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感恩合作者散文

感恩合作者散文

感恩合作者散文

  “我教書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懼無處不在。”

  我有帕爾默同樣的經歷和體驗,對優秀教學起關鍵作用的聯結能力,是不合常理但又強勢的“分離”生活帶來的,有著切己之痛。

  習慣從學習文化為何阻擋我們過一種聯絡性生活的視角觀察課堂,發現無論是作為老教師或新入職的,還是有了幾年課堂經歷的中青年教師,都很難擺脫把我和我們的學生與學科相脫離的狀態,使得教和學分離於自己的心靈。帶來的結果是,老師抱怨學生,家長指責學校,學生痛恨學習,教師、家長、學生牢騷滿腹傷及自己和教育,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危害終身。帕爾默的洞見:如果我們的分離都歸罪於教育體系,就使得所謂外觀世界比內心世界更強大有力的神話長期存在下來。假如這種外部的教育結構不是植根於最壓迫我們內心世界的特徵之一——恐懼,就根本沒有力量將我們分離得如此之深。

  我們不能不外觀我們的體制是怎樣的。因為我們和教育體制手拉著手,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其操勞煩惱——

  1、無法拒絕的教育評價與督導。

  2、厚重如山的家長期望與壓力。

  3、民主中強制的管理與評聘。

  4、希望中鬱悶的培訓與科研。

  5、遙望中痛楚的績效和獎勵。

  6、求索中麻木的課改和素質教育。

  還有光彩奪目的師德、細數無奈的考分……

  我們不能不支援這樣的教育結構。事實是,我們全身心投入習慣性地帶著鐐銬跳舞的生活,陷入集體無意識的恐懼——課堂成為教師心中的最愛、最怕和最恨。愛,因為課堂是教師成長的主渠道。怕,因為平日的“分”使課堂充斥著矇昧與醜陋。恨,因為課堂要包裝,要作“秀”。於是,被逼而作假或弄虛的“高效課堂”行走教師的課堂人生。我和多數教師一樣,相信數學老師說的“教師的成長是算式,生命像一個根號,一摞摞作業為青春無數次開方”。相信語文老師說的“教師的成長是長長的句子,忙茫盲是定語、累淚涙是狀語、辛心薪是補語”。只是,不再相信自己。這種恐懼悄無聲息地關閉了課堂求真的門,也禁錮了自己教學的能力。

  而恰恰是課堂的真我才能讓我和我們的學生以及分門別類的龐大知識體系編織成網,在廣闊的場域發生學習。帕爾默的切身體驗提醒我們:這種恐懼導致許多天生熱愛學習的孩子產生憎恨學校的念頭。在我們看來和帕爾默的感覺一樣,“作為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佔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我弄得學生恐懼我,我都處於最糟糕的狀態。作為同事,我們的關係常因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係中。而且恐懼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種權威的管理工具。”

  我們做過專項調查,20xx年吳老師電話採訪我,我簡訊整理發與她:

  1月27日上午電話摘錄:農村小學教師現狀,一是編制標準低,即使學校超編教師也不夠用。二是年齡老化,近8年沒有招聘年輕教師。三是結構不合理,尤其缺音樂美術英語教師。四是整體素質偏低,職中師資班畢業的臨時編制教師成為學校的“主力”(沒有貶斥職業教育的意思)。

  1月28日下午電話摘錄:幼兒園師資情況令人擔憂。統計全市16個縣(市)區和市直1323所幼兒園,教師9218名,在編教師4765人,非在編4453人,非師範教育類2255人,5295人無教師資格證,每人每年培訓學時平均不足20學時。

  吳老師介紹說,在“構建當代教師教育體系”研討會上,80多歲高齡的顧明遠老師親臨會議一整天,最後特別強調農村教師培養問題,接觸的受訪者從心底倒出來揪心和期盼。

  我是靈性喚醒敏感教師。2011年國培班上,恭敬地接過吳老師贈書,她撰寫的《心靈的覺醒:理解教師敘事探究》,於我在於摸索理念方向開放地吸收帕爾默《教學勇氣》,“應用到喚醒校長、教師、家長的城鄉統籌教育共同體和推進中”。吳老師是指路的明燈,她謙遜地說自己是螢火蟲。我們嘗試以課題引領調動整個教育局局長和科長以及全縣校長的正能量,透過每週一次的敘事,默契推進有益於城鄉教師發展的事業。2014年,讀書敘事輻射全省,“教師共同體”遠端研修平臺以《教學勇氣》作為核心書目,邀請杭師大楊小洪教授專業引領共讀。作為發起者與組織者和68000名跟進教師共讀,每日回應與梳理200篇敘事,兩個月編輯出版26期簡報,感覺壓得喘不過氣來,體會到前行道路的艱辛與漫長。

