幾何?山路上,一塊已被往來遊人撫摸得無比光滑的“仙桃石”,也不知是哪一次壽宴中遺落的仙桃,竟已化為岩石,它見證著人們亙古不變的長生不老心願。

  不知雲臺佛祖得道之途有多艱難?他老人家為圓飛越萬丈深淵,一翅雲天的夢想,也一定經受過破蛹為蝶的艱苦歷練,不信,有“蝴蝶石”為證。人們在這裡駐足留影,難道不也是想翩翩起舞於危困險境中?

  雲臺山谷深景幽,仲夏山水,綠意縈懷。俯首戲水,清澈心脾。仰首看山,又拍了一張山勢起伏的剪影,像什麼呢?一隻小熊,抑或是一隻獼猴?它難道也學起了雲臺佛祖,仰面雲天,參悟自然奧秘?也許是初入禪境吧,胸中還有許多不平事,是在氣鼓鼓地傾吐遭受人類追捕的不滿呢?它那毛茸茸的臉上,分明寫滿了沮喪與失落。但願德高望重的佛祖,能夠點化人類,早日警醒,讓這些動物能夠安居山林家園。

  走到風光怡人的潭瀑峽盡頭,如入U型深淵中。敞開的那一面,正是我們進出峽谷的線路。這裡壁立萬仞,飛瀑流蘇,谷底一方清池,若不是如織遊人拜謁,真以為到了世外桃源。

  站在谷底,向著U型深谷敞開的一面,對準天空,舉起相機,留下一幅剪影。定睛細看,覺得這裡真像是雲臺佛祖坐禪悟道之地呢!你看,此時他還是一副愁苦模樣,他的胸前,似乎還躺著一位美麗女子,此時也許他正困惑在塵世的情緣中,不能自拔。

  漸漸退出峽谷,再回頭隔著道旁綠意蔥蘢的樹木,又拍下一張潭瀑峽剪影,再仔細端詳,這位高僧似乎已揚起了頭顱,神態也平和了許多。彷彿正在吸納山水空靈之氣,傾吐胸中塵緣之擾。那美麗女子的身軀,已幻化為自然草木。相信隨著歲月流轉,那美麗的頭顱,也會逐漸模糊在青山綠水中。

  佛祖也許是在這歷練中,將對一人一事的惦念,幻化為對蒼生的牽絆與救助?

  漫步雲臺,一座座青山,似乎都在莊嚴地訴說著心曲。呼吸著清涼山風,暑氣不翼而飛。信手又拍下一幅剪影。遠山,如始祖鳥安臥著閱讀天書;近崖,如山神般,綠髮赤顏,雖滿臉溝壑,但依舊莊嚴守護一方山水。

  高山矗立,莊嚴凝重。我心中的佛祖,多次以剪影方式,在鏡頭中顯影,難道不是在驚醒我這凡夫俗子,要去領悟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奧秘?

  (二)水之畫卷靈秀

  登雲臺山,走進莊嚴凝重的青山懷抱,清澈靈秀的水,也隨處可見。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水之靈秀,恰似江南。

  溼漉漉的崖壁上,湧出一股清泉。傳說飲此泉水,能長命百歲,“不老泉”因此得名。當地有個說法:喝一口養顏美容,喝兩口健步如飛,喝三口返老還童,但導遊叮囑大家,萬萬不能多飲。

  看這位美女,飲了泉水步伐矯健;這位帥哥,怕有人來搶,用身子遮住泉水,獨自飲用;那位我的同事陳兄,汲水歸來喜不自勝。我也啜飲三口,清涼之氣,瞬間周遊肌膚。同行的'稚童,叮囑媽媽:“記得給爺爺奶奶帶上一瓶,我要他們長生不老。”孩子的愛心童心,使這不老泉更有靈性。

  泉在山間湧動,匯聚成溪。溪在山谷奔流,錯落成瀑。山勢高低不盡相同,瀑布便也千姿百態。

  有兵分兩路,合二為一的U型瀑,極富盛名的丫字瀑,順勢而為的入字瀑;也有聲勢浩大,如從天而降的紅石峽瀑;還有曲曲折折,緩緩慢慢,從長滿青苔的山石上,汩汩漫遊著的青苔瀑。這些瀑布,無論潔白如雪,還是綠若青苔,都賞心悅目。

  由高到低的落差,成就了飛瀑的秀麗輝煌。它們在跌落時,不只綻放出悲喜的心花,還怒吼出了不平的心曲。

  這些心花,小部分在山野裡飛揚、四散,滋養草木蟲鳥遊人;大部分在山野裡跌落,再形成小溪深潭,並蓄勢待發,繼續向前流動,迎接著下一次飛落。雖然註定了要跌落,但在每一次跌落中,都從迎接它們的山石懷抱中,獲得了經受摔打與磨礪的勇氣和力量。這飛瀑,不也彰顯了生命的曲折美?

  這些心曲,有的細細弱弱,泠泠叮叮,幽幽咽咽,若有若無;有的如鳴佩環,如奏絃樂,如泣如訴,張弛有度;有的如擂響進軍戰鼓,如江河汛期怒吼,如雄獅猛虎發威。這些心曲,使得無色的清泉水,有了生機活力,有了豪邁情懷,也更加甘甜、清冽。這情態各異的飛瀑,不也彰顯了巧奪天工的造化美?

  飛瀑之下多為一汪深潭,動態的飛瀑,更襯出深潭的靜美。成群結隊的魚兒,在豐茂的水草間自在遊玩;至清的水潭,因了魚兒相伴,清幽祥和,其樂融融。清冽的潭水,既驅除了炎熱高溫,又如明鏡般,把遊人玩樂吃喝的身影,映現在水中。這一片喧囂,又是否會驚擾了潭中的魚兒呢?

  (三)雲臺山水,珠聯璧合

  當住在秦嶺山下,渭水之濱,而且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江海湖泊,自以為見識過無數山水奇觀,對山水瞭如指掌的我,走進雲臺山時,不但被雲臺山水的莊嚴、靈秀震撼,而且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這峽谷中,懸掛的一道道珍珠簾震撼。

  太陽透過樹木縫隙,斑駁地照耀著。行走在潭瀑峽中,遠遠望見山路右側,密密斜織著一面水晶珠簾,閃著亮光,從山崖草木間滴落。由於伸出的山崖成鳥翼狀,便有了恰似珠簾因風起的飄逸美。若是雨中看見這一幕,也許不足為奇,可此時晴天麗日,真以為是人工降雨呢!

  想起吳承恩為齊天大聖創設的自在洞府——水簾洞,那也只是神話小說中的虛構之物,更何況眼前這珠簾更能引發人們的奇思妙想。

  這密密斜織的珠簾,將雲臺山水合二為一,賦予莊嚴凝重的雲臺山以活潑輕柔的動態美。

  如果雲臺山的珠簾,單只是這一層,也不足為奇,更奇妙的是,當我們走進潭瀑峽盡頭,在那高314米,頭底U型,三面環山,一面敞口的絕壁上,卻驚奇地發現,這裡處處都是溢光流彩的珠簾。這些珠簾,在山崖上組成珠簾樓閣。滴滴答答,至上而下,重重疊疊,錯落有致。這些樓閣,究竟有多少層,不攀登懸崖,恐怕無法數清。

  這些山崖,既缺少高大植被,又得不到太陽朗照。那些從斷崖上流淌下來的泉水,日復一日地滴落在凸起的岩石上,竟長出了厚厚的青苔。這些青苔又儲存了許多水分,使得水珠滴落的腳步不再匆匆。這些水珠,銀白晶亮,雖沒有珠鏈綴連,卻滴滴相連,似珠成串。它們在凸起的青苔懷抱裡,稍作喘息,聚集了能量後,又掛起了下一層珠簾。這些水珠,讓峭壁有了活力,並在奇絕處綠意盎然。

  這樣層層滴落,凹進的岩石竟如洞府或樓閣般,也能儲存一些水分。遠遠望去,裡面竟伸出一兩棵綠色小草,也許那裡還有小水潭,還有魚兒,甚至還有其他動物住在樓閣裡呢。此時,我也真想變成一隻蝴蝶,或者蜻蜓,讓自己的眼睛,在那珠簾樓閣裡周遊一番,甚至躺在那樓閣裡做個酣夢。

  最奇妙的是紅石峽飛瀑旁,懸崖峭壁上的那些珠簾,由於位於極狹窄的山谷中,與一面敞開的潭瀑峽相比,日照更不充分了,因此這些苔蘚更加青綠,聚集的水分也更加豐厚,這些珠簾高掛碧空,晶瑩透亮,嘩嘩啦啦,從天而降。當珠簾快掛到巖壁底部時,青苔更加濃厚,聚集的泉水更多了,便又形成了轟隆隆的水簾。在紅石峽的陡峭山崖上,珠簾與水簾合二為一,形成了奇絕壯美的自然景觀。

  莊嚴凝重的山,與清澈靈秀的水相遇,山煥發了生機與活力,水更顯清純與秀美,真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當塵世的你我,親近這莊嚴、靈秀的雲臺山水時,心靈也會被雲臺佛祖點化:我們人類只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一員,我們豈能只為自己的幸福安康,而無視天下蒼生的苦樂悲喜?我們人類與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也若能如雲台山水般珠聯璧合,相互依存,世界又怎會不生機盎然,宛如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