  吳老師在她自己著手完成的調研報告中,這樣介紹:

  從20xx年中心培訓班我認識她(孫彩文),到上海勇氣更新活動她因為負責國家級的教師培訓任務去不成,到她延後加入勇氣更新“群大學”,如飢似渴地吸收學習,我一直從她身上獲得堅定我的研究方向的信心,她也一直是我的這個研究方向的得力支持者,知音。連“勇氣更新群大學”我討論“飛翔者—勇氣更新”概念界定,用她的話說,我那獨一無二的空靈語言,能夠讓她自然汲取到營養。她已經把我的“心靈妙境”,用到她培訓基層教師的標題中,在教師中引起強烈共鳴。我對於她明年在活動中分享城鄉統籌行動研究體驗,又是有很高的期望。

  現在,真正的教師心靈旅程共同體理念已經走向公眾,感受其中的力量,在慢慢成熟自己。到為全國名師講課、與專家同課異構,課堂成為自己心心相印的戀人、朝思暮想的情人、推心置腹的愛人,頗感幾分詩意的同時也感覺到自己與教育專家的差距,於是——研究中生活。“倘若你不努力用某種清新活潑的東西來充實您生命中的每一秒鐘的話,這痛苦就可能伴隨您一生,乃至您的有生之年的時時刻刻。”這是帕爾默的忠告。

  在“勇氣村”,我們的汗水、情感和著研究的風揉成深沉的文字,將心的.礁石磨礪成美玉,剔透晶瑩,這是詩意的生活。這是我給全國各地孩子送精品課時,教育報記者採訪我,我對教育對生活的有感而發。

  城鄉統籌教師共同體讀書敘事探究,是我的研究方向中的重點之一,吳國珍教授六萬字的“重建農村教育培養農村教師”是研究基礎。作為重建支點的“城鄉統籌”如今發展到強有力的“城鄉統籌”社會行動研究,我的農村教育教師研究和走向公眾的心靈旅程共同體的成果相互配合呈現,形成合力,成為專著中重頭建構的共同體鏈條之一。好多內容如果作為學術論文恐怕不合“套路”,比如聊語或對談,反而沒有機會登載於刊物,但是,至少有機會呈現在專著中與讀者見面。

  任何研究過程都需要有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研究需要有內在連續性,不宜中斷。教師心靈旅程共同體走向公眾持續推進,要投入很多精力聆聽,為了把這項有益教師成長的公益活動持續推進,儘量吸納正能量,並形成一種內在機制,我們不僅需要支援平臺,還需要體制力量。作為研究成果的執行主編,與共同體的發起人吳國珍教授、專家引領人楊小洪教授,以及許多貢獻者編撰本書出版是我們的共同願景。他們是:鄭昌軍、邱易欣、宗世勇、陳密哲、侯曉斌、李恩華、李孟華、許麗玲、韓春英、馬永清、陳新娟、代士健、王娜、李曉蓉、王璐、吳彥超、王建斌,還有許多沒有留下名字的老師。(疏漏了哪些老師,請幫忙填上,有錯誤的校正一下。)

  “勇氣村”走向公眾的教師共同體不止一個兩個,總會被集體智慧心靈喚醒的場域所感染,學習能量之大、看的書之廣博,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在教育的生命舞臺面前,以前的獨自行走不用說方法規範科學,連教育專業的視域也顯得十分狹窄。我讀書不多,和帕爾默心靈對話讓我懂得了低位聆聽的奧秘,給我帶來很多機緣,有緣分相遇更多年輕教師帶入心靈能量場同頻共振,把滋養人類幾千年的大智慧活用到教育中,更加時時感恩。

  共同體讀書敘事的能量場力量有多大,只有靜心聆聽並親身參與這種真正的學習才會感受到。做好自己的事情未來就有希望,能夠相遇優秀教師的靈魂,就有新生代成長為未來大家的希望和改進社會的希望,人生就能夠貼近人類優秀的脊樑骨,內心永遠光明,也就在隨緣播種光明。這是吳國珍教授的生命啟迪。

  教師專業發展,還需要什麼呢?相對保護合作的摸索過程,不也是為了更加順利地達到共同的願景嗎?

  感恩親愛的合作者——勇氣村的大家們,順安!